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博物馆陈列大纲(打印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和县博物馆陈列大纲(打印稿)
西和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大纲文本
第二稿
西和县博物馆
2014年6月
《伏羲生处,仇池古国----西和县古代文明展》大纲文本《物华天宝---馆藏唐宋元明清文物精品展》大纲文本
编审鱼旺泉
编撰姬天泉
李天铭
臧全红
目录
一、西和县文物概述 (1)
二、西和县博物馆展室基本情况 (4)
三、展览基本情况 (5)
序厅 (6)
第一展厅 (7)
展览名称:伏羲生处,仇池古国----西和县古代文明展 (7)
前言 (7)
辅助展品 (7)
第一单元:洪荒物象----远古时代 (8)
单元说明 (8)
文物 (8)
辅助展品 (10)
第二单元:文明肇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 (10)
单元说明 (10)
第一组:仰韶文化 (10)
组说明 (10)
文物 (11)
辅助展品 (13)
第二组:马家窑文化 (14)
组说明 (14)
文物 (14)
辅助展品 (15)
第三组:齐家文化 (15)
组说明 (15)
文物 (15)
辅助展品 (18)
第四组:寺洼文化 (18)
组说明 (18)
文物 (18)
辅助展品 (20)
第三单元:赢秦故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0) 单元说明 (20)
文物 (20)
辅助展品 (25)
第四单元:“西县”汉韵-----两汉时期 (25)
单元说明 (25)
文物 (25)
辅助展品 (33)
第五单元:魏蜀相争-----三国时期 (34)
单元说明 (34)
文物 (34)
辅助展品 (34)
第六单元:仇池古国------汉代--两晋时期 (34)
单元说明 (34)
文物 (34)
辅助展品 (35)
结束语 (36)
第二展厅 (36)
前言 (36)
展览名称:物华天宝---西和县唐宋元明清文物精华展 (37) 第一单元:佛光塔影---佛教文物 (37)
单元说明 (37)
第一组:佛教造像 (37)
组说明 (37)
文物 (37)
辅助展品 (39)
第二组:琉璃舍利塔 (40)
组说明 (40)
文物 (41)
辅助展品 (41)
第二单元:华美敦厚----馆藏铜器 (42)
单元说明 (42)
第一组:铜镜 (42)
组说明 (42)
文物 (43)
辅助展品 (45)
第二组:其它铜器 (47)
组说明 (47)
文物 (47)
辅助展品 (49)
第三单元:素雅绚烂-----馆藏陶瓷 (49)
单元说明 (50)
第一组:陶器 (50)
组说明 (50)
文物 (50)
辅助展品 (53)
第二组:瓷器 (53)
组说明 (53)
文物 (53)
辅助展品 (58)
结束语 (60)
一: 西和县文物概述
西和,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部和北部与礼县交接,东北与天水市秦州区接壤,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县政府驻汉源镇。

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950 件,其中珍贵文物270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3件,三级文物193件),一般及未定级文物1680件。

馆藏文物数量多、门类全,这些古老而精美的艺术品、生产生活用具,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独特的形式,向我们诉说着华夏民族自古至今在西和这块土地上居住繁衍的
奋斗历程。

纵观西和历史,出土于县境内众多的龟化石、剑齿象化石、三趾马化石、鹿化石、羊化石、犀牛化石,说明早在数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时,这里就气候温和湿润,水草丰美。

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于古生物的生存繁衍,也为生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

历史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足印已经遍布全县境内,仰韶文化、马家窑等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迹遗物在西汉水和漾水河流域大量分布。

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西峪乡西峪坪遗址、蒿林乡栏桥遗址,分别为仰韶文化、寺洼文化的典型代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磨制精美的石凿、石球、石铲、石斧、石磨盘等石器,半坡类型的宽带纹彩陶盆、人面纹彩陶盆、
红陶长颈壶,庙底沟类型的权杖头,马家窑、马厂、半山类型的彩陶壶、罐等,齐家文化的双耳、三耳红陶罐,特别是十余件齐家文化的玉器精品,更是耀人眼目,寺洼文化的马鞍口双大耳红灰陶罐特色突出。

展现出西和境内新石器时代繁荣生活场景,使人不得不想起汉代《遁甲开山图》中“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以及宋代《路史》“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起(纪)”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西和为西戎地,氐、羌之族散居全境,各有酋长,互不统属。

殷商后期,秦人先祖中潏部族活动在本县北部与礼县天水接壤的西汉水上游一带,“在西戎,保西垂”(见《史记·秦本纪》);与西戎杂揉相处;至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候。

战国时期,秦置西县,西和北部属西县管辖。

作为秦人的发祥地,嬴秦先祖,从为周王养马开始,在这里繁衍壮大,一步步走向了历史的前台,并一统全中原,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强大帝国,从出土众多的青铜兵器以及青铜马饰就可见一斑。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各行各业大发展时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模仿当时豪强地主庄园形式的随葬品陶屋、陶灶、陶井、陶仓、陶鸡、陶狗、彩绘陶钫等模型,以及陶甑、薰炉、铜钫、铜铃、铜鼎、铜灯、铜熨斗、蒜头壶、铜镜等实用器,无不向我们揭示出封建的政治经济在当时已趋于成熟并
迎来了其繁荣。

此时的西和北部仍为西县地;南部洛谷城设立陇南境内第一个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武都郡,统辖九县。

三国之时,由于地当“秦陇锁钥”之战略要地,西和成为魏蜀必争之地。

诸葛亮北伐中原,多次途经西和,留下了拚杀的脚步,《三国演义》中让人津津乐道的空城计,相传就在在今西和境内的长道镇。

本县仇池山又是古代氐族的发祥地。

汉末建安年间,氐族杨腾杨驹率部族居仇池山,割据称王,建立仇池政权。

建仇池国,前后延续380年,分别为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活动范围包括了陇南全境,极盛时曾据有陕西汉中及四川边境。

境内出土的“魏归义氐王”、“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 等数块金质印信,是仇池国存在的最好佐证。

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境内,北魏时开凿的法镜寺,至今还遗存有十余个窟龛及几躯数米高的造像石胎。

从隋统一全国,结束了战乱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割据局面,到终唐一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西和地区完全归属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更加联系紧密。

反映在文物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具铜、铁犁铧、火盆、
铜镜、瓷器都有遗留。

这里也成了南通巴蜀的一条重要通道,诗圣杜甫前往四川,行经西和时留下了吟咏西和的佳作6首。

宋金时代,这里曾是两国交兵的主战场之一,吴玠、吴璘曾
在此处英勇抗金。

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

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

后因淮西已有和州,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这也是西和县名的来源。

元清明之际,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和经济文化南北的交融进一步加大。

在出土及流传下来的文物上,明显呈现出多样性、流动性、文化性、民俗性、包容性特征。

同时,随着佛教在西和的广泛流传,各类佛教文物数量明显增多。

以及大量精美的瓷器,日常用器、书画等,代表了各个时期生产生活情况。

现存的八峰崖石窟,是西和县内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

而发生于元初的陈寅、贾子坤舍生取义,殉国抗元的故事,以及清代白莲教及太平军的动人故事也见诸史册;民主革命时期,红二方面军过境西和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中,西和儿女踊跃奔赴前线,其中44名战士英勇就义。

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我们从近2000件馆藏文物中,遴选出200多件精品举办此展览。

旨在让人们了解西和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体会西和先民在历史演进中留下的足迹和显现的智慧。

二: 西和县博物馆展厅基本情况
西和县博物馆位于西和县城南部新区的文化广场西侧的文
化大厦二楼、三楼,建筑总面积2511㎡,主要功能区有综合陈列区、临时陈列区、文物库房、办公区、安防监控室、档案室、文物修复室、游客接待服务室等。

二楼为综合陈列区,分为序厅、第一、第二展厅,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其中序厅约100多平方米,一、二展厅各300多平方米。

三:展览经费情况
展览经费360万元(含安防费用)。

序厅说明:序厅位于文化大厦的广场入口二楼, 建议以仇池山大背景,叠加伏羲雕像,彩陶权杖头、彩陶鱼纹盆、马鞍形侈口罐、秦鼎铭文残片、诸葛亮空城计故事、仇池金印印面、三彩皈依塔等文物的浮雕造型,形成序厅正壁。

其上文字: 伏羲生处,仇池古国
第一展厅:
展览名称:伏羲生处,仇池古国
----西和县古代文明展
前言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的西汉水上游。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存大量分布在境内西汉水和漾水河流域;“太昊之治,伏羲生处”是这片热土的美丽传说。

嬴秦先祖,从这里繁衍壮大,走向统一全国的历史大舞台。

大桥乡东汉壁画墓描绘着“西县”先民的生活画卷。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的“空城计”。

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更是雄踞于此358年。

谱写了氐族的辉煌史诗。

让我们流连在先民所遗留的精美文物中,徜徉西和古代历史画卷中┄┄
辅助展品:
1、西和县地貌(包含山川、河流、道路、地域范围、行政区划等,该图采用浮雕底图和透明线图相结合的形式)
2、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该图采用浮雕形式并加入LED光电效果)
3、西和县历史沿革表
第一单元:洪荒物象----远古时代
单元说明:
远古时期西和境内森林茂盛,水草丰美,湖泊广布,生活着剑齿象、披毛犀、长颈鹿、龟等各类动物。

进入旧石器时代,西和的先民们打制石器,采集果实,狩猎扑鱼,繁衍,生息。

文物(15件):
序号藏品

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
(cm)
来源图片
1 00613 龟化石中生代
化石
长:22
宽:18
高:13
卢河公
社陈山
大队出

2 00615 龟化石中生代
化石
长:23
宽:17
高:13
苏合乡
白云山
出土
3 00618 东方剑
齿象牙

化石
早第
(古
新生)
化石
长23.5
宽:17
旧藏
4 00631 长颈鹿牙
床化石
化石
通高:
7.5
旧藏
5 01292 鹿角化石
化石长:23
县公安
局移交
6 00621 似黄河剑齿象
牙床
中新

化石
长:17
宽:8
旧藏
7 00629 三趾马牙床化
旧石
器时

化石长:5.5 旧藏8 00635 原始铲子象牙
床化石
化石
通高:
4.5
旧藏
9 00625 羊角化石
中新

化石
角距48
高:21
旧藏
10 00636 马牙化石
化石长:8
城关公
社卢水
北石坡
11 00637 牛角化石
化石长:15 旧藏12 00645 犀牛肋
骨化石
古生
代(中
碳世)
化石长:5 旧藏
13 01616 牛头化

化石
角距:
107
旧藏
14 01617 象牙化

化石长:88 旧藏
15 01598 象股骨
化石
化石长:132 旧藏
辅助展品:
1、远古各种动物在森林湖泊中栖栖的场景画。

2、西和县发现古生物化石统计表
第二单元:文明肇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单元说明: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对石器进行磨制并开始烧制陶器,种植农作物和畜养家畜,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遗址是目前考古研究发现的陇南市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时代最早可追朔到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西峪乡西峪坪遗址、蒿林乡栏桥遗址,分别为仰韶文化、寺洼文化的代表代表性遗址。

文物(48件)
第一组:仰韶文化
组说明:
1921年仰韶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主要分布于黄
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

长道宁家庄遗址是陇南市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彩陶权杖头在此出土,说明这里已经开始的明确的权利意识,正是《路史》记载, 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传说的佐证。

文物(15件):
序号馆藏号名称时代级

质地尺寸来源图片
1 01538 宽带纹
彩陶盆
半坡
类型

高:17
口径:44
西峪乡
下坪村
出土
2 00544 鱼纹彩
陶盆
半坡
类型

高:16
口径:40
西峪乡
下坪村
出土
3 01492 人面纹
半坡
类型

高:41.5
口径:42
西峪乡
下坪村
出土
4 00131 红陶长
径壶
半坡
类型



高:20
口径:2
底径:6
汉源镇
凤山村
出土
5 00123 红陶瓶新石器



高:18
口径:4.5
底径:6.5

家庄遗
址M20
出土
6 00004 七鋬红陶壶
新石





23.6
口径:12
底8.3
汉源镇
南关村
出土
7 00002 彩陶权杖头
庙底
沟类




高:7
腹经:11
长道宁

8 01521 蝌蚪文
彩陶钵
庙底
沟类


高:12
口径:12
长道宁
家庄出

9 00130 夹砂红
陶盆
庙底
沟类




高:16
口径:23
西峪乡
下坪村
出土
10 00132 红陶盆庙底沟类

三陶
口径:31
底径:24
西峪坪
遗址出

11 01506 陶镯庙底沟类


宁家庄
遗址出

12 00028 平底红
陶钵
庙底
沟类


级陶
高:12.5
口径:24
底径:8.5
长道宁
家庄出

13 01522 灰陶盆庙底沟类


口径:43
底径:14
长道宁
家庄出

14 01518 附加堆纹夹砂
红陶缸
庙底
沟类


高:47
口径:29.5
底径:13
长道宁
家庄出

15 01516 细泥貭红陶盆
庙底
沟类


高:11
口径:33
长道宁
家庄出

辅助展品:
1、长道宁家庄遗址照片
2、半坡遗址照片
3、彩陶权杖头照片及说明
4、权杖头是古代一种身份地位权威的象征,是部落酋长、氏族首领及有威望的人握在手中的特殊器具。

我国出土的权杖头数量很少,仅在新疆、甘肃、陕西有所发现。

在埃及、土耳其、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出土较多,说明远古时期的两河流域、埃及,权
威人士有执权杖的习俗。

甘肃出土的这些质地不同的权杖头应是
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5、各类权杖头照片及中外权杖头对比图像
6、仇池山伏羲崖,伏羲洞,伏羲庙,西和县伏羲像相关的照片
7、天水伏羲庙,明代伏羲像照片
8、《遁甲开山图》“仇池山四面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线装书上记载文字照片, 路史》记载, 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线装书上记载文字照片
第二组:马家窑文化
组说明:
马家窑文化是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

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

县内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主要发现于长道宁家庄遗址和石峡镇附近。

文物(5件):
序号馆藏

名称时代级别质地尺寸来源图片
1 00003 鸟纹彩
陶壶
窑文




高12.4
口颈:7.4
底颈:5.4
长道镇

家庄出

2 00134 旋纹彩陶罐
马家
窑文




高:18
口径:16
底径:11.5
长道镇

沟村出

3 00022 四錾耳绳纹夹
马家
窑文




高:30
口径:10 底径:14.5 长道镇

家庄出
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