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剂与润滑油牌号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剂与润滑油牌号详解
摘要主要叙述了国产润滑剂的分组、命名和代号,以及各组产品的主要性能和用途;并对部分国外润滑剂的牌号、性能和用途作了简单介绍。
目的是使设备维修、从事润滑人员能按照各类设备制造厂的要求,正确选用所需的润滑剂。
叙词润滑剂分类性能应用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对润滑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及世界各国为了满足机械设备的润滑要求,已经制订了一些润滑剂产品的新技术标准,生产出了一批润滑剂新产品。
因此,及时掌握润滑剂的新技术标准及其应用范围,对设备的润滑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润滑剂的新、旧国家标准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对各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及其应用作了必要的叙述,便于设备润滑管理人员了解润滑剂的基本知识,并能按照各类机械设备的特点和新旧情况,正确选择新、旧牌号的润滑材料,搞好设备的润滑管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口设备日益增多,本文对目前比较通用的国外润滑剂产品标准及其与国内标准的对应关系也作了必要的介绍,有利于设备润滑管理人员选择所规定的油品或选择合适的代用油品,既能保证设备润滑的需要,又能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润滑剂的分组、命名和代号
1987年,我国颁布了GB498—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根据石油产品的主要特征对石油产品进行分类,其类别名称分为燃料、溶剂和化工原料、润滑剂和有关产品、蜡、沥青、焦等六大类。
其类别名称的代号取自反映各类产品主要特征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见表1。
表1石油产品的总分类
由表1可知,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的代号为英文字母“L”。
1.1润滑剂的分组及组别代号
国家标准GB498—87颁布的同年,我国颁布了GB7631.1—8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一部分:总分组》。
该标准根据尽可能地包括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的
应用场合这一原则,将润滑剂分为19个组。
其组别名称和代号见表2。
GB7631.1—87根据GB498—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的规定而制定,系等效采用ISO6743/0—1981《润滑剂、工业润滑油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0部分:总分组》,它代替了GB500—65。
其组别代号见表2。
表2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的分组
每组润滑剂根据其产品的主要特性、应用场合和使用对象再详细分类。
产品的主要特性是指:润滑油的粘度、防锈、防腐、抗燃、抗磨等理化性能;润滑脂的滴点、锥入度、防水、防腐等理化性能。
产品的应用场合主要指机械使用条件的苛刻程度,例如,齿轮油分为工业开式齿轮油、工业闭式齿轮油、车辆齿轮油。
车辆齿轮油又分普通车辆齿轮油、中负荷车辆齿轮油和重负荷车辆齿轮油等。
产品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指机械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例如,内燃机油分为汽油机油、二冲程汽油机油和柴油机油等。
1.2润滑剂的命名
润滑剂的命名,一般形式如下:
润滑剂的牌号主要有润滑油的牌号和润滑脂的牌号两大类。
1.2.1润滑油的牌号及选用
润滑油的牌号大部分是以某一温度下运动粘度的中心值或范围来划分的。
如工业齿轮油是以40℃时运动粘度的中心值划分,车辆齿轮油则以100℃时运动粘度范围划分。
粘度是润滑油运动时油液内部摩擦阻力大小的量度。
粘度过大的润滑油不能流到配合间隙很小的两摩擦表面之间,因而不能起到润滑作用;若粘度过小,润滑油易从需润滑的部位挤出,同样起不到润滑作用。
因此,机械所用润滑油的粘度必须适当。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则粘度变小,温度降低则粘度增大。
因此,选用润滑油必须考虑机械设备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
夏季用的油,其粘度可比冬季大一些。
1.2.2润滑脂的牌号及选用
润滑脂的牌号是以某一温度(25℃)下其锥入度范围的系列号来表示的。
锥入度系列号又称稠度等级。
润滑脂的稠度等级(牌号)见表3。
润滑油的粘度等级、润滑脂的稠度等级按GB3141—82《工业用润滑油粘度分类》的规定进行分级。
表3润滑脂稠度等级
润滑脂的锥入度是鉴定润滑脂稠度常用的指标。
锥入度值是在规定质量、规定温度(25℃)下标准圆锥体按自由落体垂直穿入装在标准脂杯内的润滑脂,经过5秒钟所达到的深度,其单位为1/10mm。
锥入度值反映润滑脂的软硬程度。
当圆锥体穿入润滑脂中越深,则锥入度越大,表示该润滑脂越稀;反之,锥入度越小,润滑脂就越硬。
润滑脂锥入度值一般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锥入度值变大;反之,则变小。
2.3.2液压油的质量分级及应用范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液压油用字母H来表示,分为易燃烃类油、抗燃烃类油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再分为若干类,见表19、表20。
国家标准GB7631.2—87把液压系统用油分为L-HH、L-HL、L-HM等15个品种,把液力系统用油分为L-HA、L-HL两个品种,见表21。
液压油产品举例和应用范围,见表22。
L-HL液压油原称通用型机床工业润滑油,属抗氧化防锈液压油。
试验表明,其各项性能都优于L-AN全损耗系统用油,寿命比全损耗系统用油高一倍以上。
该系列产品适用于一般机床的主轴箱、液压站和齿轮箱,或类似的机械设备的中、低压液压系统的润滑(2.5 MPa以下为低压,2.5~8.0 MPa为中压)。
表19易燃的烃类液压油ISO分类
表20抗燃液压油ISO分类
L-HM液压油(抗磨液压油)较HL液压油有突出的抗磨性,适用于压力大于10 MPa 的高压和超高压的叶片泵、柱塞泵等。
L-HM液压油通常分为含锌型(或称有灰型)和无灰型两类。
含锌型抗磨液压油,加了含锌的抗磨剂,无灰型不加含锌的抗磨添加剂。
无灰型性能较好,但价格较高,故常用含锌型。
表21液压油分类
表22液压油各组产品的举例和主要应用(参考件)
*特殊要求是指更好的低温性能、防锈性、抗乳化性和空气释放能力等。
L-HV、L-HS属低温液压油,前者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其他液压设备;后者适用于极寒地区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其他液压设备。
2.3.3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液压油
2.3.3.1正确选择液压油的依据
在通常情况下,选用液压设备所需使用的液压油,应从工作压力、温度、工作环境、液压系统及元件结构和材质、经济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判断,分述如下:
(1)工作压力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一般以其主油泵额定或最大压力为标志。
按工作压力选用液压油,如表23。
表23按液压系统和油泵工作压力选液压油
(2)工作温度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以液压油的工作温度为标志。
按工作温度
选用液压油,如表24。
表24按液压油工作温度选液压油
液压油的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的一般关系,如表25。
表25环境温度和操作温度(指没有冷
却控温的液压设备)一般关系表
(3)工作环境当液压系统靠近有300℃以上高温的表面热源或在有明火场所工作时,就要选用难燃液压油。
按使用温度及压力选择难燃液压油可参考表26。
表26按使用温度、压力选择难燃液压油
(4)泵阀结构特点液压油的润滑性(抗磨性)对三大泵类的减磨效果,叶片泵最好,柱塞泵次之,齿轮泵较差。
故凡是以叶片泵为主油泵的液压系统,不管其压力大小,常选用抗磨液压油HM。
液压系统阀的精度越高,要求所用的液压油清洁度也越高。
如对有电液伺服阀的闭环液压系统要用清洁度高的清净液压油。
对有电液脉冲马达的开环系统要求用数控机床液压油。
此两种油可分别由高级抗磨液压油HM和高级低凝液压油HV代用。
各类液压泵选用液压油可参考表27。
2. 3.3.2合理使用液压油
(1)液压油不能随意混用。
如已确定选用某一牌号液压油则必须单独使用。
未经液压设备制造厂家同意或没有科学依据时,不得随意与不同粘度牌号液压油,或是同一粘度牌号但不是同一厂家的液压油混用,更不得与其它类别的油混用。
(2)注意液压系统良好的密封。
使用液压油的液压系统必须保持密封,防止泄漏和外界各种尘杂水液介质混入。
(3)根据换油指标及时更换液压油。
对液压设备中的液压油应定期取样化验,当油中的理化指标达到换油指标后(单项达到或几项达到)就要换油,这种以换油指标为依据的换油周期,是科学的换油周期。
鉴于液压油的换油指标的制订是个需经长期大量试验考核方能实现的问题,故在国内液压油换油指标没有正式制订出来之前,可参照表28进行液压油更换。
表27各种液压泵选用的液压油
①5~40℃、40~80℃系指液压系统温度。
②中、高压以上时,可将抗氧化防锈油改用为同粘度的抗磨液压油
表28液压油的更换指标
(4)换油前液压系统要清洗。
液压系统首次使用液压油前,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在更换同一品种液压油时,也要用新换的液压油冲洗1~2次。
2. 3.4液压设备用油代用原则、程序与注意事项
2. 3.4.1选用国产代用液压油的原则
对一台具体的液压设备,若以某种液压油代替该设备原用(或说明书指定用)的液压油,以及在若干种液压油中进行选择时,请注意以下选择原则:
(1)尽可能选相关油品对照表给出的同品种或性能相近的液压油。
(2)所选用的液压油的粘度要与引进设备要求的粘度等级相一致。
如果粘度等级不一致,可选用粘度相近的国产液压油,但所选用的国产液压油的粘度与所规定的粘度值相差不能超过15%。
一般情况下,所选代用液压油的粘度比规定的粘度稍大为好,但对于精密设备的液压系统,
所选液压油的粘度稍低为宜。
如引进设备规定的液压油粘度,在国内现有液压油中找不到,可与液压油的生产厂家联系,委托其专门调配成所需要的粘度。
(3)根据液压设备具体的工作环境,酌情选用液压油。
如液压设备原设计冬季在寒带使用,可按说明书规定用低温液压油(L-HV),但此液压设备如果在我国江南作业,可选用不需低温性能的抗磨液压油(L-HM),因为江南冬季气温一般在-5℃以上。
(4)用国产油代替进口油时,如果从相关油品对照表中找不到对应的国产油,可按以高质油代替低质油的原则,选择比此油高一档的油。
如用低温液压油HV代用抗磨液压油HM。
进阶指导学会机油牌号的识别
通常用粘度分类法和质量分类法对发动机油进行分类,国际上广泛采用的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分类法和API(美国石油学会)分类法,分别是两种分类方法的典型代表。
按SAE法分类机油,冬季用油有6种,夏季用油有4种,冬夏通用油有16种。
冬季用油牌号分别为:0W、5W、10W、15W、20W、25W,符号W代表冬季,W前的数字越小,其低温粘度越小,低温流动性越好,适用的最低气温越低;夏季用油牌号分别为:20、30、40、50,数字越大,其粘度越大,适用的最高气温越高;冬夏通用油牌号分别为:5W/20、5W/30、5W /40、5W/50、10W/20、10W/30、10W/40、10W/50、15W/20、15W/30、15W/40、15W/50、20W/20、20W/30、20W/40、20W/50,代表冬用部分的数字越小,代表夏季部分的数字越大者粘度越高,适用的气温范围越大。
按照API质量分类法,发动机油分为汽油机油系列(即S系列)和柴油机油系统(即C系列),每个系列的油品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分为若干级别。
国外进口的和香港等地的发动机油,其包装上的标志由SAE粘度分类级别和API质量分类级别两部分组成。
通常以SAE开头,后面标注出粘度代号;而按API质量分类的发动机油标号一般省略API,直接标注出质量等级代号。
例如:标号为SAEl0WSD,表示粘度分类是SAEl0W,质星级别为API SD的冬季汽油机油;标号为SAE30SD,表示粘度分类是SAE30。
质量级别为APISD的夏季汽油机油;标号为SAEl0W一30SD(或SAEl0W/30SD),表示粘度分类是既满足SAEl0W又满足SAE30冬夏通用汽油机油,其质量等级为API SD级。
国际润滑油型号
GB 439—90航空喷气机润滑油
GB 440—77(88)20号航空润滑油
GB 443—89L—AN全损耗系统用油
GB/T 447—94蒸汽汽缸油
GB 5903—95工业闭式齿轮油
GB 5904—86轻负荷喷油回转式空气压缩机油
GB 11120—89L—TSA汽轮机油(防锈汽轮机油)
GB 11121—95汽油机油
GB 11122—1997柴油机油,
GB 12691—90空气压缩机油
GB 13895—92重负荷车辆齿轮油(GL一5)
GB/T 14906—94内燃机油粘度分类
GB/T 16630—1996冷冻机油
SH/T 0010—90热定型机润滑油
SH/T 0017—90(1998)轴承油
SH/T 0094—91(1998)蜗轮蜗杆油
SH/T 0111—92(1998)合成锭子油
SH 0138—9210号仪表油
SH/T 0139—95车轴油
SH/T 0350—92(1998)普通车辆齿轮油
SH/T 0360—92(1998)13号机械油(专用锭子油)
SH/T 0361—1998导轨油
SH 0362—92抗氨汽轮机油
SH/T 0363—92(1998)普通开式齿轮油
SH 0526—92(1998)粘度标准油
GB/T 0391—77(88)发动机润滑油腐蚀度测定法
GB/T 2433—2001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GB/T 3142—82(90)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
GB/T 6538—2000发动机油表观粘度测定法(冷启动模拟机法) GB/T 7607—95柴油机油换油指标
GB/T 7608—87拖拉机柴油机润滑油换油指标
GB/T 8022—87润滑油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GB/T 8023—87液体石油产品粘度温度计算图
GB/T 9171—88发动机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法
GB/T 9932—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H2法)
GB/T 9933—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G2法)
GB/T 11143—89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试验法
GB/T 11144—89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梯姆肯试验机法)
GB/T 11145—89车用流体润滑剂低温粘度测定法(勃罗克费尔特粘度计法) GB/T 12577—90冷冻机油絮凝点测定法
GB/T 12578—90润滑油流动性测定法(U型管法)
GB/T 12579—2002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
GB/T 12581—90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
GB/T 12583—90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法)
GB/T 12709—91润滑油老化特性测定法(康氏残炭法)
GB/T 17038—1997内燃机车柴油机油
SH/T 0024—90(2000)润滑油沉淀值测定法
SH/T 0030—90车辆齿轮油成沟点测定法
SH/T 0031—90柴油机活塞清净性评分方法
SH/T 0037—90(2000)齿轮油贮存溶解特性测定法
SH/T 0059—91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诺亚克法)
SH/T 0061—91(2000)润滑油中镁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
SH/T 0066—2002发动机冷却液泡沫倾向测定法(玻璃器皿法)
SH/T 0067—91(2000)发动机冷却液和防锈剂灰分含量测定法
SH/T 0068—2002发动机冷却液及其浓缩液密度及相对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SH/T 0072—91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振于法)
SH/T 0074—91汽油机油薄层吸氧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SH/T 0075—91CC级柴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评定法(1135C2法)
SH/T 0076—91(2000)润滑油中糠醛试验法
SH/T 0077—91(2000)润滑油中铁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SH/T 0102—92(2000)润滑油和液体燃料油中铜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
SH/T 0103—92(2000)含聚合物油剪切安定性测定法(柴油喷嘴法)
SH/T 0104—92(2000)冷冻机油在致冷剂作用下的稳定性试验(菲利普法) SH/T 0120—92酚精制润滑油酚含量测定法
工业润滑油按照40℃运动黏度分类GB/T 3141 分为2 5 7 10 15 22 32 46 68 100 150 220 320 460 680 1000
我国工业润滑油产品的牌号现在大多是按油品40℃的运动黏度的中心值来划分的,而在过去,不同种类的产品牌号划分的标准比较杂。
例如,原先我国工业润滑油产品中的压缩机、汽缸油、液力油等是按油品100℃的运动黏度的中心值划分的,而齿轮油、液压油却是按油品50℃的运动黏度的中心值来划分。
目前,在有些工矿企业比较老旧的设备的润滑手册中,还会发现是用旧的牌号来推荐油品的。
为了方便油品的选用和采购,特提供以下新、旧油品牌号比照表供有关人员参考。
部分工业润滑油新、旧油品牌号比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