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蝇王》看威廉·戈尔丁的海洋生态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蝇王》看威廉·戈尔丁的海洋生态情结
作者:张立峰王晋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张立峰,王晋华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摘要:威廉·戈尔丁可以说是一位海洋生态主义的拥护者。

从蓝色批评这一新的生态批评理念重新解读他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哲学寓言式小说《蝇王》中的海洋书写,发现戈尔丁以一
种生态主义的观念确定了海洋与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各自占有着生态意义上平等的生态位,
通过渲染与荒岛上孩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相对应的充满生态和谐的海洋世界的背景以及描绘充
满秩序感的海洋生态之美,透露出作品中敬畏海洋之情,表达了他的海洋生态意识,展示了小
说中的海洋生态美,从而表明了他的海洋生态情结。

关键词:蝇王;蓝色批评;海洋生态情结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2-0116-03
蓝色批评的观点认为海洋与人类在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都有其各自的生态位,海洋
与人类在生态意义上是平等的。

基于此,解读小说《蝇王》,可以发现这部充满象征意义的哲
学寓言式小说,直击人性黑暗面的同时,也揭示了威廉·戈尔丁的海洋生态情结。

戈尔丁在其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中曾这样说:“通过大地母亲我们成为整个太阳系的一部分,从而
成为宇宙的一部分。

……我们都是这个星球的子孙。

”很显然,面对这个“充满诗意的现实”,他以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评判了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生态位,暗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荒谬。


怪接下来他又说:“对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资源的无情掠夺是多么荒唐。

”如此,他又揭示
了地球上非人类存在也有其生态位,不容随意侵犯。

因此,在戈尔丁看来,海洋作为我们这个
星球上的一种非人类存在,其在生态意义上也占有与人类一样平等的生态位。

可以说,威廉·戈尔丁是一位海洋生态主义的拥护者。

他的小说《蝇王》中就反映了他
的强烈的海洋生态情结。

该小说讲的是在未来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孩子乘坐的飞机被击落,
孩子们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的故事。

既然故事发生的场景是荒岛,那么海洋便就必不可免地成为
一个大的背景。

在他的笔下海洋是深沉的,是漫无边际的,是不可测量的,是蛮横而愚钝的,
是骚动不安的,是模模糊糊的,“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可能”[1]。

有着这些特征的海洋一方面烘托了这个故事展示人性恶的主题,另一方面,又表明了戈尔丁的海洋生态情结。

一、敬畏海洋
《蝇王》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人们普遍认为这部荒岛小说主题是对英国
荒岛小说传统主题的反叛,这就是说,它不是在歌颂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个人
奋斗精神,而是在揭露人性恶的主题。

所以,戈尔丁一度被认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者”。

但在他眼中的人类并非无可救药,人性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2]。

这些努力当然是方方面面的,重新确定人类的生态位,继而重新如同人类童年时期那样对海洋心存敬畏
(虽然这时的敬畏是建立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的孩子们面对海洋“这茫无边际的隔绝”[3]时,戈尔丁就有意识地让读者明白:海洋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类不可以自以为是地认为海洋的
存在是供人类征服的或为人类开发利用的;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劝诫人类应该对海洋心存敬畏。

所以他写道:“谁都会觉得无计可施,谁都会感到无依无助,谁都会绝望,谁都会……”[4]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在海洋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他为人类敬畏海洋提供了可
靠的理由。

在这一点上,有着海洋生态意识的戈尔丁似乎就承认了人的实存的否定性和有限性,承认了人的存在中的罪孽是实在的(这和人性恶的主题是暗合的)。

也许,他在小说中最想要
说明的意思就是“避免现代性文化中人的被夸大了的主体性的横行无忌,才能收敛自己作为主
体的霸道,才能直面人的缺陷,并因此而重新确定人类的发展模式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5]
要重新确定人类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明确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敬畏
海洋。

于是,戈尔丁在小说中对海洋的力量倾注了无限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他对海洋深深的敬
畏之情。

他写道:“……几乎与大海在同一平面,可以放眼追随深海的涌浪汹涌向前。

涌浪有
好几英里宽,很容易可以看出不是碎浪,也不是浅水处隆起的浪脊。

涌浪横跨整个海岛,带着
一种满不在乎的气势,又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与其说涌浪滚滚向前,不如说整个大洋在惊心动
魄地起伏不定。

这时海浪将要吸落下去,退却的海水白浪滔滔,形成了无数道大小瀑布,海水
越过丛丛礁石而沉落,海藻紧贴着垂荡下去,就像闪闪发亮的头发;片刻之后积聚起力量后,
海潮又怒吼起来,势不可挡地涌上礁石尖儿和地层露头,爬上小巉岩,一股海潮奔向海
沟……”[6]可以说,戈尔丁在潜意识中已抛弃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在西方社会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成见,颠覆了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业已形成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重新以一种生态
主义的观念肯定了海洋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透露出其对海洋的敬畏之情,也表明了他的
海洋生态情结。

二、海洋生态意识
海洋是一个有机共同体,具有孕育生命、自我调节、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等
功能[7]。

由此可以引申出蓝色批评的理念钟情于探讨文学作品中对海洋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书写,从而挖掘出作家的海洋生态意识和作品在海洋生态思想方面的价值。

戈尔丁的海洋生态情结也
体现在他在作品中所透露的海洋生态意识。

在《蝇王》中他就对荒岛与海洋相接处的珊瑚礁生
态状况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引发读者对海洋生态进行关注。

如果他没有海洋生态意识的话,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海洋中珊瑚礁的存在维护了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珊瑚礁提供了复杂的地形和生态环境,为植物生长、海鸟栖息、海洋中弱小生物躲避天敌提供了条件。

在《蝇王》中,戈尔丁关于珊
瑚礁的描绘正是这样的。

“水底清澈,又因盛长热带海藻和珊瑚而璀璨夺目。

一群小小的、闪
闪发光的鱼儿东游西窜、若有若无。

”[8]“海水在礁石丛中慢慢地沉落下去,露出了一块块粉红色的花岗岩地台,露出了各种奇异的生长物:珊瑚呀,珊瑚虫呀,海藻呀。

”[9]通过这些描述,戈尔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海洋世界,他以此来与海岛上孩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
进行鲜明地对照。

如果说孩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象征着现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而且这一冲突也在事实上给人类自身和其所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得现代社会出现
了种种危机,尤其是自然生态危机的话,那么戈尔丁在他的小说中渲染这些充满生态和谐的海
洋世界的背景便是旨在表露他自己的海洋生态意识。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亲近海洋,从海洋中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出路和人
类心灵创伤的抚慰(孩子们把获救的希望寄托在行驶海洋上的路过他们所流落的荒岛的船只上
面就是证明);防止“人类沿着目前的方向前进,我们所暗示的一切就会被不幸言中”[10],
坠入到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

然而直到21世纪的今天,尽管全世界的有志之士在不断呼吁并采取了一些行动,但人类似乎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地球的海洋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遏制。

单单是在2010年就有两起震惊世界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发生。

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位于
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海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钻井平台发生爆炸,造成11名工人死亡,并且导致海底石油大量泄漏造成了严重的海洋生态的破坏。

7月16日,辽宁省大连新港附
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原油泄漏入海。

威廉·戈尔丁于1954年出版了他的《蝇王》,在小说中他把人性恶的主题巧妙地赋予一群荒岛上的孩子们之间的故事里,把荒岛
四围辽阔美丽而又生机勃勃的大海呈现在世人面前。

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他担心的一切正在
发生着。

所以该小说不仅体现了戈尔丁的海洋生态情结,在今天还有着海洋生态思想方面的价值。

戈尔丁若是活到今天看到这些,一定会站在海边哭泣的!
三、海洋生态美
作为文学艺术家的戈尔丁所哭泣的决不单单有海洋生态的破坏,虽然这非常令人痛心,
而且在他的海洋生态情结中还有海洋美的属性的消逝。

《蝇王》里戈尔丁笔下的海洋美不仅有
大气蓬勃的力量美,比如“滚滚浪涛的景象,认为就像某种巨兽在呼吸”[11],“白色的海浪
翻腾着冲上礁石”[12]等;而且还有充满秩序感的生态之美。

我国学者徐恒醇认为,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
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13]。

这个关于生态美的定义明确了满足生态美的两个条件:1.人的生态过程,即人与自然的和谐;2.生态系统,人以外的自然生态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富
有生命力的。

按照对生态美的这两层解释来看,显然小说中的海洋生态美就是小说人物内心世
界与海洋之间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或者是读者阅读关于海洋的描写时,读者的心理反应、情绪感受与小说世界里的虚幻海洋景色之间产生的一种“共振”。

除此以外还需要这个虚幻的
海洋景色必须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原始本色的海洋。

《蝇王》里海洋的美便是具备了这两个特点
的生态美。

小说中孩子们“终于意识到这确实是岛”[14]之后,他们便与这围绕着他们脚踩的小岛
的湛蓝的大海再也无法分开了。

他们无论是懵懂地面对这个荒岛世界之时,还是在生存压力面
前的恐惧困惑之时,都与海洋进行了某种交流。

比如“海岸边长满各式各样的棕榈…拉尔夫背
靠着棕灰树干站着,眯起眼睛看着波光粼粼的海水。

”[15]“所有的目光都注视着他,一边看
着环礁湖之外漫无边际的大海,一边思考着;……他们静静地倾听着风吹树叶的哗哗声,倾听
着从礁石处传来的海水击拍岩石的轻微声音。

”[16]这里的“眯起眼睛看着”、“思考着”、“倾听着”等都反映了那种小说人物内心世界与海洋之间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大概
也是鲁枢元所说的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水圈”与“智能圈”及“精神圈”之间的一种能量与信
息的交流吧[17]。

另外,西蒙与猪崽子死后,他们的躯体也与“水圈”里的海水融在一起了。

戈尔丁这样描绘西蒙之死,“浅滩边缘在靠海岸方向,在不断推进的一片明亮的海水中,充满
了奇怪的、银色身体的小生物,它们长着炯炯发亮的小眼睛。

各处都有把空气隔绝的一块块较
大的卵石,有一层珍珠包在上面。

雨点将潮水涨到的沙滩打成了一个个坑,把一切都铺上一层
银色。

此刻磷光触到了从破裂的身体里渗出来的第一批血迹,在浅滩边缘小生物聚结来,形成
一片移动着的光影。

”[18]西蒙破裂的身体和浅滩边缘小生物聚集在一起,最后在这明亮的海
里幻化一片光影。

小说人物与海洋之间你我难分,形成了生态意义上一种凄美。

猪崽子之死更
是说明了这一点。

“随后大海又开始起落,发出了缓慢而长长的叹息,白色的海浪翻腾着冲上
礁石,又夹上了缕缕粉红色的血迹;猪崽子的尸体顺着海浪远去。

”[19]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也许戈尔丁对海洋生态有着深层的忧虑,他笔下的这两个孩子的死亡虽然预示了人类社会生态
和人类精神生态内部的失调与危机,似乎又是在透露一种生态意义上的丑陋,有了一种以丑写
美的意味,更显出了戈尔丁的海洋的生态之美。

总体来说,小说中的海洋生态系统仍是健康的,富有生命力的。

比如“闪闪发亮的海面
上升着,向两侧分开,显出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许多平面”[20]“浩瀚的太平洋正在涨潮,隔一
会儿,比较平静的环礁湖水就上涨一英寸。

有一些小生物在这最近一次上涨的海水中随着海潮
漫上烫人而干燥的沙滩,…这些小东西像无数会动的透明生物,前来清扫海滩。

”[21]读者在
阅读这些书写海洋的精彩的字句时,能够感受到戈尔丁的海洋的那种生态秩序感,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3〕〔4〕〔6〕〔8〕〔9〕〔11〕〔12〕〔14〕〔15〕〔16〕
〔18〕〔19〕〔20〕〔21〕威廉·戈尔丁.蝇王[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93,120,120,120,6~7,114, 114,204,5,4,93,171,204,59,62.
〔2〕刘华.从叙事视角解读威廉·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希望之光[J].四川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9,(2):13.
〔5〕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71.
〔7〕钟燕.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国外文学,2005,(3):24.
〔10〕布莱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81.
〔13〕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9.
〔17〕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2-43.
(责任编辑姜黎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