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手抄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3手抄报
3月3手抄报
清明过后“三月三”,草长莺飞,柳绿花繁。

农历三月三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万物复苏,溱洧河边的姑娘与小伙子们手拈兰花,芳香四溢,他们跳着舞,唱着歌,又一个恋爱的季节到了。

“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基础的。

“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

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从魏晋开始就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

根据这个节俗的内容,民间又将“三月三”称为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

这说明上巳节的产生最初当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这一天也是众人游乐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日子。

从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将三月上巳这个习俗延续下来。

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既顺应了气候和人体生理发育的自然节令,又有利于人类的自身繁衍与社会和谐及文明进步。

此事还正式地记入了《周礼·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官方给了“三月三”情人节一个法定的地位。

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还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艳故事;更有了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去年今日”之怅惘情事。

从此,“令会男女”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

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一大节日,“三月三”比“二月二”更有名,要说“三月三” 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节日里吃乌米饭。

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
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

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

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三月三,亦是壮、侗、苗、布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木棉红绯绯,八方歌手来相会。

绣球牵动千家情,壮乡歌海浪花飞”。

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以歌代言,选择对象,会见情人。

三月三,是侗族社交游乐节日。

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

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

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

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三月三,又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

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

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

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三月三,也是朝鲜族人祭祀祖先的节日。

这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成花面食品,用以祭祀。

同时,家家备酒菜,举行春游活动。

阳春三月,延边各地山花烂漫,风光明媚,春游之人,踏遍青山,留连忘返。

三月三是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花炮节”。

这天,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或参加富有特殊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抢花炮比赛。

花炮是个直径约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

当铁环坠下时,凡拾夺者便得分。

三月三,彝族人民欢聚河边,跳起舞蹈,青年男女寻侣言情。

海南岛的黎族群众在当天举行集会,预祝丰收。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在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妇女会在三月三当天收集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百病。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

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

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