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第二版教学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第二版教学设计1. 课程简介该课程主要介绍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涉及道路交通、水路交通、铁路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管理与控制。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熟悉道路交通、水路交通、铁路交通的基本管理与控制原理和方法;2.掌握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方法;3.了解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4.熟悉交通管理与控制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安全中的应用。
3. 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1.1 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概念与定义1.2 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意义第二章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2.1 交通信号灯2.2 交通标志标线2.3 交通场站管理2.4 交通事故管理第三章水路交通管理与控制3.1 水路交通管理3.2 水路交通控制3.3 港口管理3.4 水路交通事故处理第四章铁路交通管理与控制4.1 铁路设施管理4.2 列车运行控制4.3 铁路事故处置4.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面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面授环节,老师将讲解各个章节的核心内容,强调关键要点;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将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展开演练并讨论其解决方案。
5.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与设计方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其中开卷考试所占学分为50%,设计方案评估所占学分为50%。
6. 课程参考书目1.李兆申等. 交通管理学[M]. 上海:交通出版社,2020。
2.王一虎等. 交通规划与交通流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林国强等. 交通工程导论[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
7. 教学时间分配章节讲解时间案例分析时间第一章1h 0h第二章4h 2h第三章3h 2h第四章2h 1h总时长:10h8. 教学评估与反思在完成本课程的教授之后,我们将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
在评估方面,我们将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表格和反馈意见,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交通控制和管理课程设计
交通控制和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交通控制和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的含义和使用规则。
2. 学生能够了解交通流的基本特性,包括车流量、行车速度、交通密度等,并分析其对交通状况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了解城市交通布局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交通控制知识,设计简单的交通流组织方案,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交通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交通数据,为交通管理提供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交通控制和管理对社会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交通规则的尊重和遵守,提高安全意识。
3. 学生能够关注交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交通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交通知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对交通控制与管理的认识和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交通控制基本知识: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认识及其作用,交通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教材章节:《交通安全》第一章内容安排:2课时2. 交通流特性分析:介绍车流量、行车速度、交通密度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交通流特性对交通状况的影响。
教材章节:《交通工程基础》第二章内容安排:3课时3. 交通规划原则:学习城市交通布局、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教材章节:《城市交通规划》第三章内容安排:4课时4. 交通控制与管理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交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交通管理与控制(Traf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课程代码:04410031学分:3学时:48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2实验学时:6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专业导论、城市交通实习' 交通调查、交通运筹学适用专业: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教材:《交通管理与控制(第五版)》,吴兵,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五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属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是为了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以达到交通运输安全、快速、高效、舒适、经济的目的。
开设本课程的任务在于系统培养学生的交通组织能力、交通管理能力、交通控制能力,能对点、线、面交通进行组织、管理、控制的分析研究,以及设计与施工。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在交通运行组织与控制方案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2:掌握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交通控制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 具备分析问题能力、基本设计能力、计算能力和工程实验的能力。
课程目标3: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
课程目标4:系统有效地运用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最佳地协调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可实施性的交通工程改善方案,或灵活地运用交通控制和交通管理措施制定高效、安全、环保和经济的规划设计方案。
课程目标5:具备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网络信息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课程目标6: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发达国家在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工程技术。
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管理与经营开发;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
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中央控制室;信息采集系统;系统提供系统。
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主线控制、入口匝道控制、出口匝道控制。
(二)教学要求了解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了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分类和基本措施;了解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的组成;了解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措施。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目标之 一是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完 成项目,提高学 生的团队协作意 识。
课程设计注重学 生之间的沟通交 流,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观点和 意见,提高学生 的沟通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的 实践环节,学生 可以学习到如何 协调团队成员之 间的关系,更好 地发挥团队协作 的作用。
课程设计目标还 强调学生能够在 实际项目中运用 所学知识,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为未来的 工作和生活奠定 基础。
Part Three
调查目的:了解交通现状和问题, 为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调查方法:实地观测、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查内容:交通流量、车速、道路 状况等。
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趋势分析、 关联分析等。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组成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法
交通组织优化设 计的目标:提高 道路通行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和 事故。
交通组织优化设 计的主要内容: 交通信号灯控制、 车道划分、交叉 口设计、交通流 组织等。
交通组织优化设 计的方法:仿真 模拟、数学建模、 人工智能等技术 手段。
交通组织优化设 计的实践案例: 城市交通拥堵治 理、高速公路交 通组织优化等。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理解交通管理与 控制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掌握交通流理论 和交通工程基础
熟悉交通管理与 控制的主要手段 和方法
了解交通管理与 控制技术的发展 趋势
交通控制与管理课程设计
交通控制与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解交通信号灯、标志和标线的含义与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掌握交通流量的调查与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认识智能交通系统,了解其在现代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交通控制与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交通拥堵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2. 提高学生进行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提高沟通与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交通问题,认识到交通控制与管理对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出行理念,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社会责任感。
3. 激发学生对现代交通技术发展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交通控制与管理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具备绿色出行观念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交通控制与管理基本概念:介绍交通信号灯、标志和标线的含义与作用,分析其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性。
2. 城市交通规划原则:讲解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教授交通流量调查的方法,如人工观测、电子设备检测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智能交通系统: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在现代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好奇心。
5. 交通问题与解决方案:分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探讨解决措施,如优化交通组织、发展公共交通等。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 第1周:交通控制与管理基本概念;2. 第2周:城市交通规划原则;3. 第3-4周: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4. 第5周:智能交通系统;5. 第6周:交通问题与解决方案。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题目:
基于交通流模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设计
目的:
研究交通流模型及其在交通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应用,设计一种基于交通流模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城市交通流的实时掌控和优化调度。
内容:
1. 交通流模型介绍
概述交通流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重点介绍宏观交通流模型和微观交通流模型,以及它们在交通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应用。
2. 系统需求分析
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的用户需求和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工作流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控制指令生成等功能模块。
3.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设计数据采集模块,包括交通流量、速度、密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实现实时监控城市各路段交通情况,并形成交通流数据集。
4. 交通流模型及其应用模块
应用交通流模型对交通流数据进行预测和模拟,分析城市交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供交通流量预测、路网通行能力分析、路况预警等功能。
5. 控制指令生成与实施模块
通过交通流模型和实时数据分析,生成优化的交通控制指令,实现路口信号控制、车道分配、限流调整等功能,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6. 系统测试与优化
对设计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确保系统的指令生成正确性和控制效果良好。
7. 结论与展望
总结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设计的成果和经验,并对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交通管理与控制姓名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日期目录1)设计说明书 (1)①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原则 (1)②路段及沿线交叉口交通组织及设施设计方案说明 (2)2)设计计算书 (3)①设计中用到的各类计算及国家标准设计依据 (3)②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的计算 (4)3)参考文献 (6)4)设计图纸 (7)评语指导教师:徐锦强日期:2012.06.301.设计说明书1.1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原则依据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道路交通标志、标线通过不同颜色的图案、符号、文字随时随地提醒、保护交通参与者,以免在路上遇到状况不知如何处理而发生危险。
交通标志一般设于道路两旁或是路口处,标线则直接画在路面上。
1.1.1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原则(1)一般情况下标志均设置在公路的右侧,驾驶员正急于寻找的位置。
为了便于驾驶员判读,确保交通安全,在高速公路终点附近,还将一些禁令或警告标志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内。
(2)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均保证标志与标志之间互不影响,而且没有其它结构物阻挡视线。
(4)标志设置能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以便作出安全运行所必须的判断。
(5)路侧标志保证与路肩外缘有25cm的净距,标志板下边缘与紧急停车带外侧路面间有2m的净空。
在公路上方设置的标志,保证板下边缘与路面间的净距>5m。
(6)标志板正面面向来车方向,与公路走向基本成直角布置,板面稍向内倾斜。
关于路侧标志的倾斜问题, 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有些国家的规范认为,只有当标志板与路肩边缘相距9m以上时才向内倾斜,当标志板与路肩外缘相距不足9m时,为防止反光造成的目眩现象,反而将它向外倾斜3°。
(7)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种以上标志时,可以安装在一根标志柱上,但最多不应超过四种。
应避免出现互相矛盾的标志内容。
(8)标志牌的支撑结构应保证安全、外形美观、经久耐用,标志的支撑结构形式主要有单柱式、双柱式、单悬臂式、双悬臂式、门架式等几种形式。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在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以有效的措施控制交通流量,降低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环境,保障交通安全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规模的日益扩大,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事故的增多,交通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无论是城市运输还是高速公路运输,都必须采用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技术和方法,维护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
首先,城市街道和小区应根据交通流量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交通管制规定,如封闭、单行、禁止驾驶等,以防止拥堵,维护行人、汽车及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
另外,城市和高速公路应采取有效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如实施车辆定位、车辆检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信号灯管理、车流管理、车辆管理等,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有效管控交通。
此外,交通管理与控制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自动车辆监控系统、路况自动监控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等,以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是改善交通状况、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继续加
强交通管理与控制,推进技术创新,构建智能化的交通环境,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支持。
交通控制与管理课程设计
交通控制与管理课程设计1. 介绍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控制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确保交通安全、顺畅和高效,需要进行交通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深入探讨交通控制与管理的相关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2. 交通控制概述交通控制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以达到交通有序、安全和高效的目的。
交通控制的目标包括减少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等。
常见的交通控制手段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交警执勤等。
2.1 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号控制是一种主要的交通控制手段,通过交通信号灯来指示车辆和行人的行进方向和停车或通行。
交通信号控制需要考虑交通流量、交叉口结构等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交通信号控制的设计和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交通安全、交通流量和通行效率等因素。
2.2 交通标志标线交通标志标线是一种通过标示图案、文字和颜色等方式来指示交通参与者应该遵守的规则和限制。
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需要考虑道路类型、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等因素。
合理的标志标线设置可以帮助司机和行人更好地理解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 交通管理方法与技术除了交通控制手段外,还有许多交通管理方法与技术可以用于提高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3.1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交通流量和交通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现交通流量预测、路况监控、交通信号灯优化等功能,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交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决策与控制等。
3.2 交通模拟与仿真交通模拟与仿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来研究和评估交通系统性能的方法。
通过建立交通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交通场景和交通控制方案,评估各种交通管理策略的效果。
交通模拟与仿真可以帮助交通规划者和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交通管理的精确性和可行性。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作用和教学目标1.课程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在交通运行组织与控制方案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掌握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交通控制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分析问题能力、基本设计能力、计算能力和工程实验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
(4)系统有效地运用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最佳地协调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可实施性的交通工程改善方案,或灵活地运用交通控制和交通管理措施制定高效、安全、环保和经济的规划设计方案。
(5)具备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网络信息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发达国家在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工程技术。
三、课程知识体系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
1. 交通管理(1)交通管理与控制概述:了解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概念、目的与作用、主要内容与重点、演变与发展以及主要原则。
(2)交通需求管理和系统管理:了解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的主要理论。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交通需求管理的含义、目的及意义以及策略、规划与计划;交通需求管理与公众参与和交通需求管理的评价及实施保障;交通系统管理。
(3)交通管理法规及标志标线:了解全局性管理与局部管理、交通法规及其主要内容,明确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含义、作用及应用方法。
(4)机动车交通运行管理:了解机动车速管理;掌握机动车道管理的主要方法。
(5)慢行交通管理:了解行人及自行车交通的运行特性及服务水平评价方法,掌握对步行道路及交叉口、自行车道路及交叉口的主要运行组织方法及适用性。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目录一、《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指导书 (3)二、《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6)(一)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原则 (6)(二)路段及沿线交叉口交通组织及设施设计方案说明 (6)三、《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计算书 (8)(一)标志标线的设置标准尺寸 (8)(二)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的计算全过程 (15)四、参考书目.......... .. (19)五、附图一、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对象及要求1.市政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针对给定市政道路平面图,进行交通工程设计。
要求如下:1)设计区域为城市道路,路段及交叉口具体尺寸见图,设计速度以40 km/h 计算。
2)交通工程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及隔离护栏等,根据需要设置。
3)设计图纸包含平面图、交通标志标线大样、工程数量表。
4)利用鸿业或科盟等交通工程软件进行绘制,每人完成一份设计文件2、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全班分四组进行,按照学号最后一位数字进行分组,每位同学各自独立完成。
各组。
单点信号配时调查交叉口位置如下表。
交叉口基础现状可参看卫星地图。
交通量等调查。
各组组员共同完成。
图 1 调查交叉口分布图3、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交通仿真仿真软件使用德国PTV公司的VISSIM 5.30学生版。
1)仿真软件学习的目的:①熟悉用VISSIM仿真软件建立网络模型的流程。
②掌握建立道路网络模型、输入交通流、设置路径选择、确定信号配时等过程。
2)仿真软件操作基本内容:①建立道路网络模型;②输入交通流量流向和路径选择;③确定信号配时;④运行仿真程序,再现交通运行状况。
3)仿真软件操作基本步骤:①背景图匹配;②在背景图上建立道路网络;③在路网上加入交通流,并设置路径选择;④设置交通流的车型比例和期望车速;⑤设置优先规则;⑥设置信号控制;⑦设置仿真运行参数;⑧运行仿真程序,再现交通运行状况。
(二)、课程设计报告内容1)封面采用学校统一格式封面;2)评语统一格式,由指导老师填写,单独一页;3)目录课程设计报告的目录,单独一页;4)设计说明书①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原则;②路段及沿线交叉口交通组织及设施设计方案说明;5)设计计算书①设计中用到的各类计算,包括各类交通标志尺寸、前置距离、标线渐变段长度计算等;以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和《交通信号灯设置及安装规范》等国家标准为设计依据;②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的计算全过程。
《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大纲
《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交通管理与控制英文名称: Traf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学时与学分:48 /3先行课:道路工程,安全工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程学科类别:工学交通运输类对象:交通工程专业教材:《交通管理与控制》,吴兵等,人民交通出版社参考书目:杨佩昆,《交通管理与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段里仁,交通工程学,北京出版社考核方式:书面考试+平时作业+课程设计及答辩评分+考勤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课,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课程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本课程的目的是探讨对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各种交通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介绍交通管理的内容、设施、交通控制的原理、技术及设备,使学生掌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了解交通管理与控制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和基本内容,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方法,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信号设计方法。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主要内容: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交通管理概论;交通管理法规;交通行政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交通运行管理;优先通行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特殊事件交通管理;交通信号控制概论;单个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
基本要求:(1)掌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2)了解交通管理与控制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和基本内容,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熟悉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管理方法,单点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信号设计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交通管理与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调研实践和创新的能力;(3)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交通管理控制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的功能及作用;2. 学习交通流的基本理论,了解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3. 了解智能交通系统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技能目标:1. 学会分析城市交通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设计简单的交通管理控制策略;2. 能够运用交通流理论对实际交通场景进行初步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掌握使用智能交通系统辅助工具进行交通管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交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绿色出行的观念;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3. 增强学生对我国交通管理事业的认识,培养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交通管理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交通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交通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目标的分解和教学设计将围绕上述目标展开,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交通管理基本概念: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功能与作用,以及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交通管理概述内容列举:第一节 交通信号与标志;第二节 交通规则与法律2. 交通流理论: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探讨交通流特性,了解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交通流理论与分析内容列举:第一节 交通流的特性;第二节 交通拥堵成因与对策3. 智能交通系统:介绍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智能交通系统内容列举:第一节 智能交通系统概述;第二节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4. 实践环节:结合实际案例,分组讨论并设计交通管理控制策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道路交通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成为保障公共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手段。
因此,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律法规意识通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并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行车习惯,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2.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熟练操作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设备能力,解决交通管理与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3.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中存在着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的需求,这不仅可以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团队的效率,还可以促进个人领导才能的发展,从而提高个人在工作中的竞争力。
二、课程内容设计1.交通法律法规的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操作人员必须熟悉交通法律法规,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法规执行工作。
因此,课程设计应该包含《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2.交通管理与控制设备的熟练操作通过模拟实际交通控制场景,学生可以学习熟练操作交通管理与控制设备,如信号灯、道路标线、交通指示牌等,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人机交互技能。
3.交通事故现场的处置交通事故是交通管理中最常见的事故,怎么正确地处置交通事故现场,是每一位交通管理和控制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因此,课程设计应该包含交通事故现场的处置流程和技能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方法1.理论结合实践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实际工作需要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课程设计应该强调理论结合实践,通过模拟实际交通控制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个性化教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中,学生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因此,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体现,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为其制定不同难度的试卷,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完整版)交通管理与控制课设
(完整版)交通管理与控制课设本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设,旨在介绍如何基于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一套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道路交通情况,分析车流量、拥堵情况等信息,为交通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交通管控决策。
该系统设计以大型城市的主干道路为基础,可应用于城市道路网规划、优化和交通管控等领域。
通过该系统,我们可以实现道路交通数据快速采集、分析和展示,提升交通管控的效率和精度,减少拥堵、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一、概述1.1 需求分析1.2 系统架构设计1.3 系统组成部分二、系统实现2.1 传感器选择与数据采集2.1.1 车流量传感器2.1.2 拥堵检测传感器2.1.3 空气质量传感器2.2 通信模块设计2.2.1 无线传输技术选择2.2.2 系统通信协议2.2.3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2.3 数据储存与分析2.3.1 数据存储技术2.3.2 数据分析算法三、系统测试3.1 测试场景设计3.2 测试指标和方法3.3 测试结果与分析四、总结一、概述1.1 需求分析在大型城市中,交通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套高效、准确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提供科学、有效的交通管控数据,为交通部门做出更为恰当的决策。
设计传感器网络:为了收集实时的车辆轨迹数据,需要在道路两侧部署传感器网络,负责车流量、拥堵情况、道路养护等信息的采集。
建立通信网络: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需要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
同时,也需要设计合适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拓扑结构,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数据分析与展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供数据可视化的展示方式,为交通部门做出恰当的决策提供支持。
1.2 系统架构设计本系统架构分为三个层次: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和信息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课设
课程名称交通管理与控制姓名曾敏耀专业年级11级交通工程学号3116207039指导教师徐锦强成绩日期2014-6-28教师评语:目录:1《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说明书—————————3 2设计计算书————————————————————4①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计算全过程————41饱和流量及设计交通量计算———————————5 2确定各相各类车道设计流量比——————————5 3选定相位方案及计算各周期数据—————————6 4计算延误———————————————————8②干线协调控制信号灯交叉口配时计算(数解法)———101确定a及b——————————————————10 2理想信号图及理想信号与实际信号相对位置图———11 3时差计算———————————————————12 4带速带宽计算—————————————————12 3参考文献—————————————————————13 4设计图纸—————————————————————141单点情况简述该交叉口为福州金山大道与建新路交汇形成的,金山大道的交通流量明显远大于建新路的交通流量(东西向流量大于南北向),故而设计思路为优先满足主路交通,再考虑次路交通。
干线的交通流分布极不均匀,主路主要交通流向为直行,但西进口道的中大型车辆路径多以右转为主,东进口道中大型车辆路径又多以直行为主。
部分饱和流量由于车流太少难以实测,采用基本饱和流量,直行车道:1650、左右转车道:1550.。
全班分四组进行,按照学号进行分组,每位同学各自独立完成。
各组单点信号配时认真讨论制定,调查任务各组成员共同完成。
(不考虑现有方案,重新配时设计)2干线情况简述及一些计算参数选择依据等干线即为金山大道(东西向车流),由于单点定时设计与各组长交出的规范单点定时控制周期时长不同,干线控制时使用各组的规范周期时长。
针对给定干线(金山大道金榕路至洪湾路路段),沿线 4 个交叉口。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转向
流量(pcu/h)
西进口
左
312
直
1362
右
480
东进口
左
294
直
1188
右
240
南进口
左
666
直
570
右
192
北进口
左
222
直
562
右
276
3
3.1
从交叉口的几何构型设计渠化方案如下
3.2
建设路与凌云路交叉口原信号周期为190s,为四相位信号控制,现状信号配时登记表如表3-1所示、信号配时如图3-1所示、现状相位图如图3-2所示:
非保护相位下自行车/行人影响因子按下式4-11拟定:
(4-11)
式中:——左转车或右转车流的出口到数量;
——左转车流或右转车流在进口到的数量。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求得非保护相位下自行车/行人影响因子的数值如下:东、西方向为0.621,南、北方向为0.514。
据设计的交叉口渠化方式得知右转有专用的车道,所以车道组中右转车辆所占的比例为1。转车一直放行,没有保护相位,所以保护相位内右转通行时长的比例为0。
表4-8各车道组复杂情况下的饱和流率
进口方向
西
东
南
北
车道数
2
4
1
1
3
1
2
3
1
1
3
1
转向
左
直
右
左
直
右
左
直
右
左
直
右
饱和流率
1634
1634
850
1748
1748
524
16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交通管理与控制姓名
专业年级11级交通工程
学号
指导教师徐锦强
成绩
日期2014、6、29
目录
一、《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指导书 (2)
二、交叉口交通量调查说明及数据 (5)
三、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的计算全过程 (8)
四、线控计算 (11)
五、教师评语 (14)
一、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对象及要求
1、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
全班分四组进行,按照学号每17个进行分组,每位同学各自独立完成。
单点信号配时调查交叉口位置如下表。
交叉口基础现状可参看卫星地图。
交通量等调查。
各组组员共同完成。
吴海林
杨弘毅
孙蓓薇
朱义鑫
图 1 调查交叉口分布图
3、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交通仿真
仿真软件使用德国PTV公司的VISSIM 6.0学生版。
1)仿真软件学习的目的:
①熟悉用VISSIM仿真软件建立网络模型的流程。
②掌握建立道路网络模型、输入交通流、设置路径选择、确定信号配时等过程。
2)仿真软件操作基本内容:
①建立道路网络模型;
②输入交通流量流向和路径选择;
③确定信号配时;
④运行仿真程序,再现交通运行状况。
3)仿真软件操作基本步骤:
①背景图匹配;
②在背景图上建立道路网络;
③在路网上加入交通流,并设置路径选择;
④设置交通流的车型比例和期望车速;
⑤设置优先规则;
⑥设置信号控制;
⑦设置仿真运行参数;
⑧运行仿真程序,再现交通运行状况。
(二)、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封面
采用学校统一格式封面;
2)目录
课程设计报告的目录,单独一页;
3)评语
统一格式,由指导老师填写,单独一页;
(三)课程设计时间
2013~2014 第二学期 6 月 22 日至 6 月 29 日
二、交叉口交通量调查说明
地点:金山大道-建新路交叉口
调查时间:2014年6月24日17:45~18:45
调查内容:高峰小时交通量、车道饱和流量、路段车速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三、单点定时信号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的计算全过程
f
Q d Q
1、最大流量比之和
123y y y =0.36530.17000.1406=0.6759Y =++++ Y<0.9 因此该方案可行 相位图:
计算过程: 2、信号总损失时间 s k
)339s
L L I A =++=⨯=∑(
3、周期时长 0 1.55 1.595
57s 110.6759
L C Y +⨯+=
==-- 取060C = 4、总有效绿灯时间 e 060951s G C L =-=-= 5、各相位有效绿灯时间 由 Y
y max g j
e ej G =得
e10.3653g 5127s 0.6759=⨯
= ,e20.1700
g 5113s 0.6759=⨯= e30.1406
g 5111s 0.6759
=⨯
= 6、各相位显示绿灯时间 由 l A g j j ej j +=-g 得: 1g 27s = , 2g 13s = , 3g 11s = min 30
g 7-329s 1.2
=+
= 因为 ,1 2 3min g g g g <,, 。
故应延长计算周期时长(以满足东西向最短绿灯时间),扩大周期至130s ,即扩大周期后
0130s C =,1g 65s = ,2g 30s =,3g 25s =
所以最终确定的各相位显示绿灯时长如下 第一相位显示绿灯时间1g 65s = 第二相位显示绿灯时间2g 30s = 第三相位显示绿灯时间3g 25s =
因为,1 2 min 3min g g ,g g g <, >故延长计算周期时长,延长5s 都给第三相位以满足要求,即延长周期后
0130s C = ,1g 65s = ,2g 30s = ,3g 30s =
信号配时图: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度及延误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此次信号灯配时的交叉口的延误——服务水平为C,符合要求。
四、线控计算
现在使用数解法对金山大道与金榕路交叉口、金洲路交叉口、建新路交叉口、洪湾路交叉口进行线控计算。
由各小组测得的各个交叉口数据如下表所示:(A:金山大道与金榕路交叉口;B:金山大道与金洲路交叉口;C:金山大道与建新路交叉口;D:金山大道与洪湾路交叉口)
交叉口A B C D
304673b
30173128 6030162930 6130152731 6230142532 6330132333 6430122134 6530111935 6630101736 673091537 683081338 693071139 70306940 71305741 72304542 73303343 74302144 753017444 763007343 7730767242 7830767141 7930767040
由上表可得:当间距为740m 或者750m 时,b 最大,为440m 。
取750m 作为理想交叉口间距,此时各信号到理想信号的偏移量最小,如下图所示:
则理想信号同交叉口C 间的偏移量为:
750440
15522
a b --== 所以理想信号距C 为155m ,距A 为145m
即A 前移145m 即为第一理想信号位置然后依次每750m 设置一个,如下图所示:
再由以上数据可求得绿时差如下表所示:
交叉口A B
C D 理想信号位置1223各信号位置右左右右绿信比(%)44575755损失(%)19.3340.6720.6718有效绿信比(%)24.6716.3336.3337绿时差7821.521.572.5相位差86
242480
如要保持原定周期时长,则带速调整为
16.33%24.67%
=
20.5%2
+=带宽
2275013.6/50/110
s v m s km h C ⨯===≈
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