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解读(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题目解题方法
一选择题
1.最佳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
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

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组合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7.比较型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9.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

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

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10.图画型选择题
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主,形式多样新颖,角度独特,不仅提供了生动灵活的试题意境,使试卷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综合性地考查了多种能力。

图片型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处理图片资料的处理能力。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把图片和题干进行仔细准确的“对照”。

在仔细读图和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把两者的有效信息相对照,联
系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很容易就可得出正确结论,就一定能够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材料题
解答历史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主要概括为以下的三部曲:
(一)读,解题的前提
1、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
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

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

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

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

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地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

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

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
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如"阅读以下四
段反映同一朝代的史料",同一朝代就是考生解题所必需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信息;再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

因此,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⑵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3.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

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
大意自己提炼。

(二)找,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①找到有效信息。

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

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
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②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

材料题,顾名思义是要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分析、运用材料上,用材料进行论证,说明问题的特点。

只有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才能发挥材料的功能。

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

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

(一般
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③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

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中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

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

当然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对号入座”。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

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三)答,解题的归宿
①审准设问。

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

②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③解答要完整而有层次。

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解答的完整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

④注意运用史观,坚持论从史出。

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

用史观分析材料,是历史阐释的最
高要求,在高考中呈上升趋势。

运用史观分析材料,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提高判断能力。

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

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辩别,认识和批判,注意分析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⑤答题要简明,论点
明确,简明扼要。

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不可啰里啰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材料解析题每问只有1分或2分,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即令是深入分析也不必像答问题那样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如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写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⑥注意格式及版面:要点化,标序号,求答项等;卷面整洁。

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⑦注意分值。

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