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攻略与专练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古诗歌比较阅读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所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常有出现。

虽然各地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各有不同,但试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或比较思想情感的异同,或比较意象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或比较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或比较字词锤炼、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

现将古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思路简要列举如下:一、内容、情感的比较解答此类题,应先读懂古诗歌,若题中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结合平时积累努力达到初步知人论世。

然后抓住题目,寻找诗中“情语”(诗眼);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就要努力把握景语的倾向,分析其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若全是乐景,则有以乐写乐和以乐衬哀之分。

总之,要细心捕捉诗歌中的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二、意象、意境的`比较一般说来,意象与诗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解答此类题,要正确判断人物的身份和言行、心情、品质、追求,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与语言特点,从而准确分析意象特点和评析人物形象。

另外,还要把握一些刻画人物的常用术语,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三、炼字技巧的比较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学会抓动词和形容词,弄清字词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掌握一些关于语言风格的词语,如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所谓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词语各自的妙处。

因此答题时要先指出所炼的词语,再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然后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或修辞情况,再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最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内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专项练习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

高考考察过的比较阅读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课外诗词与课本所学诗词的比较。

(2015·新课标I卷·T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二类:课外不同诗人相关诗词的比较。

(2014·新课标Ⅱ卷·T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比较的角度来说,主要有手法比较与思想情感比较。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手法。

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以及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一是将古诗补足翻译成白话文;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三是抓住题目,寻找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四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有时用乐景衬哀情)。

与课内诗歌进行比较(一)表现手法比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年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的怯懦软弱,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关于高考的诗歌]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例析-V1

[关于高考的诗歌]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例析-V1

[关于高考的诗歌]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例析-V1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例析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中,诗歌鉴赏的比重很大。

在这一部分中,诗歌鉴赏的得分可占据总分的40%以上,因此,诗歌鉴赏题的正确认识和应对方式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关于高考的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例析。

一、认清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相较于其他文本,诗歌具有语言音韵、意境意象、修辞技巧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而考试对于诗歌鉴赏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对于文章的基本理解,更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艺术特点。

因此,在答题之前,我们需要一定的基础。

在长期的课外阅读和学习中做足功课,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鉴别能力。

二、答题过程中的技巧1.注重标题:标题往往是文章的门户,答题之前,多读几遍文章的标题和题目,可从字面和情感两个角度去揣摩。

2.注意解释诗歌:在阅读过程中,要紧密联系题干,理解诗歌中的意思。

此外,需要关注通篇的语言脉络,注意掌握情感、意境、形式等方面。

3.分析技巧:分析诗歌时,首先要明确主要问题,对于每个问题都要找出对应的诗句,阐释诗歌中的内涵。

在具体分析时,不要死读字面上的意思,细节也不要忽略。

三、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例析例如,下面的这道题:【题目】诗人"渔父"让三分明月照入船,"蛟龙"令山河不得见,这些都是借语已经很明显了。

这种"显而易见"使得本句被作者选中,表达了什么意思?(1分)【答案】表达了作者落泪之意【解析】这句话是出自李清照的《夜泊牛渚怀吴中丞》。

"渔父"、"蛟龙",这两个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形象,将它们放在一个平凡的夜晚中的文学象境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表现了作者惋惜失落的情感,诗中的"显而易见"表达出了落泪的情感。

在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需要明确出题人所在用这两种借语的目的,通过诗歌中的情感、意境、形式等方面着手,从而得出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1之一:整体理解诗歌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

“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

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2第一种类型鉴赏形象型1、提问方式: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寓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提问变体:诗中的某某某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怀?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3、解答分析: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景。

所以,诗词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或物。

4、答题步骤:(1)指出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点。

(3)形象的意义。

5、答题示例: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关河③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典例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2.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

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演奏技艺高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

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

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之内容、情感异同比较答题方法与练习答案

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之内容、情感异同比较答题方法与练习答案

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之内容、情感异同比较答题方法与练习答案古典诗歌对比鉴赏题内容、情感异同比较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

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边练边悟1.(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秋斋独宿【赏析】:本诗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和方法语文诗歌如诗如画,但是它也是我们得分上的拦路虎。

为了更好的拿到该得的分数。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常考题型及练习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常考题型及练习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常考题型及练习1.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例如:[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

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解】张可久,元朝重要的散曲作家。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⑤投老:临老,到老。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能否换成“慕”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提示:“倦”是厌倦的意思。

历代王朝的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诗人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隐居伏根、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而“慕”有羡慕喜爱的意思,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

而作者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

所以用“倦”好。

总结:一般的提问方式:哪个字用得好?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品味关键字的答题格式:含义+(可能运用的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

2.比较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例如: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比较感情基调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诗歌营造的意境。

宿石邑山中韩翃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第一,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有所区别;第二,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

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如下。

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XXX: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XXX: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②鉴赏分析诗歌意象。

(全国卷Ⅲ)《精卫词》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XXX:①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XXX: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②鉴赏诗歌形象。

(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XXX》XXX: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含答案)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比较鉴赏题专练知识回顾:一、形象异同比较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二、语言比较鉴赏题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词语比较鉴赏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及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及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型归纳及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鉴赏题型及其答题方法:
1. 内容概括题
题目形式: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答题方法:首先,简述诗歌的背景信息(如诗人、时代背景);然后,总结诗歌主要描述的景物或事件,并确保语言简洁明了。

2. 情感分析题
题目形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方法:首先,概述诗歌中的情感关键词(如欢乐、忧愁、激昂、悲愤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这些情感,如通过描绘特定的景物或事件。

3. 语言特色题
题目形式: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题方法:首先,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自然、雄浑豪放、平淡质朴等);然后,分析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 名句赏析题
题目形式:请赏析这首诗中的名句。

答题方法:首先,解释名句的表面意思;然后,阐述名句的深层含义,包括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观点;最后,分析名句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5. 对比鉴赏题
题目形式: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答题方法:首先,分别分析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和语言特色;然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在回答诗歌鉴赏题时,建议先通读诗歌,理解其大意和情感基调;然后,仔细审阅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合适的答题方法进行作答。

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05:诗歌比较题鉴赏策略(27张)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05:诗歌比较题鉴赏策略(27张)

题点2:语言比较
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字 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对字、词、句进 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整体风格比较题主要是对诗 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进行考查。
四方面鉴赏词语比较赏析题 词语比较赏析题与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语是否造境、写景、表 情,是否传神等。 (1)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 境。 (2)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 (3)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 (4)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 作用。 【注意】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第一步: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第二步: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角度,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 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第三步: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 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真题研习
【2016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_;而《送柴侍 御》突出_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情怀类似。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 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参考答案】1.感伤 达观。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 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 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 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 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 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专题8:诗歌鉴赏技巧简析题答题模式+比较鉴赏题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指导与专练

专题8:诗歌鉴赏技巧简析题答题模式+比较鉴赏题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指导与专练

专题8:诗歌鉴赏技巧简析题答题模式+比较鉴赏题练习(一)诗歌鉴赏技巧简析题答题模式【设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该诗用了何种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6)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这是第一步的展开。

第一步只是简单点明何种手法,这一步则是何种手法的具体阐释。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操作示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过程展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第一步:点明本诗的表现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第二步:具体分析诗篇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这种表现手法的——首句写“衾枕冷”,其实就是因为下夜雪,因雪而冷。

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致。

末一句写听到“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

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从侧面写雪。

第三步:指明侧面描写手法在本诗中的作用——写雪本可从颜色、形状或姿态方面去写,但因沉沉夜色,雪的形象无从捕捉。

题型突破五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题型突破五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结 束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结 束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结 束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 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 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 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 726—约 786),唐代诗人,字文房, 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 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结 束
[自主尝试] 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中诗人远眺汉 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 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 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 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 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 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 对比鉴赏题型

高考诗歌鉴赏 对比鉴赏题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低面深藏碧伞中。
古典诗词鉴赏题解题方法之
对比鉴赏题型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 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这几首诗词, 第一步: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
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 。
第二步: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 第二步: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
第一问: 第一问: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 第二问: 前一首的“ 绿荷” 前一首的 “ 绿荷 ” 有 “ 恨 ” 而 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 “ 背西风 ” , 含有诗人之 恨 , 表露 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之情, 凄怨低沉。 了 伤感不平 之情 , 基调 凄怨低沉 。 后一首的“ 荷花” 后一首的 “ 荷花 ” 被西风吹动而躲 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 愁热” 藏于荷叶之中 , 似是 “ 愁热 ” , 却 呈现娇羞 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 娇羞之态 呈现 娇羞 之态 , 表露了作者的 怜爱 之情, 活泼有趣。 喜悦之情 基调活泼有趣 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想内容、感情、语言、艺术手法等) 想内容、感情、语言、艺术手法等)来 寻求诗词的异同。 寻求诗词的异同。
第三步:结合诗句,扣住比较角度 第三步:结合诗句,扣住比较角度
答题 。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 请指出两首诗中“ 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 并作简要分析。 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比较情感的表达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例1】2006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鉴赏诗歌字词的锤炼,首先是鉴赏诗眼,然后是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性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

【例2】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楚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寂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比较形象的选用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

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

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攻略与专练知识回顾:一、形象异同比较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二、语言比较鉴赏题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词语比较鉴赏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四、表达技巧异同比较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

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五、内容、情感异同比较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

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③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六、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之比较鉴赏语言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近年却屡有考查。

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的。

教材回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真题对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白话译文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

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

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

声音渐渐消散了。

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

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

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

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

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答题指导: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一般可自由选择。

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

(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白话译文三十年前我就饱读了兵书《六韬》,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豪。

曾经因为国家危难披金甲征战不辞辛劳,而今依然位低身闲,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两臂健壮,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烟云高飘。

庭前昨夜秋风起,警觉敌人趁草黄马肥入境侵扰,我苦恼不能策马疆场,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表达效果更好。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

本诗中,不管用哪两个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

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

答案:观点一:“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4.B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考查类型类型一解题步骤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

类型二解题步骤①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

③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