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佛山市顺德养正西山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佛山市顺德养正西山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现代文阅读(一)(15分)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

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

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

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

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

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

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

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

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

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

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

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

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

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

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

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

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

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

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 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 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 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 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

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

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

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

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

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
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

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

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

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

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

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

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

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

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

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

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

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

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

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

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

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

“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

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

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

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

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

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

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

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

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

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

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
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

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

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

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6. 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7.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我们从小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学习传统文化后会产生心灵共鸣,这就是传统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加之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导致部分人失去人生目标,陷入迷茫与困惑。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仁爱、中庸,谦和、真诚”为人生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观,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为世界观,集儒释道于一体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高校引领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心灵品质、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精神食粮。

高校要想把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就需要统筹考虑,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把传统文化列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

二是加强校内外国学研究的交流。

三是对一些有大爱,大孝以及励志故事的大学生,大力宣传,树为典范,号召全体师生向其学习。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即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道德观念,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所有教师都负有教育学生修身养德的责任。

品德教育的本源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兼顾教书和育人。

如在会计教学中,在讲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当存在不确定因素时,尽量多估计费用和损失,少估计收入和利润,给企业的经营管理留有余地”时,就可以引入《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的做人原则,即做人要留有余地,当取得成绩时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社会上出现一些人做事无底线、无良知,对天地万物缺乏敬畏之心的现象。

这些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如对父母缺乏感恩,一味追求超出家庭经济实力的消费;疏于对自己的管理,平时迟到甚至旷课,考试时作弊、替考等。

若要真正使传统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未来规划进行指导,仅仅开设国学课程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把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这种国学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因此,要让传统文化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就要鼓励大学生在课堂之外也注意自觉阅读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用心理解,和古圣先贤对话,从而受到人生启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多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滋润,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朱玉芳《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教育》)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学习传统文化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B.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学说的总和,是培养家国情怀的精神食粮。

C.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品德教育的本源,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D.传统文化能够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部分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素养导致迷茫为立论前提,提出在大学专业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论点。

B.文章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三个方面论证了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C.文章列举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以此论述大学生自觉阅读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性。

D.文章最后从高校的教育任务和重要使命出发,再次强调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传统文化列入高校教育计划,加强交流,扩大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B.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就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C.在人们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的社会转型期,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立德树人。

D.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就不能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指导日常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寇乱陇右,刺史左昌因军兴新盗数千万。

勋固谏,昌怒,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欲因军事罪之,而勋数有战功。

边章等遂攻金城,杀郡守陈懿,勋劝昌救之,不从。

边章等进围昌于冀,昌惧而召勋。

勋初与从事辛曾、孔常俱屯阿阳,及昌檄到,曾等疑不肯赴。

勋怒曰:“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

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

勋即率兵救昌。

到,乃诮让章等,责以背叛之罪。

章等乃解围而去。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槃,为羌所破。

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

”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

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

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后去官,征拜讨虏校尉。

灵帝召见,问:“天下何苦而反乱如此?”勋曰:“幸臣子弟扰之。

”时宦者上军校尉蹇硕在坐,帝顾问硕,硕惧,不知所对,而以此恨勋。

帝又谓勋曰:“吾已陈师于平乐观,多出中藏财物以饵士,何如?”勋曰:“臣闻‘先王耀德不观兵'。

今寇在远而设近陈,不足昭果毅,祇默武耳。

”帝曰:“善。

恨见君晚,群臣初无是言也。

”拜京兆尹。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京兆高望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

”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

数加赏赐,甚见亲信,在朝臣右。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

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

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B.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
穷案威震京师/
C.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D.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是古代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

在文中是指用来征召军队救援的文书。

B. 校尉,武官官职。

汉朝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文中护羌校尉与上军校尉都是武将担任。

C. 京兆尹,汉代官名。

汉时把管理京师附近地区的三个地方官称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D. 长揖,一种古代交际礼仪风俗,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一般是不分尊卑的一种相见礼。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勋遵规守矩,明识大局。

盖勋的劝谏使左昌愤怒,左昌借机定了他的罪。

左昌被围困在冀时,盖勋不计前嫌,率兵救援左昌,并成功解围。

B. 盖勋坚持大义,宁死不屈。

盖勋与州郡联合出兵援救夏育,于狐槃兵败,身上多处受伤,但誓死不屈。

羌戎佩服他的大义勇猛,不敢加害,把他送回汉阳。

C. 盖勋不畏强权,直言进谏。

皇帝召见他询问天下如此叛乱的原因,盖勋直言是幸臣子弟造成的。

他敢于直言的性格,深得皇帝赏识,使皇帝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慨。

D. 盖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盖勋任京兆尹时,太子通过蹇硕交代盖勋推举宠臣高望的儿子高进为孝廉,他不答应。

他坚持选贤任能,秉公办事,大义凛然。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2)今寇在远而设近陈,不足昭果毅,祇默武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乐曲旋律由轻柔变为激越的过渡,但曲断情连,饱含幽愁。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喻,引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论断。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记叙兼描述的手法,内容直承“蜀相”诗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素质教育冰山模型”图,请把这个模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外卖”是一种新型食物。

②通过出锅和食用之间时间延长,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发生明显变化。

③这些变化对食物的营养价值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会影响到我们对它的接受度。

④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属性。

⑤所以,点外卖的时候,就会点那些“延时”之后依然好吃的食物,比如肉类和根茎类的食材,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为烹饪的食物。

⑥而对蔬菜、粗粮等食材,以及清炒、白灼等方式制作的菜式就相当无感。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

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直指人性中阴暗灰色的一面,而“有高德者则仰慕之”则直指人性中积极阳光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