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

合集下载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第一部分概述1、测区概况本次实习在交通学院长清校区校,长清校区三面环山,东面临湖,风景秀美。

测区大多以平地为主,起伏较小,并建有较多的楼房,树木高大。

气候以晴天和阴天为主,雷雨天气较少。

测区的面积约为1.52km,经度约为117°47´,纬度约为36°33´。

由于实习大多在本校区,交通便利、水电充足。

2、作业依据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指导书(老师编写)《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8年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本人编写)3、实习作业安排情况实习1.5周,共进行10天,实习安排如下:实习动员,踏勘、选点、埋桩1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0.5天;GPS野外数据采集3天;GPS数据处理(基线解算、网平差)2天;RTK 实习2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5天。

第二部分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起算数据此次实习,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为80、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一中南点、红山点、粮食储备库点为起算点,其点号和坐标(80)分别为:EL08 (4046182.706, 477505.146, 42. )EL10(4046021.377, 479499.471, 193.931) EL06(4046956.178, 480277.788, 150.940) 第三部分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1、仪器设备及软件应用情况测绘083班使用3台Trimble 5800、TGO1.63软件、Data Transfer 软件、Configuration Toolbox软件;测绘084班使用3台南方灵锐S82、GPSADJ软件;2、作业方法测3、测4为联合观测同一控制网,我们采用3台Trimble 5800 、3台南方灵锐S82 分别观测和联合观测的作业模式。

观测时段至少1小时,GPS控制网的连接方式为边连式。

《GPS技术设计书》doc

《GPS技术设计书》doc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GPS测量技术设计书二○○九年十月目录第一部分GPS测量实训与实习须知 (1)一、实训与实习一般要求 (1)二、使用仪器规则 (1)1.仪器的携带 (1)2.仪器的安装 (1)3.仪器的使用 (2)4.仪器的搬迁 (2)5.仪器的装箱 (2)三﹑外业记录规则 (2)第二部分GPS测量实习项目 (3)实训一南方北极星9600型单频GPS接收机的认识 (3)实训二9600型GPS接收机野外数据采集 (12)实训三南方北极星9600型单频GPS接收机数据下载 (19)实训四基线解算 (29)实训五GPS网平差 (37)实训六南方GPS数据处理软件4.4软件的功能 (41)第三部分GPS测量教学综合实训 (48)一、实习目的 (48)三、测区概况 (50)五、实习要求 (50)六、上交成果 (51)七、成绩评定 (51)附GPS测量技术要求 (52)一、GPS测量精度、密度标准及分类 (52)二、GPS网的基准设计 (53)三、拟定外业观测计划 (53)四、技术设计书编写 (54)五、GPS测量的外业实施 (55)六、观测工作 (56)七、内业数据处理 (59)附录1 GPS实习报告 (59)第一部分 GPS测量实训与实习须知《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的理论教学、实训和实习教学是本课程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仪器操作、软件使用,在实践中真正掌握GPS 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学习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课的练习。

其目的是通过实验环节掌握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GPS接收机的基本操作知识,能够利用GPS接收机进行实际作业,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随机软件和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要求同学们必须按照实验要求做实验,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或完成相应的实验考试考核。

GPS控制网点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点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点设计书的实施技术设计1.设计依据GPS控制网的设计,以GPS测量规范和测量任务为依据。

测量规范主要指国家、城市以及行业标准,测量任务则对网布设的范围、网的精度、密度、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

布网的设计既要符合有关标准,又要满足任务要求。

2.精度设计GPS控制网的精度取决于网的用途。

精度设计时,根据任务要求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以充分满足工程要求为前提。

用于工程及城市的GPS 控制网,可根据相邻点的平均距离和精度进行设计,详细数据见表1。

注:当边长<200m时,以边长中误差<20mm来和衡量各等级GPS相邻点弦长精度,可表示为δ=SQRT(aa+ (bd) (bd) ) (1)式中,δ—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即等效距离误差,MM;a—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D;d—GPS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3.基准设计通过GPS控制网获得的是基线向量,属于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

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往往是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坐标。

因此,在网的技术设计时,必须明确GPS成果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和起算数据。

网的基准包括位置基准、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其中最重要的是位置基准。

在基准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为求得GPS点在地面坐标系中的坐标,应在地面坐标系中选定起算数据并联测若干原有地方控制点,用于坐标转换。

高等级的控制网必须联测3个以上的点,低等级的控制网可以联测2-v3个点。

(2)对于未知点,观测时要连结成一定的图形,最好构成长边图形,以保证坐标精度的均匀性,减少尺度比误差的影响。

(3) GPS网经平差计算后,可得到GPS点在地面参照坐标系中的大地高。

若想求得GPS点的正常高,必须进行高程拟合。

(4)了解GPS点成果所属坐标系及其坐标系的定义。

4.基本概念及特征计算公式GPS控制网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同步时段,同步观测,同步观测环,独立观测环,异步观测环,独立基线,非独立基线。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E级GPS平⾯控制⽹技术设计书1、概述本次gps平⾯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容是位于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为配合本次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任务,需在江⼼岛开发区约4.2平⽅公⾥的测区围建⽴E级GPS平⾯控制⽹。

2、测区⾃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2.1、测区⾃然地理概况测区位于省市北部松花江主航道北侧,是松花江泛洪区⾃然形成的梭形岛,为河漫滩湿地。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与市区相望,西隔宾洲铁路桥与太阳岛相望。

测区东西长约4.5公⾥,南北最宽约1.3公⾥,⾯积达4.2平⽅公⾥,平均海拔115⽶,位于松花江中游,属中温带⼤陆性季风⽓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量569.1毫⽶,降⽔主要集中在6-9⽉,夏季占全年降⽔量的60%。

四季分明,冬季1⽉平均⽓温约零下19度;夏季7⽉的平均⽓温约23度。

测区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度37分—126度40分北纬:45度48分实测围呈不规则形状,围⾯积约4.2平⽅公⾥。

2.2、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测区有google earth卫星遥感图⼀幅,该图可供图上选点。

此外,测区有校区控制三⾓点2个,其数据如下:3、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H / 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5)CJJ -8-99《城市测量规》4、使⽤仪器本次测量采⽤的GPS接收机型号是南⽅北极星GPS 9600,该GPS仪接受的信号是L1-C/A码。

其平⾯精度:5mm+1ppm ,⾼程精度:10mm+2ppm 。

5、布⽹⽅案5.1、布⽹要求GPS ⽹相邻点间基线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mm)为固定误差;(ppm)为⽐例误差系数;(km)为相邻点间的距离。

GPS-E 级⽹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

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

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班级:同组成员:指导老师:一.任务概述1.目的:①验证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②熟悉仪器构造及使用方法,强化学生的一起操作,外业数据采集和计算机成图能力一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提高野外实践的综合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2.要求: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测量规范要求完成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全过程;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及相关的测量成果资料3.实习任务:本次实习在泉山校区测量实习基地进行,完成指定区域的1:500数字地形图的测绘任务二.测区情况1.测区位于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内,测区内植被数目较多,宿舍教学楼等建筑物较少,篮球场若干,大型的体育馆一个。

测区部分地点的通视效果不好,易被树枝及电线杆遮挡。

2.测区若干道路坡度较大,通视条件差,观测条件一般3.测区环境优美,绿化植被良好。

气温良好,有时偏凉。

三.测区已有资料及其分析1.已有资料:测区内已知四个GPS控制点的平面及高程坐标。

2.资料分析a) 平面已知点是学校在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的精度相当于5″级的控制点,高程控制点是国家二等高程控制点基础上加密的精度相当于四等精度的水准点。

b) GPS 成果表为2008年成果,已知点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或者地表会有轻微下陷,需要先检核数据再使用。

四.技术方案的设计1.技术设计依据:根据图根导线测量技术指标,图根水准测量限差。

2.数字测图方案编号方法:按数字测图编码规定编码根据已有的GPS 控制点选用导线测量1)数据采集A.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1999年颁布 《城市测量规范》中规定数字化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密度,如下:B 数据采集作业模式选择:草图法C 碎步测量:对点的要求,两相邻点必须通视。

坐标测量的方法是利用全站仪输入已知点和控制点的坐标,自动得出碎步点的坐标,并利用全站仪进行记录。

高程测量方式是利用水准仪,通过三角高程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1:2000 图根控制点宽度(点数/km^2)64 16 4测量计算得出各控制点的高程。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青海大学后山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第四组)一、概述1、任务来源受青海大学08测绘工程班张乐春老师的指导,对学校后山进行控制测量。

2、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3、测量依据、原则CH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JJ8-85《城市测量规范》本工程《技术设计书》二、测区情况1、测区范围及任务本测区位于东经101°44′、北纬36°43′附近,位于青海大学校本部西边的山上,测区北临西宁市宋家沟,南至西宁市刘家沟,东至青海大学校内,测区内为主要为山区,树木较多,通视条件较差。

本组在本次实习在测区内布设6个GPS控制点,构建一个D级GPS网,满足实习需要。

(如下图所示)2、已有资料本测区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采用测区独立坐标系。

3、控制网起算数据本次实习无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则采用测区中任意两点的独立坐标作为本次实习GPS控制网的起算数据,独立坐标系可选用已已建成的地方独立坐标系,也可以在实习是自己建立。

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GPS基线向量为WGS-84坐标系,GPS网平面平差成果为西安1980坐标系坐标或1954北京坐标系坐标,并转换为测区相应的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时间系统采用北京时间或UTC时间系统。

5、控制网图设计如下:三、设计方案1、GPS网的布设本组将控制网布设为两个大地四边形,采用三台GPS接收机,按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布设GPS控制网,例如先在G38、801、803安置GPS接收机,观测一定时间后,将801的GPS移至802继续观测,再过一段时间,将G38的GPS移至804观测,以此类推,直到完成观测,等级为D级。

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书

D级GPS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1.1.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GPS”技术完成一项“GPS”D级网的技术设计,为下一步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提供基础控制。

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任务概述: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在辽阳市境内吉洞峪,对吉洞峪地区进行村庄的地籍测量。

则需要在吉洞峪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二、测区概况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吉洞峪在辽阳市最南端,介于北纬40º40′至40º50′,东经123º00′至123º15′之间。

东与河栏镇,南与岫岩县三家镇、牧牛镇,西与海城市接文镇马风镇,北与隆昌镇、八会镇接壤。

乡政府驻地吉洞峪村距县政府(直线距离)45公里。

乡域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80%,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

该地区地势陡峭,山脉较多,北部和西南部比较平坦。

2.2民族种类境内居民主要有满族、汉族,另有少量蒙古族、回族等。

其中满族人口占大多数。

2.3已有资料情况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A1、A2、A3、A4、A5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根据设计提供的1:5万地形图,1:5万地形图之地物、地貌逼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之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所根据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77年9月航摄地形图)2.4测区的范围:1)测区的位置:测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0 º40′至40 º50′,东经123 º00′至123 º15′之间2)测区的面积:施测范围呈规则矩形,范围面积约18*21=378平方千米三、设计的依据(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2009》 (2)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4)《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GB CH 1001-91(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1993.6 )国土局制定,以下简称《规程》 (7)《吉洞峪地籍调查协议书》参考技术标准 (8) 2.ZGB ——96《地形图图式》 (9)《地勘测绘规范》地矿部 1985 年(10)《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11)本工程《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四、主要的技术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GB-T2009》和辽阳市吉洞峪地形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 级GPS 网,GPS 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4.1GPS 测量(1)根据规程规范,D 级GPS 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各等级GPS 相邻点间弦长精度δ=22)*(d b a式中:δ—GPS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GPS静态测量控制网项目设计书

GPS静态测量控制网项目设计书

GPS静态测量控制网项目设计书项目概况测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项目源自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要求采用GPS静态测量技术,采用GPS静态测量技术,在武汉大学1区~3区及国际软件学院范围内布设一个控制网。

具体内容包括:技术设计、选点、外业观测计划、外业观测、数据传输及格式转换、基线解算、网平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总结。

测区覆盖面积:约为5000亩;地形比较复杂,建筑密集,树林茂密。

精度等级:国家E级网;控制点数:20个;要求平均点间距:400米。

技术依据《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现有测绘资料武大校区地图及已知坐标的控制点分布图:二、已知点坐标成果:选点情况选点要求:1.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阔,在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

2.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约200m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

3.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

4.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上点方便的地方。

测站应选择在易于保存的地方。

点位介绍点位分布图观测方案及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根据《GBT 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GPS控制测量的要求,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观测方案必须达到规范的要求在处理GPS基线时根据radio值,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及重复基线较差的值来评价GPS网的质量。

其中RA TIO 反映了所确定出的整周未知数参数的可靠性,这一指标取决于多种因素,既与观测值的质量有关,也与观测条件的好坏有关。

同步环闭合差是由同步观测基线所组成的闭合环的闭合差由于同步观测基线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同步环闭合差在理论上应总是为0的,如果同步环闭合差超限,则说明组成同步环的基线中至少存在一条基线向量是错误的,但反过来,如果同步环闭合差没有超限,还不能说明组成同步环的所有基线在质量上均合格。

城市E级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

城市E级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

渭南市临渭区E级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书测绘工程系测量3113班刘亚西04302110329一、作业目的为使我们能更好的学好GPS这门课,满足新课改要求,学校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模式,我校特组织GPS野外实训。

为了能使得该项任务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二、测区概况本测区为学校、油库、实习基地、河滩所围成的区域。

位于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路附近,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实习基地上草木茂密交通不甚便利。

学校的X 点位于学校S楼前亭子旁,油库的Y点位于桥洞以南,测量实训基地J点位于实训基地厕所下方,河滩上的B点位于学校以南地势相对平坦,便于测量。

三、测量依据原则1.<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规程>2.<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规范>3.本技术设计书四、仪器选用及技术精都指标1.仪器的选用:华测GPS仪器一套,钢尺,对讲机,木桩以及已知点坐标2.GPS网的精度分级及GPS接收机4.调度表安排五、注意事项1.观测前需收听当天的天气预报,制定好相应观测计划.2.不能接收机测量中关机重启,改变接收机位置3.3台接收机需同步,取共同时段4.不得随意删除信息5.观测中,必须要有一人看护仪器六、数据处理1. 观测结束后,将接收机获取的数据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文件名形式取观测日期和当日时段号2. 根据要求正确下载HCN数据3. 转换数据,将数据转换成国际标准rinex数据4. 利用LGO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基线结算5. 测量数据预处理时,设置测站属性,平差时采用无拘束平差6. 计算西安80坐标系下未知点的坐标7.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观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七、上交材料1.外业测量的原始数据2.GPS控制网展点图3.测量外业记录,内业处理后的数据及检验计算成果4.GPS测量技术设计书5.技术总结。

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一、项目概述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熟练大比例尺1:500地形图的测绘,提高操作绘图软件的能力,从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二、测量依据1、GPS静态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城市测量规范》(CJJ 8-85)2、数字测图《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本技术设计书三、测区概况(一)、测区范围1、GPS静态测量测区为桂林市七星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东畔,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

南起于漓江路,北止于环城北二路,西起于小东江,东止于普陀路;2、数字测图:测区为桂林理工大学整个屏风校区。

测区地物主要对象为教学楼、师生住宿楼、植被、电力及通讯设备、供、排灌网络,文体设备等。

(二)、测量任务1、GPS静态测量测区内共布置有15个GPS控制点,其中有三个已知点。

需要构建一个D级GPS 控制网,并进行测量。

其中每个控制点观测2个时段,每个时段不低于2小时。

则C=15*2/6=5,共需要测5期。

2、数字测图对桂林理工大学整个屏风校区的1:500地形图的测绘。

(三)、现有资料测区有三个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分别是羊角山、屏风山、三里店广场。

因此,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联测这三个国家高等级点,将GPS网点的坐标转换到国家坐标系中。

(四)、控制网起算数据因为本次GPS控制网测量要用到羊角山、屏风山和三里店广场这三个国家高等级点,所以起算数据就是这三个点的坐标。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

GPS控制网测量技术设计说明书第一部分概述1、测区概况本次实习在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校内,长清校区三面环山,东面临湖,风景秀美。

测区大多以平地为主,起伏较小,并建有较多的楼房,树木高大。

气候以晴天和阴天为主,雷雨天气较少。

测区的面积约为1.52km,经度约为117°47´,纬度约为36°33´。

由于实习大多在本校区内,交通便利、水电充足。

2、作业依据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指导书(老师编写)《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8年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本人编写)3、实习作业安排情况实习1.5周,共进行10天,实习安排如下:实习动员,踏勘、选点、埋桩1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技术设计书》0.5天;GPS野外数据采集3天;GPS数据处理(基线解算、网平差)2天;RTK 实习2天编写一、二级GPS控制网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5天。

第二部分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起算数据此次实习,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为西安80、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一中南点、红山点、粮食储备库点为起算点,其点号和坐标(西安80)分别为:EL08 (4046182.706, 477505.146, 42.066 ) EL10(4046021.377, 479499.471, 193.931) EL06(4046956.178, 480277.788, 150.940) 第三部分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1、仪器设备及软件应用情况测绘083班使用3台Trimble 5800、TGO1.63软件、Data Transfer 软件、Configuration Toolbox软件;测绘084班使用3台南方灵锐S82、GPSADJ软件;2、作业方法测3、测4为联合观测同一控制网,我们采用3台Trimble 5800 、3台南方灵锐S82 分别观测和联合观测的作业模式。

E级GPS控制测量的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的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XXX建筑工程二0一四年二月目录1、作业技术流程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2.2技术设计2.4选点埋石2.5野外观测2.6数据处理2.7平差计算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2.9技术报告3.0成果整理与提交3、X例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根底。

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如下流程进展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与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X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展检验或校验。

进展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

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 选点埋石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与地质技术的人员承当。

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

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

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

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

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述1.任务情况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配合开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

需要在燕郊约20km2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2.测区概况测区位于河北省三河市,西距天安门35公里、东距唐山144公里、距秦皇岛260公里、南距天津120公里、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是北京、天津、唐山“金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市场广阔,腹地深远。

测区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8.7米,燕郊开发区位于海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11.7℃,常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183天,最大冻土深度77cm,最大降雪厚度26cm。

3.测区范围测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61°51′,北纬39°53′—39°57′。

测区位置及面积X:718.0km—724.0km;Y:20483995.600—62.5km。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22.0km2。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CH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JJ8-85《城市测量规范》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

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Ⅰ应设在易于安装接受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Ⅱ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小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Ⅲ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DOC)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DOC)

实用标准文档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XXX建筑工程设计院二0一四年二月目录1、作业技术流程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2.2技术设计2.4选点埋石2.5野外观测2.6数据处理2.7平差计算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2.9技术报告3.0成果整理与提交3、范例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

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

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

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 选点埋石2.2.1 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

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

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

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

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

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XXX建筑工程设计院二0一四年二月目录1、作业技术流程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2.2技术设计2.4选点埋石2.5野外观测2.6数据处理2.7平差计算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2.9技术报告3.0成果整理与提交3、范例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2.2 选点埋石2.2.1 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点位离开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离公路不小于50m;5. 选点时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6.选点时应远离发射功率强大的无线发射源、微波信道、高压线等,距离不小于200米,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米;并应实地了解发射源和电磁波影响状况,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7.选点时应避开多路径环境影响,避免靠近水面、树冠、高大建筑物、低洼潮湿等地点,应保证15°以上无遮挡;50米以内的各种固定与变化反射体应标注在点之记环视图上;8.选点时应设计水准联测路线,对于要联测等级水准的GPS控制点,尤其是当点位处于河流、湖泊、水库的边缘时,在其位置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其水准联测的可能性;9.选点完成后提交工作总结;及其它相关资料,包括点之记信息、本点与相邻点网图、实地选点方案等;10.选点结束后,实地选点方案必须经过业主或质检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埋石阶段;2.2.2 埋石2.2.2.1标石类型、规格及制作1.标石类型:地面采用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混凝土普通标石i,楼顶采用建筑物上标石j;标石尺寸如下:①地面标石:基座:长、宽各70cm,厚30cm现场混凝土浇灌,代替盘石;柱石:下底宽40cm,上底宽20cm,高60cm预制;指示盘保护井盖:长、宽各60cm,厚度15cm预制;指示盘顶面刻绘“D 或E级GPS ×××点号;严禁碰动;埋石年月2014.01”;警示桩:长方体,20×20×60cm预制;在警示桩上部30cm范围内竖排分左右两行刻印“测量标志”及“严禁破坏”字样;②楼顶标石:下底30cm,上底20cm,高15cm现场混凝土浇灌;2.中心标志:采用采用长10cm、直径4cm的铜质或不锈钢标志;在金属标志的正中位置用小钻头凿刻深2.0mm、粗1.0mm的小洞作为GPS观测的对中点;在标志表面刻印“D或E级GPS点”字样;3.标石规格4.标石制作:柱石、保护盖、指示盘、警示桩采用预制,其余为现场浇灌;2.4.2 标石埋设标石埋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成果的使用寿命,必须对其质量引起高度重视;埋石工作应准备的工具包括:运输工具、钻孔打夯机械,挖、埋坑工具锹、镐、冲击钻、铁锤、钢钎等、铁皮板、水桶、皮尺、振捣工具电动振捣棒等、修饰工具建筑用水平尺、抹子等、指南针、绘制点之记工具铅笔、格尺、空白点之记等、数码相机等;1.地面标石:标石坑以选点标记为中心挖掘,大小以方便作业为准,深度不小于1.20m;基座以土模建造,要求两条土模边与东西向平行,土模高20cm,长宽各70cm;混凝土按其施工要求进行配比,在施工时必须充分搅拌并捣实;基座混凝土浇灌至20cm 厚时,在基座的正中位置安放柱石,再继续浇灌混凝土10cm,使柱石镶嵌进基座,与混凝土基座牢固地凝结在一起,十分钟后,柱石周边用细土填埋夯实;柱石上面安置保护盖,保护井内填埋细沙或细土,加盖指示盘;在标石北面1.4m处埋设警示桩,警示桩埋入地下35cm,字面朝向标石;2.楼顶标石:楼顶标石建造应使用模具;对建造标石的位置必须进行彻底清理,除去沥青等防水物,打毛楼面,在四角位置打入水泥钢钉,清洗楼面,浇灌混凝土,安置中心标志;2.4.3 标石整饰在标石预制或浇灌时,在标石面上按下图进行整饰,并用油漆描红;2.4.41;拍照使用分辨率不低于1006寸彩色,地面标石3张,楼顶标石2张;①标石坑照片,应能反映出标石坑的形状和尺寸;②标石整饰后照片,应能反映出标石整饰是否规范;③标石埋设位置照片远景、近景,应能反映出标石埋设位置的地貌;④照片张贴式样见附录6;2.对于地面标石:在挖好标石坑、完成标石装配未填土,在基座上平行放置长度为70cm的白底黑刻划尺子及字大为5×5cm的点号白底黑字、埋石工作完成,三阶段分别拍摄照片;对于楼顶标石:在完成准备工作并钉好钢钉、埋石工作完成并拆除模具在楼面平行于标石放置白底黑刻划尺子及字大为5×5cm的点号白底黑字,二阶段分别拍摄照片;3.照片及数据文件按要求整理后作为资料上交;2.4.5 点之记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绘制在埋石工作完成后按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附录B 格式用“Word2000”对点之记进行绘制和整理,采用标准A4纸张打印输出,确保点之记内容完整、格式统一、整齐美观;点之记中的交通路线图、交通情况、点位略图及点位说明要尽可能多地增加找点信息,以便查找点位,并力求简单明了、语言精练;当点位周围有高于地平仰角15度以上的障碍物或大面积水域时,需在现场绘制点位环视图;所有D或E级GPS点新点和利用旧点均需按要求制作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一式三份,一份交保管单位,上交和存档各一份;2.4.6 选点埋石结束后应提交的资料1.D或E级GPS点的点之记;2.D或E级GPS网的选点网图;3.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4.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2.5 野外观测2.5.1 野外观测的准备工作1.仪器设备E级GPS控制网的野外观测仪器应满足下表的要求:2.GPS接收机应经省级测绘仪器设备检验鉴定机构校准合格,持证投入生产;开工前还应对GPS接收机按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9.1-9,4的要求进行检视、检验、校验;3.作业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并根据作业的接收机台数,E 级GPS控制网设计编制作业调度表,其内容应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测站名称及接收机号等;2.5.2 野外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E合下列要求:1.用三脚架安置天线时一定要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天线定向线应指向磁北,定向误差不得大于±5º;2.天线高量测时,应量测互为120º天线的三个位置,当互差小于3mm后,取中数采用,否则,应重新架设、整平仪器,量取天线高;在每时段的观测前后应各量测一次天线高,读数精确至1mm;3.GPS接收机开机经检验有关指示灯与仪表显示正常后,方可进行自测试并输入测站、观测单元和时段等控制信息;4.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50m以内使用电台,严禁10m以内使用对讲机和手机;2.6 数据处理2.6.1 外业观测数据处理E级GPS控制网的野外数据处理宜利用GPS接收机的随机软件,按原码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进行基线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结果;外业观测采集的数据通过随机软件PC-CDU通入计算机内,应转成RINEX 格式进行备份;2.6.2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1.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σ = ±22)(d b a ⋅+式中: σ —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a —固定误差=10mmb —比例误差系数=5ppmd —相邻点间距离km2.同一时段观测值得数据剔出率,其值宜小于10%;3.同步环闭合差应满足以下要求:Wx ≤53σ Wy ≤53σWz ≤53σ 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4.独立闭合环或闭合路线坐标闭合差应满足:Wx ≤3n σ Wy ≤3n σ Wz ≤3n σ Ws ≤3n 3σ式中:n 为闭合环边数; Ws=222Wz Wy Wx ++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5.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 s ,两两比较应满足:d s ≤22σ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2.7平差计算在基线向量检验符合要求后,按照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GPS 网的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平差计算可使用随机商用软件,但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7.1 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为起算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平差结果须提供各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其精度信息;无约束平差中,各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V△x≤3σ;V△y≤3σ;V△z≤3σ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2.7.2 约束平差利用无约束平差后的可靠观测量,可选择WGS-84坐标系必要时、国家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平差中,对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以加权约束;平差结果应输出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应满足:dV⊿x≤2σdV⊿y≤2σdV⊿z≤2σ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网的实际平均边长计算;2.7.3 GPS高程拟合位于山顶、楼顶上等不便进行水准高程联测的E级GPS控制点,其高程应采用二次曲面拟合方式求得;平差时利用已联测等级水准的E级GPS控制点及等级国家三角点进行高程约束,所选择的约束点一般应在7点以上且须分布均匀; 2.7.4 E级GPS控制网的精度指标1.E级GPS控制网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2.E级GPS控制网测边检查,边长相对中误差分别不得大于1/80000和1/45000;测角检查角度较差分别不得大于±3.6″和±5″;E级GPS控制网2.8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2.8.1 质量检查1.质量检查分选点埋石、观测、成果三阶段进行;只有当上阶段工作质量合格后才能开展下阶段工作,最终应形成E级GPS控制测量自检报告;2.工程质量检查实行三级检查制;在工程实施单位自检自查的基础上,由公司的质量检查部门负责二级检查,最后由工程建设单位或委托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进行三级检查验收;3.一、二级检查人员应根据各工种、工序所遵循技术依据的具体要求,进行检查并提供成果质量评价;4.检查量:自查自检100%,二级检查100%,三级检查按测绘产品质量检查验收规定执行;质量评定按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执行;2.8.2 自检报告E级GPS控制测量自检报告主要应有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主要说明工程的来源、目的、意义、施工时间、投入的人员设备、完成工作量、测区基本情况等;2.检查工作的主要依据施工、检查涉及的国家规范、规程、规定、设计书等相关文件;1.检查过程主要说明检查工作的过程、内容、方法、检查量、主要问题及处理等;2.质量统计分析对检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量大时应按区间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整改意见;3.检查结论自检查报告一般只作是否可以提供验收或进入下到工序的结论,不能决定是否验收合格或质量等级;2.9技术报告2.9.1项目技术报告的编写依据1.项目合同或协议书;2.项目技术设计书、有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3.项目各专业的自检报告和技术总结;4.其他有关的文件和材料;2.9.2编写要求1.内容要真实、完整、齐全;对技术设计、作业方法和成果质量应作出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和生产的新产品要认真仔细地加以总结;2.文字要简明扼要,语言应通顺流畅;公式数据和图表应准确,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一致;3.项目的名称应与相应的技术设计书记自检报告一致,幅面大小、封面格式、副封面格式要按公司的同一规定进行;2.9.3 项目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1.概述a. 任务的名称、来源、目的、意义、基本任务、承担施工任务的单位名称;b. 测区概况应包括: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人文气候环境,交通情况和困难类别;c. 施工的起止时间,施工的概略过程,投入的人员仪器设备概况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等;d. 项目采用的坐标系、高程系、中央子午线、投影方法投影面等;e. 作业技术依据:包括使用标准、法规和有关技术文件等;f. 利用已有资料的的情况:包括测区已有资料的来源、数据存储情况纸质还是电子等、质量、现场保存情况等;特别是已知的高等级平面和高程成果,一定要说明成果的原坐标系、高程系、中央子午线、投影面、执行的技术标准、达到的精度和分布情况等;还应说明已有资料的检测精度和最终的利用情况;2.E级GPS控制网测量过程a. 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情况:包括布网方式、网形、网的点数、已知点数、平均边长、最小边长、最大边长等情况;b. 选点埋石E级GPS点点位选择的位置、标石种类、标石的尺寸、埋设的方法、点之记的绘制、利用旧点等;c.野外观测包括:使用的仪器、仪器的检验校验情况、接收机的安置、天线高的量测、野外观测手簿的记录、观测采用的技术指标、达到的观测时间、取得的观测效果等;d. 数据处理的内容包括:基线结算采用的软件、采用的结果、数据剔除率、同步环、独立环或符合路线闭合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等数据的详细情况和精度统计分析;e. 平差计算应包括: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要说明平差的方法和过程,统计各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约束平差要说明平差采用的已知点情况,采用的方法、选择的方案,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统计分析、E级GPS网的高程拟合、重合点及联测新旧成果的精度情况分析等;f. 五项检验的数据统计分析,E级GPS网的检测的方法、检查量、检查数据统计分析;3.质量保证措施a. 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情况、项目质量组织情况、质量责任制等情况;b. 三检制的落实情况:包括自检、互检、项目的专检等情况;4.技术结论a.对整个工程的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经验教训和建议;5. 提交资料a. E级GPS点点之记b. 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可根据业主的要求决定是否提交c. 仪器设备的检验校验资料d. 外业观测手簿及其他记录e. 数据处理形成的文件资料电子文档f. 控制点成果表纸质、电子文档两种g. E级GPS网展点图h.技术设计书、自检报告、技术总结j. 有关的附图3.0 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各种资料的整理一定要认真、仔细,规格按规定和公司的统一要求进行,应力求齐全、精美;成果资料必须按公司工程设计和成果报告评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核、审定,并签字和加盖公司的测绘资质章,方可提交;3、范例1.E级GPS网标石样图:普通标石埋设剖面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PS控制网及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桂林市七星区•实例)一、项目概述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掌握GPS静态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熟练大比例尺1:500地形图的测绘,提高操作绘图软件的能力,从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

二、测量依据1、GPS静态测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城市测量规范》(CJJ8-85)2、数字测图《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本技术设计书三、测区概况(一)、测区范围1、GPS静态测量测区为桂林市七星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东畔,东经109°45′-104°40′、北纬24°18′-25°41′。

南起于漓江路,北止于环城北二路,西起于小东江,东止于普陀路;2、数字测图测区为桂林理工大学整个屏风校区。

测区地物主要对象为教学楼、师生住宿楼、植被、电力及通讯设备、供、排灌网络,文体设备等。

(二)、测量任务1、GPS静态测量测区内共布置有15个GPS控制点,其中有三个已知点。

需要构建一个D级GPS控制网,并进行测量。

其中每个控制点观测2个时段,每个时段不低于2小时。

则C=15*2/6=5,共需要测5期。

2、数字测图对桂林理工大学整个屏风校区的1:500地形图的测绘。

(三)、现有资料测区有三个已知的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分别是羊角山、屏风山、三里店广场。

因此,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联测这三个国家高等级点,将GPS 网点的坐标转换到国家坐标系中。

(四)、控制网起算数据因为本次GPS控制网测量要用到羊角山、屏风山和三里店广场这三个国家高等级点,所以起算数据就是这三个点的坐标。

四、主要技术指标(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选择1、本次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的是1980西安坐标系,这个系统可满足本次测图的要求,其具体参数如下:坐标系统椭球名称建成年代椭球类型a(m) f 1980西安坐标系克拉索夫斯基1975年参考椭球6378140 1:298.257 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 1984年总地球椭球6378137 1:298.257中央子午线经度为东经106°24′22.5″,边长的高程归化面为±0m,坐标值采用通用值。

2、高程系统采用的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基本精度指标1、GPS静态测量1997年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等级相邻点平均距离(km)a(mm)b(ppm*D)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最弱边相对中误差D级10-5 ≤10≤10-20 <8 1/20000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规定项目级别 A B C D E 卫星高度角(°)≥10≥15≥15≥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4≥4≥4≥4≥4平均重复设站数≥6≥4≥2≥1.6≥1.6时段长度(静态)(min)≥540≥240≥60≥45≥40数据采样间隔(静态)(s)30 30 10~30 10~30 10~30接收机选用的技术要求等级接收机标称精度观测量同步观测接收机D级双/单频≤10mm+3ppmD载波相位≥2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级别 A B C D E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5≤6≤6 ≤8≤10同步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1×ppm)等级二三四一级二级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2.0 3.0 6.09.09.0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3.0 5.010.015.015.02、数字测图(1)界址点精度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间距超过50米的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不超过下表的规定;间距未超过50米的界址点的间距误差限差不超过下式(1)计算结果。

△D=±(m j+0.02m j D)--------------------------------(1)式中:mj--相应等级界址点的点位中误差(cm);D----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cm);△D----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限差(cm)。

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适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10±10±10地价较高地区、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二±7.5±15±15±15地价一般地区、城镇街坊内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注: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2)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精度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的精度分三级,各级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地物点的间距误差不超过下表的规定。

主要地籍要素点(地物点)精度主要地籍要素点主要地籍要素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相邻主要地籍要素点间的间距误差适用范围中误差(cm)限差(cm)一±5±10大型商住楼、房产价格较高的地物点二±7.5±15一般住宅楼、房产价格适中的地物点三±10±20简易住宅楼、房产价格较低的地物点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点位中误差及地物间距中误差的要求如下:地区分类点位中误差(图上mm)间距中误差(图上mm)建筑区和平坦地区±0.2±0.3一般地区±0.4±0.5五、GPS网的网形设计此次GPS静态测量共有6台接收机。

GPS网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GPS应根据测区需要和交通进行设计。

GPS网中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考虑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2)在布网设计中应考虑到原有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宜采用原有坐标系统。

对凡是符合GPS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符合线路形式构成。

(4)为求得GPS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标,应在地面坐标系选定起算数据和联测原有地方控制点若干个。

(5)为了求得GPS网点的正常高,应进行水准测量的高程联测。

因此,这次控制网采用的是边联式的布网形式(控制网图见后边)。

六、选点和埋石GPS控制网点位布设时,点位的点名取组名,点位编号按D01-D15。

GPS选点时应遵守如下原则:(1)观测站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和高压输电线,以避免其周围磁场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

接收机与其距离一般不得小于200m;(2)观测站附近不应有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吸收)强烈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影响;(3)测站应设在易于安置接受设备的地方,且视场开阔。

在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根据情况一般应小于10-15度;(4)观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并且便于其他观测手段联测和扩展;(5)对于基线较长的GPS网,还应考虑测站附近应具有良好的通讯设备和电力供应,以供观测站之间的联系和设备用电;(6)点位选定后,均应规定绘制点之记,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点位及点位略图,点位的交通情况以及选点情况。

(7)在建立点位标志时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易于长期保存和利用,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七、外业观测(一)GPS外业观测1、外业观测的方法D级GPS控制网应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其内容如上表观测技术要求。

2、外业观测要求①观测组应严格按作业调度表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当情况有变化时应经作业队负责人同意,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计划。

②每一时段开机前后应各自量取一次天线高,两次量得的天线高不大于1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并及时输入测站名,观测时段号等信息,接收机方向还应当一致,仪器正常工作后,作业人员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的各项内容。

③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到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

④接收机在观测的过程中不应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对讲机;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取下天线,以防雷电。

⑤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到计算机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同时应进行当天的基线计算,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情况。

⑥观测人员应严格按手薄内容进行详细记载,不得错记,不得漏记,严禁伪造。

(二)数字测图数据采集地形图测绘采用全站仪进行全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成图法,主要用全站仪测定地形要素的坐标和高程,对于部分隐蔽点则采取皮尺丈量边长,用边长交会方法求得其坐标,也可采用方向交会法测定地物点的位置。

为尽量减少数据粗差,数据记录应充分利用全站仪内存,实现全站仪自动记录。

1、测站检查在控制点上设站后,观测之前必须进行以下检查:a)仪器参数检查。

仪器高、目标高、气象改正数、棱镜参数、数据格式和单位等所有相关设置必须正确;b)仪器对中整平检查。

仪器对中的偏差,不应大于5毫米;仪器管气泡不应偏离一格;c)视准差和指标差检查。

角度测量仪器2c和2i,其绝对值不大于40″,才能作业,否则仪器必须进行检校;d)定向检查。

以较远的控制点定向,并用附近其他较近的控制点进行检核,角度检核值与原有值之差不应大于40″,高程检核值与原值之差不应大于0.05米,边长(或坐标)检核值与原值之差不应大于0.03米;并在较远处选择一个明显铅垂标志(如避雷针、旗杆等)作为参考方向。

原则上待测点至测站的距离不应大于定向边的距离,个别测站有困难时,应提高仪器对中精度和有效减弱定向目标偏心误差的影响,此时待测点至测站的距离也不应大于定向边距离的2倍;e)归零检查(度盘检查)。

测图过程中,每测20~50个点和在测站结束时检查一次定向方向(或参考方向),每站归零差不应大于40″;2、读数、视距要求经过测站检查后,用全站仪施测地物点、地形点时,距离、水平角和垂直角(或坐标X,Y,H)可按半测回一次读数施测。

测站至界址点、地物碎部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20米,测站至地貌碎部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0米,高程点间隔一般不大于15米。

3、野外数据采集要求(1)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房屋应逐栋表示,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

(2)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其外部轮廓,并配置符号或按图式规定用依比例尺符号表示;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