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座腔菌A13人工诱导对白木香叶化学组成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座腔菌A13人工诱导对白木香叶化学组成影响研究张道旭;冯美柔;陈晓东;陈晓颖;周欣;高晓霞
【摘要】分析了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A13人工诱导对白木香叶化学组成的影响.以B.rhodina A13人工诱导前后白木香叶为材料,GC-MS联用技术分析白木香叶三氯甲烷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研究发现,已结香、未结香白木香叶化学组成差异较大,十六烷酸、角鲨烯、β-谷甾醇、γ-谷甾醇和α-生育酚为差异组分.结果表明,B.rhodina A13人工诱导沉香(树脂)形成过程中,对白木香叶挥发性成分可产生一定影响.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
【年(卷),期】2017(045)002
【总页数】6页(P53-58)
【关键词】白木香叶;沉香形成;葡萄座腔菌A13
【作者】张道旭;冯美柔;陈晓东;陈晓颖;周欣;高晓霞
【作者单位】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哈药集团技术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汕头 515041;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7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是双子叶植物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的乔木植物,又名土沉香、牙香树、女儿香、莞香树、崖香树、青桂香等,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植物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Plants)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条约CITES》保护植物[1],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白木香是伤害诱导型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受虫蚁蛀、雷劈、火烧、微生物侵染等自然刺激或损伤后,发生防御反应,在伤口及周围木质部产生树脂类物质填充心材,手工割取心材部位,即传统名贵药材和天然香料沉香[2]。
沉香性味辛、苦,温,具行气
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功效,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等症[3]。
沉香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倍半萜、2-(2-苯乙基)色酮和芳香族类化合物[2]。
研究表明,白木香形成沉香与真菌代谢有关[4]。
课题组前期从白木香不同部位分
离到20多株内生真菌,进行人工诱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真菌侵染均能诱导白木香形成沉香,但是结香效果差异极大。
其中,分离自白木香结香部位的内生真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 A13,其无性型: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促香效果较好,且产量较高[5-7]。
冯乃宪[8]、魏建和[9]、郭顺星[10]和韩晓敏[11]等均报道葡萄座腔菌是一种产沉香诱导剂。
白木香结香周期长,沉香药材价值高且稀缺。
叶为白木香的非传统药用部分,民间常用于治疗炎症及过敏症。
研究表明,白木香叶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及其苷类、酚类、三萜类、鞣质、多糖、氨基酸等活性成分[12-13],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14-17]。
白木香叶资源十分丰富且
产量大,每年可采2~3季,已有大型种植企业开发出具有助睡眠、消胀气和排宿便等作用的沉香茶[18],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鲜有白木香形成沉香(树脂)过程中,白木香叶中化学组成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报道,因此现以B. rhodina A13人工
诱导白木香结香,动态采集结香过程中同一植株的叶片,对其化学组成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白木香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白木香种植于广东省信宜市金垌镇,经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严寒静副教授鉴定为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分别采集10月龄和6年龄白木香叶片后,6龄植株进行人工造香,该植株于人工诱导8、12、15和21个月采集叶片。
未结香的白木香主要判断的依据为:白木香种植于信宜市金垌镇,未进行人工造香试验,且未观察到虫蚁蛀的孔洞、倒伏等自然损伤和刺激的情况。
样品信息见表1。
人工造香方式为接种法人工诱导,接种菌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 A13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章卫民研究员提供和鉴定。
人工诱导方法详见参考文
献[19]。
HP5890GC/HP5972MS气/质联用仪,美国惠普公司;HH-6数显电子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华仪器厂;DL-360A超声波清洗器,上海之信仪器有限公司;Varian CPsil 5 CB(30 m×0.25 mm×0.25 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美国Agilent
公司;三氯甲烷溶剂(AR),广州化学试剂厂。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白木香叶片,阴干,粉碎(过60目筛)。
取白木香叶粉末2 g,精密称定,置具塞
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三氯甲烷50 mL,密塞,摇匀,称定重量,冷浸24 h,超声
处理(功率600 W,频率40 kHz)30 min,放冷,称定重量,用三氯甲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使溶解,转移至1 mL 量瓶中,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摇匀,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即得。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Varian CPsil 5 CB(30 m×0.25 mm×0.25 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250 ℃;载气:高纯氦气;升温程序:90 ℃保持4 min,1 ℃/min升至145 ℃,保持30 min,2 ℃/min升至180 ℃,保持1 min,2 ℃/min升至
230 ℃,保持60 min;流速:1.0 mL/min;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量:1 μL。
2.3 质谱条件
离子源:EI;电离电压:70 eV;电离电压:1976 mV;离子源温度:171 ℃;溶剂延时:4 min;质谱扫描范围:50~550 m/z。
2.4 数据处理
通过HPMSD化学工作站,应用Wiley138质谱数据库进行检索鉴定,并采用峰
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样品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
将各样品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数据以csv格式导入R软件,运用gplots程序包对数据进行Heatmap分析,筛选差异组分。
3.1 GC-MS分析
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见表2及图1。
6批白木香叶分别鉴定出17、18、20、30、31、6个化合物,已鉴定出化合物的总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52.609%、54.229%、39.374%、58.908%、62.735%、60.926%。
白木香叶主要成分有脂肪酸酯/脂肪烷类、芳香族类、萜类及甾醇类化
合物。
其中,未结香叶中脂肪酸酯/脂肪烷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最高,分别为42.558%、30.196%,而已结香叶中肪酸酯/脂肪烷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21.969%、15.674%、19.810%、0.127%;未结香叶中萜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7.321%、17.698%,已结香叶中萜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543%、16.985%、9.113%、19.395%;且与未结香叶相比,已结香叶中芳
香族类及甾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相对较高。
3.2 差异组分分析
对已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使用R语言gplots程序包进行Heatmap分析,结果见图2。
其中,横坐标代表样品,纵坐标代表化合物,heatmap图中不同颜色代表各
化合物峰面积归一化相对百分比含量。
未结香1样品中21号化合物
(Hexadecanoic acid,十六烷酸)为差异组分,相对百分含量为17.630%;已结香12个月79号化合物(β-Sitosterol,β-谷甾醇)为差异组分,相对百分含量为19.556%;已结香15个月样品中80号化合物(γ-Sitosterol,γ-谷甾醇)为差异组分,相对百分含量为14.872%;已结香21个月样品中70号化合物(Squalene,角鲨烯)和86号化合物(α-Tocopherol,α-生育酚)为主要差异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19.395%和20.451%。
3.3 讨论
沉香(树脂)形成周期长,难度大、效率低,且采收需“伐树取香”。
传统方法是砍下树干,手工割取心材的结香部位,仅从树干外观无法观察和判断其结香情况。
白木香叶资源丰富、四季可采集,分析白木香人工诱导过程中,白木香叶化学组成动态变化规律,在叶片中筛选出与沉香形成相关的标志物,通过检测叶片中结香标志物,判断树干中结香情况,可准确、无损地判断沉香采收期。
本研究表明,白木香叶三氯甲烷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烷类、芳香族类、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
B. rhodina A13人工诱导过程中,白木香叶中脂肪酸/烷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不断降低;甾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先升高再降低,于12个月时达到最大值;人工诱导12个月开始检测到芳香族化合物,且在21个月时达到最大值。
其中,未结香叶中十六烷酸,已结香叶中β-谷甾醇、γ-谷甾醇、角鲨烯以及α-生育酚为主要差异组分,即在白木香形成沉香过程中动态变化最显著的成分。
课题组前期通过对未结香、不同方式造香的白木香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角鲨烯、α-生育酚、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与沉香树脂形成相关,且α-生育酚仅在已结香的白木香叶中检测到[20]。
本文中B. rhodina A13人工诱导前期未检测到角鲨烯和α-生育酚,人工诱导12个月开始检测到二者并于21个月达到最大值,提示角鲨烯和α-生育酚可作为判断葡萄座腔菌人工诱导白木香结香情况的信号分子。
本研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来源于同一植株的白木香叶三氯甲烷提取物进行比
较分析,结果表明白木香结香与否对白木香叶化学组成影响较大,该结论对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白木香叶资源,探讨白木香叶化学组成与结香速度、结香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提供基础数据。
【相关文献】
[1] CITES. Amendments to Appendix I and II of CITES[C].In Proceedings of Thirteen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Bangkok, Thailand,2004:2.
[2] 张争,杨云,魏建和,等.白木香结香机制研究进展及其防御反应诱导结香假说[J].中草药,
2010,41(1):156-159.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185-186. [4] Tabata Y, Widjaja E, Mulyaningsih T, et al. Structural survey and artificial induction of aloeswood[J]. Wood Research,2003,90(1):11-12. [5] 高晓霞,周伟平,钟兆健,等.沉香中苄基丙酮与浸出物含量相关性研究[J].中药材,2013, 35(6):919-924. [6] 张瑶,陶美华,陈玉婵,等.白木香内生真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 A13固体发酵产物的分离鉴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27(5):799-803.
[7] Gao X X, Xie M R, Liu S F, et al.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 of metabolites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agarwoo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 method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4,967:264-273. [8] 冯乃宪.沉香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08. [9] 郭顺星,龚利娟,陈晓梅.应用真菌诱导白木香树产生沉香的方法[P].中国:CN101781623A,2010. [10]魏建和,张争,杨云.一种沉香诱导剂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CN101731282A,2010.
[11]韩晓敏,梁良,张争,等.可可毛色二孢菌对白木香产生倍半萜的诱导作用[J].中国中药杂
志,2014,39(2):192-196.
[12]冯洁,杨秀伟.白木香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230-234.
[13]刘军民,瞿明.国产沉香资源开发利用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1):48-51.
[14]路晶晶,戚进,朱丹妮,等.白木香叶中黄酮类成分结果与抗氧化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8,6(6):456-460.
[15]林芳花,彭永宏,柯菲菲,等.沉香叶鞣质含量测定及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3):259-262.
[16]李红念,梅全喜,林焕泽,等.沉香叶与沉香药材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2,23(8):1958-1959.
[17]王红刚,周敏华,路晶晶,等.沉香叶抗肿瘤活性化学成分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 28(2):1-5.
[18]林焕泽,李红念,梅全喜,等.沉香叶的研究进展[J].今日药学,2011,21(9):547-549.
[19]王磊,章卫民,高晓霞,等.一种人工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的方法[P].中国:CN102302041A,2010.
[20]高晓霞,周伟平,谢明容,等.白木香叶与沉香形成相关的信号分子研究[J].中成药,2013,35(8):170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