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技法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力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艺术家The artists
油画技法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力浅析□徐栖桐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一、油画技法浅析
(一)平涂法
所谓平涂法,即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在画布上以褐色、灰色平涂一层,以此层作为底色,在底色上展开油画创作。
待此层油画干燥后,再进行另外一种单色创作。
平涂法是古典油画创作过程中的主要画法之一,运用平涂法优化素描稿的创作时,需要精准的轮廓塑造,并以明暗色调体现明暗关系,从亮部开始绘制,随后由亮部向暗部进行渗透与蔓延,最终完成素描底稿的创作。
以平涂法进行油画创作,无论背景还是明暗关系均需要采用画布中原有的底色,随后加以塑造。
现阶段,在应用平涂法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常有部分创作者以平涂为基础,再加入一部分透明色与线描。
(二)散涂法
散涂和平涂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油画创作中,散涂也可成为分离画法,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画家根据画面所描绘的形体进行明暗关系的创作,在亮部进行强调。
散涂法是德国画家鲍布通对平涂法进行改革后创造出的创作技法,其中每一笔均可通过描绘形体达成色块构成,随后使笔触之间存在相互分离的特点。
在后续过程中,散涂法被一些画家改良,创造出现在较为知名的创作方式一一点彩。
所谓点彩,即将散涂创作油画的手法进行改良,不仅具有散涂画法中散的特点,且进一步将其加强,利用小笔触或是小圆点对画面进行构造,将画面构成整体,并根据颜色展现岀不同的特点。
(三)透明画法与非透明画法
透明画法与非透明画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相应的绘制方式展现出油画的光感,并使优化特性得以展现。
就实际绘画而言,在透明画法中,主要利用颜色或是半透明色进行绘制,有效地展现出光投射在油画上的效果。
以透明画法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应用进行分析,创作者利用调色油对颜料进行稀释,并赋予其光感,采用罩染的方式形成色彩重叠,随后形成一种透明的感觉,提升色彩明度的同时实现反射效果。
非透明画法,是指在绘制过程中使用调色油对颜料进行调制,与透明画法相同,但其是利用白色颜料对浓淡进行调节,以油色对浓淡进行覆盖。
(四)综合画法
综合画法为现代画家常用的绘画技法,也可以称作直接画法。
就实际绘画而言,直接画法与古典画法的罩染不同,除注意颜色外,还应综合考量色彩关系与古典色彩关系。
在绘画过程中需要做到薄厚兼施,使画面形象生动,确保画面具有表现力。
二、不同技法在创作中的表现力
(一)突出画面主题
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绘画技法需要与创作主体相结合,在搭配过程中提升整体性。
就创作过程而言,技法表现主要通过主体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予以展现,在此过程中将主题与技法相结合,通常采用多层绘画技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优化创作而言,基于当时历史背景具有教化内容,整个作品能够展现的风格较为严肃,在这种风格中,画家展现自身感情较为困难,需要结合主体才能将技法的主要特点展现处理,并加入个人感情因素。
(二)结合油画内涵
油画创作过程中,创作风格决定技法运用或是技法综合应用。
在此过程中,技法所承担的因素并不局限于展现创作者技术,更是展现绘画内涵的重要载体。
在结合油画内涵的过程中,油画主题与油画技法的运用具有较大关系,技法像是油画的灵魂,而内涵更像是外表,二者缺一不可,能够直接展现油画的主题,使观看者感受到油画的特点,感受到油画所具有的感染力,更能够展现油画的渲染力。
以油画在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地位而言,其之所以能够存在大量的优秀作品,是因为创作者能够通过创作技法突出情感内涵,体现油画的思想。
(三)体现多元化精神
多元化精神也是优化技法的表现力之一,尤其在近代绘画的创作作品中,更有对多元化精神的展现。
以实际创作进行分析,油画中展现的多元化精神不仅是在创作、绘画方面的,更是在油画创新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在此过程中,油画技法在不断实践与革新中获得提升,材料与媒介方面也有更为深远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画家正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发展个性创作技法,并通过油画技法展现自身精神内涵,增强油画作品的生命力。
在此过程中,创作者的精神己经与油画相融合,使画面成为载体,实现鉴赏者与创作者通过作品的“对话”。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油画绘画的方式与技术不断发展,作为主体绘画方式,其通过冲击人们的视觉来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活动,从而引起欣赏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在油画绘制过程中,画家会通过切合主题的油画技法,使整个油画作品更加生动和充满活力,使整个油画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使欣赏者能够通过油画作品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徐栖桐(1997),女,湖北咸宁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美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