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年第6卷第21期2019Vol.6No.21
55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价值
罗媛媛1,李鸿波2
(1.中国人民解放军61068部队卫生队,陕西 西安 710100;
2.西安航天总医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20例单纯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为5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7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24h 动态血压监测。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24h 血压、昼夜间血压及24 h 血压总负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昼夜下降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压的非杓型百分比及晨峰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24 h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其昼夜血压变化的异常情况,有利于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持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1.55.02
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线性关系[1]。

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异常与晨峰现象对靶器官损害有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靶器官的损害。

因此,通过监测24 h 动态血压,可以掌握血压的动态变化,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血压的稳定,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2]。

为了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20例单纯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20例单纯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 颁布的关于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肌病、肺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肝肾功能疾病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观察组为5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有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0~70岁,平均(53.4±7.1)岁;对照组为7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有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31~69岁,平均(54.1±5.7)岁。

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24 h 动态血压监测前均停用降压药物7 d ,使用的是德国MOBIL-O-GRAPH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宽度为22 cm ×12 cm ,使其粘贴固定于患者的左上臂
皮肤上,袖带自动充气200 mmHg 进行测量,设定昼间时间为6:00~22:00,每间隔15 min 对血压进行测量,夜间时间为22:00~6:00,每30 min 对血压进行测量。

监测过程中,患者可进行正常的活动,但不包括激烈运动,当监测有效次数超过检测总次数的80%为有效监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指标包括24 h 平均血压、昼夜间平均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及24 h 血压总负荷。

有效读数标准为:收缩压70~260 mmHg 、舒张压40~150 mmHg 及脉压差20~50 mmHg 。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昼夜节律异常情况及晨峰出现频率。

其中昼夜节律异常情况以血压杓型改变情况来判定,杓型为夜间血压平均值下降超过10%,非杓型为夜间血压平均值下降低于10%,表明昼夜节律消失。

血压晨峰标准为在6~8时血压有明显的升高,然后又明显的回落。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结果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x ±s )应用t 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 2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检验水准:P >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 <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24 h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24h 血压、昼间血压、夜间血压及24 h 血压总负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24 h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比较
组别n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24 h 昼间夜间24 h 血压总负荷24h 昼间夜间24 h 血压总负荷对照组70132.5±9.4141.3±12.6130.2±8.450.3±7.883.4±8.790.4±6.675.4±8.136.7±5.8观察组50
142.6±10.7152.8±10.9137.6±9.157.3±6.495.6±6.396.3±7.486.2±9.349.2±9.2t 24.8325.1023.2623.1725.9922.7625.0026.18P
/
/
0.02
0.02
/
0.02
/
/
作者简介:罗媛媛(1980-),女,陕西西安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内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年第6卷第21期2019Vol.6No.21
56
2.2 两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昼夜节律异常情况及晨峰出现频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血压的非杓型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晨峰出现频率(90.05%)显著高于对照组(51.4%),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昼夜节律异常情况及晨峰出现频率的比较
组别n
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昼夜节律异常
晨峰收缩压舒张压杓型非杓型
对照组70 6.83±1.14 6.90±1.2627(38.6%)43(61.4%)36(51.4%)观察组50 4.57±0.98 4.43±1.059(18.0%)41(82.0%)45(90.05%)t 2.85 2.91///
x2///13.2727.14
P0.01//0.001/
3讨论
高血压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有资料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与脉压、昼夜节律变化以及晨峰频率密切相关。

因此,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够真实反映各监测时间点血压的情况,明确的显示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特征和昼夜节律情况,能对冠心病的发病程度及其危险性进行准确评估[4]。

正常人群的血压一般表现为昼间上升、夜间下降的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常为10%,也叫做杓型血压[5]。

当人体调控机制异常时,外周血管的改变会引起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血压会使人体心血管长时间处于高负荷水平,会加剧冠状动脉的病变。

晨峰可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动脉硬化和血管弹性下降等,致使夜晚动脉血管无法扩张,从而导致昼夜节律消失,晨起时血压发生显著升高[6]。

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要控制好血压的稳定,注意保持昼夜节律,避免发生晨峰,对预防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有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24h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患者血压的非杓型百分比及晨峰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提示高血压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加剧冠心病的发展,高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及晨峰频率升高又会进一步导致靶器官的损伤。

因此,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24 h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地测量患者的昼夜血压及其变化规律和波动情况,且能够及时发现其血压变化的异常情况,有利于临床医师全面掌握病情,有效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持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菀桐,胡元会,朱宝琛,等.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
平与血栓形成动力学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129-131,140.
[2] 王淑霞.24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J].广东医学,2012,33(20):3110-3112.
[3] 姚芳,许飞.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122-123.
[4] 苗保霞,刘同宝.高血压及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
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36):70-72.
[5] 张添甜,孙光,张潇怡,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
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4):308-312.
[6] 张江丽,韩清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特点及与心血管
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 141-143.
本文编辑:吴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