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电子资源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一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领会人类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程和原理,知道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
会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能初步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培养理性思维。
2.科学精神:能够辩证地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合理看待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领会人
类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描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阐明社会基本矛盾在奴隶社会的表现。
3.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学习重点】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社会基本矛盾在奴隶社会表现。
四、【自主学习】
1.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阶段。
(2)阶段:
①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生产关系的特点: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劳动,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
的关系,分配劳动产品。
(4)生活单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5)解体的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①以氏族为单位的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代替;
②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转归家庭;
③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④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2.奴隶社会
(1)阶级构成:阶级和阶级。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劳动的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4)奴隶制国家产生的原因
①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
②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机关。
(5)国家:是不可调和产物,是的工具。
(6)影响:
金属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的出现、的发明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五、【合作探究】
探究与分享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
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
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
探究活动: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与分享
本意是一个小结,旨在正确认识原始社会。
请同学们大胆阐述想法。
教师最后要引导,原始社会绝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人类必须要向文明跨越。
探究与分享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亲朋好友,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
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思考与分享
这两个问题是本目的经典问题,也是对本目学习的总结。
老师可直接抛出这两个问题请学生思
考
1.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吗?
2.如何评价一个社会形态的进步与否? 学生分享,教师归纳总结,结束新授。
六、【归纳总结】
七、【当堂检测】
1.以下对原始社会的正确认识有( )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②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又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③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私有制的产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这一结论的依据在于
A.私有制催生了剥削现象的产生
B.私有制使社会产生了贫富分
C.私有制直接促进了文字的产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区 别 生产资料归属 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所有
(原始公有制)
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私有制) 相互关系和地位 共同劳动,平等互助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产品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政 治 氏族议事会
国家产生,城市出现
文 化 原始文化 文字发明和应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
摆脱愚昧野蛮,进入文明时代。
相
同
虽然奴隶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 但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都不是特别高。
D.私有制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学会使用火
B.学会制造工具
C.文字的出现
D.国家的产生
4.原始社会末期,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式的发明,直接促进了剩余产品的出现。
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平均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
私有制的产生()
①与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同一过程
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③以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④是贫富分化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诗经》中描述了奴隶们的穿着情况:“冬月北风收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们建造了富丽堂皇的楼阁宫殿,自己住的却是狭窄、潮湿的地穴。
奴隶主们过着“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奢侈生活,而奴隶们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①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②奴隶劳动时使用的工具比较落后
③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④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原始社会的阶梯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后跟踪训练
一、单选题
1.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
由此推测,在新中国成立前,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是()
①生产过程平等互助②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③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④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对于“摩擦生火”所起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分化瓦解②扩大了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
③迈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步④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3.在原始社会,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决定这一状况的根本因素是()
A.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B.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C.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D.原始人缺乏生产经验
4.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劳动创造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表明()
A.社会形态的更替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C.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D.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剥削者地位的集团
5.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的正确选项是()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
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6.穿越剧以现代人和古代环境的交错,引导大家关注历史,探索史实,并用正确的观点重新审视历史,从中得到启发。
如果请你来拍一部原始社会的穿越剧,以下剧情合理的是()A.我用文字记录美丽的心情B.我是一名打铁匠
7.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这里的“一定阶段”是指()A.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
B.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
8.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显著发展,商业和城市日益繁荣。
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表明()
①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②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奴隶制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9.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
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先有国家,后有阶级冲突
②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先有国家政权,后有阶级
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④国家是统治阶级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使农业发展到新水平。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表明()
①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比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
④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