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宜丰县双峰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宜丰县双峰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版图柏
梁衡
在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名高寒岭。

它是长城内外的分切点,又是万里黄河的拐弯处。

能在这里远眺河山,遥对青史,是一种幸运。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不知他身后还有更大的天下。

高寒岭,其名“高”,海拔1426米,为周边之最;其名“寒”,冬季最冷时零下31度,冰雪盖野。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沟壑,一望无际。

而岭的最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

就在这棵树下不知演绎了多少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

春秋时期,这里属于晋国的地盘,又是游牧与农耕经济的交汇点。

各民族、各诸侯国、各地方势力纷争不断。

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

而这棵柏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

天长日久,它竟变成了一幅版图的模样,定格在高寒岭上。

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天下之后,宋朝的北部边界就在此处。

但边境外还有两个外族政权正对它虎视眈眈,那就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契丹族建立的大辽。

西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十分强悍,不断南下袭扰北宋,宋丢城失地损失惨重。

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文章好,却很少知道他还金戈铁马,将文章写在北方的冰天雪地和大漠的黄沙中。

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就是写他在北地带兵戍边的战争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紧闭的孤城就是当时的麟州,距离高寒岭不到25公里。

当年西夏十分强势,北宋政治军事的腐败导致前线连吃败仗。

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起用范仲淹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遂成对峙之势。

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在,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

一说到这个年份,人们就会想起《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欧、滕三人是好朋友,同属改革派和主战派。

由西北地方官谪贬到巴陵郡,滕子京毫不气馁,励精图治,两年后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为之而作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文学表达。

如果说岳阳楼是庆历改革派的南方坐标,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
则是他们的北方坐标,是最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

这棵柏树已经970多岁了,传说是范、欧二人所栽。

见证了范、欧二公翻山越岭,踏冰卧雪,筑寨守城。

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

说也奇怪,我三次上高寒岭都是在深秋,每当我登高一望,看沟壑起伏、万木萧条之时,就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色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这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群山,岿然不动。

当年宋夏之争时,它是挺立在国境线上的一根界桩,而现在,近千个春去秋来,它仍然在这萧条寂寥的高寒岭上守望着北疆,守望着历史。

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国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

明清之际,在今天新疆伊犁河一带兴起了一支准噶尔蒙古族,到康熙时,其首领噶尔丹时常南下侵城掠地,抢夺人口,成了悬在大清北疆上空的一团乌云,也是压在康熙心头的一块巨石。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噶尔丹不除,国无宁日。

康熙遂决定讨伐噶尔丹,八年内,先后三次御驾亲征。

公元1697年,康熙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跸一宿。

3月朔风刺骨,寒气逼人。

康熙登上高寒山顶,手扶古柏,向北瞭望,吟成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

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

”激励自己不灭强虏誓不罢休的壮志。

这时恰逢伊犁发生内乱,康熙乘势挥师西进,风卷残云。

3月13日噶尔丹败死,清军大获全胜。

这前后八年的北地征战,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

康熙于三次亲征中调查研究,后确立了以民心为长城、开放禁地、蒙汉融合等国策,经济上繁荣了边疆,文化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现在,当我手抚苍松翠柏,遥望河山时,这里虽然还有残存的戍楼、烽火台,但边境线早已北移千里之外。

如今,山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天边飘荡着蒙古长调,而黄河两岸田连阡陌,稻黍遍野,汉家炊烟袅袅。

当年的古战场已演变成一片祥和的土地。

康熙曾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

”现在,高寒岭已开辟为森林公园,又引进了高寒牡丹。

千山万壑之中除松柏叠翠之外,又多了一个花团锦簇、鲜花遍野的景观。

柏树旁新立了一个康熙的铜像,一抹夕阳给他还有不远处的范欧亭涂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

这时,再回头看这棵翠柏,早已不是国境上的一根界桩,而是一个新时空的地标。

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说青史。

千嶂里,烽火台下翠柏绿。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树喻人,用“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俯瞰群山,岿然不动”将其人格化,细腻传神地刻画出千年古柏饱经风雨沧桑仍然屹立不屈的中华民族之魂。

B. 文章在描写千年古柏时,观察的角度多有变化,既有远景也有近景,还有特写镜头,最后赋予它时空地
标的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了中华版图柏的形象。

C. 结尾引用范仲淹《渔家傲》的诗句,赞叹当年古战场今天的巨大变化,“翠柏绿"预示了中华文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美好未来,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D. 文章文笔简洁流畅,生动感人,句式参差错落,似俗而雅,意蕴深厚,在叙事、描写中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感受到千年古柏浓郁的人文气息。

2. 文章记述宋、清两朝高寒岭一带民族纷争历史,为什么要插叙《岳阳楼记》相关资料?请简要分析。

3. 对于古柏,梁衡有着独特的文化生态视角。

请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通过古柏来展现千年中华文明的大气象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

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

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

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

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

”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夭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

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后晌午,挑担人来了。

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

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

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

据说是打日本
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

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

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

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

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

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

尨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

”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

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

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

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

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須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

”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5.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6.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画不出的味道
胥得意
①女孩第一眼看到哨位上的护旗手时,竟一下子有了眩晕的感觉。

她眼里的这个兵哥哥,俨然是一尊雕像被焊在了旗台上。

那挺拔的身材像是青翠的柳树,阳刚中带着坚柔。

透过镜头,她看到一张刚毅的脸,浓密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专注而清澈,黝黑的脸庞由里到外透着健康。

女孩不由得悄悄转动镜头,她期冀着能够把哨位上的护旗手看得更为清晰、仔细。

女孩就读的是美术系,对于美有着异乎寻常的苛刻要求。

在她的眼中,标准的男人要有形体,要有身高,要有颜值……
②镜头里的护旗手变得特别清晰,女孩甚至能看到他鼻翼上沁出的细密汗滴。

女孩的心倏地一动,有了跑过去递上一块湿巾的冲动。

护旗手的眼睛在镜头里一直没眨过,身姿也是纹丝未动。

好在有一阵微风吹过,护旗手的眼睛轻微动了一下,女孩的心跳又加速了。

她觉得护旗兵好像也在看她。

阳光直直地照射着国旗台,亮晃晃的光线包裹住了护旗手。

护旗手的身躯微微前倾着,身材绷直又微呈曲线。

女孩甚至感觉看到了护旗手礼服下绷紧的一块块肌肉正鼓动着青春的力量。

逆着光,女孩看出了护旗手脸上的棱角。

这时她已经放下相机,她愣愣地怔在国旗广场的护链外面。

③女孩发现,那一米八五左右的身材竟然是嵌在长长的皮靴里面。

皮靴差不多有五十公分高,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黑亮亮的光。

护旗手的礼服裤子上的饰带巧妙地勾勒出他挺拔的身材,黄色的饰带像是一条细细的直尺,猛地扎进皮靴里面。

皮靴可能是量身定做的,护旗兵的小腿肚上肌肉圆鼓鼓的,像是靴子里塞进了两条鱼。

④又有护旗兵换岗来了,皮靴走在大理石地面上,“咣咣”的声音如同是打击乐队中的鼓槌敲在鼓面上,铿锵有力。

喊出的交接口令女孩已经听不清了,她只能看见换岗的护旗手相对着转身,他们无论转向哪个
方向,整个身体还是一块钢板,围绕着脚跟上那个轴在转动。

这是女孩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护旗兵,以前她看到的都是在电视里。

她喜欢眼前这个长焦镜头,或是此刻的延时拍摄。

⑤女孩快步跑向换岗通道。

那时,下岗的护旗手正从她眼前风一样掠过。

她听到了他的呼吸,但是她不知道他是否听到了她加速的心跳。

她庆幸这次近距离的接触,让她有了新的发现,护旗兵的脸颊被帽子上的一条细皮带紧紧勒着,更显英俊。

⑥女孩想要接近护旗手,她通过学校申请去进行一次写生。

她要画一幅护旗手的油画,当成她研究生毕业的作品。

⑦在国旗护卫队,女孩已经不知道那天见到的护旗手是哪一个了。

在她眼前所有的兵,几乎都是一样的。

一个刚刚结束训练的护旗手被安排成了模特,女孩没有想到她真的会离护旗手如此近。

这个二十出头的护旗手的脸上满是冷峻,是这个年龄不该有的严肃。

女孩架好画板后,问护旗手,能不能笑一下。

护旗兵尴尬地摇下头,问怎么笑。

女孩也不知道护旗手该怎么笑。

⑧女孩又问护旗手,能不能把帽子摘下来让她画。

护旗手用队列当中脱帽的动作利索地脱下帽子,端在了左手臂上。

动作一气呵成,丝毫不拖泥带水。

女孩完全看呆了,她没有想到军人脱帽都有着节奏与美感。

但女孩紧接着发现了一个问题,护旗手黝黑的脸颊上印着一道将近二厘米宽的半圆的环,白闪闪地刺眼,那是帽带系在脸颊上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那里还留着原本的肤色。

女孩目光迟疑地再往上看时,她发现护旗手的头发里,竟然箍着一道环,那道环里是倒伏的浓密的头发。

⑨女孩张大了嘴。

她觉得自己有些失态,做了一次深呼吸。

就是那一次深呼吸,她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那是和着体汗的、掺着胶皮的味道。

或许,护旗手那飒爽威武的皮靴早已被刻苦训练的汗水浸透。

⑩女孩的画笔有些拿不稳了,颤抖地在画板上点点涂涂。

最后她也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画板是一片斑驳模糊,无比抽象。

(《解放军报》2018 年4月18日)
7.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用“俨然是一座雕像被焊在了旗台上”来形容护旗手,“焊”强调了护旗手一动不动,和旗台浑然一体,突出了护旗手阳刚的一面。

B. “女孩就读的是美术系,对于美有着异乎寻常的苛刻要求”是为突出护旗手形体、身高、容颜之美,这种美震撼了女孩,使她“眩晕”。

C. 文中反复出现的护旗手的“皮靴”,表现了护旗手形体之美,“皮靴” 成为贯穿小说的线索,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这篇小说描写广场上的护旗手时,着重描写他的静态,下岗的护旗手“正从她眼前风一样掠过”,写出了动态,动静相宜,突出护旗手“阳刚中带着坚柔”
E. 整篇小说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塑造了护旗手的形象,结尾女孩的画板上“一片斑驳模糊,无比抽象”,而她心中的护旗手的精神则越来越具体。

8. 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9. 小说①~⑤段,随着女孩对广场上护旗手的观察逐步深入,她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女孩”在整篇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10. 请依据小说内容,概括被安排成女孩模特的护旗手的形象。

11. 阅读全文,说说你认为“画不出的味道”是什么?现实生活中,这种味道还可以在什么人身上感受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郑畋字台文,荥阳人也。

年十八登进士第,释褐汴宋节度推官。

二十二,吏①部调选,又以书判拔萃授渭南尉、直史馆事。

大中朝,白敏中、令狐绹相继秉政十余年,素与德裕相恶,凡德裕亲旧多废斥之,畋久不偕于士伍。

咸通中,令狐绹出镇,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

入朝为虞部员外郎。

右丞郑薰,令狐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

畋复出为从事。

威通九年,刘瞻作相,荐为翰林学士,转户部郎中。

后迁中书舍人。

十年,王师讨徐方,禁庭书诏旁午,畋洒翰泉涌,动无滞思,言皆破的,同僚阁笔推之。

僖宗乾符五年,黄巢起曹、郓。

六年,陷安南府据之。

广明元年冬,贼陷京师,僖宗出幸。

畋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

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

中和元年二月,贼将尚让、王璠率众五万,欲攻凤翔。

畋预知贼至,令大将李昌言等伏于要害。

贼以畋儒者,步骑长驱,部伍不整。

畋以锐卒数千,陈于高冈,虚立旗帜,延袤数里。

距贼十余里,伐鼓而阵。

贼不之测众寡,始欲列卒而阵,后军未至,而昌言等发伏击之,其众大挠。

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馘万计。

时畿内诸镇禁军尚数万,贼巢污京师后,众无所归。

畋承制招谕,诸镇将校皆萃岐阳。

畋分财以结其心,与之盟誓,期匡王室。

又传檄天下。

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其年冬,畋暴病,后薨于郡舍,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郑畋传》,有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B. 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C. 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
过京西/
D. 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

B. 书判,是唐朝吏部选官时考核的标准。

“书”指写字是否端庄有力、美观大方,“判”指文理是否优长。

C.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户籍、赋税、俸饷等的机关。

D. 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又称京畿,也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畋入仕较早,深受党争之害。

他十八岁就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但由于属于德裕一党,长期受到排挤,仕途不顺,直到刘瞻当上宰相后,才受重用。

B. 郑畋能书善写,才能令人信服。

朝廷的军队讨伐徐州时,需要大量拟写诏书,郑畋构思迅速,挥笔书写,所言俱切中要旨,同僚纷纷上奏朝廷举荐他。

C. 郑畋虽为儒生,但也擅长军事。

面对敌人的进攻,他预先命令大将埋伏于要害之地,然后虚张声势,摆开阵势,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伏兵出击,令敌人陷入混乱。

D. 局势混乱之际,郑畋稳定人心。

黄巢占领京城,一时群龙无首。

郑畋先是将各将领召集到岐阳,与他们结盟起誓,匡扶王室,然后又传令天下,令诸藩勤王。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右丞郑薰,令狐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

(2)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馘万计。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
韩愈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

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


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2】,有蛟寒可罾【3】。

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注释:【1】凌凌:清澈明净貌。

【2】湫水:潭水。

【3】罾:渔网,此用作动词“网起”之意。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的起首两句,分别用“恻恻”“凌凌”描写对“秋气”日益凄寒萧瑟、“秋空”日益清澈明净的感受,感觉和视觉相结合。

B. 接下来四句,作者将蝇营狗苟的小人比作“蜩”“蝇”,突出了对它们的憎恶和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

C. 作者秋晓卷书独坐,望见南山高峰棱角分明,不知不觉间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

D. 诗人空具网起蛟龙的气概和才能,虽有振兴国家的宏愿,却怀报国无门的牢骚。

17. 诗歌中借“蜩”“蝇”来喻人。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B. 寒渚一归雁,夕阳千万山。

(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
C.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D.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18. 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

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

(《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图是1953年中国发行的《世界文化名人》邮票中的一枚。

请结合你的观察,说明装饰框内的文字(包括数字)含有哪些信息。

不超过55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疫情期间,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某教师给高一学生列出了一张学习流程图(见下图),请你把这个学习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九大报告写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