古诗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古诗意思讲解

登鹳雀楼古诗意思讲解

登鹳雀楼古诗意思讲解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著名古诗。

这首诗简洁明快,富含哲理,展示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心境变化和深远的思考。

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及其意思讲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讲解:
1.白日依山尽
这一句描述的是景色:太阳即将落山,阳光照在山的那一边,好像是太阳紧靠着山尽头一样。

诗人用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和宽广的空间感。

2.黄河入海流
这句话继续描绘景色,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诗中象征着伟大和持久,流入海洋则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景象。

3.欲穷千里目
这里转入诗人的内心感受。

"欲穷"表示想要看尽,“千里目”指远方的景物。

诗人站在高楼上,希望能够看到更远的景致,表现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求。

4.更上一层楼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

诗人表达了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想要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

通过登高这个动作,寓意着人生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的来说,《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宏伟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词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登鹳雀楼》进行赏析,欣赏诗中的意境与美感。

《登鹳雀楼》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出雄伟壮丽之感。

首句“白日依山尽”,从字面上理解是白天的太阳西下,与山脉相接。

这里借用“白日”一词,使得诗中的景色更富有表现力。

接下来的“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景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山河壮丽的气势。

诗的下半部分则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结束。

这两句意味深长,给人以启示。

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登高远望的情怀,表达出希望能够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的意愿。

同时也暗喻人生的奋斗与追求,唤起我们对理想的追求。

作者在本诗中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

由于字数限制,我们无法像写散文一样展开叙述,但也正是有限的字句才让诗歌更具凝练与精炼。

王之涣通过《登鹳雀楼》这首诗传递出了一种豁然开朗、追求进取的情感。

他借景抒情,在大自然的背景下体现了人的追求与向往。

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手法,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使之更具共鸣与深远意义。

总结起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朴实的语言、简洁的表达,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美与力量,也激励我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这首诗不仅是一种赏析的对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温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遥望西南一带的群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山峰就像挨着一匹一匹的白缎子。

黄河奔腾流入大海,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流向远方。

如果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原是古代的军事建筑,高九丈,屡毁屡建,现在的鹳雀楼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抚都御史潘内所建。

黄河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跨在黄河两岸之上。

在这些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五言律诗《登鹳雀楼》:西晋时期,河南登封人名字叫常景在南方任宣城太守,因不满朝廷的黑暗腐败,弃官回乡。

常景曾经登上嵩山,写下了《》。

李白少年时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受到广泛的教育。

他见黄河从西而来,高山凌空而峙,触发了他的灵感,便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简析】:陈祚明《采桑子》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王之涣写下的《登鹳雀楼》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称“王孟诗派”。

《登鹳雀楼》诗歌大意:夕阳映照着座座山峦,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将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诗歌大意:黄河远上晴空万里,一片孤城耸立在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古诗词中的“鹳雀楼”是指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唐宋两代屡经修复,后毁于兵火。

明嘉靖八年( 1529年),陕西巡抚潘季驯主持重建。

励志古诗词《西江月》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西江月》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西江月》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赏析:
《西江月》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由四句两押韵组成,出自诗集《王维集》之中。

这首古诗句子简洁扼要,意境宏伟辽阔,充分表现出唐朝文人修道圣贤的励志精神,富有豪迈勇猛的气概。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比喻当努力不到极限,便像白天依靠山脉一样,仍然有可以走的路线。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比喻当努力特别努力,便像黄河入海一样,前进的步伐正好正确。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提醒人们要孜孜不倦,不断提高自己,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浩然的励志精神,弘扬了勤奋锲而不舍,追求更高目标的理念。

这首古诗也激励了许多后世的读者,让他们积极进取,把一切都变得更美好。

池上 古诗 全文翻译

池上 古诗 全文翻译

池上古诗全文翻译一、池上古诗简介古诗《池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以清新的意境、深入的描绘和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二、诗歌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诗歌翻译及赏析1. 译文及注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天依山尽,黄河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看到千里外的景色,就要再往上楼层看)2. 译文解读这首诗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透露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期待。

3. 诗歌赏析王之涣借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向往。

在第一句中,白日依山尽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带来一种宁静和美丽。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景象更为壮观,强调大自然的恢弘和宏伟。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希望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独特魅力的思考和赞美。

而第三句“欲穷千里目”传递了一种远大志向和无限抱负,表达了人们在追求一切美好事物时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则是告诫人们不要满足于已经达到的境地,要有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短小精炼,字字珠玑。

通过简单的文字,王之涣将复杂的景象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予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也让我们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诗歌影响及意义《池上》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它以宏大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哲学意味,向读者传达了追求进步、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不仅广泛传诵于中国,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许多诗人和文化从业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池上》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生活观念。

它提醒人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

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当代人们具有启示意义。

更上一层楼的全诗解释

更上一层楼的全诗解释

更上一层楼的全诗解释 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不少人都听过, 那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今天小编 跟大家分享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古诗作品《登鹳雀楼》 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注释 1、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 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2、穷:尽,使达到极点 3、千里目:眼界宽阔 4、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解说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 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 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赏析 《登鹳雀楼》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 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 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 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 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 用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 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 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 更远, 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 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 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感叹人生的古诗词句

感叹人生的古诗词句

感叹人生的古诗词句中国古代诗人常以诗词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下五个古诗词句均表达了对人生不同面向的深刻感悟:1.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王之涣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同时通过“更上一层楼”来比喻人生的追求和探索。

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更高的志向和远大的视野,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通过对明月和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远离故土的深切感慨。

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旅途的反思。

3. 《赠卫八处士》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与老友重逢的喜悦以及对人生离别无常的感慨。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聚散无常的现实,同时也珍惜与朋友共度的时光。

4. 《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赏析:林升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临安(今杭州)的美丽景色和繁华生活,但同时也隐含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在美好环境中对过往历史的追忆和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赏析: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青春无知愁苦的回顾和对成长后理解人生苦乐的感慨。

这句话揭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这些古诗词句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们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和思考。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刻表达。

励志古诗词《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登鹳雀楼》是一首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以高远的视角描写了自然的伟大,具有“自高自大”的寓意,表达了人的励志精神。

《登鹳雀楼》自始至终都在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歌颂自然之美,从一个视角看到另一个高度。

往高处望,天地之间,光明透彻,乡野田园,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而低处望,白日渐渐隐退,黄河汹涌向远方,苍茫无际,让人对自己的能量和能力有一种崇高的信心。

《登鹳雀楼》蕴含着一种励志的精神,它激励着我们要更加挑战自我,布下属于自己的远大蓝图,勇敢前行,不断超越,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登鹳雀楼》用它简明的语言和优美的结构,将励志、进取的精神完美地表现出来,为我们点燃了无数个灯塔,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追求永无止境的励志精神,那么,大家就会不断登攀高峰,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梦想,书写自己的传奇。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Yearning to see farther, I climb to another floor.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作品,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意境。

下面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原文及其背景,以及对诗句的翻译和解读。

一、原文与背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字数简短但意境深远的古诗。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的心境,呈现了气势恢弘的壮美景观,并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题主要包括登高望远、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意境。

诗歌采用对仗句式,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又揭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诗句翻译与解读1. 白日依山尽译文:白天在山的尽头消失这句诗描绘了白天日落时的景象。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逐渐落下,依山消失。

这一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2. 黄河入海流译文:黄河奔流入海这句诗以黄河入海的景象来形容奔腾不息的水流。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的水势浩荡,奔流不息,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追求进步、永不停止的精神相呼应。

3. 欲穷千里目译文:想要看遍千里道路这句诗意味着人们渴望拓展自己的眼界,追求更广阔的视野。

穷在这里指的是“穷尽,看到底”。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进步和追求更好的心态。

4. 更上一层楼译文:再往上一层楼这句诗传达了作者的追求,并鼓励人们永不满足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迈向更高更好的层次。

楼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阶段,更上一层楼则象征着追求进步和更好的人生。

从整体来看,古诗《登鹳雀楼》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追求进取和超越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的心情相结合,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登鹳雀楼》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格律对照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王之涣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古诗文精选讲解

小学语文古诗文精选讲解

小学语文古诗文精选讲解古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和学习古诗文,可以增加孩子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几首经典的小学语文古诗文,并通过注释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文作品。

一、《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黄河入海和登楼远眺两个场景,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和超越的愿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寄托了人们追求进步的意愿。

诗中的“千里目”和“一层楼”也可引申为人们追求进步的不断奋斗。

二、《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这首诗是李白在宿霞市时所作,以写景、抒怀为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明月的光辉和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对离乡背井之人的思念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月的亮光与月光映照地面的景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白日依山尽》- 李清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所相似,但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与王之涣的作品相比,李清照的这首诗更加婉转柔美。

她以同样的意象,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首诗,李清照展现了女性独特的细腻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四、《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山水诗,以描绘庐山巍峨壮丽的景色为主题。

诗中的“香炉”、“瀑布”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陡峭和高耸的景象。

通过这首诗,李白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登鹳雀楼》诗意_王之涣

《登鹳雀楼》诗意_王之涣

《登鹳雀楼》诗意_王之涣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词释义】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尽:落下。

欲:想。

穷:尽。

更:再。

【古诗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

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

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

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登鹤雀楼》古诗赏析

《登鹤雀楼》古诗赏析

《登鹤雀楼》古诗赏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诗歌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意境恢弘: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白日依山而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这是静景;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的是登楼所见的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这是动景。

一静一动,将白日、黄河、山、海这些壮阔的景物描写得气势磅礴,画面宽广,意境恢弘。

哲理深刻: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两句诗也蕴含着“站得高,望得远”的深刻哲理,表达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格律工整:这首诗格律工整,对仗巧妙。

其前两句以对仗的形式出现,白日对黄河,山对海,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后两句虽然不对仗,但其格式与前两句保持一致,形成了整体的格律美。

语言简洁: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浅显易懂,但又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生活哲理的揭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追求。

诗中的景色描绘生动,哲理阐述深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优秀5篇】_1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优秀5篇】_1

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优秀5篇】篇一:《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渐渐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闻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逝。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敞。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今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1】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理想,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主动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丽,气概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实、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终点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涯,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殊宽广,特殊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行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涯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登黄鹤楼王之涣赏析

登黄鹤楼王之涣赏析

登黄鹤楼王之涣赏析登黄鹤楼王之涣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黄鹤楼王之涣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

”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

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

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

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

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

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

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朝:王之涣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OntheStorkTower>báirìyīshānjìn白曰依山尽Thesunbeyondthemountainglows;huánghérùhǎiliú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ùqióngqiānlǐmù欲穷千里目Youcan enjoya grander sightgèngshàngyīcénglóu更上一层楼Byclimbingtoagreaterheight.注释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格律对照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

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诗薮》:对结者须意尽,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着一语不得乃可。

《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增订唐诗摘钞》: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而庵说唐诗》:作诗最要眼界开阔。

鹳雀楼,今在河中府。

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已极壮观。

而之涣此作,亦遂写煞。

《唐贤三昧集笺注》:上二句横说楼所见之大,下二句竖说楼所临之高。

《唐诗别裁》: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唐诗笺注》:通直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

沈存中曰:“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

”上十字大境界已尽,下十字以虚笔托之。

《诗法易简录》:先写登楼,再写形胜、便嫌平衍,虽有名句,总是卑格。

此诗首二句先切定鹳雀楼境界,后二句再写登楼,格力便高。

后二句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

此种格力,尤臻绝顶。

《唐诗近体》:王尧冲曰:首二句已尽目力所穷矣,下作转语,言若欲穷目力之胜,庶此楼上再上得一层更好。

此诗人题外深一层作此虚想也。

《诗境浅说续编》: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馀劲穿札。

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轶事典故作者受疑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其依据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

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

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虽收入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诗”;同时也收入了朱斌处士的《登楼》诗,亦在诗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涣诗”。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

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

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

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

王诗朱领《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

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

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

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

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

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在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

名楼赛诗尽管鹳雀楼上面题有王之焕的千古绝句,但后来的诗人总是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与王之焕一比高低,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畅当是河东才子,曾应征从军,后来中了进士,终为果州刺史,颇富诗名。

其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见畅当《登鹳雀楼》)耿潍,字洪源,是唐代河东(今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曰:“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耿潍《登鹳雀楼》)司马札是晚唐诗人,其诗曰:“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司马札《登河中鹳雀楼》)。

晚唐,政治上宦官专权,藩缜割据,朋党内讧,裙带成风。

很多有才华的诗人沦为江湖游子,司马札就是其中的一个,同样是落魄文人,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诗人们早没有了盛唐诗人的豪气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眼中,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变成了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名诗传千载,黄河万古流。

位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承载了太多的诗歌传统。

旧址新建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

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遗憾。

2001年7月,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

新楼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之感。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王之涣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