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79页精品】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
日出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北京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

翌年春赴延安。

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

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

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萧瑟(xiāo sè)陡壁(dǒu)弥漫(mí)绯红(fēi)朦胧(ménglóng)泛滥(làn)精辟(pì)炽热(chì)晨曦(xī)窒息(zhì)天穹(qióng)衣襟(jīn)俯瞰(kàn)无羁(jī)簇拥(cù)矗立(chù)迸射(bèng)酣睡(hān)黛色(dài)
4、互动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观察角度日出时节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景物特点
海涅俯视冬季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平视秋季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平视冬季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雄伟瑰丽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

(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泰山日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无餍(yàn )醒豁(huò)厚毳(cuì)雾霭(ǎi)溟濛(míng)飒飒(sà)祈祷(qídǎo)层累(lěi)蜿蜒(wānyán)驰骋(chíchěng)涛澜(lán)四隅(yú)浮礁(jiāo)海句力士(gōu)无垠(yín)横亘(gèn)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

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

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

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

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

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

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

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

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

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9、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

“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一、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

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

(可谓“意与境浑”)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文章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文章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

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

(可谓“意与境浑”)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参考内容: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高建群
环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颜色:血红平静、从容神圣
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依恋、贪恋、梦境
庄严
世间有大美----落日
环境:压抑反衬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颜色:灰白-------------辉煌悲剧感
形态:五分硬币
云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

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难点: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相应的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欣赏了各位名家笔下的“日出”“落日”之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女作家唐敏笔下的“云海”。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怄气(òu)婆娑(pósuō)懊悔(ào)汩汩(gūgū)霓裳(nícháng)纤纤(xiān xiān)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4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

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

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

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

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

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

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

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5、互动学习:
互动1: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互动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

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

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互动3:粗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作者工作的地方在人迹不见得山上,整天不与世俗的人打交道,似乎与世隔绝,置身世外,即使读到报纸也似乎与己无关。

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说明:正是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特性,使唐敏的散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纯净、带有女性独特细腻感受的文章。

细品文章的第二部分。

互动4:仔细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详见课本第17页。

互动5:随着作者对云海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互动6:粗读课文第四部分,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6、小结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观赏云海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

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7、写作手法:
1)感觉独特,作者偏重直觉,善于描绘,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化的特点。

2)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语言幽默诙谐。

天上的街市
目标要求: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诵读法为主。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调动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画面和音乐)看到这幅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出现课题及作者,教师同时板书。


二.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2.点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师问:为何要这样处理。

3.师配乐范读:
4.交流怎样读好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处理好抑扬顿挫的节奏,努力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

5.全班齐读
三.探究:
(一)走近文本——梳理内容,感悟主旨。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的活动。

比如:在的时候,诗人看到了,又想到了。

2.在诗人的想象中,天上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传说作了怎样的改动?(从中寄托了怎样的理想?)
如果学生需要,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第一次发表在1922年《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后来收入《星空》集中。

(二)咬文嚼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一首好诗一定少不了要品味它精炼传神的语言。

古人用“红杏枝头春意闹”表现春天的情趣,而其中的“闹”字更是神来之笔。


1.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小组讨论)(或者用启发学生去换词丢词的方法体会这个词在这里的特殊含义或表达效果。

)2.师生配乐齐读全诗
3.试着背诵这首诗。

(给出画面和音乐,背完一行,出现一行。


四.拓展延伸——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诗人由无数的街灯联想到无数的明星,由明星想像出天上的街灯,想到了天上有一个陈列着珍奇物品的美丽的街市,想到了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美的源泉,下面,我们来做这样的一个想象训练:
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目标: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诗歌不可以不读,读是理解的基础。

关键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去读,包括朗读和默读。

读的不深入也就谈不上对诗歌的鉴赏。

熟读乃至自然的成诵,我想,这应该是教学一首诗的最高境界。

板书设计:自由幸福
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以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日历”引出话题,前半部分主要写翻日历时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十分快活,后半部分引出对岁月匆匆的感慨。

揭示了人要充实自己的人生日历,要将生命过的有意义这样的主题。

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
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哲理感悟,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第二单元生之机趣
日历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当我第一次读冯骥才的《日历》时,我不禁象今天这样,悄声吟诵起朱自清的《匆匆》了。

可是我觉得,在日子面前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

既然日子的色彩和生命都是我们赋予的,那么我们就不应让日子的色彩显得暗淡,让日子的生命变得枯萎。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意识到,那一页页日历上,流淌的是时间,被我们撕去的,是生命。

但愿,今天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会对时间,对生命,对人生,都会有些新的认识。

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

冯骥才,1942年生,浙江慈溪人。

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喜爱美术、音乐、文学及球类运动。

1961年高中毕业入选天津市篮球队,四年后因伤转入天津书画社从事美术工作。

1978年调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雕花烟斗》《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小提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以及中篇小说《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散文集《珍珠鸟》《巴黎,艺术至上》《倾听俄罗斯》等。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推出一套10册《冯骥才名篇文库》。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倒行逆施刻骨铭心黯淡无光侥幸拍摄纯粹
4.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

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

朗读以下文段,概括大意。

(1)(第2—3自然段)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