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_刘军海

合集下载

菜籽油生物柴油水洗去除游离甘油的工艺参数研究

菜籽油生物柴油水洗去除游离甘油的工艺参数研究
游离甘油通过水洗可以很容易除去 ,但是水洗过 程中产生大量废水 ,增加了成本能耗 。本试验通过单 因素实验对水洗工艺参数进行研究 ,以期找出最优水 洗条件 ,供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参考 。
收稿日期 : 2007 - 12 - 20 基金项目 :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05dz12010) 作者简介 : 黄彩霞 ( 1982 - ) ,女 ,湖北随州人 ,硕士研究生 , ( E - mail)
摘 要 : 甘油是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 副 产 物 。生 物 柴 油 中 甘 油 含 量 多 少 是 评 价 生 物 柴 油 质 量 好 坏 的 重
要指标之一 。通过水洗可以很容易去除粗生 物 柴 油 中 的 游 离 甘 油 , 但 是 水 洗 不 仅 会 产 生 大 量 工 业 废 水 , 而 且 增
2 结果与分析
2. 1 水洗次数对甘油去可以看出 ,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 ,游离甘油的 去除率不断增大 。水洗 5 次后甘油的去除率将达到 99. 27% ,是水洗 1次甘油去除率的 2倍多 。水洗 1次 ~2次 ,甘油去除率增加了 23. 12% ;水洗 2 ~3 次 ,甘 油的去除率增加了 13. 33% ;直到水洗 4次 ,甘油的去 除率依然逐步增加 ,但增加幅度却以 50%左右的速度 递减 ;水洗 4 ~5 次 ,甘油的去除率增加了 7. 32% ,增 加幅度稍微有所增大 。根据水洗效果及德国 、法国 、 美国 (ASTM D6751 - 02)等国家的标准规定要求生物 柴油中游离甘油含量小于 0. 02%来看 ,在本试验中只 有水洗 5次后 ,粗生物柴油中的游离甘油残留量仅余 0. 002 7% ,达到美国等一些国家标准 。因此 ,对粗生 物柴油至少需要水洗 5次 。
取一定量的粗生物柴油于分液漏斗中 ,加入一定 质量一定温度的蒸馏水 ,充分振荡摇匀 ,静置分层 ,收 集下层游离甘油水样 。 1. 3. 3 粗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含量的测定 [ 7 - 8 ]

植物油精炼工艺描述

植物油精炼工艺描述

800D/T植物油全精炼工艺描述1、碱炼、水洗工序1.1 、目的:1.1.1、利用磷酸和油中的非水化磷脂反应,将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形成容易分离的水化磷脂团;利用液碱(氢氧化钠溶液)和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皂,然后用离心机分离,达到去除油中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目的;1.1.2、水洗:将脱皂离心机分离出的油,经过用水洗涤的方法,进一步去除油中残皂。

1.2、工艺描述1.2.1、毛油经过篮式过滤器初步去除固体杂质后,通过毛油泵打入油-油换热器(热量回收,节能器1),将温度调节至55-80℃,开机时油通过加热器调节温度;1.2.2、升温后的毛油和经过计量的磷酸(85%,食品级)经过油、酸混合器进入酸反应罐(封闭式),通过酸化反应将油中的非水化磷脂转化成水化磷脂,反应时间20-40min;1.2.3、酸反应罐出来的油,进入加热器,将温度调节至70-80℃,;1.2.4、经过酸反应调温后的毛油和经过计量的碱液(浓度和流量根据毛油酸价和加酸量计算)经过静态混合器、多效混合器混合后,进入中和反应罐进行中和反应,反应时间20-40min;1.2.5、中和反应罐出来的油经过列管式换热器调温至80-85℃,进入离心机进行油皂分离;1.2.6、分离出得皂进入皂脚罐,油经过加热器温度调整至85-90,和水(温度大于油温5℃,)经过多效混合器混合,进入水洗罐进行水洗,水洗时间5-20min;1.2.7、水洗罐出来的油进入离心机,进行油-水分离;1.2.8、分离后的水进入油-水分离箱,油经过加热器调整至90℃左右,进入快速干燥器(真空绝压60mbar)干燥脱水;2、脱色工序2.1、目的通过白土等介质的吸附作用去除油中的色素、残磷和残皂等。

2.2、工艺描述2.2.1、快速干燥器出来的毛油,通过屏蔽泵打入油-油热交换器(热量回收,节能器2)将温度调整至105-115℃,开机时油通过加热器调节温度;2.2.2、调温后的油进入脱色预混罐和脱色白土(一般占油重0.6-1.5%)进行混合,混合物进入脱色罐(真空绝压60mbar),脱色罐滞留大约45分钟,至过滤暂存罐;2.2.3、过滤暂存罐中的油-白土混合物经泵打入叶片过滤机进行过滤分离,净油经袋式过滤器二次过滤后进入脱色油暂存罐;2.2.4、待过滤机到达一定压力后,将过滤机中的油用0.4MPa饱和干空气压至过滤暂存罐中;滤饼继续吹干,吹饼产生的油,回收至污油罐,待分水后,打入脱色罐,从新脱色;2.2.5、四台过滤机交替使用,实现连续脱色;3、脱臭工序3.1、目的通过高温、高真空环境破坏油中的热敏色素,去除残存的游离脂肪酸、甾醇、烃类等影响风味的物质,同时进行脂肪酸回收。

2023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仿真模拟试卷01含解析

2023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仿真模拟试卷01含解析

2023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仿真模拟试卷01(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哪种物质含有氮元素()A.糖原B.淀粉C.唾液淀粉酶D.油脂【答案】C【解析】AB、糖原和淀粉都属于糖类,元素组成是C、H、O,AB不符合题意;C、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C符合题意;D、油脂的元素组成是C、H、O,D不符合题意。

2.下列基因型的个体不属于纯合子的是()A.Yy B.DD C.dd D.YY【答案】A【解析】纯合子是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基因型个体,YY、DD、dd是纯合子。

杂合子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Yy是杂合子,A符合题意。

3.水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条件,细胞的含水量一般都比较高。

下列哪项不是水在细胞内的作用()A.作为能源B.调节温度C.溶解和运输营养物质D.作为溶剂【答案】A【解析】A、糖类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水不能作为能源物质,A符合题意;B、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常用水来调节温度,B不符合题意;CD、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CD不符合题意。

精炼工艺对玉米油微量成分变化的影响 刘传惠

精炼工艺对玉米油微量成分变化的影响 刘传惠

精炼工艺对玉米油微量成分变化的影响刘传惠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相较于以往的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玉米油炼油工艺以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精炼工艺的推广势在必行。

本文探究了精炼工艺对玉米油微量成分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精炼工艺;玉米油;微量成分玉米油是从玉米胚芽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较广,而玉米毛油必须经过精练才能得到成品油。

而在精炼过程中玉米油所含的微量成分会得到怎样的变化,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为玉米油的精炼工艺提出了建议。

一、玉米油的主要精炼过程从玉米胚芽中提炼出的毛油酸度较高、杂质较多、颜色也比较深,因此必须进行精炼加工。

(一)脱胶脱胶的原理是磷脂具有亲水性,在原油中加入热水搅拌,使玉米胚油中出现絮状沉淀漂浮,从而去除胶溶性杂质。

脱胶时必须注意玉米油的温度、加水量、加水时间与反应时间。

(二)脱色脱色的目的是去除毛油中杂色,使玉米油的颜色变得纯净,脱色时主要使用吸附的方法,使用活性白土作为色素吸附剂来吸附原子团同时去除杂质。

(三)脱臭脱臭是玉米油精炼时的必要步骤,目的是去除玉米油中的不良气味。

脱臭主要采用真空气提法。

(四)脱蜡经过脱臭之后的玉米油还含有少量的蜡质,所以最后还要进行脱蜡工艺去除蜡质。

二、精炼工艺对玉米油微量成分变化的影响分别选取玉米毛油、脱胶油、脱蜡油、脱色油、脱臭油,对其中的各类微量成分进行检测并得出结果。

(一)游离脂肪酸图一为不同样本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可以看出,脱胶工艺对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影响不大,仅降低了约0.21%,其原因是一些极性的胶溶性杂质吸附了极其微量的游离脂肪酸;脱蜡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也不明显,因为蜡质并不能吸附游离脂肪酸;经脱色工艺后游离脂肪酸含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游离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具有不饱和性,易于氧化分解,因此,在脱色工艺进行的过程中,游离脂肪酸发生反应,使其含量降低;而经脱臭工艺后得到的玉米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极为明显,接近于0。

植物油中内源性成分的抗氧化作用

植物油中内源性成分的抗氧化作用

马宇晨,王光宜,刘乐乐,等. 植物油中内源性成分的抗氧化作用[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24):119−130.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40195MA Yuchen, WANG Guangyi, LIU Lele, et al. Antioxidant Effects of Endogenous Components in Vegetable Oil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24): 119−13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40195· 研究与探讨 ·植物油中内源性成分的抗氧化作用马宇晨,王光宜,刘乐乐,李红艳*(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47)摘 要:本研究通过在复配植物油中添加不同的植物油内源性抗氧化物(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和角鲨烯),研究不同植物油内源性成分对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

采用Schaal 烘箱加速实验,通过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等氧化稳定性指标的变化,评价内源性抗氧化物对复配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生育酚和多酚单独作用时抗氧化效果明显,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生育酚和角鲨烯组合作用时,随着生育酚和角鲨烯浓度的升高,呈现先拮抗后协同效应,当生育酚含量大于480 mg/kg ,角鲨烯的存在会显著提高生育酚的抗氧化能力(P <0.05)。

从加速氧化的结果来看,未经预处理去除抗氧化成分的复配油脂肪酸组成只有微小的变化,经过预处理的复配油脂肪酸组成变化范围较大。

经过预处理的复配油酸价和总氧化值在氧化前后的变化量也显著高于未经预处理的复配油(P <0.05),添加生育酚和多酚后,复配油的氧化稳定性得到提高,表明内源性抗氧化成分含量虽少,但对延缓植物油氧化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贮存条件下大豆油氧化指标的比较

不同贮存条件下大豆油氧化指标的比较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一级大豆油 、三级大豆油 、四级大豆油 : 吉林德
大有限公司 ;二级大豆油 :正大集团 (天津 )实业有限 公司 。实验样品均在同期生产 。 1. 2 实验仪器
收稿日期 : 2006 - 04 - 18 作者简介 :张蕊 ,女 , 1975年出生 ,工程师 ,油脂专业
114
中国粮油学报
2007年第 3期
一定的影响 。精炼程度越高 , VE损失越多 。由于大 豆一级油 VE含量低 ,铜离子含量偏高 ,所以贮存期 内 ,四种不同贮存条件下 ,大豆一级油均氧化严重 。
表 4 大豆油中铁离子和铜离子的含量 单位 : mg / kg
序号 1 2 3 4
样品名 大豆四级油 大豆三级油 大豆二级油 大豆一级油
VE在油脂中有抗氧化作用 [ 3 ] 。天然 VE是一个 混合物 ,它含有 α - VE、β - VE、γ - VE、δ - VE等四种 主要同分异构体 ,其抗氧化能力按下列顺序递减 ,即 δ - VE >γ - VE >β - VE >α - VE。从表 5 中可以看 出 ,加工工艺对豆油中天然抗氧化物质 VE的含量有
γ- VE 94. 2 95. 2 70. 6 55. 0
δ- VE 38. 9 39. 8 30. 4 18. 9
V E总计 138. 2 140. 1 120. 1 90. 6
3 结论
3. 1 不同等级的大豆油在不同贮存条件下 , 氧化 值 、羰基价 、茴香胺值三个氧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大致 相同 。在反映油脂氧化程度时过氧化值较羰基价 、
பைடு நூலகம்
所示 。
表 1 四种贮存条件下的光照强度
贮存条件 光照强度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刘存存;姚小华;方学智;张慧敏;李宝才;王亚萍;王开良【摘要】对油茶籽油毛油、碱炼油、脱色油、脱臭油、精炼油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3道工序对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以及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油酸值最高,为0.67 mgKOH/g;精炼油酸值最低,为0.32 mgKOH/g.毛油过氧化值最高,为4.83 mmol/kg;脱臭油过氧化值最低,为1.36 mmol/kg.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以毛油中最高,分别为908.75、21.60、102.31 mg/kg,且角鲨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油茶籽油(P<0.05).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以精炼油中最低,分别为21.750、0.130 mg/kg.脱色和脱臭两道工序是影响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环节.【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8)006【总页数】4页(P100-102,112)【关键词】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加工工序【作者】刘存存;姚小华;方学智;张慧敏;李宝才;王亚萍;王开良【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广州510515;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3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素有“东方橄榄油”、“长寿油”之美誉,与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油橄榄(Olea europaea)、椰子(Cocos nucifera L.)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1]。

沙棘油中有效成分和药用成分的研究

沙棘油中有效成分和药用成分的研究

沙棘油中有效成分和药用成分的研究
安俊龙;安利俊;刘均洪
【期刊名称】《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年(卷),期】2004(025)003
【摘要】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对沙棘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通过使用薄层层析、荧光显色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等测试手段对分离出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沙棘油中含有脂肪酸、烃类、萜类、维生素E、甾类、黄酮类等有效组分和药用成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化学分析等方法对类胡萝卜素和脂肪酸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及籽油中脂肪酸的酸值和皂化值.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安俊龙;安利俊;刘均洪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9
【相关文献】
1.多穗柯嫩叶浸提液的有效成分及药用成分分析 [J], 廖晓峰;姚惠源
2.多穗柯嫩叶浸提液的有效成分及药用成分分析 [J], 廖晓峰;于荣;姚惠源
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沙棘油等药用成分 [J],
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沙棘油等药用成分 [J],
5.组织培养生产高山红景天有效成分的研究──Ⅱ.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药用成分的检测 [J], 姜明兰;钟文田;韩洪;刘声远;孟庆勇;陈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_方冰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_方冰
自由基 清 除 率 = [Acontrol - ( Aoil + DPPH - Aoil) ]/ Acontrol × 100%
式中: A 、A 及 control oil + DPPH Aoil 分别为阴性对照、样 品和空白样品在 517 nm 下的吸光值。 1. 2. 5 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总还原能力用铁离子还原能力实验( FRAP) 进 行测定[5]。1. 0 g 油样与 2 mL 新配制的 FRAP 工作 液( 将 0. 1 mol / L 醋酸盐缓冲溶液,10 mmol / L TPTZ
油脂过 氧 化 值、酸 值 的 测 定 分 别 按 照 GB / T 5538—2005,GB / T 5009. 37—2003 方法测定。 1. 2. 3 氧化稳定性指数的测定
氧化稳定性指数按照 GB / T 21121—2011 方法 测定。 1. 2. 4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自由基 清 除 能 力 采 用 清 除 DPPH 能 力 来 表 征[5]。100 mg 油样溶于 1 mL 甲醇中,振荡溶解后, 加入 2 mL 40 mg / L 的 DPPH 溶液( 溶于甲醇) ,混匀 后避光反应 10 min,在 517 nm 下测定吸光值( 以甲 醇作为比色时的空白) 。100 mg 油样溶于 3 mL 甲 醇作 为 空 白 样 品,以 1 mL 甲 醇 和 2 mL 40 mg / L DPPH 溶液的混合溶液作为阴性对照。自由基清除 率按下式计算:
食用 植 物 油 中 的 微 量 组 分 如 甾 醇、生 育 酚、多 酚、水分、游离脂肪酸等会对油脂的抗氧化性和氧化 稳定性产生影响。油脂的精炼过程一方面除去了影 响油脂贮藏稳定性的水分和游离脂肪酸等,提高了 贮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造成具有抗氧化活性等功

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过程中MCPD酯及缩水甘油酯的变化

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过程中MCPD酯及缩水甘油酯的变化
tems after frying for 12 h.3一MCPD esters content had no sharp changes in French fry fr ying system.
Glycidyl ester s content decreased in the three frying systems.Glycidyl esters decreased almost entirely at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fatty acid esters of 3一monochlor o 一1,2一propanediol(3一MCPD)esters,2一
MCPD esters and glycidyl esters dur ing fr 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 he contents of 3一MCPD esters. 2一MCPD esters and glycidyl esters were 0.26,0.05,0.58 mg/kg respectively.2一MCPD esters had
163.cor n 。
煎炸是一种传统 的食 品快速熟 化加工方 法之 一 , 因其制得的食 品具有特殊的风味和质构而深受 人们的喜爱。我 国是煎炸用油使用大国,2016年我 国煎 炸用 油约 135万 t… ,煎炸 中的安 全问题 值得关 注。在氧气参与的情况下 ,煎炸过程中会发生水解 、 氧化和聚合等复杂而剧烈 的反应 ,导致 油脂劣变并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p<0.01 with 3一MCPD esters dur ing frying.MCPD esters had a

分离提取沙棘果油的新方法[发明专利]

分离提取沙棘果油的新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分离提取沙棘果油的新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刘春海,姚玉军,岳丽华
申请号:CN200910223945.9
申请日:20091120
公开号:CN101705145A
公开日:
2010051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离提取沙棘果油的新方法,主要是采用生物工程酶技术、液体高速比重分离技术和微孔过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沙棘果中分离提取沙棘果油,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采用细胞破壁酶、果胶酶、蛋白酶等多种酶制剂进行生物催化反应,打破了物质之间的耦合键,因此能够将沙棘果中的果胶、蛋白、纤维素、半纤维素、脂肪等物质充分分解,使沙棘果中原有的营养成分均匀地分散在果浆中,在最大限度地分离出沙棘果油的同时,还提高了沙棘果汁的质量。

本发明方法成本低廉,对沙棘果油的提取率高达85%以上,提取出来的沙棘果油营养成分丰富、无有害杂质、保质期长,极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申请人: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068450 河北省围场县四合永镇食品工业园区(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冯铁惠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植物油加工中的蚕豆苷与蚕豆酸的应用

植物油加工中的蚕豆苷与蚕豆酸的应用

植物油加工中的蚕豆苷与蚕豆酸的应用1.在植物油的加工过程中,许多副产品被产生,其中包括蚕豆苷与蚕豆酸。

蚕豆苷和蚕豆酸是植物油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副产品,它们在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蚕豆苷的应用蚕豆苷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蚕豆中。

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蚕豆苷被提取出来,并应用于多个领域。

2.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蚕豆苷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颜色。

此外,蚕豆苷还可以用作食品的抗氧化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2.2 饲料工业中的应用蚕豆苷在饲料工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蚕豆苷还可以用作饲料的抗氧化剂,延长饲料的保质期。

3. 蚕豆酸的应用蚕豆酸是植物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副产品。

它是一种有机酸,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3.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蚕豆酸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作食品的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此外,蚕豆酸还可以用作食品的香料和调味剂,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味道。

3.2 饲料工业中的应用蚕豆酸在饲料工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作为饲料的防腐剂,延长饲料的保质期。

此外,蚕豆酸还可以用作饲料的香料和调味剂,改善饲料的口感和味道。

4. 结论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蚕豆苷和蚕豆酸被提取出来,并应用于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等领域。

这些副产品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食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延长它们的保质期,改善它们的口感和味道。

因此,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蚕豆苷和蚕豆酸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5. 蚕豆苷与蚕豆酸的提取与利用技术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蚕豆苷与蚕豆酸的提取与利用技术至关重要。

提取蚕豆苷与蚕豆酸的方法有多种,如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5.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传统的蚕豆苷与蚕豆酸提取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影响植物油挥发物的因素研究

影响植物油挥发物的因素研究

D O I : 1 0 . 1 6 4 5 6 / j . g s t e . c n 4 3 1 2 5 2 t s . 2 0 1 5 0 1 1 7
国际解析 : h t t p : / / w w w . d o i . o r g / i n d e x . h t m l 国 内解析 : h t t p : / / d o i . c n k i . n e t
影 响植 物油 挥发 物 的 因素 研 究
袁 磊
( 1 . 南京财经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2 . 江 苏省 粮油 品质 控制 及深 加 工技术 重 点实验 室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2 3 )
[ 摘要 ] 植 物 油挥 发 物是 其 品质 的 重要 表 现 因素 , 可反 映 出其在 加 工和储 藏 不 当、 掺假、 反 复使 用等 过 程 中品 质的 变化 。植 物 油 中挥 发物 的 成分 受 油料 作 物 的种 类 和品种 、 地 理 因素 、 采收 成熟 度 、 油料 作 物 内部 酶 解、 储 藏条 件 、 加 工 工 艺、 植物 油精 炼 和劣 变等 因素 的影 响 。综述 影响植 物 油挥 发物 的 因素 。 [ 关键 词 ] 植物油 ; 挥发物; 风味 ; 因素 植 物油 赋 予 食 物优 良的 风 味 和 口感 、 提 供 人 体 热 能 和必 需 脂肪 酸等 功能 。 生 活 水平 的提 高促 使人 们 更 青 睐具 有 良好 和 独特 风 味 的植 物 油 。 对生 产 者 不同品种植 物油的挥 发物存 在差异 。R a n a l l i 等_ 6 l 研究 L e c e i n o 、 D r i t t a 和C a r o l e o 3种橄 榄油 的挥 发物 , 发现反 式一 2 一 己烯 醛 含 量 在 L e c e i n o中最 高 ( 4 3 8 . 5 m g / k g ) , 在 C a r o l e o中最 低 ( 1 2 1 m g / k g ) ; ( 顺) 3 一 己烯 一 1 一 醇含量在 C a r o l e o中最 高 ( 7 7 . 5 m g / k g ) , 在 L e c e i n o 中最 低 ( 4 . 7 mg / k g ) ; 乙醇 含量 在 C a r o l e o中最 高 ( 5 o . 2

棉籽油碱炼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棉籽油碱炼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棉籽油碱炼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刘军海
【期刊名称】《中国油脂》
【年(卷),期】1998(023)003
【摘要】提出了棉籽油碱炼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处理方法。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刘军海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师范化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5.19
【相关文献】
1.棉籽油碱炼加工工艺的生产实践 [J], 李疆;陈慧
2.棉籽油碱炼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J], 刘军海
3.低温长混二次碱炼工艺在棉籽油精炼中的应用 [J], 周文龙
4.棉酚对棉籽油质量的影响及碱炼脱除工艺 [J], 张乐
5.棉酚对棉籽油质量的影响及碱炼脱除工艺 [J], 张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_刘军海

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_刘军海

50
中 国 油 脂 2000 年第 25 卷第 4 期
它是 大 多数 植 物 油 中不 皂 化 物 的 主 要成 分 。 R.AP.Ferrari 等[ 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油 、玉 米油 、菜籽油油 脂加 工过 程中 甾醇 和甾 醇酯 变 化进 行 了研 究 , 结果见表 3、表 4。
对除掉大豆油中的叶 绿素起 了主要 作用 。 由 于磷脂 和皂 脚 对色素的吸附作用 , 脱胶和碱炼过程也可以使油脂中色素 降 低。 4 甾醇和甾醇酯
植物油中的甾醇是 多种甾 醇的混 合物 , 主 要是豆 甾醇 、 β — 谷甾醇 、麦角甾 醇 、菜油 甾醇和 菜籽 甾醇[ 4] , 其中 谷甾 醇 是一类具有生理价值的物质 , 它的药理作用可用于合成调 节 水 、蛋白质 、糖和盐代 谢的 甾醇激 素 , β — 谷甾 醇能降 低实 验 动物和人体血 清胆 固醇 的浓 度 , 有预 防动 脉 粥样 硬化 的 作 用[ 5] 。 因此 , 从 营养角度来说 , 应该尽可能保护它 , 但是其 存 在于油脂中影响油 脂的品 质[ 4] 。 植物甾 醇在 油脂中 呈游 离 状或与脂肪酸成酯类或与其他杂质成配糖体的形 式存在[ 4] 。
摘要 :植物油中的微量物质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贮存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 油脂加工过程可以 减少微量物质并可产生新的微量物质 。 阐述了不同精炼工序对植物油中微量物质的影响 , 指出了 微量成分的测定方法以及为保护有益成分 , 减少无益成分应采取的措施 。
关键词 :微量物质 ;聚甘油酯 ;甾醇 ;甾己二烯 ;生育酚 ;色素 ;游离脂肪酸 ;磷脂 ;微量金属 ;植物 油
由表 3 结果可知 , 油脂中甾醇含量随精炼程度深 化而有 所减少 。 与毛油相比较 , 全 炼玉米 油减少 36%, 精炼大 豆油 减少 18%, 菜籽油减少 24%, 葵花籽油减少 60%。

揭秘植物油的使用误区

揭秘植物油的使用误区

揭秘植物油的使用误区揭秘植物油的使用误区误区一:精炼才是植物油质量的保证提炼(包括精炼和脱臭)过程可以去掉植物难闻的气味,还能去掉由于保存不当而进入种子中的有毒物质。

但是在去除这些杂质的同时,很多维生素等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随之失去了。

误区二:橄榄油最贵,所以养分价值也最高由于橄榄油提炼起来比较困难,其生产的劳动价值高,所以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当然,橄榄油有许多好处,比如,它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脑血管疾病能起到肯定的防治作用,还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含量,预防癌症和老年失忆症等。

橄榄油还能促进上皮组织的生长,可用于烧伤烫伤的创面爱护,而且不留疤痕。

橄榄油的维生素含量是最高的,它所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也是不行替代的。

尽管如此,也不能光吃橄榄油,由于每一种植物油都有自已的独特之处,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各种油换着吃。

其他的植物油如葵花油、大豆油和玉米油也是佼佼者。

它们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改善皮肤状况,加速胃溃疡的痊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是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原料。

误区三:标有不含胆固醇字样的油才是好油不含胆固醇这个标记只不过是一个广告用语而已。

在植物油里原则上是不行能没有胆固醇的!在生物化学中,胆固醇及其衍生物质是构成一切机体结构的基本成分。

动物对它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对植物而言也不能说完全就用不着。

在精炼植物油的过程中,胆固醇不行能从油脂中被去掉。

但是,在植物油中,胆固醇的含量与猪油和黄油相比,其数值还是很低的,动物油的胆固醇含量也许是植物油的10-25倍左右。

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植物油中根本就不含胆固醇!误区四:永久告辞动物油人们认为吃动物油易引发冠心并肥胖症等,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很片面。

动物油(鱼油除外)含饱和性脂肪酸,易导致动脉硬化,但它又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颅内动脉养分与结构、抗高血压和预防脑中风的作用。

猪油等作为脂质还具有构成人体饱腹感和爱护皮肤与维持体温,爱护和固定脏器等功能。

关于植物油的实验报告

关于植物油的实验报告

关于诺植物油溶剂的使用情况说明近年来发展绿色农药对农药溶剂提出了新的要求,植物油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对环境友好,生物降解率高,与靶标有较强的亲和性等优点,可以说是替代农药中有机溶剂的首选溶剂,顺应了环保型农药发展的趋势。

为此,公司也将植物油替代溶剂油也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先后从诺普信引进两个批次的植物油,分别标号为Z1和Z3,并针对其所提供的配方进行了相应的开发工作。

再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1、植物油的相关理化性质:2、在制剂中的使用情况主要配制了2.5%功夫乳油和2.5%功夫水乳剂,相关情况如下:2.5%功夫乳油:使用Z1、Z3加入功夫原粉和助剂单体,配制了2.5%功夫乳油样品,对其进行各项指标检测,试验结果显示热贮、冷贮合格,稀释稳定性不合格,主要是底部有少量油膏,另外在管壁可见较为细小的颗粒。

2.5%功夫水乳剂:用Z3取代2.5%功夫水乳剂中的230#,配制了2.5%功夫水乳剂样品,对其进行各项指标检测,试验结果显示热贮、冷贮、常温状态下均不合格,稀释稳定性乳化分散较差,常温静置情况下,1-2天内就会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主要是析水,整体挂壁较差。

(在水乳中加入15%的量,溶解效果不是很好,用30%的量溶解效果较好。

)48%毒死蜱EC:用诺普信提供的配方验证,结果显示不合格,主要是稀释稳定性不合格,底部有沉淀,后经自制配方调整,仍然不合格,底部有沉淀,管壁有明显细小颗粒。

3、生测相关情况主要是针对植物油替代乳油和大康做了棉铃虫的相关对比试验,主要是应用毒饲料和浸叶法针对2龄和3龄棉铃虫进行了试验,主要试验结果如下:棉铃虫3龄幼虫饲料加毒法通过室内生测,可以确定采用植物油替代溶剂以后,2.5%功夫效果略高,但是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个试验经过两次重复,上一次虽然没有得到好的线性方程,但是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两者没有明显变化,从这两次试验我们得出植物油替代溶剂对功夫的没有明显的影响,棉铃虫2龄幼虫浸叶法前期采用毒饲料法进行室内生测,可以确定采用植物油替代溶剂以后,2.5%功夫效果略高,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Q645.9 文献标识码 :A
植物油主要由甘油三酸酯组成 , 此外 , 还含有甾醇 、生育 酚 、磷脂 、色 素 、游离脂肪酸等微量物质 。 这些微量物 质对食
用油的品质和贮存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
1 磷脂 毛油在脱胶加工前磷脂以内盐式结构存在于油脂 中[ 1] 。
M.Y.Tung 等人[ 2] 研 究了大 豆油 的加 工过 程对 微量 化合 物 ,
油样品
玉米油
大豆油
菜籽油
毛 油
ND
ND
0.6
脱胶油
-b
0.5
0.5
脱酸油
1.5
0.6
0.5
脱色油
10.5
1.2
22.5
冬化油
7.7
—b
—b
脱臭油
126
28.4
393
注 :a.ND — 未测 b— 无此工序
5 生育酚(维生素 E) 生育酚是植物油中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 它可有效地 控
制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 生育酚 又是一 种具有 生命价 值的 营 养物质 , 是人们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维 生素之一 。 维 生素 E 是生育酚的混 合物 , 至 今已 知自 然界 中共 有 八种 类似 物 存 在 , 即 α、β 、γ、δ— 生育 酚及相 应的生 育三 烯酚[ 6] 。 抗 氧化 能 力大小顺序依次为 δ>γ>β >α, 生理 活性顺 序 α>β >γ>δ, α— 生育酚活性最强 , 而δ— 生育酚几 乎无生理活性[ 6] 。 生育 酚对光 、热 、碱和金属污染敏感 , 所以 , 容易氧化生 成生育醌 , 不再具有抗 氧化 特 性 , R.AP.Ferrari[ 3] 采用 高 效液 相色 谱 法 (HPLC)对大豆油 、玉米油 、菜籽油 不同加工 过程中 生育酚 含 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表 6), M.Y.Jung[ 2] 采用 Carpenter 法 测 定不同加工过程对生育酚含量的影响(见表 1), Gutfinger[ 8] 测 定了精炼各工序中大 豆油 、棉籽油 、葵 花籽油 生育酚 含量 的 变化[ 表 7] 。 由表 6 、表 7 可知 , 玉米 油全精炼 后生育酚和 生 育三烯酚总含量降低 约 2 倍 , 大豆油 、菜 籽油 生育酚 总量 减 少 1.2~ 1.5 倍 。 在各 精 炼 工序 中 脱臭 工 序 减 小最 大 。 因 此 , 脱臭是影响油脂稳定性的重要步骤 。 虽然总生育酚量 在 油脂加工过程中减少 , 但单体生育酚的相对比例在精炼时 保 持不变 。Gulfiner 和 Letan[ 8] 也 认为 , 毛豆 油和 脱臭豆 油中 生 育酚组分的组成无 明显变 化 。γ— 生 育酚 是主要 成分 , 精 炼 玉米油 占 68 %以 上 , 精 炼 大 豆油 占 64%, 精 炼 菜 籽油 中 占 55%, 生育酚在精炼过程中分别损失 57%、14%和 36 %。
由表 3 结果可知 , 油脂中甾醇含量随精炼程度深 化而有 所减少 。 与毛油相比较 , 全 炼玉米 油减少 36%, 精炼大 豆油 减少 18%, 菜籽油减少 24%, 葵花籽油减少 60%。
表 3 不同加工过程中玉米油 、大豆油 、 菜籽油中总甾醇的浓度(mg/ kg)
油样品 毛 油 脱胶油 碱炼油 脱色油 冬化油 脱臭油
2000 年第 25 卷 第 4 期 中 国 油 脂
49
文章编号 :1003 —7969(2000)04 —0049 —04
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
刘军海1 , 任惠兰2
(1.聊城师范学院化学系 , 252059 山东省聊城市 ;2.聊城鑫源铜业有限公司 ;第一作者 :男 , 37 岁 , 副教授)
毛 油
23.5 2.5 5.5 157.7 7.1 5.4 7.9 209.7 降解物(包括聚 合三 甘油酯)。 油 脂加 热
0.31
0.83
0.05
0.20
脱 臭
0.02
0.20
氢化 , 不脱臭
0.15
/
氢化脱臭
0.025
/
3 色素 油脂中色素主要有叶绿素 、类胡罗卜素 、蛋白 质水解物 、
色源体等 。 碱炼可除去酸性色素(如棉酚), 脱臭可除去热 敏 性色素(如类胡罗卜素)。 油脂 加工过 程去除 了绝大 多数 叶 绿素 , 叶绿素 在毛 油和 碱炼 油 的含 量分 别 为 0.30 mg/ kg 和 0.23 mg/ kg , 脱色使碱炼油中 叶绿素 含量从 0.23 mg/ kg 降 到 0.08 mg/ kg , 脱臭油中的叶 绿素含 量已测 不出来 。 脱 色过 程
工艺加工过程和贮 存氧化 均影 响油中 生育 酚含量 。 每
一个精炼工序都使生 育酚含 量降低 , 尤其 是脱 臭过程 , 生 育 酚含量降低程度最大 , 因为 在脱臭 条件下 生育 酚易于 挥发 。 脱色过程活性白土对 生育 酚有 明显影 响(表 7), 对 α— 生 育 酚和 δ— 生育酚 影响 很小 , γ— 生育 酚部 分被 白土 吸收 和 氧
收稿日期 :1999— 10 —26
脱臭过程可进一步降 低油中 游离脂 肪酸 。 脱 臭可使 甘油 三 酸酯产生水解 , 但马上被脱除 。 脱胶和碱炼是去除油中游 离 脂肪酸的重要步骤 。
表 2 精炼过程对油脂 FFA 含量的影响(%)
过程工序
大豆油
葵花籽油
毛 油
0.61
1.03
脱胶油 碱 炼
如磷脂铁 、叶绿 素 、游离 脂肪 酸 、过 氧化 物和 生 育酚 等 的影 响 , 结果见表 1。
经过脱胶 、碱炼 、脱色 、脱臭 处理 , 毛油 中 99.8 %的 磷脂 已去除 。脱 胶除 去毛 油中 76%的磷 脂 。 碱 炼 , 脱色 和 脱臭
过程 , 可使含磷量为 120 mg/ kg 的脱胶油 , 磷脂含量分别降到 5.14 mg/ kg 和 1 mg/ kg 。 由于 磷脂 对金 属 铁的 螯合 作用 , 在 油脂加工过程中脱除磷脂的同时 , 可除去金属 铁 。
碱炼油 5.0 0.55 0.23 0.02 8.8 1 546
脱色油 1.4 0.30 0.08 0.03 16.5 1 467
脱臭油 1.0 0.27 0 0.02
0 1 138
2 游离脂肪酸(FFA) 毛油经 脱 胶 、脱 酸 、脱 臭 等 精炼 工 序 都 会 使油 脂 中 的
FFA 含量降低 。 大豆油 和葵花 籽油 中的 FFA 在精 炼过 程中 的变化见表 2。 脱色使油脂中 FFA 含量升高(表 1)。 全部加 工过程去除毛油中 96.3%的 FFA(表 1 , 2)。 脱胶使毛大豆油 中 FFA 降低 50%左右(表 1 , 2)。 碱 炼使 大豆油 中 FFA 含量 降低至 0.02%左 右 , 脱色使 FFA 含 量升高 到 0.03 %(表 1),
对除掉大豆油中的叶 绿素起 了主要 作用 。 由 于磷脂 和皂 脚 对色素的吸附作用 , 脱胶和碱炼过程也可以使油脂中色素 降 低。 4 甾醇和甾醇酯
植物油中的甾醇是 多种甾 醇的混 合物 , 主 要是豆 甾醇 、 β — 谷甾醇 、麦角甾 醇 、菜油 甾醇和 菜籽 甾醇[ 4] , 其中 谷甾 醇 是一类具有生理价值的物质 , 它的药理作用可用于合成调 节 水 、蛋白质 、糖和盐代 谢的 甾醇激 素 , β — 谷甾 醇能降 低实 验 动物和人体血 清胆 固醇 的浓 度 , 有预 防动 脉 粥样 硬化 的 作 用[ 5] 。 因此 , 从 营养角度来说 , 应该尽可能保护它 , 但是其 存 在于油脂中影响油 脂的品 质[ 4] 。 植物甾 醇在 油脂中 呈游 离 状或与脂肪酸成酯类或与其他杂质成配糖体的形 式存在[ 4] 。
50
中 国 油 脂 2000 年第 25 卷第 4 期
它是 大 多数 植 物 油 中不 皂 化 物 的 主 要成 分 。 R.AP.Ferrari 等[ 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豆油 、玉 米油 、菜籽油油 脂加 工过 程中 甾醇 和甾 醇酯 变 化进 行 了研 究 , 结果见表 3、表 4。
摘要 :植物油中的微量物质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贮存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 油脂加工过程可以 减少微量物质并可产生新的微量物质 。 阐述了不同精炼工序对植物油中微量物质的影响 , 指出了 微量成分的测定方法以及为保护有益成分 , 减少无益成分应采取的措施 。
关键词 :微量物质 ;聚甘油酯 ;甾醇 ;甾己二烯 ;生育酚 ;色素 ;游离脂肪酸 ;磷脂 ;微量金属 ;植物 油
化 。 生育酚是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 , 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加 工 油脂时应保护某活性 。 脱臭压力 、温度过高以及脱臭时间 油 中通入空气较多 , 均使油脂发生氧化和聚 合 , 生育酚含量降
2000 年第 25 卷 第 4 期 中 国 油 脂
51
表 6 不同精炼工序玉米油 、大豆油 、菜籽油中生育酚(T)、生育
玉米油 、大豆油脱臭后增加 15— 20 倍 , 而菜籽油脱 臭后增 加 2 倍 。 全精炼后 菜籽 油中 甾己 二烯 含量 最高 。 脱臭 是增 加 这些化合物的重要加工步骤 , 由于菜籽浸出前或在浸出过 程 中进行了热处理 , 因此菜籽 毛油中 存在少 量的甾 己二烯(表 5)。
表 5 不同加工工序玉米油 、大豆油和 菜籽油中总甾已二烯变化(mg/ kg)
低 , 在生产 过 程中 应 尽量 避 免 油脂 与 空
三烯酚(T3)和塑 性色满酚 -8(plasto chromnol -8)组成的变化(浓度(mg/ 100g) 气和 热源接触 。
油 玉米油
α—T α— T3 β —T γ— T Ρ— 8 γ— T3 δ— T 总计
6 聚合甘油酯和反式酸 油脂加热 时间过 长以 及过热 可生 产
注 :a — 无此工序
R.AP.Ferrari 等 人[ 3] 采 用 高效 液 相色 谱法(HPLC)对玉 米油 、大豆油 、菜籽油 在不同 加工过 程中甾 己二烯 的变 化进 行了测定(表 5)。 毛油中一般不含甾 己二烯(steradiene)。 但 油脂精炼后其含量增加 。 脱色油中甾己二烯含量增加较 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