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物质的密度及应用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密度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密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密度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课件、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提问,带出密度的概念。

例如:教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看过很多关于金银岛的故事吧?那么,在寻宝的过程中,有没有听说过密度这个词呢?学生:没有听说过。

教师:那么,如果我告诉你密度是一种描述物质“浓稠程度”的量,你们能理解吗?学生:懂了。

所谓密度就是表示物体有多“胖”,多重的吧?教师:很好,是的。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 密度的定义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呢?学生: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很好。

那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密度,就是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这个公式如何表示呢?学生:密度 = 质量 / 体积3. 密度的计算教师:接下来,我们以一个实例来演示如何计算密度。

假设有一块铁块,质量为200克,体积为50立方厘米,请问这块铁块的密度是多少?学生:密度 = 质量 / 体积,所以密度 = 200克 / 50立方厘米。

教师:对了。

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密度 = 4克/立方厘米教师:很好。

通过这个例子,你们是不是对密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呢?4. 密度的影响因素教师:密度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因素吗?学生:是质量和体积。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2021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

2021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与考点解析

第 1 页 共 20 页6.3测量物质的密度1.测量工具:密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量筒(量杯)、天平。

用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1)量筒的使用:如图(1)所示,使用量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分清量筒的量程、单位和分度值(常见量筒单位是ml ,1ml=1cm 3,1l =1000ml=10-3m 3;图(1)中,量筒量程 100 ml ,分度值 2 ml );二、量筒使用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三、当液面是凸面时,视线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当液面是凹面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保持水平,图(2)中,红线表示正确读数的视线方向,此时读数为7.0ml )。

图(1)图(2)(2)天平的使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值。

2.液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如下:(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 1;(2)将适量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出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m 2;(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图(3)液体密度测量图(4)固体密度测量1.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测量是本节乃至本章的重点内容,在第六章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也是常考内容,所以,对本节的学习更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本节主要知识点有:量筒的使用、密度公式、液体密度测量、固体密度测量、密度计算和密度测量的实验探究。

中考中,有关本节知识点的考题会经常出现,属于常考内容。

有关密度测量有时作为一个考题,有时也和其他知识点结合组成一个考题。

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密度的测量方法、密度测量的步骤、密度测量注意事项和密度测量的实验探究。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密度是物质的重量与体积的比值。

一个物体的密度越大,它就越重。

密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并且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密度的定义密度(ρ)可以用下式来表示:ρ = m/V其中,ρ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千克/立方米(kg/m³)或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与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其性质之一。

例如,金属的密度通常比较大,而气体的密度通常比较小。

这就是为什么金属会沉在水里,而气体会浮在水上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可以用来区分它们。

比如,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而木材的密度通常小于水,所以木头会浮在水上。

相反,铁的密度大于水,所以铁会沉在水里。

密度的测量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

首先,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

这可以通过天平来实现。

然后,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的体积。

这可以通过将物体放入水中,然后测量水的位移量来实现。

最后,我们可以用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出其密度。

应用密度有很多应用,尤其是在工程和科学领域。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工程师们需要知道不同材料的密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物。

在天文学中,密度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星球和恒星的性质。

在医学领域,密度可以用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患者。

总结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并且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密度,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性。

密度的理解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密度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密度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6.3-6.4 密度一、选择题1.一瓶矿泉水喝去半瓶,则剩下的半瓶矿泉水()A.质量减半,密度减半B.质量减半,密度不变C.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2.木雕是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雕刻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

如图所示,这是一名工艺师正在一个质地均匀的木头上进行雕刻。

雕刻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A.木头的质量B.木头的体积C.木头的密度D.木头的质量和密度3.通常人们说“铁比棉花重”,其实质是()A.铁质量比棉花大B.铁的体积比棉花小C.铁的密度比棉花大D.铁的熔点比棉花高4.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B.将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后,剩下的牛奶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C.所有固体的密度总是比液体的密度大D.平时我们所说的“铁比木头重”,是说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ñA、ñB、ñC和水的密度ñ水之间的关系是()A.ñA≥ñB>ñC且p A<ñ水B.ñA<ñB<ñC且ñC>ñ水C.ñA<ñB<ñC且ñA>ñ水D.ñA>ñB>ñC且ñB=ñ水6.两个物体,体积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3:2,则密度之比为()A.1:1 B.2:1 C.4:3 D.3:47.用相同质量的铝、铁和铜制成体积相等的球,已知ρ铝=2.7×103kg/m3,ρ铁=7.9×103kg/m3,ρ铜=8.9×103kg/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A.铝球和铁球定是空心的B.铝球和铜球定是空心的C.铁球和铜球定是空心的D.铝球、铁球和铜球可能都是实心的8.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相同的烧杯,将质量相等的酒精、水和硫酸分别装入三个容器中,由图可判断甲、乙、丙三个容器依次分别装入的是:(已知:ρ酒精<ρ水<ρ硫酸)( )A.硫酸、水、酒精B.水、酒精、硫酸C.酒精、水、硫酸D.硫酸、酒精、水9.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则判断正确的是()A. ρ甲=ρ乙B. ρ甲>ρ乙C. ρ甲<=ρ乙D.无法确定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示1m3铜的质量为8.9×103kg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11.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种物质的密度是这种物质单位质量的体积B.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C.将一杯水等分成两杯,则每个杯中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一半D.根据ρ=m/V,可知ρ与m成正比,ρ与V成反比12.车胎打气,当车胎变圆后,仍继续给它打气,车服内气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的变化过程是()A.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增大B.质量增大,体积不变,密度增大C.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不变D.质量不变,体积增大,密度不变13.钢瓶内气体的密度为ρ,从瓶内放出一半质量的气体,则瓶内剩余气体的密度将()A.变为2ρ B.变为ρ/2 C.仍为ρ 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14.某容器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00g,若装满另外某液体时总质量是600g,则该容器的容积为________cm3,此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kg/m3,若将此液体倒掉一半,剩余液体的密度将____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15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6.3测量物质的密度考点解析和分类练习(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6.3测量物质的密度考点解析和分类练习(无答案)

6.3测量物质的密度考点解析及分类练习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是ρ=m/V.(1)质量m用天平测量.(2)体积V用量筒、量杯或刻度尺测量.2.方形物体的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3.测量液体密度是通过测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来求液体密度的.注意事项:1.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时,物体应完全浸没.2.测固体密度时,应先测质量,后测体积.3.测液体密度时,不需要测量空烧杯的质量.例: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A.用细线将石块拴好,轻轻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总.B.计算石块的密度.C.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水.D.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1)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2)测量石块质量时,右盘有20 g、5 g的砝码各1个,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天平恰好平衡,石块的质量为g.解析:(1)要测量石块的密度,需测量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步骤要尽量减小测量误差,所以先测质量后测体积;(2)石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分度值.答案:DCAB 26.4特殊处理方法:1.测量漂浮物体积的方法:(1)针压法:用细铁丝按住物体使其完全浸没.(2)助沉法:使悬挂重物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V1;再使物体和重物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量筒的示数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2.对于易溶于水的物体,可以利用量筒和面粉,采用“排面粉法”测量其体积;还可以利用量筒和“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采用“排饱和溶液法”测量其体积.3.在测密度的实验中,经常利用“测出同体积水的质量,求出水的体积”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注意事项:1.若测得的质量偏大或体积偏小,则测出的密度偏大.2.若测得的质量偏小或体积偏大,则测出的密度偏小.例:在测量开水瓶的软木塞的密度时,小明发现软木塞具有吸水性,无法测量其体积,你能设法测出软木塞的体积吗?解析:可用面粉替代水,再利用量筒测量;还可以让软木塞吸足水,再利用量筒测量.答案:让软木塞吸足水,再用量筒和水测量其体积.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是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一种方法.由图可知,该量筒的量程为_______mL,该物体的体积为_______mL.2.利用_______测出物体的质量,利用_______测出物体的体积,即可利用公式_______算出物体的密度.3.天平也能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______________,则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4.小明将一金属粒放入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用天平测得溢出水的质量为15 g,则溢出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cm3,金属粒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cm3.(ρ水=1.0 g/cm3)5.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或量筒和水)测出其_________,则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6.实验室需取用1 kg纯净水,除用天平称量外,还可以选用量筒测出_____________ cm3的水.分类练习:知识点1 量筒的使用1.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如图所示,主要原因是( )A.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2.图中使用量筒时正确的读数视线是_______(填“A”或“B”),此时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是_______cm3.知识点2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的密度3.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用调好的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_______g;放入金属块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0 mL,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kg/m3.若金属块有磨损后,它的密度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知识点3 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4.娟娟想测量家中色拉油的密度,于是进行了以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_______桌面上,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0”刻度线处,调节_______使天平平衡;(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色拉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m1(如图甲所示),再将烧杯中的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m2为23.8 g,则量筒内色拉油的质量m=_______g;(3)图乙显示的是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V,则V=_______cm3;(4)色拉油的密度ρ=_______g/cm3.课后练习:5.有一体积为30 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237 g,则( )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右盘B.此固体的密度为7.9 g/cm3C.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减小D.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减少6.小伟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橙汁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多余的是( )A.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B.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橙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D.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橙汁的总质量7.小强观察到学校在硬化路面时,工人师傅用振动器在混凝土上来回振动,他想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增大混凝土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量筒、细沙等器材做了如下实验:(1)他用调好的天平按图中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道,量筒中细沙质量是_______g,体积是_______cm3,细沙的密度是_______kg/m3.(2)接下来他将量筒内的细沙_______并抹平,发现体积变小,由此判断所测细沙密度变大,从而验证了他的想法.8.下面是小李同学和小张同学设计的“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1)小李同学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2)小张同学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m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V2.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3)请你对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评估:按_______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4)下图是按小张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请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9.小明家在装修房子,他想知道大理石密度的大小,就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对一小块大理石进行测量.(1)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小明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把小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g.(3)用细线拴好小石块,把它浸没到盛有20 mL 水的量筒中,水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cm 3,由此可算出大理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 3.(4)大理石放在水中时会吸水,由此判断,用小明的测量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它的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1 漂浮物密度的测量1.以下是小明为测量蜡块密度而设计的实验:(1)用托盘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2)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示数为V 1.(3)将蜡块轻轻地放入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示数为V 2.(4)蜡块的密度ρ=m /(V 2-V 1).知识点2 易溶物密度的测量2.某小组测量—种易溶于水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小颗粒物的密度,测量的部分方法和结果如图所示.图1 图2(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___处,然后调节_______,使天平平衡.接着,用天平测量适量小颗粒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则称量的颗粒质量是_______g.(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图2的方法测量体积,所称量的颗粒体积是_______cm 3.(3)该物质的密度_______是g/cm3.知识点3 只用天平测量物质的密度3.有一金属块,请你测出它的密度.现提供的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溢水杯、烧杯、水、细线.(1)实验步骤:a.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上,调节_______使横梁平衡.b.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如图甲、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_______g.c.用天平测量出,并将水注入溢水杯至满,用细线系好金属块放入溢水杯中,使溢出的水流入烧杯,用天平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练习:4.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石蜡的质量,先在天平左盘放石蜡块,右盘放合适的砝码,并通过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此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蜡块的质量是_______g;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如图乙所示,蜡块的体积是_______cm3,石蜡的密度是_______kg/m3.5.德化盛产陶瓷,小李同学想测量一块不规则瓷片的密度.(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___使天平平衡.(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_______g.(3)他发现瓷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瓷片的体积: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处作标记,然后取出瓷片;b.先往量筒装入40 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_______cm3.(4)用公式计算出瓷片的密度ρ为_______g/cm3.(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李同学测出的瓷片密度值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6.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小雨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量酸奶的密度.实验过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酸奶的密度ρ奶=_______.7.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ρ水=1.0 g/cm3)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3)请你对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提出一种改进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设置合理的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4.通过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6.3测量物质的密度。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密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阶段。主要知识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密度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密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质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密度、判断物体的密度等。
2.实验操作: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验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和“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激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实践探究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两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测量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实验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测量密度的重点,强调实验操作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测量密度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g. 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等,用于辅助实验测量。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布置,创造一个适合学习和实验的环境。可以布置以下区域:
a. 分组讨论区:将教室内的座位重新安排,形成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b. 实验操作台:在教室内设置实验操作台,用于摆放实验器材和进行实验操作。
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密度的测量对于物质的鉴别、质量的判断等。
6.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技巧: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7.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8. 实验误差和减小方法:了解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学习采用合适的方法减小实验误差。
9. 团队合作和沟通: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10. 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11. 安全意识和实验规: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实验安全,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12. 创新与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八年级物理上册前几章的基本概念,如质量、体积、力、压强等。此外,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刻度尺、天平、量筒等基本实验器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相同体积的水和冰质量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教师在小组间进行巡视,提供指导和支持。
2.教学活动设计
(1)实验演示: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演示,讲解实验步骤、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观看演示,并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验操作。
此外,在作业布置和反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存在计算错误和实验数据处理不当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1.密度概念
-密度的定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密度公式:ρ = m/V
2.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
(2)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如何求平均值、如何判断数据的可靠性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
(3)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技能不足的问题,如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教师应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实验操作技巧:学生需要掌握测量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包括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仪器。教师应重点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何正确读取体积值等。
2.教学难点
(1)密度公式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密度公式ρ = m/V的理解不够深入,不清楚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如不同物体密度的计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 物质 的密度》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 物质 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6.3 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液体压强、浮力和物体沉浮条件的基础,它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一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渗透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许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

如,比热容、热值、电阻等,他们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物体或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又都是用“比”的形式来表达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密度前已具有测量等知识的基础,在生活中已具备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些都是当前学习中较有利的因素。

学生把数学中浅显的比例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有些困难。

三、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四、重点、难点重点: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难点: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密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五、教法(1)教法: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学法:1.应用实验探究2.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六、教学思路: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你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个皇冠是否纯金的吗?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出示后放在讲桌上)图1:铜丝图2:食用油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

(2)认真规范的做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
教师用:天平、量筒、水烧杯;
学生用:天平200g 11个、量筒100ml 11个、细线、水、烧杯若干小石块、盐水等。

【教学过程】
三、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认识了量筒后,那么怎么用量
拓展交流
交流:我们实验时用到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思考一下物体应该有怎样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器材:
三、量筒的使用:会选、会放、会读
四、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教学反思】。

密度的作用

密度的作用

密度的作用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它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密度的作用:
1.鉴别物质: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因此,我
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例如,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其密度,可以确定物体的成分和材料类型。

2.农业应用:密度在农业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选种时,可以将种子放在水
中,饱满健壮的种子由于密度大而沉到水底,而瘪壳和杂草种子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上。

此外,土壤的肥力也可以通过密度来初步判断,一般来说,土壤越肥沃,其密度越小。

3.工业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有些工厂用的原料需要根
据密度来判断其优劣。

例如,在石油工业中,密度是确定油品质量和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4.科学探索:密度在科学探索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物理学中,密度是研
究物质状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化学中,密度可以用来确定化学反应的条件和机制;在天文学中,通过测量天体的密度可以了解其质量和组成等信息。

总之,密度作为一种物质的特性之一,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和掌握密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密度知识在中学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教案分享

密度知识在中学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教案分享

密度知识在中学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教案分享。

一、密度知识的重要性1、理论意义密度是描述物体内部分子排列和相对距离的一个指标。

它可作为衡量物体形状变化影响的因素之一。

在物理学中,密度是应用最广泛的物理量之一,几乎所有的物理学问题都涉及到它。

2、实践意义密度常被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如计算物体的质量、浮力、比重等。

在化学、工程和建筑等领域也经常用到密度概念,例如:计算材料用量,控制相对密度等。

因此,从实践角度讲,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密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能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密度应用的例子1、浮力密度概念在浮力问题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物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那么它就会沉入水中,如果物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则会漂浮在水面上。

2、比重比重就是物体的密度与其他物体的密度之比。

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密度越大的物体就越重,密度越小的物体就越轻。

三、教案分享我们将分享一份在线学习教案,它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学生物学科中的密度概念。

教案包括以下内容:1、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过程1)导入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包括物理学中的密度和四种物质状态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介绍实例认识密度的现实应用。

2)知识点普及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来了解密度的定义和公式,并学会如何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学生还将学习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物理定律和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物体的密度、木块的体积等,并通过各个步骤逐步获得计算结果。

4)概括总结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并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论通过深入了解密度概念,在中学物理学科中学生将学会如何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因此,让学生掌握密度知识是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点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点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6.1物体的质量一、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常用单位: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和毫克(mg)。

换算公式是:1t=103kg,1kg=103g,1g=103mg.4•常见质量数据:成年人50-70kg,鸡蛋50g,教室空气200-300kg,物理课本200g,硬币(1元)6g o6.2测量物体的质量1.测量工具a、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质量的工具是秤,如杆秤、案秤和磅秤等。

b、实验室常用工具:托盘天平,结构如图所示,其原理:杠杆原理(杠杆平衡条件)。

2.天平的使用方法a、天平的使用可用以下口诀记忆:(1)天平先要放水平,游码左移要归零,旋转螺母针指中,左物右码要记清,砝码要用镊子取,湿、液要用容器称,先大后小移游码,渎数两码要相加。

(2)测质量,用天平,先放平,再调平,游码左移零,螺母来调平,左物右码要记清,先大后小镊取码,平衡质量加游码。

b、天平的使用方法可归纳为:放、移、调、称、读、收。

(1)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移:使用前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3)调: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凋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可归结为“螺母反指针”,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即螺母调的方向与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反。

(4)称:称量时,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偏多,而取岀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偏小,这时应取出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码在游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线处.特别注意:被测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是“左物右码”(5)读:右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标尺上游码的示数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即:m物=m砝+m游;游码的示数值以游码的左侧对齐格数为准;在使用天平时,若不小心按“左码右物”的方式放置,那么被测物体的质量应等于砝码质量之和减去游码在标尺上的示数值(6)收:测量完毕,把被测物体取下,砝码放回盒中,游码拨回标尺零刻度线处,即“取下物体,砝码回盒,游码回零”c、使用天平常见的问题(1)游码未归零问题题型特征:游码未置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就将天平调节平衡了,而在称量的过程中又移动了游码的位置。

【核心素养目标】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案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6.3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深入理解密度,特别是对公式的理解与计算。

(2)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使用量杯(量筒)测量体积的方法。

2.科学思维:通过量筒或量杯的使用,间接测固体的体积,学会等量替换的科学思维。

3.科学探究:学会测量物质的密度方法。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和密度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养成乐于探究的意识。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天平、量筒、食盐、小石块、烧杯、水。

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5月18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

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首舱。

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质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天和核心舱总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22.5吨;动力配置:4台轨控发动机、22台姿控发动机、4台霍尔电推进发动机。

舱内安装3个科学实验机柜和1个应用任务公用支持机柜,舱外预留载荷挂点,配置了大机械臂。

配备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

天和核心舱由国家航空航天高端材料的中铝高端制造企业东轻、西南铝承担大量铝合金关键材料的研制生产任务,提供的高精度铝材为天和核心舱披“铠甲”、壮“筋骨”。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

在约8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自主快速对接。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将迎来第一位“访客”。

核心舱是“天宫”空间站的一部分。

首次应用于核心舱电推进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由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金属所研制的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单元6.3测量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单元6.3测量物质的密度
1 mL = 1 cm3 最大测量值:常用100 mL,200 mL 分度值: 1 mL, 2 mL,5 mL0-100ml 1ml毫升俯视读 数偏大
仰视读 数偏小
4.量筒的读数方法
用量筒测液体的 体积.量筒里的水 面是凹形的,读数 时,应把量筒放在 水平桌面上,观察 刻度时,视线、刻 度线与量筒内液体 的凹液面最低处三 者保持水平。
A. 等于8mL B. 大于8mL C. 小于8mL D. 无法确定
解析:读数时俯视刻度,读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读数时仰视刻度,读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小。本 题中,第一次读数是俯视,量筒内水的实际体积 小于20mL;第二次读数是仰视,量筒内剩余的水 的实际体积大于12mL;故倒出的水的体积小于 8mL。选C。
v v2 v1
V1 (cm3 )
V2 (cm3 )
Ⅲ:设计表格并将实验数据记在表中,求出石块的密度.
石块的质量
石块放入前水 石块和水的总 石块的体积
的体积
体积
石块的密度
m( g ) V1(cm3 ) V2 (cm3 ) V(cm3) (g/cm3 )
问题:测量固体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质量再测 体积?如果先测体积会导致什么结果?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测量: ρ=m/v
需要测量的量: ①质量:m ② 体积V
①质量:m 天平(使用方法)
② 体积V ①质量:m
规则: 刻度尺
不规则:量筒(量
天平
杯/使用方法)
② 体积 V : 量筒
量筒
量杯
一、量筒的使用
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2.使用前观察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标度; 3. 常用标度单位: 毫升 mL (ml)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材课后习题评讲课件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教材课后习题评讲课件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没有变化;1.731kg
3.某老师做升华实验所用干冰的密度是1.56×103 kg/m3 ,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 体(0°C标准大气压)后,体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结果取整数)
788 提示: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时质量不变。
4.有两瓶净含量为100mL的便携式酒精消毒液,某同学测得还没有使用的消毒液的 总质量为105.1g。他把使用过的空瓶装上同体积的水后,测得的总质量为119.6g这 种消毒液的密度是多少?查阅课本,请你看看消毒液与酒精的密度有什么不同,说 说原因。
设铝箔的厚度为d,长为a,宽为b, 根据m=ρ铝abd代人相关数据可计算出 m=97.2 g。由此可见,铝箔的质量与 标称的一致。
5.我国唐代的“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瑰宝,巨大的铁牛(图6.4-8)起到固 定索桥的作用。若最大的一尊铁牛的质量为72t,要用密度为1.35×103kg/m3的石膏制 作一个体积是铁牛万分之一的模型,需用石膏的质量约为多少?假设铁牛的密度为 7.9×103kg/m3。
2.259×104kg/m3;9×1013
m 提示:利用计算出金属锇的密度,再用 中子星的密度除以金属锇的密
v
度。
3.一个澡盆大致是长方体,其长、宽、高分别约为1.2m、0.5m、0.3m。它最多能 装多少千克的水?
180 kg
提示:先算出澡盆的体积V,再利用 m v算出水的质量。
4.猜一猜你们教室里空气的质量有多少?几克?几十克?还是几千克、几十千克?测出 你们教室的长、宽、高,算一算里面空气的质量。你猜得对吗?
3703个
m 提示:利用 v 计算1kg铝的体积,根据铝条的长、宽、厚计算一个铝条的体
积,最后用1kg铝的体积除以一个铝条的体积。
8.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一般由钢管搭设而成。有一种钢管的外径为D,壁厚为d,长 为L,其横截面如图6-2所示。这种钢管的质量是多少?钢的密度用ρ表示。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第3节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密度公式有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实验。

学情分析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少,因此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不能很好地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对天平、量筒的读数错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密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密度的单位上。

教学目标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积V 。

(5)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盐水的密度。

教师:请大家根据讨论得出的实验步骤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数据记录表:答调量会残留一些盐水或者说盐水没有倒完。

交流、设计表格个别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总结。

2.实验仪器:天平、量筒、水等。

3.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并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示数V1。

(3)将小石块放入水中,读出示数V2。

(4)小石块的体积为V=V2-V1。

(5)小石块的密度为ρ=mV =mV2-V1。

4.实验数据记录表教师:下面大家就根据上面的实验步骤,来测量一下桌子上小石块的密度。

教师在教室中巡视,并及时指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化学物质密度

化学物质密度

化学物质密度密度是物体的一种重要性质,它表示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多少。

在化学中,密度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参数,其在物质鉴定、溶液浓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化学物质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数值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ρ = m / 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是一个与物质自身性质有关的特征值,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存在差异。

二、密度的计算方法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值计算物质的密度。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1. 实验测量法实验测量法是通过对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进行测定,然后应用密度的定义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我们可以用天平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再利用容积器或滴量管测量出物质的体积,然后将质量与体积代入密度公式中,就可以得到该物质的密度。

2. 复合密度法在某些情况下,物质的密度无法直接测量得到,但可以通过已知物质的密度及其混合比例间接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密度。

比如,在溶液中加入已知密度的物质,根据混合物的密度和已知物质的密度以及其混合比例,可以利用复合密度公式求解待测物质的密度。

3. 标准曲线法标准曲线法是通过建立物质浓度与其密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已知密度物质的浓度和密度建立标准曲线,再根据待测物质的浓度找到对应的密度值。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液态物质的密度测量。

三、密度在化学中的应用1. 物质鉴定密度可以作为物质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判断其化学成分以及纯度。

例如,在鉴定金属材料时,可以通过密度的测量确定物质是否为纯金属或合金。

2. 溶液浓度计算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体积之比称为溶液的质量浓度。

由于浓度与密度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溶液的密度来计算其溶质的质量浓度。

这在制药、农业、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物质判定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确定物质的纯度或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3】图像问题 1、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 的关系图,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密度 大小的关系是 ( ) A. ρA>ρB>ρC B. ρB>ρA>ρC
C. ρC>ρB>ρA
D. ρB>ρC>ρA
【类型4】 比例问题 1、两个由不同材料制成质量相同的实心物体, 其体积之比为V1∶V2=3∶2,则其密度之比 ρ1∶ρ2是( ) A. 3∶2 B. 5∶2 C. 2∶3 D.2∶5 2、在调节好的天平两盘内分别放有3个相同的 铁球和6个相同的铝球,天平恰好保持平衡, 则铁球和铝球质量之比为 ,体积 之比为 .(ρ铝=2.7×103 kg/m3, ρ铁=7.9×103 kg/m3).
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一、密度的测量
【活动】 测量一块金条的密度
原理
m ρ V
质量m/g 体积V/cm3 密度ρ/g/cm3
方案
1、用天平测出金条质量m
2、用刻度尺量出金条长a、 宽b、高c,算出体积V。
现有一个小金鼠,有如何测出其密度呢?
拓展
1、这个实验的难度是什么?
(体积难以测出)
2、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一、密度的测量
【量筒、量杯】 阅读探究其特点和使用方法?
⑴量筒和量杯是直接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⑵量筒粗细相同刻度均匀,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⑶使用量筒时要做到①会认②会放③会读
一、密度的测量
【量筒、量杯】 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小固体体积呢?
【思考】 利用量筒测固体体积可能存在哪些缺陷?
一、密度的测量
【实验评估】 1、如果要测的是不规则木块的密度
提示: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怎么办? 方法: 重锤法 针压法 分析:如何减小实验中的误差?
2、如果要测的是不规则糖块的密度
提示:糖块会溶在水中,怎么办?
3、如果要测的是大石块的密度?
提示:大石块放不进量筒,如何解决?
4、如果测量过程中量筒打碎,如何继 续测出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2、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重力,试将一钢制零 件改为铝制零件样本,使其质量减少l04千克, 则所需铝的质量是多少?
【类型10】 实验问题
1.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以下实验 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 操作步骤是(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后的烧杯质量 2.用调好的天平、玻璃瓶、细线和适量的水,简易地测出 牛奶的密度: ①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0; ②将空瓶盛满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为m1; ③ 。 由此可得:牛奶质量m= ; 牛奶密度ρ= .
【类型6】 空心问题 1、一个铁球,它的质量是624.1g,它的体积是 100cm3,试问这个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如果空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2、有外形大小相同的铜、铁、铝三只球,称得 它们的质量恰好是相等的,那么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 ) A.铜球是空心的,铁球和铝球是实心的 B.铜球和铁球肯定是空心的,铝球可能 是实心的 C.三只球肯定都是空心的 D.三只球肯定都是实心的
【类型5】 冰水问题 1、冰的密度是0.9×103 kg/m3,一块体积为100 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 g,体积 是 cm3,135 g的水结成冰后,质量是 kg,体积是 cm3。 2、一块冰全部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 A.增大1/10 B.减小1/10 C.增大1/9 D.减小1/9 )
根据ρ=m/v的公式变形m=ρv和v=m/ρ,可间接测量 质量和体积,再联系体积公式,可计算长度和面积。
例.有一捆横截面积是2.5mm2的铜丝,质量为89kg, 不用尺子量,计算出这捆铜丝的长度。

【类型1】 概念理解
1、关于密度公式ρ=m/V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C.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
2、用盐水选种需用密度为1.1×103 kg/m3的盐 水,现配制了500mL的盐水,称得它的质量 为0.6 kg,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如果 不合要求,应加盐还是加水?加多少?
【类型9】 样品问题 1、某人抽取2mL的血液,称得质量为2.1g, 如果一个成年人体内的血液共4.2kg,则 成年人体内的血液多少L ?
2、工人使用氧气瓶内的氧气进行气焊的过程中, 以下各量不变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温度
【类型2】 公式综合 1、在三个相同的烧杯里装有同样多的水,把质量 相等的实心铝块、铁块、铜块分别投入到这三 个杯子中,它们均没入水中且水均未溢出,则 水面升高较多的是( ) A.放铝块的 B.放铁块的 C.放铜块的 D.无法确定 2、某厂要用油罐车运送原油,每节车厢的容积是 50m3,运完808t原油(ρ原油=0.8×103kg/m3), 则列车调度员需要准备的车箱数量为( ) A.20节 B.20.2节 C.21节 D.24节
二、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 密度是物质的一个特性。
根据ρ=m/v,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算出密度,对比密度表基本可进行物质鉴别。
例.有一质量为0.3 kg的瓶子,装满水时总质量为 0.8kg,若装满某种液体时,总质量为0.7 kg, 求这种液体的密度为多大,是什么液体? 【间接测量】
提示:水的密度是常数,如何替代?
一、密度的测量
【活动】 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
思考 方案
这个实验的难度是什么?
m烧杯/g
m总/g
m总/g
V盐水/cm3
ρ盐水/g/cm3
V倒出部分盐水/cm3 m剩余总/g ρ盐水/g/cm3
评估
①这个方案中哪些方面会产生误差?偏大偏小? 如何改进可减小误差呢? ②如果测量过程中量筒打碎,如何继续测出 一杯盐水的密度呢? (其他器材自选)
【类型7】 合金问题 1.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将等 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制成合金,则合金密度 为( )
乙 甲 A.
2
甲 乙 C. 甲 乙
B. 甲 乙 2甲 乙 D.
2 甲 乙
甲 乙
【类型8】 溶液问题 1、小明用天平量出盐质量如图b,把盐倒入c中 配成d图盐水,求盐水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