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选择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 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 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 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 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 辑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1 必备知识
(一)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 A 就是 A,它既不是 B,也不是 C。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 一,不得随意变更。
2.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 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 表现为: ①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答案] 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 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 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1919 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 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 己刮胡子?
[答案] 甲的说法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 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 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 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 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四)充足理由律 1.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2)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答案] 根据某人熟悉法律条文,就断定他是律师,这个理由是 不充足的。“熟悉法律条文”,这一条件有很多人可以满足,如法 官、法学教授等。所以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NO.2 关键能力
任务 1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 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3.示例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 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 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试分析甲、乙两人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 “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 “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 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 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 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 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答案] 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 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 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 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 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 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 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 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3.示例 (1)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 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 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 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分析这段话中的逻辑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逻辑思维·语言积 累、梳理与探究
进阶二 活动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错误往往是由于违背了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 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 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不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 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充足理由 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
请分析姑娘所违反的逻辑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 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 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 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 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 有一假,即“非(即 A 又非 A)”。 (2)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2.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 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 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 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 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 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 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 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 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2.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虚假理由:虚假理由是指以虚假的命题或观点作为推理、论 证的根据。 (2)推不出:“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就是作为理由的判断虽然 是真实的,但是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者理由不充分,从而 理由推不出推断。
3.示例 有人说:“他那么熟悉法律条文,一定是个律师。” 请分析这种说法的正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 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分析: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 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应该说服 务员的答话颇为狡黠,但考虑到其做法确实有损顾客的权益,而又 有逃避责任的意思,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 同样违反了同一律。
(三)排中律 1.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必有一真,即“要么 A 要么非 A”。 (2)要求:两个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词。 (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 提同时加以否定。
分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 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 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 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 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 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 一律。
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 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 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 1821 年 5 月 5 日(52 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 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 违反了不矛盾律。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 内涵,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为: ①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 定命题。 ②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3.示例 (1)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 “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 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 吗?”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 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分析:《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 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分析:薄厚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 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 出判断或选择。其实是在并非矛盾(有第三种可能存在)的情形下使用 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