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汉魏晋诗三首教案3 粤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并能掌握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不同特点。

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能从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本课三首诗的表现技巧及思想内容。

3.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古诗”的含义、“五言古诗”、“建安文学”、“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4.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品味诗歌在叙事抒情上的表现技巧。

5.背诵这三首诗。

6.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

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
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


“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

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

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

“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

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

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

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

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
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

《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

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

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结构图: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诗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

“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

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

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

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

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

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

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

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

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

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

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

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

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

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

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

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第二课时《白马篇》鉴赏五、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甚活跃、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

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

这种转变的大背景,是因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

但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

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

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同时,建安诗歌又有下列的特征。

首先,它由乐府民歌的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发展为建安时期文人的独立创作,抒发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

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

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

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

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

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

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

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

文人七言诗也于建安时期开始出现。

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

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六、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有《曹子建集》。

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爱,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

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而归于失败。

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

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从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代表作《送应氏》、《白马篇》等。

在曹植前期作品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

如《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表达了作者对壮丽人生的追求,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

这些诗文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
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深沉的悲凉和感伤。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

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

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除了诗歌以外,曹植的散文、辞赋也有相当特出的成就。

《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

它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

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

七、《白马篇》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本篇属乐府《杂曲歌·齐瑟行》歌辞。

此辞以首句名篇,又名《游侠篇》。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作者可能借游侠以自况,表达了自己以国事为念、想立功边塞的抱负。

《白马篇》前半部分描绘游侠儿豪侠英武的雄姿,后半部分是写游侠儿在抵御外侮中的表现。

全诗布局精巧,剪裁得当,时而紧急,时而松缓,波澜起伏,曲折生姿,加以语言朴素优雅,用词精当,十分引人人胜。

或:《白马篇》前六句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经历。

中间十四句描写他高超的武艺和善战的本领。

最后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献身精神。

结构图:游侠身世边陲英雄----武功高超为国出力----弃家保国视死如归
前半部分:描绘游侠儿豪侠英武的雄姿。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这六句为第一层。

先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性格。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写游侠儿跃马飞驰的雄姿:白马上套着金属的马笼头,矫健地驰向西北方向。

开篇就把游侠儿叱咤风云的英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白马”“金羁”色彩鲜明,光泽耀眼。

而骏马突进,连翩奔驰,是通过明写骏马的奔驰来暗写少年的英武,这是运用了明暗结合、以明衬暗的写法。

然后“借问”四句设问,叙述少年从何而来:原来跃马而去的是幽、并那地方的游侠少年,从小就离开了家乡,扬名于边塞。

不但介绍了游侠少年成长的典型环境和成长经历,“扬声沙漠垂”一句还包含了对他的赞扬。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这八句是第二层,转而对游侠少年强健敏捷的英姿和他精良的武艺作具体深入的描绘。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中的“宿昔”二字点名这一层是对游侠少年平时练习骑射技艺活动的追述。

说明他自幼就勤于武功。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四个相同的句式,十分准确地选用
“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并列地从静与动两个方面和左右上下四个不同方向铺叙了游侠少年骑射技艺的精湛,把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高超的形象具体生动的展现了出来,令人惊叹。

从结构上讲,它使后面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两句比喻性的概括(灵巧敏捷超过猿猴,勇猛轻捷如同豹和螭)落到了实处,又为前面的“扬声沙漠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后半部分“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半部分写游侠儿在抵御外侮中的表现。

在这里,诗人为了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入的发展,把人物放到战斗场面中加以刻画。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 这六句为第一层。

写外族入侵所造成的危急局势和游侠少年奋勇杀敌,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边疆。

诗人先用“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两句写边境情况紧急,匈奴、鲜卑常来入侵骚扰,为游侠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接着写正当国家危难之时(“羽檄从北来”),游侠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