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杏南开发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的几点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杏南开发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的几点认识p按照研究院的油层分类标准对杏南开发区的储层进行了初步分类,根据萨
葡油层各单元有效厚度及钻遇率等数据,杏南开发区只有葡12-3层属于二类油层。

葡12-3层以三角洲分流平原沉积和三角洲内前缘沉积为主。

不论在纵向上还是在平面上,二类油层的沉积环境变化都较大,与油田北部地区以泛滥平原河流相沉积为主的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总体上呈现河道砂发育规模小,小层数多,单层厚度薄、渗透率变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严重的特点。

通过对杏南开发区已开展的注聚试验区的开发状况分析,得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1二类油层聚驱注入压力高,吸水能力差
由于二类油层连通性及油层物性较差,聚合物溶液流动阻力增加,油层吸液能力受到限制。

注聚后压力上升快,单位厚度视吸水指数下降较大,由于受破裂压力限制,不断下调各项注入参数,区块整体注入压力更接近破裂压力。

1.2二类油层含水下降幅度小,且含水低值期相对较短
对比杏南开发区开展的两个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含水变化规律,二类油层聚驱含水下降幅度比一类油层小,含水下降及回升速度均较快,与主力油层比较,含水低值期较短。

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二类油层聚驱控制程度低,导致区块整体动用状况变差。

聚驱控制程度的高低对提高采收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驱控制程度大于80%时,聚驱效果对聚驱控制程度的敏感性降低。

如果聚驱控制程度相对较低,聚合物溶液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受到影响,聚驱效果变差。

二是杏南开发区二类油层在注聚前水驱采收率较高,为聚驱留下的潜力相对较小。

1.3二类油层较低的产液能力,导致增油效果较差
杏南开发区已开展的三个聚驱试验的平均产液强度为 5.0t/d.m,由于油层发育厚度相对较比,因此试验的产液能力相对比较低。

试验受效高峰期的产液量与注聚初期对比,产液量下降幅度达到50%左右,严重影响了聚驱增油的能力。

分析认为主要是受注入能力下降,由于注入端吸液能力的下降,使试验区的供液受到影响;其次是受到油层发育状况的影响,由于油层发育薄夹层,使薄夹层上下的油层渗透率变化大,聚合物溶液改善吸液剖面程度受到限制,在聚合物溶液对高渗透层位封堵后,接替吸液层位厚度小,吸液能力进一步受到影响。

1.4受砂体发育规模、断层及水驱基础井网注采的影响,聚合物驱效果平面差异大
从油层发育看,一是杏南开发区断层较发育,断层附近的油层渗透率比远离断层油层渗透率低15-20%;二是二类油层由于河道砂规模的变小以及表外层和
尖灭区的发育,砂体连通性极差,平面非均质相当严重,表现在平面上井间的注入、采出状况差异较大。

2.1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减少层间差异
根据研究结果和已开展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分析,射开油层中薄差层层数比例多,渗透率差异过大,在注聚过程中容易加大层间差异,影响聚驱效果。

因此在进行二类油层聚驱射孔时,应该严格要求注聚对象,把注入井射孔对象限制在有效厚度1.0以上、渗透率高于100mD的油层。

2.2缩小井距,提高聚驱控制程度
理论研究表明,聚驱控制程度对聚驱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根据杏南开发区资料统计,井距从250m缩小到180m时,控制程度提高8-10个百分点,缩小到150m-120m还能增加8-10个百分点。

通过缩小井距可以更好的控制窄小河道砂体。

2.3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完善井组注采系统
随着二类油层聚驱开发的逐步展开,对区块油藏条件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个别因注采关系不完善而影响聚驱效果的区块或井组,应坚持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个别井组由于井间连通关系差,注采不完善的情况,可以通过利用其它层系低效井补孔或厚注薄采方式完善注采关系,提高聚驱控制程度。

(2)针对纯油区内窄小河道储层,通过进一步加密井网,力求使窄小河道比较发育的储层尽可能得到动用。

2.4合理匹配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提高聚驱效果
在确定二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应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考虑选择尽可能高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另一方面要考虑聚合物分子与不同渗透率油层的匹配关系。

优选具体层系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应以室内研究与地质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的配伍性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聚驱控制程度的影响。

3、结语
(1)二类油层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注入压力高,吸水能力差;含水下降、回升速度较快,含水低值期短;产液能力低,增油效果较差;受砂体发育规模影响,聚合物驱平面矛盾突出。

(2)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可以通过实施限制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细分层系、缩小井距、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广志牛金刚著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1)
[2]计秉玉著对大庆油田进一步开展三次釆油技术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