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河河河河
2020-2021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河
河河河河河河河河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14. 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诗中作者不说其头盔铠甲,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用笔简省,境界不俗。

B. 第二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

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C. “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劫”,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

D.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回忆的内容,酝酿诗情,勾勒形象。

15.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答案】14. D 15. 诗歌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

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
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插入回忆的内容”有误,这里应是“细节的描写”,没有回忆的内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

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这是一处外貌描写。

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紧束腰间,提携战袍,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

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

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这是环境的描写,大雪纷飞,写出唐军赴战之艰辛,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情景。

“卷旗”,是动作细节的描写,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

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

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

一“缺”字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一高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①山水歌(节选)
李白
峨眉②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③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①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

②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

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

“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③绎思:精心构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 “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 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 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15. 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答案】14. C 15. ①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 :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②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迁回曲折,各臻妙境。

③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

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意象组成意境。

翻译: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

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

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

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

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

这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

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

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

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

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

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14. 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欲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B. 暗示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C. 自己纵有淡泊遗世,忘却俗念之志,可没有人能够理解
D. 前三联均是实写,尾联展开联想虚写,但显得突兀生硬。

15. 对此诗,古人评论说“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今人说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你认为谁更有道理?为什么?
【答案】14. D 15. (1)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

“马嘶”可见人多声杂,“待船归”的人也心情急迫,故而“群鸥”不安惊起,可见江边渡河的情景并不宁静;诗人至“斜晖”“苍茫”之时还在一片喧哗中汲汲皇皇等着渡船,可见其在纷纷扰扰中忙碌,内心并不宁静而是无比厌倦;正因为诗人感到厌倦,所以他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这样心境中写出的诗自然难以说“宁静而充满生机”。

(2)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

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自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边柳树下歇着,十分平静;渡船经过,群鸥惊起,生动有趣;整个渡河的情景有动有静十分祥和;远山的“翠微”充满生机,“万顷江田”之上飞着的那一只白鹭,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看到这样一幅色彩清丽,栩栩如生,充满生机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好好享受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尾联的赏析,D项,“显得突兀生硬”理解有误。

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

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
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
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
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

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
井然有序。

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
在地飞翔。

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

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
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

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

可以选。

择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也可以选择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
白居易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35落景挂桑榆。

夜台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

诗人挚友。

②窅窅:幽暗的样子。

③骎骎:迅疾的
样子。

④夜台:指坟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老迈。

B. 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

C. 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衰老。

D. 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情感。

15. 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

请就此作具体赏析。

【答案】14. B 15. 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突出了朋友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自身的衰老将亡,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理解都不正确。

两句是将亡友与自己的关系比喻为弓箭和唇齿的关系,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可知,这是诗人描写自己因好友刘梦得去世而悼念亡友的沉痛的心情,揭示出诗人与刘梦得的交情深厚。

结合“吾道孤”“箭折弓何用”“唇亡齿亦枯”可知,诗人他把自己与刘禹锡看作唇齿相依的关系,一生诗友,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互为知音,情深意长,以此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
结合“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可知,诗人书写自己衰老将亡的境况,强调老友逝去对自己的打击,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哀思。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荚被雨水滋润,柳花被风吹开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下片均有景有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5. 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荚被雨水滋润,柳花被风吹开的画面”说法错误。

整首词一愁到底,景色凄
凉,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飘零。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或情感时,往往运用直接抒【
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再从
分析意象或表达情感的词语入手,最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人的愁从何而来”,就是分析作者复杂的具体的愁情。

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
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
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 “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
我闲置无所事事了( “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英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英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
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
榆英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
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
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
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
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

用直
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圃春晚
[宋]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②。

[注]:①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人,同范仲淹主持过“庆历新政”,曾官至宰相。

这是韩琦晚年知相州时的作品,当时作者既老且病。

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忌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满”字,写出春水方生的气象,微风送来淡淡的清香,传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B. 颔联“尽日”隐隐可见诗人的闲愁。

“又”“还”,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

C. 前四句从景物着笔,但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融合了诗人变化的情绪,表现出深厚的功力。

D. 颈联由景及人,抒写其伤感,下句在字面上和上句是对偶,但意义上递进一层。

15. 尾联这“欲战万愁无酒力”中“万愁”从何而来?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A 15. ①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

②诗人已至暮年,沉疴在身,这是愁根源。

③过于闲散却又不甘闲散。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①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

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

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注】①罗邺,唐朝余杭人。

有文名,尤擅律诗。

科考屡下第,漂泊湘、浦间,不得志,晚年赴职单于牙帐,郁郁而终。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起句写漂泊不定的浮云和流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思归之情。

B. 第二句写湖上亭子与湖岸青山相对,引发出后面的登亭远望、所见有怀。

C. 虽然望嵩亭周围景色优美,整日可观,但作者仍觉得它终是异乡,不能久留。

D. 诗的最后以景结情,说自己好似修竹,孤独无依,透露出作者无所归依的迷惘。

【答案】D
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