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最新研究进展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是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鸭子和鹅的幼年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鸭病毒性肝炎对我国的家禽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的研究,对降低家禽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检测:通过病毒学方法,如电镜检测、PCR技术、鸭传染性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等,检测患鸭的病原体,并进行鉴别诊断。
2. 流行病学调查:对饲养环境、饲养管理、食物、饮水等因素进行调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流行规律及危害程度,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3. 临床诊断:通过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诊断,以明确疾病的发病情况。
防控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清理饲舍,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减少鸭只间的接触,降低传染风险。
2. 强化免疫措施:选用健康种鸭养殖、定期接种疫苗、加强免疫制度,提高鸭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传播。
3. 严格禁止携带病死鸭只流通:对于已发生病疫的场所,尽快淘汰和处理病死鸭只,并对保健鸭进行隔离观察,减少疫情的扩散。
4. 科学使用药物:如果已经发生疾病,应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并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导致药物残留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传染病,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的研究对于减少疫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国相关机构和科研人员能够加强对该病的研究,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为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 兽 医研 究 8
L E T c N O L BYlD s B o 2 2 I S O KA D P U T U T Y N 7 V N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黄 戎 娟 ( 三 军 医 大学 实验 动 物 中心 , 庆 第 重 403 ) 000
采 用 鸭 胚 接种 在9日龄 鸭 胚 的尿 囊 腔 中接 种 病 毒 .O 6% 的 鸭 胚 在 接 种 1%~ 0 后 5d 6d 亡 .鸡 胚 发 育 不 良 或 水 或 死
中 图分 类 号 :8 8 2 文 献标 识 码 : ¥5 . 3 A
文章 编 号 :0 8 0 1(0 11— 0 8 0 10 — 4 42 1)2 04 — 3
在 集 约 化 和 规 模 化 的 现 代 养 鸭 业 中 . 的 疫病 防治 是 成 效 的关 键 。 众 鸭 在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 要: 文综述 了鸭肝 炎病毒的诊 断技 术, 本 包括 常规 的病毒分 离技术 、 血清学诊 断技 术及 分子 生物
学诊 断技 术 , 重对 目前 广 泛应 用 的血 清 学诊 断技 术如 中和试 验 、 着 琼脂 扩 散 试 验 、 集试 验 、 凝 荧光抗 体 技 术 、 联 免 疫吸 附试 验 和胶 体金 技 术 等 进 行 了介 绍 , 酶 比较 了各 种 方法 的优 缺 点 , 对 鸭 肝 炎病毒 诊 断技 并
方法, 以期 对鸭 肝 炎病 进 行 有 效诊 断 。
3A i lS in e Acd my o h n qn , h n qn o g h n 0 4 0, hn .nma ce c a e fC o g ig C o g ig R n c a g 4 2 6 C ia)
d
Ab t a t T i p p r u sr c : h s a e s mma ie t e ig o t t c nq e o d c h p t i vr s icu ig rz d h d a n si e h iu s f u k e ai s iu , n l dn c t c n e to a vr s s lt n e h i u s sr lg a d o v n in l i ioai tc n q e , e oo y n moe ua boo d a n si tc nq e , fc sn u o lc lr ilg y ig o tc e h iu s o u ig
c mp rd h a v na e a d ia v n a e o e c meh d, as t e u k e aii i s ig o t o a e te d a tg s n d s d a tg s f a h to lo h d c h p tt vr da n si s u c tc n q e r p o p ce . e h iu s we e rs e td K e wo d : Du k i lh p t i Du k h p tt i s Dig o t e h i u s y r s c vr e ai s; a t c e aii vr ; s u a si tc n q e n c
鸭子病毒性肝炎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动物生产 592023.6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于 柳(大连市金普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其病程短、发病急、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临床症状为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
此病毒主要危害1月龄内的雏鸭,周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严重制约着养鸭业的发展。
本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进行综述,为此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病毒分离与鉴定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常用鉴定方法是分离培养病毒。
动物培养、细胞培养和鸭胚尿囊腔接种是3种病毒分离方法。
在细胞培养中,国外研究者报道此病毒可在鸭胚(鸡胚)肾细胞、鸭胚(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肝细胞中生长增殖。
鉴于不同毒株毒力强弱与对不同细胞适应性存在的差异,该病毒在细胞上会产生轻微病变或不发生细胞病变。
通常情况下,病毒初代分离使用鸭胚,连续传若干代之后易增殖。
死亡鸭胚的主要特征为皮肤水肿、出血、侏儒症、肝脏水肿呈绿色。
在传代中,病死率升高,死亡特征显著。
采集死胚尿囊液,采用中和试验和电镜技术等方法进行鉴定。
2 血清学方法2.1 中和试验检测鸭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最可靠、最经典的方法时中和试验。
此方法可在鸡胚、鸭胚、雏鸭进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
研究者发现,在56℃条件下,被检血清灭活半小时,将病毒与血清的混合液在接8日龄鸡胚前37℃水浴40分钟,检出率可明显提高。
2.2 间接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通过不断改进可用于检测血清中存在的各种病原抗体,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相比,此方法操作简便、迅速、设备要求不高。
我国研究者将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同中和试验进行比较,检测阳性结果符合率达85%。
2.3 乳胶凝集试验研究人员使用提纯浓缩的抗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致敏乳胶建立了快速检测抗原的反向乳胶凝集试验法。
结果显示,抗体致敏乳胶未出现自凝情况、特异性强、可重复,安全可靠。
并且,通过竞争凝集的原理,采用提纯浓缩的抗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致敏乳胶结合待测血清抗体,建立了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法,此方法对抗原纯度要求不严格,避免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难以纯化的情况。
鸭病毒性肝炎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1 云峰 , ]李 曾振 灵 , 抗球 虫 药 研 究进 等.
应 用 特 点Ⅲ. 养禽 与 禽 病 防 治 ,9 0 5 19 ,, f 3 1彭 广 辉 中草 药 防 治鸡 球 虫病 研 究 进 展 Ⅱ 养禽 与 禽 病 防 治 , 9 9 1 ] 1 9 ,1
胚 尿 囊 液 和 健 康 鸭 肝 组 织 呈 阴性 反 应 。 分 别 应 用 该 方 法 、病 毒 分 离 、 中 和 试 验法 检测 1 0份 来 自人 T 感 染 锥 鸭 的肝 脏 以及 4 0份 临床 疑 似病 鸭 的 肝 脏 ,人 T 感 染 雏 鸭 的肝 脏 检 测 中 r T— CR相 R P 对 于 病 毒 分 离 和 中 和 试 验 符 合 牢 为
资源育 繁
鸭病毒性肝炎分子生物 学诊 断方法研 究进展
梁 明 ( 西 柳 州 市 水 产 畜牧 兽 医局 5 5 0 ) 广 4 0 6
摘 要 :鸭病 毒 性 肝 炎 ( u k v a h p D c i l e — r a t ,D i s vH)是 由鸭 肝 炎 病 毒 ( u k ti D c
段 .对 I 型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病 毒 、鸭 瘟 病 毒 、鹅 细 小 病 毒 细 胞 毒 、流 感 病 毒 等
病 原 扩 增 结 果 为 阴 性 , 最 低 检 m量 为 2 g RN 1P A。 该 方 法 的建 立 为 新 型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病 毒 的 鉴 定 及 快 速 诊 断 提 供 了可 靠 的依 据 。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最新研究进展
和 丙 二醛 ( A) 量进 行 了检测 , 示 自由基 参 与 MD 含 提
了新 型鸭 肝 炎 的 发 生 、 发展 过 程 _ 。胡 薛 英 等 1 (0 5 2 0 ) 以新 型鸭 肝炎 病毒 人工 感染 樱桃 谷雏 20 ,0 6
鸭 ,测 定 了感 染雏 鸭血 液 、肝和 脑组 织 中一氧 化氮 (O 的含 量 , 液 中肿 瘤 坏 死 因子 (N ) 白细胞 N ) 血 T F和
新 型鸭 肝 炎病 毒感 染雏 鸭 , 感染 雏鸭 的临床症 状 、 对 病理 变化 和组织 病理变 化进行 了观察 。结果表 明, 接 毒后 感 染雏 鸭 肝 、 、 、 脾 胰 。 肾的组 织 病理 变 化 分 别表
害雏 鸭 的一 种 急性 高度 致死 性传 染 病 ,其特 点是 发 病 急 、 程 短 、 播 快 、 死 率高等 , 病 传 病 主要侵 害 3周 龄
介 素一 ( 一 ) 2 I 2 以及 血糖 、 L 谷草 转氨 酶 、 丙 转氨 酶 等 谷 含量, 结果 发现 接毒 后胰 腺细 胞发 生坏 死 , 时出现 同 凋 亡细 胞 的形态 特 征 ,提 示胰 脏 的局 灶性坏 死 是新
美 国发 生 [
] 因 此 , H 1是 世 界 范 围 。 D V一
1 鸭病 毒性 肝 炎 鸭 病 毒性 肝 炎 ( u kV rl e ais D H) 危 D c i p ti V 是 aH t,
2 新型鸭病毒性肝 炎组织病理学研究 自 . 2 从分离
到新 型鸭 肝炎病 毒 以来 ,一 些学 者 陆续 开展 了组 织 病 理学 、 发病机制 等方面 的研 究 。胡 薛英 等 (0 2 以 2 0)
艳 华 等 (0 4 以新 型鸭 肝 炎病 毒 人 工 感 染雏 鸭 , 20 ) 对 感 染雏 鸭 血 液 、 、 中超氧 化 物歧 化酶 (O ) 肝 脑 S D 活性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我 国是世界上 鸭生产和消 费大 国 . 肉 、 鸭 鸭 蛋 、 绒 产 量 均 居 世 界 第 一 。 入 WT 后 , 洲 鸭 加 O 欧 及 美 国市 场 进 口关 税 下 降 .将 有 利 于 中 国 鸭 肉
年 来 不 仅 发 生 于 1周 龄 左 右 .在 3 5周 龄 的 鸭 ~
也 有 可 见 传 播 途 径 多 由从 发 病 场 或 有 发 病 史 的 鸭 场 购 人 带 病 史 的 雏 鸭 引 起 。 通 过 同行 人 员 的参 观 、饲 养 人 员 串 舍 以及 污 染 的 用 具 和 车 辆
及 羽 绒 产 品 的 出 口 . 这 样 广 阔 的前 景 下 . 中 在 给 国 养 殖 业 带 来 了 财 富 .同 时 对 养 殖 业 快 速 发 展
雏 鸭 . 亡 率 很 高 , 明 它 具 有 极 强 的传 染 性 。 死 表
在 初 发 病 时 主 要 发 生 于 5 7 日龄 的 雏 鸭 .但 近 ~
为 鸭 肝 炎 病 毒 的储 存 宿 主 .这 对 于 该 病 的 流 行
病 学具 有 重 要 意 义 经 口摄 入 的 病 毒 可 在 体 内
1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危 害 及 流 行 病 学
鸭病 毒 性肝 炎是 雏鸭 的一 种 高致病 性 的 。 传 播 迅 速 的病 毒 性 传 染 病 患 鸭 以 角 弓反 张 和
死 率 达 5 % 6 % 的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对 养 鸭 场 具 0 0 有 重 大 的经 济 意 义 『 2 1
等 的 传 播 亦 属 可 能 野 生 鸟 类 在 短 距 离 内 可 作
为机 械 带 毒 者 , 色 大 鼠 ( atsov ge s 可 作 褐 R t n reru ) u
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的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R A 科 病 毒 的 一 个新 属 。T e g C N s n
H 等 分 析 克 隆 了 9 D和 0 G两 个 分 0 4
D D / . ml 强 毒 攻 击 ,其 半 数 L 01 的
免 疫 量 为 1 0 ’ D5 0 1 。 皮 MI 0 . / ml
பைடு நூலகம்
离 株新 型 鸭肝 炎病 毒 ( — H N D V)全 基 因序 列 ,分 析 表 明核 苷 酸 与 氨 基 酸 之 间具 有 高 度 的 同 源 性 ,仅 结 构
I D V 与其 他小 R 型 H NA病 毒 科 成
员的亲 缘 关 系较远 , I型 DHV 属于
小 R A 科 病毒 的一 个新属 。 N
三 、 免疫
D VH 在 全 国 各 养 鸭 地 区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发 生 和 流 行 。 由于 I型
雾 免 疫 两 次 ,免 疫 效 果 最 好 。 通 过
距 离较 远 ,但认 为 I型 DHV 属 于小
渗滤 法 ( GF 。随 着分 子 生物 学 DI A) 技术 的广 泛 应用 , I型 DHV 分 子生 物学 的 研 究也 得 到 了 进一 步 的 发 展 。
鸭 安 全 、稳 定 。 鸡 胚 混 合 毒 滴 度 为
1 3 呻 C L 0 1ml 07 l E D / . 。以 1 8万 .
马 秀 丽 等 程 安 春 等 分 别 建 立 了检 测
C等建 立 了 RT-P CR一 步 法检 测 I 型 DHV,Ya g M 等建 立荧 光定 量 n 有 特 异 、快 速 和 敏 感 的 特 点 , 可 用 于 I DHV 的分 离 鉴定 、临床 病料 型 的检 测和分 子 流行病 学 调查 。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 魏宁 ( 1 9 7 8 一) , 男, 讲师, 硕士 , 江苏邳州人 , 主要 从
事预防兽医教学 、 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 : 曹军平 ( 1 9 7 0 一) , 男, 副 教授 , 博 士研究生 , 湖北 阳
升 高 。Me n n e l l a和 Ma n d e l l a [ “ l i 贝 4 定感 染 鸭血清 中谷 丙
可 以传 播 , 但没 有 分 离 到病 毒 。 1 9 4 9年春 , L e v i n e和 F a b r i c a n t [ 2 1  ̄究 了发 生 在 纽约 长 岛 的 白色北 京雏 鸭 的
研 究 与 综 述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研 究 进 展
魏 宁 李 巨银 管远 红 吴桂银 程 汉 周广 生 曹军平
( 江 苏农牧科 技 职 业学 院 江 苏泰 州 2 2 5 3 0 0)
摘要 : 鸭病毒性肝炎是 由鸭肝炎病毒 ( D u c k h e p a i t i t s v i r u s , D H V ) 引起雏鸭的一种 高传播 性和高 致死性的传染病 。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无明显季节性 , 但在孵化季节发病率会 明显增加 , 其主要发 生于 3 周龄以下的雏鸭 , 是危 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对于鸭病毒性肝炎, 可于雏鸭 1日龄时, 注射 弱毒 苗或抗 血 清 的方 法 来进 行 保 护 , 对发 病雏 鸭 通过 注射 高免 血 清来救 治 。
而 肝脏 和肠 道 中则未 测 到 。 D H V弱 毒经 过 注射途 径 ,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鸭病毒性肝炎和圆环病毒都是鸭子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其中鸭病毒性肝炎主要由鸭肝
炎病毒引起,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圆环病毒则是由圆环病毒引起,其主要病症为
鸭群生长发育缓慢、进食减少、毛色暗淡、羽毛变形等。
鸭病毒性肝炎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是鸭子常见的混合感染病例,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诊断较为困难。
为了准确诊断此类混合感染病例,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以下是一例鸭病
毒性肝炎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步骤:
1. 采集血液样本:从受感染的鸭子中采集全血样本。
可以选择从鸡翅窝静脉或鸭嘴
下引流处采血。
2. 血清分离:将采集的全血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清。
血清是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的
重要样本。
3. 鸭病毒性肝炎抗体检测:使用鸭病毒性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试验。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CFT)。
4. 圆环病毒RT-PCR检测:使用圆环病毒的RT-PCR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试验。
RT-PCR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病毒的核酸。
5. 病毒分离:将血液样本接种到鸭胚、绒毛膜细胞等培养基中,进行病毒分离。
分
离出的病毒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研究。
6. 病毒鉴定:使用电镜观察分离出的病毒颗粒形态,并进行形态学鉴定。
也可以使
用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
鸭病毒性肝炎多价卵黄抗体的研制
2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 4 摘 要: 选取 4株不 同地 区分离的适应鸡胚的鸭肝炎病毒作 为疫 苗株制备灭活苗 , 免疫试验鸡 制备卵 黄
抗体。鸡胚中和试验表明 , 第三次免疫后 1 天 , 中和效价 ( p。都在 2 以上 , 5 抗体 P, ) 卵黄抗体保护雏鸭试验显
示, 本试验制备 的卵黄抗体有着显 著的预防效果 , 并大大提高攻毒 后雏 鸭的存 活率 。 关键词 : 鸭肝炎病毒 ; 卵黄抗体 ; 存活率
中 图分类号 :8 2 4 ;84 ¥ 5 . 3 ¥3 文献标识号 : A 文章编 ̄- 0 1 44 (0 8 0 - 14- 2 : 0 -9220 )1 00 0 1
病毒 。 目前 , 毒性 肝炎 的 防治 主要使用 弱 毒疫 苗 鸭病
和高免血清或卵 黄液 , 但许 多 养鸭 场反 映现有 的弱 毒苗 免疫效果不甚理想 , 鸭群 时常暴发 该病 , 而高免血 清存在 安全性差、 本高 等缺 点。因此 研 制精 制的高 免卵 黄抗 成 体有着 广阔的应用前 景。但在生 产实践 中发现 同一 种卵 黄抗体 在不 同地 区的治 疗效 果差 别很 大 , 明不 同地 区 说
体效价 。
了提高卵黄抗体 的疗效 , 扩大应 用范 围, 本试 验将不 同地 区 四种分离株混 合制 成多 价油 苗 , 免疫 试验 鸡制备 卵黄防作
1 23 鸡胚 中和试 验测 定 卵黄 抗体 效价 ..
2’ 2。 2 2 、 、 2“
、
、
收集 第三 次
免疫后 1 5天 的免 疫蛋 , 灭 菌生 理盐 水 将卵 黄 分别 做 用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简况
历 史 和 分 布
病 毒 在 氯 化 铯 中 的 浮 密 度 为 1 3 0 1 3 . 4X1 . 6×
1 g/m 0k 。
15 9 0年 ,L vn e ie和 F bia t 次 在 美 国 纽 约 ar n 首 c
已证 实 D HV有 3个 血 清 型 【
, I Ⅲ 型 为 、
长 岛 鸡 胚 中 分 离 到 病 毒 ,并 命 名 为 鸭 肝 炎 病 毒 D V [ 17 H 2 。 9 1年 国 际 病 毒 命 名 委 员 会 将 其 分 类 为
小 R A病 毒 科 的 肠 道 病 毒 属 。 随 后 此 病 逐 渐 蔓 延 N 至英 国 、加 拿 大 、原 西 德 等 国家 , 目前 世 界 上 所 有
久。
珍 珠 鸡 、野 鸡 、鹌 鹑 最 易 感 ,死 亡 率 高 达 6 0— 10 ,从 死 亡 或 接 种 后 3天 扑 杀 的 上 述 禽 类 的肝 0%
脏 中可 分 离 到 D HV。 D HV 不 会 传 染 给 人 , 但 R thf 发 现将 含 有 肝 炎 病 毒 的人 血 浆 和 传 染 性 肝 ac ie
病 原
高 ,而 心 、脑 、肺 次之 。感 染 鸡 胚 的胚 体 含 病毒 量
最 多 ,而 尿 囊 液 含 病 毒量 最 少 。
发 病 机 理 与 流 行病 学
D HV 主要 侵 害 3周 龄 以 内雏 鸭 ,传 播 迅 速 , 呈 急 性 经 过 ,但 也 可 引起 4—6周 龄 或 更 大 周 龄 鸭
维普资讯
鸭 痴 考 住 所 炎 的 研
胡守萍 , 曲连 东 , 德 霞 付
( 国农 业 科 学 院 哈 尔 滨 兽 医 研 究 所 哈 尔滨 1 0 0 ) 中 5 0 1
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DHV 的新 血 清型 , 称之 为 “ 暂 台湾 新 型 ” “ 国新 和 韩 型 ” 2个 新 型之 间 的血 清 学关 系 尚不 清 楚 , 它 们 , 但 均 不 与 DHV 1产 生 交 叉 中 和 反 应 ] 一 。DHV一 、 1 “ 台湾 新 型” “ 国新 型” 者之 间在 衣壳蛋 白编码 和 韩 三 区存 在较 高 的变 异 性 ( 8 ~3 的 P 2 2 1核 苷 酸序 列差 异和 2 ~2 的 P 1 7 1氨基 酸 序列 差异 )9, [ 据 ] 此可认 为 它们属 于 不 同的血 清型 。 血 清 1型[ ] “ 湾新 型 ”7和“ 国新 型 ”8 1 、台 l 韩 [ ] DHV 均具 有典 型 的小 R NA 病毒 基 凶组 结 构 , 但它 们与小 R NA 病毒科 9个 已知属 病 毒 之 间 的衣 壳蛋 白以及 保 守 的 2 和 3 蛋 白 的氨 基 酸 序 列 同源 性 C D
作 者 简 介 : 大 丙 ( 9 5) 男 . 授 , 士 , 事 动 物 分 子 病 毒 张 1 6- , 教 硕 从
学研 究 , — a :d @c u e u c E milz b a . d . n
* * * } l * 卜 — 十 } { } 斗} * . _+ _・ . * _ . {卜 斗H *一 - } 卜 {_{_ 卜 } { 卜_ .
谢 吸收 ,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 5 3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铜 绿假 单胞 菌 病 相 对 于单 独 . 使 用西 药治 疗具 有独 特 的优势 。西 药在对 因治 疗上
5 1 铜 绿假 单胞 菌 为条件 性 致病 菌 , . 当动物 机体 抵 抗 力差 且有 皮肤 或黏 膜损 伤 时易发 。近年来 关 于蟒 蛇铜绿 假单 胞菌 病 的报道 亦有 所增 多 。引起 本例 网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学术论坛2006N O.08Sc i en ce an d Tec hn ol og y Cons ul t i ng H e r a l d科技咨询导报1流行病学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和流行,主要在春季育雏高峰期爆发,部分雏鸭突然发病,病程较短,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或死前头颈后仰,抽搐,两脚划动,很快死亡病理解剖肝脏肿大,肝脏被膜下有点状条状片状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肿胀,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根据这些症状结合抗菌素治疗可初步诊断2病原检测主要是血清学方法,如电镜检测,中和试验,琼脂扩散实验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胶体金技术酶连免疫吸附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这几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但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仍是中和试验2.1电镜检测王平等较早就报到了在肝细胞中看到了病毒样的颗粒,成类晶格状排列,颗粒近似圆形,直径在35~40nm程安春[1]应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到鸭肝炎病的呈球形,大小20~40nm,用本方法可直观的观察到鸭肝炎病毒的形状,但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现主用于科研,临床诊断受限制2.2中和试验l evi ne等[2]首先将中和试验用于D H V的诊断鉴定,中和试验主要有鸡胚鸭胚雏鸭或病毒是应细胞中和试验K a ebe r l e E F[4]用北京鸭肾细胞培养的D H V进行了微量中和试验,既快速又易于判定陈琨等在鸭胚肝细胞上培养出了D H V,在此基础上设计了D H V 微量中和试验,比一般的鸭胚中和试验灵敏准确秦智锋等也在中和试验应用于D H V的诊断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和试验虽是普遍认为的权威诊断方法,但其操作繁琐,费时,不能用于快速诊断,不适用于基层的推广.3琼脂扩散试验M ur t y等首次报道采用扩散试验检测D H V,准确性欠缺,张济培等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对D H V抗原和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用抗原检测抗体或用抗体(血清)检测病毒抗原,均可达到80%的检出率赵新柳等[3]比较了ELI SA与琼脂扩散的结果,两者检测D H V检出率有很大的差异,前者100%后者为60%琼脂扩散试验简便易行,但琼脂扩散试验灵敏度不高,需进一步提高.4血凝试验罗函禄等报道了在获得纯化D H V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纯化的病毒抗原进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D H V抗原研制成功,该法具有特异灵敏简便快速等优点,但是对D H V的纯度要求较高,加上非特异性凝血因子的影响,以及不同批次制备的红细胞在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有波动,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汪铭书等[1]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t aphyl ococc al pr ot e i n A co-aggul ut i na t i on,SPA-CoA检测D H V,对D H V攻击死亡的雏鸭肝脏的检出率为100SPA-Co A用于检测D H V的含毒材料,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当D H V强毒的毒价为2000LD50/m L时,SPA-CoA检测出现阳性,当D H V弱毒的毒价为10000L D50/m L时,SPA-Co A检测出现阳性检测提纯抗原含量时,其浓度需达到0.4m g/m L才出现阳性反应这为实验室测定D H V强毒和弱毒的毒株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2.5荧光抗体M ai bor da A D报道,快速和准确的诊断方法是接种雏鸭采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1984年,郭玉璞等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证实了北京地区的流行的D V H由I型D H V引起的免疫荧光抗体法虽然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但其费用较高,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使得目前基层很少应用荧光抗体法进行D H V的检测2.6胶体金技术张小飞等首次建立了检测D H V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ot i m m uno-gol d f i l t r a t i onass ay,D I G FA,该法既可定性,亦可定量,对纯化D H V的最小检测量为4.12ng/点,其敏感性为抗原斑点试验的2倍特异性阻断试验和交叉反应试验证明D I G FA检测D H V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D H V鸡胚尿囊液D I G FA法检出率为100%,对36份临床样本检测阳性率为83.3%但是在应用DI G FA法检测肝脏等病料时,因有血色素在滤膜上沉淀,严重干扰结果的判定,而且胶体金法成本很高,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2.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陈溥言[4]首次报道了D H V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并用单抗建立了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nz ym e l i nke d i m m unos or bent as sa y,ELI SA)诊断方法Zha o等比较了琼脂扩散中和试验和E LI SA三种检测方法,得出E L I SA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的方法范伟兴等[4]首次建立了检测D H V的单克隆抗体D ot-E LI SA法,并用该法检测了175份病料,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检测雏D H V的一种微量简便特异性强的方法孙泉云等以D H V抗体的单抗捕捉法E LI SA,与间接E LI SA平行试验表明,二者结果符合率为100,应用此法的优点在于可免去D H V的复杂提纯工作,更易于被基层工作者接受周学利等首次报道鸭血清中的I G G份子FC片断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结合杨萍萍等以氯仿去脂滤膜过滤-浓缩层析方法纯化病毒作包被抗原,成功地建立了检测鸡抗DH V血清抗体的间接EL I SA方法,经交叉试验和阻断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严亚贤等应用D ot-EL I SA法,对采集的52份鸭肝脏进行检测,能更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的病原,使临床诊断率有所提高马秀丽等采用过碘酸钠法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纯化的型D H V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DH V的D o t-EL1S A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特异性好,对病毒尿囊液的最低检出范围为116,而对肝脏病料的最低检出范围为1160D ot-EL I SA法检测D H V易受组织中色素的干扰,而且单抗的供应尚未商业化,使其推广受到了限制2.8对流免疫电泳藩文石用对流免疫电泳检测DH V,其检测等一行与琼脂扩散试验一样存在争议,在DHV的检测很少用此方法3治疗3.1高免血清与高免卵黄抗体治疗在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高免血清是最先被采用的,其疗效令人满意但其制作复杂,易污染,制作的成本高,限制了其使用据D H V抗体能经卵传递的特点,国内许多单位采用DH V抗原免疫母鸭一定次数与一定时间,取卵制成高免卵黄抗体,治疗鸭病毒性肝炎,认为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1980年王平就用耐过鸭血清免疫高免卵黄液免疫小鸭,控制了北京地区的鸭病毒性肝炎四川农业大学禽病研究所中心已经研究制出抗鸭病毒性肝炎二价高免卵黄,1日龄出芽皮下注射1m l即可有效预防I型I I I型雏鸭病毒性肝炎,治疗量2~3m l,且有很好的疗效母源抗体对免疫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母源抗体存在或不明的情况,雏鸭可以注射超高免血清或超免卵黄抗体进行预防和治疗3.2中草药治疗(1)治疗原则和应用机理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解毒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的有机结合中草药的应用机理和优势调节机体的气血疏肝理脾调节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又具有抗病毒作用,副作用少,很难形成抗药性,故机体恢复快,愈后不易复发,动物体内的残留也很少相对来说,抗体有抑制和或杀灭病毒的作用,但没有调节机体代谢和防御免疫功能,又因机体内抗原被全部清除,机体抵抗力下降,故病愈后多有重复感染之状况如果抗体毒型与流病毒型不同,则抗体没有或极少有杀灭病毒的作用;又因幼鸭个体小,对抗体的吸收缓慢,故作用不甚理想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王青伟杨保山(山东省临邑县畜牧局山东临邑276000)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致死高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雏鸭一旦感染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且病死率高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简要概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病原检测和治疗的研究情况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S8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534(2006)08(a)-0121-02121科技咨询导报Sci en ce a nd Te ch no l og y Con su l t i ng H e r a l d122科技咨询导报Sc i en ce a nd Te ch n ol og y Co ns ul t i ng Her al d 2006N O .08Sci enc e a nd Te ch no l o gy C on su l t i n g Her al d 学术论坛科技咨询导报(2)常用中草药躁动型药用板兰根120g 大青叶120g 紫草90g 枯矾45g 葛根90g 木贼草60g 朱砂5g 甘草120g,一日一剂,连服3天.衰静型药用板兰根60g 大青叶70g 枯矾30g 夏枯草60g 绿豆15g 甘草90g,一天一剂,连服3天参考文献[1]程安春,汪铭书,廖德惠,等.鸭病毒性肝炎D H V 的研究病原分离鉴定及弱毒株的培育[J].中国兽医杂志,1994,20(6):3-4.[2]L evi ne PP.D uck di sease i nver st i gat i on[J].[3]赵新柳,李观娣,钟安清.E LI SA 检测鸭病毒性肝炎抗体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90,11:5-6.[4]范伟兴,陈薄言,蔡宝祥.检测鸭肝炎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的建立[J].中国兽医科技,1990,11:5-6.[5]刘兆宇,程安春.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家禽,2002,2410:6-9.近年来随着我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它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保证采购人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采购效益等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我国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1.1对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虽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但由于政府采购制度的宣传不到位以至使得许多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重要意义作用及业务流程等知之甚少甚至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受利益的驱动不严格遵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规制度办事从而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正常推进1.2采购小组的成立不规范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都规定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小组的成立必须由采购人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采购小组完全由采购人组成有些采购小组中邀请的专家人数未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或邀请的专家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过低由此成立的采购小组做出的评判结果就不尽合理难以达到政府采购所要求的质优价廉目的1.3有意采用非主要采购方式政府采购法规定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非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有关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往往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主要采取了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方式甚至有些部门用竞争性谈判取代了公开招标方式这一主要采购方式 1.4邀请的供应商数量不符合规定要求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都规定参与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行为的供应商不得少于三家但少数采购人总以无法找到符合条件的供应商为借口或为照顾老客户关系户而人为设置障碍以排斥其他潜在的供应商参与竞争以致造成实际邀请的供应商数量少于三个这不仅使一些资质良好的潜在供应商失去了参加谈判的机会同时也难以保证供应商之间的有效竞争和公平竞争1.5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专业人才匮乏政府采购因其学科交叉多涉及面广而对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但目前我国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或专业培训对政府采购法及其采购程序不甚明了往往仅凭经验办事这不仅影响着政府采购的有序进行还影响着政府采购效率的提高2解决政府采购问题的对策2.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政府采购制度能够有效贯彻执行的前提是大家都充分认识到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规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其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方式让大家了解政府采购制度提高大家知法懂法的意识改善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环境2.2规范采购小组的成立采购小组作为采购活动的主体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制定采购文件实施招标过程确定最终供应商等可以说采购小组的成立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采购任务完成的好坏为此相关部门要逐步完善评标专家信息库制度建设使采购人根据采购项目要求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从评标专家信息库中抽取若干名专家与采购人共同组成采购小组同时确保专家人数占采购小组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合理性公正性和权威性2.3根据采购项目特点合理确定采购方式公开招标相对于其他采购方式来讲因其更具透明性竞争性和公平性的优点而成为政府采购制度中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像那些投资金额较大采购数量较多的项目都必须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而对一些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公开招标或投资金额较小采购数量较少的项目可以经有关监督部门批准以后采取其他的采购方式2.4加强审查,确保供应商资质符合要求加强审查就是采购人要把好资格审查关确保被邀请的供应商资质和信誉良好具体地一是在平时的采购过程中及时整理参与招标的供应商的投标文件并按采购项目产品种类等逐步建立起供应商资料库;二是采购人应定期对产品市场进行考察以掌握产品种类市场价格主要生产企业和相关代理商等信息三是采购人可以借助政府采购信息网在信息网上定期发布采购信息广泛寻找潜在的供应商并从中选取符合资信条件的供应商2.5加强学习和管理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习和管理一是要加强采购人员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使其熟知政府各种法纪法规并掌握与政府采购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二是实行采购人员准入制度主要采取由人事部门和政府采购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相应的任职资格考试确保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三是对政府采购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其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行业道德考核不合格者须调离政府采购岗位以保证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当前我国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鲁建辉1殷荣2(1.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西安710068 2.西安政治学院教育技术中心陕西西安710068)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相继颁布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也进入了法制化阶段这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保证各方合法权益及提高政府采购效益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政府采购在工作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的行为特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关键词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公开招标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534(2006)08(a)-0122-01。
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中和抗体效果实验
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中和抗体效果实验背景介绍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和鸟类生态平衡。
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对于鸭病毒性肝炎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实验旨在评价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中和抗体效果。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安捷伦438冻存板(96孔)•长白山鸭2. 实验步骤1.长白山鸭进行免疫。
2.免疫后21天,收集血清。
3.使用荧光计检测血清中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抗体滴度。
4.选取抗体较高的血清,进行抗体效果实验。
5.在安捷伦438冻存板中制备不同浓度的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
6.将制备好的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与选取的高抗体血清混合,制备一系列血清-疫苗混合物。
7.将血清-疫苗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细胞培养板上。
8.等待48小时后,对孔中的细胞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浓度的疫苗对细胞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本实验选取的高抗体血清经检测,其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抗体滴度较高。
在制备的血清-疫苗混合物中,抗体浓度的逐渐提高导致疫苗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经过48小时的观察,高抗体血清与较高浓度疫苗混合物对病毒的抑制效果较差,而与较低浓度疫苗混合物对病毒的抑制效果较好。
结论本实验表明,在免疫后21天,使用荧光计检测血清中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抗体滴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的抗体效力。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疫苗与高抗体血清混合物的抗病毒效果,可以优化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疫苗的配方,提高其疗效和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1.科学出版社,《病毒学》,2012年版2.狄安生,《病毒学实验技术手册》,2009年版。
鸭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控进展
动物生产见,一般会在温度较高的7~10月发病,在一周到两周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病,刚开始会排出糊状便,到了后期会不断排出水样便。
最后会因脱水致死。
一般仔猪患病都是由于同猪舍的成年猪排出的虫卵导致的,成年猪免疫力强不会患病,仔猪免疫力差容易得病。
1.2 非感染性下痢1.2.1 饲料方面原因 在饲料喂养方面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也会导致仔猪下痢:如果母猪每日摄取的蛋白质过高会引起仔猪的下痢;仔猪喂食了一些加工不当的饲料,也会产生仔猪的下痢;仔猪存在长期的缺铁性贫血也会导致下痢的出现;仔猪喂食了发霉腐蚀的饲料也会导致仔猪下痢。
1.2.2 猪场卫生条件差 猪场的卫生条件也会很大影响仔猪下痢的出现,猪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度和卫生防疫工作是否到位都会影响仔猪的健康成长。
2 仔猪下痢的防治首先应当在仔猪患病后及时地做好治疗工作,找出导致仔猪患病的原因,并且针对原因合理的用药。
如果是细菌引起的下痢就要及时的服用抗生素,或者用中药进行治疗。
如果是病毒引起的,就要提前做好免疫工作。
如果患病的原因是属于猪舍的环境卫生引起,就要及时的改善猪舍的环境,保证好仔猪生长必要的条件。
如果是饲料方面的原因,就得严格地把控饲料的生产和储藏,保证饲料的质量,总之就是要提前预防尽早治疗。
本文主要是对仔猪下痢的原因进行了列举并分析,发现导致仔猪下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细菌、球虫病等感染性的原因,还有一些非感染性的原因,比如饲料和猪场卫生条件等。
针对这些原因本文又提出了一些仔猪下痢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减少仔猪的患病死亡率,对患病猪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简介:林楠(1984-),男,大学本科,中级兽医师。
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鸭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控进展李晨光(铁岭县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办公室,辽宁 铁岭 112608)鸭病毒性肝炎(DVH)是一种危害雏鸭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嗜睡、共济失调等症状。
发病后迅速死亡,仅需1~2小时。
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3D基因克隆与表达
: l : 通讯作 者 。
成 就 未 来
7
U1 j.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 p o l y m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R T- P C R ) y i e l d i n g a p r o d u c t o f 1 3 5 9 b p c D N A f r a g m e n t .U s i n g
Foul t r  ̄  ̄ct e nce
鸭
肝 病 霉 1 3 D 基 隆 襄 冰
吴 朝 军 ,刘 金 凤 ,冯 涛 ,马 秀 丽
( 1 . 贵 州省德 江县 畜牧 兽 医局 动 物 疫控 中心 ,铜 仁
5 6 5 2 0 0 2 ;2 . 山 东省 沂 南县 畜牧 局 2 7 6 3 0 0 ;
1 . 2 主 要 试 剂 M— ML V购 自 P r o ma g e公 司 :T 4
肝炎 病 毒 基 因组 为 单 股正 链 R N A ( + s s R N A) .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1 3
基 金 项 目 : 山 东 省 优 秀 中 青 年 科 学 家 科 研 奖 励 基 金
D A s t V 一 2 。2 0 0 8年 后 的 分 类 . 将 引 起 鸭 甲 型 病 毒 性肝炎的病毒归属于小 R N A 病 毒 科 的 禽 肝 炎 病 毒 属 鸭 甲 型 肝 炎 病 毒 种 .称 之 为 鸭 甲 型 肝 炎 病 毒 f D H A V ) 。D H A V 的 三 个 基 因 型 A、 B、C 分 别 对 应 传 统 血 清 I型 、 台 湾 新 型 和 韩 国 新 型 。分 别 命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 0 1 7 年第4 7 卷・ 第9 期
一
例 鸭病毒性肝炎 的诊 断
翟 燕 青 ,贺文庆
( 1 . 扬 州市江都 区动物 卫 生监督 所 , 江 苏 扬 州 2 2 5 2 0 0 ;
2 . 镇 江威 特 药 业有 限责任 公 司 ,江 苏 镇 江 2 1 2 0 0 0 )
关键 词 :鸭病毒性肝炎;RT - P C R;诊断
中图分类号 :¥ 8 3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6 — 7 9 9 X( 2 0 1 7 ) 0 9 — 0 0 7 4 — 0 3
鸭病 毒性 肝炎 ( Du c k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D啪
2 0 0 b p D NA Ma r k e r和 Ag a r o s e G e l D N A E x t r a c t i o n K i t购
自T a K a Ra 公 司 ;由 I n v i t r o g e n公 司 生 产 的 R N A试 剂 T r i z o l r e a g e n t; A MV 反 转 录 酶 、T a q聚 合 酶 、 RN a s i n ( 4 0U/ L) 、由 A mr e s c o公 司 生 产 的 D E P C; 青 霉素 、
未 进行 DH V免 疫 的健康 种 鸭群 。
台式冷冻离心机 ( 德 国 HE R AE V公 司 ) ,高 压 锅
收 稿 日期 :2 0 1 7 - 0 8 -1 1
作者简 介 :翟燕青 ( 1 9 7 0 一),男,江苏扬 州人 ,兽 医师 ,主要 从事兽 医临床研 究和动物疫病 防控 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农业学报32(3):336〜341,2017F ujian Journal o f A gricultura l Scienceshttp:/ / w w w.fj nyxb.c n d oi:10. 19303/j.issn. 1008-0384. 2017. 03. 020卢荣辉,刘小龙,肖隆华,等.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最新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7, 32 (3): 336 — 341.LI R-II,LIU X-L, XIAO L-II, et al.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Duck Hepatitis A Virus Sciences,2017, 32 (3):336 — 341.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最新研究进展卢荣辉\刘小龙\肖隆华\刘荣昌2,傅光华2,苏敬良3,祁保民〃,黄瑜2*(1.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 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uck V r a lH e p a tis, D V H)是由鸭甲肝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疫病。
经典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可引发病鸭角弓反张等症状,剖检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而近年来发现的胰腺炎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则以引起病鸭胰腺明显发黄、出血且肝脏未见出血为主要特征。
本文将从基因组结构、临床特征与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方面对这两种不同致病型毒株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鸭甲型病毒性肝炎;基因组结构;临床特征;不同致病型;诊断中图分类号:S 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0384 (017)03 —336 —06T h e L a te s t R e se a rc h Progre;>s o f D u c k H e p a titis A V iru sLU Rong-hui1,LIU Xiao-long 1,XIAO Long-hua1,LIU Rong-chang2,FU Guang-hua2,SU Jing-liang3,QI Bao-min1*,H U A N G Yu2*(1. College o f A nim a l Science,F ujian A griculture A n d Forestry U n iversity,F uzho u,F ujian350002,China;2. Institute o f A nim al H usbandry and V eterinary M edicine o f F ujian A cadem y o f A g ricu ltura l Sciences,F uzho u,F ujian350013,China;3. College o f V eterinary M ed icin e,China A griculturalU n iversity,B eijin g100094,China)A bstract:Duck viral hepatitis (D uck V iral H ep atitis,D V H) is caused by duck hepatitis virus is anlethal infectious disease. T he classic type of duck h e p atitisA v iru s can cause diseasew ith sym ptom s such a s necropsy w ith hepatom egaly and bleeding as the main feature,pancreatitis type duck h ep atitisA virus and recent years to cause disease tn duck pancreatic yellow,bleeding and no obvious liver bleeding as the In this p aper,we reviewed t 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wo different pathogenic strains from the aspects of genomestru cture,clinical features,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diagnostic m ethods.Key w ords:duck h ep atitisA virus; genome structure; clinical features; different pathogenic types; diagnosis鸭肝炎病毒(D u c k h e p a t i t i s v i r u s,D H V)包 含小R N A病毒科P ic o r n a v ir id a e、星状病毒科A s t r o v ir i d a e 以及嗜肝 D N A 病毒科 H e p a d n a v ir u s 在内的3个病毒科的4种病毒,分别为鸭甲肝病毒(D u c k h e p a t it is A v i r a l,D H A V)、鸭星状病毒 1型(D u c k a s t r o v ir u s 1,D A s t V-1)、鸭星状病毒 2 型(D u c k a s t r o v i r u s 2,D A s t V-2)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 u c k h e p a t it is B v i r u s,D H B V)[1—3]。
目前,国内外有关鸭星状病毒和鸭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鸭 肝炎病例报道相对较少,我国主要流行小r a n病 毒科鸭甲肝病毒所致的鸭肝炎,诙病流行于我国大 部分地区,感染宿主涉及各品种鸭,如北京鸭[4]、櫻桃谷鸭[]、番鸭[5—6]、半番鸭[7]、鹅[8]、鸽[] 等,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养鸭业发展的重要疫病。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收稿日期:2016 — 05 — 17初稿;2016 — 12 — 22修改稿作者筒介:卢荣辉(1991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预防兽医学(E-mail: luronghuil63@)*通讯作者:祁保民(1964 —),男,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兽医病理学研究;黄瑜(1965 —),男,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家禽传染病研究(E-mail: huangyu_815@)基金项目:现代农业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 RS-43);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控技术重大研发平台(2014N2003);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4R1023-3、2015R1023-3)第3期卢荣辉等: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最新研究进展337染病,临床上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雏鸭,以发病 急、病死率高、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1(}]。
2005年g u e r i n等在发病鸭肝脏无明显病变且只表 现为脑炎和胰腺炎的番鸭中分离到鸭1型肝炎病 毒[11]。
2011年以来,在我国华东地区出现20日龄 左右的雏番鸭发生以胰腺发黄、出血为主要临床特 征的疫病,从中分离到了鸭1型甲肝病毒,表明 D H A V-1已经出现了新的致病型,给临床诊断及 防控带来较大困难,严重制约着我国养鸭业的健康 发展[12]。
本文将从基因组结构、临床特征与病理 变化、诊断方法等方面对这两种不同致病型病毒的 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基因组结构鸭甲型肝炎病毒在分类学上属小R N A病毒科 P ic o r n a v ir id a e,禽肝病毒属Avihepatovirus[3。
其基因组大小约为7 690 n t,共编码2 249 a a。
病 毒粒子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大小约22〜30n m,无囊膜,主要由蛋白衣壳和核酸构成,核衣壳为二 十面体对称结构,衣壳上面有32个壳粒。
典型的 小R N A病毒衣壳由60个相同的原聚体(p r o t o m e r)组成,而每个原聚体则由3个表面蛋 白(1B、1C和1D)和内在蛋白1A构成,某些病 毒粒子的1A B蛋白(V P0)可能是非裂解状态。
通常情况下,病毒蛋白1A、1B、1C和1D被分别 称为 V P4、V P2、V P3 和V P1[14]。
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为单股正链R N A,长约7•8k b,G+C m o l%为43•5%〜43. 7%,基因组结构(图1),具有典型的小R N A 病毒特征,包括1个大的开放读码区(O R F)、两 侧非编码区(U T R)以及3^U!R末端的p o ly (A)尾,而5^端是否共价连接有V P g蛋白尚未得 到验证。
5^U T R长含有病毒翻译起始所必需的内 部核糖体结合元件(I R E S),能够内部起始下游蛋 白的翻译[15_16]。
D H A V的3’U T R序列在小R N A 病毒中最长,含有多个发夹结构。
基因组开放读码 区编码1个2 249〜2 251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经 过病毒和宿主蛋白酶的作用裂解为成熟的病毒多 肽。
编码区从5^端至3^端依次为:P1区编码病毒 衣壳蛋白V P0、V P3和V P1,此外,在V P0/V P4 蛋白的N端可能还编码1个含有30个氨基酸的前 导蛋白(l e a d e r p r o t e i n,L); P2区编码病毒非结 构蛋白2A1、2A2/2A3、2B和2C,参与病毒多聚 蛋白的初级加工、抑制细胞生长、膜结合及A T P a s e;P3区编码非结构蛋白V P g前体(3A B)、病毒主要蛋白酶(3C p r o)以及R N A依 赖R N A聚合酶(3D p o l)[15-17]。
病毒结构蛋白V P1〜V P4是成熟病毒粒子的主要成分,与病毒的 血清学反应密切相关,其中V P1蛋白被认为是小 R N A病毒最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有多个中和抗 原表位。
1<-------------------------多聚蛋白-------------------------------^|VPO J| VP3 |VP1 |2A1 | 2A2 | 2BC || 3AB || 3CD I□因 n n n n□口n n i扣iVP4 3A3B(VPg)图1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F ig.1genome structure o f duck hepatitis virus注:上图为病毒RN A基因组,下图为病毒多聚蛋白的裂解加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