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综合试题含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综合试题含解析1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青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
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
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述写下“忍一时,凤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
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球着眼睛。
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客本声,父亲沉重的呼吸……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
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日光来打破沉默。
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⑧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
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轻生的念头。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
⑦接近高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制,日光打管把救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
我进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
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
我悄悄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的情景。
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饭盒批开,然后为我撕开获子的封套。
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国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面前各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
我知道父亲拙于古峰,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
去,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饭盒,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时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
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因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领时热泪盈眶。
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有删改)(1)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
(5)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请你对“轮廓”的理解.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氤氲豆角香
王一如
①我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
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捯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
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
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
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
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
外婆早早地学会下厨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
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
豆角好活,产量又高。
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
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她的生活都点亮了。
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時,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
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
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
每当这时,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
(B)她有时翻翻几片叶,有时端详几朵花,有时松松脚下的土,有时勾起几片草屑。
当她做完这一切时,便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她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今年又是个好收成。
”风一吹,豆角叶儿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
⑧成熟的豆角,外婆把它们摘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另一部分晒干,囤起来。
(C)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少顷,醉人的香便在厨房里漫开了。
小时候耐不住,每每此时,我便跑到外婆身边,扯扯她的衣角,迫不及待地讨一口吃,身旁的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这都等不及呀?”
⑨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
我夹起一根小咬一口,泛着油花的香便在口腔中弥漫,那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源于爱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回味悠长。
仿佛自己此刻正站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肆意、随性、自由。
这是我尝过的,最接近故乡的味道。
⑩我抬起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而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1)有人想把文末“我”抬头眺望远方的场景做成一幅版画,并在画上题一句诗。
你觉得下面哪句诗最适合?请说明理由。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从画横线的(A)(B)(C)三处句子中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方法提示)可推敲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可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短等;也可推敲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细读本文,你会发现作者喜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请在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说说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话题预设)①外婆的身影②外婆的笑③吃豆角
(4)本文以“氤氲豆角香”为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贴士)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也可指气味(多指香气)弥漫。
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
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
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的阳光开在里头。
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
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
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
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
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
让他谈获奖体验,他嗫嚅(niè rú)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
⑧刹那间,台下一片静,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⑨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
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
开得细小而执著。
(1)结合语境,如何理解文中第⑦段的“嗫嚅”一词?
(2)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那笑容真是灿烂。
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
②刹那间,台下一片静,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3)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忆春雪总琳琅
陈柏清
①三月北国,虽是春寒未退,突然飘起的雪花却令人惊喜中含几分诧异。
午间等外卖的时间,同事突然喊下雪了,奔至窗前,大片雪花已纷至沓来,落地润土……更有人放起了古琴曲《阳春白雪》,琴声琮琤,室中空寂。
午饭到,惆怅郁胸,无心果腹,因为想起了我的英文老师廖春雪。
②她总是那样一身雪白,像她的名字。
白套装、白裙子、白运动衫,扎马尾,阔额头,杏仁眼明亮。
两颊的浅酡总令人觉得是刚刚运动归来。
我刚上初中,因为是从乡下转来,英文基础很差,廖老师讲课全是英文,像歌唱的溪水一般流畅,可是对于我这个英语听力和口语都很差的人来说,却简直是折磨。
因为听不懂,上廖老师的课自然有些自卑,因此跟她也有些疏离。
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刮过,大气不敢出。
一到英语测试,我恨不得逃离到外太空去。
一个月下来,我简直生出放弃英文的念头,之所以还坚持,是因为廖老师那总是温和鼓励的眼神让我不忍心。
③那一天早晨,我刚坐到座位上,就发现抽匣里有一摞小卡片,拿出一看,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单词,还配着图和汉语翻译,1张、2张……数数,足有40张!都是手绘,非常精致,细细看看,才发现都是我平时考试容易错的。
那一刻,我感动得无以复加!
④上午的英文课,我咬着牙努力听,课后我去她办公室主动问问题,她拉着我的手问我属什么生肖,我说兔子,她就用英文说出了兔子这个单词,还说,你看,英语没那么难,多说多练,游戏之中就学好了。
送我出门时,她还搂着我的肩说,记住,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英文绝对不弃你。
⑤不知是廖老师使我拼命学习英文,还是真如廖老师说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总之到第二学年结束时,我的英文成绩已经在班内排名前几了。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廖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
可是她对我要求更严格,有几次考试她因为我书写不好就扣了我的分,我心里很生气,可是后来我明白,她是怕我骄傲。
⑥初升高,我的英文拿了全校第二,使我问鼎重点高中的梦想成为现实。
回首自己跟廖老师学英文的过程,简直像一个梦,取得这样的成绩自己都有点置信。
毕业分别时,廖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你做到了。
我那时真想给她一个拥抱,可是因为羞涩,终于忍住了。
没想到这个拥抱再也没能实现,第二年,她因医疗事故去世,只有39岁。
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是三个月之后,我缺课跑到她的墓地,抱着墓碑哭了一上午,我心里一直在想:这里睡着我生命旅途的贵人、恩人,没有她便没有我的今天,可是我连一句正经的感谢话都没说过,总想等自己有了出息、能耐再对她讲,也总觉得我可以经常来看她,直到她白发苍苍。
那个上午,我的心中有万万千千的悔意,可是除了耳畔的松风,又能说与谁听?
⑦春雪还琳琅可见,我的廖老师却再不会归来。
她缺席后,即便所有春天鲜妍明媚,我也觉得这世界少了许多色彩。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1)哪些原因使“我”一看到春雪就想起廖老师?
(2)“我”一开始觉得学习英文是“受折磨”,后来则“拼命”学习英文。
请概括使“我”发生变化的两个具体事例,并说说从中体现了廖老师的什么特点。
(3)结合语境,简要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
稍驻留,然后刮过,大气不敢出。
(4)从第⑥段“我”的“悔意”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南极绣花的男人
毕淑敏
岸边有几座咖啡色小木屋,悬挂的国旗说明这是阿根廷设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
和我们同行的极地专家道:看到房上的黑色痕迹吗?顺他伸出的食指望去,果见房顶上有斑驳的暗色条缕和团块。
大家猜这是怎么造成的?专家卖个小关子。
众道,遭雷劈?南极常有电闪雷鸣的雨吗?专家揭底,火烧的。
有人嘴快道,估计是厨师改善伙食,不小心走了火。
有人悄声质疑,阿根廷菜系也跟咱中餐似的,讲究烈火烹油吗?专家答,这场火与厨师无关,和医生有关。
大家纳闷,穿白大褂的如何和火灾掺和到一块儿?
专家细解:阿根廷在这里进行长年科考工作,科考队人员两年一轮换。
到了换岗时间,新人上站,原团队返回家园。
要走的人欢天喜地,不料驻队医生被通知还需在站点继续执守一年。
医生默默解开收拾好的背囊,又开始了寂寞的南极生活。
等啊等,终于又一个两年过去了,好不容易熬到了轮班时间,总算可以回家了。
没想到该医生又接到通知,请他继续留守两年……此人精神崩溃,当天深夜,一把火将科考站点燃,烈焰熊熊……
后来呢?大家僵愣了一会儿,忍不住问。
后来阿根廷科考站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焦糊屋顶。
极地专家回答。
大家说,那个医生呢?专家说,医生终于重返了城市,不过住进了监狱。
大家议论纷纷……
南极会让一个正常人的整个机体,处于高度应激反应状态中。
说到底,南极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
这就是除了早期探险家和科考人员外,南极从未有过真正原住民的原因。
我记起当医学生时,学习到的对人体“应激反应”的解释。
它是个专有名词,最早来自加拿大学者汉斯赛里。
他根据人在寒冷条件下的反应,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体在遭到强烈有害刺激后,会产生一系列紧张状态。
激素分泌增加,免疫系统受损。
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趋于崩溃。
联想到纵火的阿根廷医生,不知现在出狱了没有?能否回归正常生活?也向一代又一代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致敬,为了祖国,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最寒冷的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天,老芦神秘地对我说,嗨!图书馆里有个新闻。
我说,图书馆能有什么新闻?
那儿有个老头,低头绣花。
我真惊讶了,问,你没看走眼?老芦道,我盯他好几天了,穿针引线绣个不停。
我说,那老头……多大年纪?老芦说,看起来比我还老。
我不相信,说,不可能吧?你几乎是这船上最老的老头了。
我知道仅有一个男人年纪比你大,不过他眼神不好,估计没法在颠簸船中绣花。
老芦说,你去看看。
在图书馆窗前,有一外国老汉,正低头凝神绣花。
他长满金色汗毛的手指头,粗状如小胡萝卜,寸把长银针,在绣绷上翻飞,绣着一幅直径二十多厘米的圆形十字绣。
外国老汉的绣布,硬挺方正,面料挺刮。
绕线板、鹤形剪等一应家伙事儿,围伺身旁。
他安详地将小小银针自绣布下方扎出,轻盈提线。
还不时用小工具敲敲打打,让绣品更显平整。
哈!原来是船上快七十岁的英国探险队员乔纳森先生。
我说,您绣的这是什么图案?他笑答,企鹅。
我又问,您是觉得船上生活太单调,靠绣花打发时光吗?
乔纳森惊奇地耸耸花白的眉毛,说,船上单调吗?我一点不觉得。
主要是在繁华都市里,太忙,没机会绣花。
到南极来,正好可以绣我喜爱的动物。
只绣企鹅。
每绣好一只企鹅,我就把它送给朋友们。
大家都很喜欢。
他还说今年的绣品打算送给女儿当结婚礼物。
我说,您女儿收到您亲手绣的企鹅,一定特别高兴。
乔纳森说,是啊是啊!所以,每一针我都绣得很带劲。
他眉目间的笑意皱纹深而妥帖,是他经常开怀大笑的证明。
我和老芦告辞了,望着航行中的抗冰船外无尽无涯的南极冰峰,无端想起辛弃疾的一句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
(有删减)【背景】走过80个国家与地区的毕淑敏,对世界仍保持好奇。
66岁这一年,她毅然开启了南极之旅。
其间,接触了在南极绣企鹅、祖孙四代献身极地科考事业的英国人乔纳森。
(1)文章主要叙写了两个故事,文中横线处是个过渡段,请结合上下文,在下面空白处补写一句或几句承上启下的文字。
(2)从选材角度,分析体会作者叙写第一个故事的用意。
(3)“在南极绣花的男人”这个题目拟的很巧妙,请分析体会其妙处。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孩子最好的朋友
阿西莫夫
(一)
安德森先生说:“亲爱的,吉米在哪里?”
“在外面的环行山上,”安德森太太回答道,“他没事的。
罗伯特和他在一起——它到了吗?”
“到了。
还在火箭站通过那些烦人的检查呢。
事实上,我自己都等不及想看见它了。
从十五年前离开地球后,如果不算上电影或者电视的话,我还再也没有见到过一个呢。
”
“吉米才根本没有见过呢,”安德森太太仿佛有些遗憾似的。
“因为他是月生人,又不能去地球看看。
因此我才带了一个过来啊。
我想这可能是月球上的第一个。
”
“它可够贵的。
”安德森太太话虽如此,脸上却带着微笑。
“维修罗伯特可也并不便宜啊。
”
(二)
正如他妈妈说的,吉米正在外面的环行山上。
从地球观点看,他有些纤弱,但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如说他长得很高。
他有着长而灵活的胳膊和双腿。
穿上太空服,他显得厚重而矮胖起来,但他仍然能比任何一个地生人更好地适应月球引力。
当吉米伸开腿以袋鼠那种跳跃方式前进的时候,他爸爸也跟不上他。
环行山外面的斜坡向南面倾斜着,而低悬在南面天空的地球(从月球城看去,它总是在那个位置)已经几乎变成了完整的圆形,因此映得整个环行山的坡面上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