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化中的“蛋壳⿊陶”
2019-10-15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在⼭东章丘县龙⼭镇城⼦崖遗址上,发现了数⽚漆⿊、光亮,有的甚⾄薄如蛋壳的陶⽚,经考证,这些陶⽚竟是四千多年前的先民创造的“龙⼭⽂化”遗存,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陶。
“蛋壳陶”这⼀发现⽴即轰动世界,揭开了考古史上划时代的⼀页。
这类器物⿊如漆,并且器壁如同蛋壳⼀般,因此⼜有“蛋壳⿊陶”之美誉。
龙⼭⽂化蛋壳⿊陶⾼柄杯,是“⼭东龙⼭⽂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蛋壳⿊陶”表明龙⼭⽂化时期的制陶⼯匠对陶⼟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分⾼超的境地。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的蛋壳⿊陶杯,为呈⼦遗址第72号墓中出⼟,通⾼12.5厘⽶,⼝径10.8厘⽶,底径4.8厘⽶,重量仅为60克。
泥质⿊陶,盘状⼝,⼤折沿,直筒形腹,腹外部饰弦纹,筒形柄,柄饰镂孔,柄上部与杯腹相接,形成⼀体。
快轮制作,通体磨光,陶质细腻,器壁均匀,造型优美,漆⿊发亮,薄⽽坚实,⼝沿处厚度不到1毫⽶,为龙⼭⽂化典型性器物,是新⽯器时代龙⼭⽂化时期的礼器。
蛋壳⿊陶的制作⼯艺
⿊陶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是继彩陶⽂化后的⼀种⽂化,⿊陶出现在新⽯器时代晚期的⼤汶⼝⽂化、龙⼭⽂化的遗址中,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
中国⿊陶的制作⼯艺⽐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
⿊陶的制作,早期以⼿制,⽤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少光亮。
到了⼭东龙⼭⽂化时期,已普遍采⽤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艺有了极⼤提⾼。
龙⼭⽂化时期蛋壳⿊陶的制作⼀般采⽤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做⼯精细,⽕候极⾼,质地坚硬。
制作过程⼗分复杂,成品率极低,选⽤的泥⼟来⾃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
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颗粒泥沙沉⼊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质特别细腻、⽆沙、黏性⼤,⽽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纯⿊均匀质感,适合于⿊陶制作。
蛋壳⿊陶使⽤的陶泥经过了反复淘洗,制成的陶坯内外没有任何杂质,质地细密坚硬,⼏乎没有渗⽔性。
再对陶胎进⾏镂孔和雕刻纹饰等⼯序,然后经过阴⼲等⼗⼏道⼯序焙烧⽽成陶胎,最后利⽤先进的封窑渗碳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熏烟渗碳”,将烟中的碳粒渗⼊坯体⽽使其呈⿊⾊,最终才能烧制成⼀件蛋壳⿊陶。
蛋壳⿊陶的发展变化
1975年⼭东省博物馆、⽇照⽂化馆发掘⽇照东海峪遗址时,发现了有⼤汶⼝⽂化晚期向龙⼭⽂化过度的三叠层,下层出⼟的蛋壳⿊陶镂孔⾼柄杯、细颈袋⾜鬻、夹砂⿎腹罐等器物都表现出⼤汶⼝⽂化晚期特征;中层出⼟的蛋壳⿊陶镂孔⾼柄杯、斛形杯、等腰三⾓形纹⿍⾜等器物,既是由下层同类器物演变发展⽽来,⼜是上层同类器物的祖型,具有从⼤汶⼝⽂化向龙⼭⽂化过渡的性质;上层出⼟的蛋壳⿊陶镂孔⾼柄杯陶鬻、陶⾖、陶杯、陶罐、陶⿍等,都具有典型龙⼭⽂化的特征。
这个发现从陶器外形和制作⼯艺上的变化表明龙⼭⽂化由⼤汶⼝⽂化发展⽽来。
东海峪遗址三个⽂化层不仅在器物发展上相互衔接,在墓葬⽅⾯也有承袭关系。
遗址上、中、下三层都有墓葬,三层墓葬基本上也是衔接的,因此从下层墓葬的⿊陶⾼柄杯到中、上层墓葬的蛋壳陶⾼柄杯,基本上反映出了由⿊陶到蛋壳⿊陶得发展变化。
但是,东海峪遗址出⼟的蛋壳陶杯较少,难以完整的反映出蛋壳陶的形成、发展、衰退三个阶段。
诸城市呈⼦遗址出⼟的⼗⼀件“蛋壳⿊陶”器物,正好充实了这⼀点。
1976年9⽉⾄1977年3⽉发掘的诸城呈⼦遗址,其中发现⼋⼗七座龙⼭⽂化墓葬。
龙⼭⽂化分为早、中、晚三期,第40号墓为早期,第32号墓定为晚期,过渡形态的⼀类则为中期。
第40号墓发现的“蛋壳陶”与东海峪中⽂化层墓葬出⼟物属同⼀类型,这类蛋壳⿊陶⾼柄杯,杯⾝和杯柄有明显分界,属于“蛋壳陶”器型的形成期;呈⼦中期第72号墓的“蛋壳陶”与东海峪上⽂化层墓葬出⼟物也相似,属于“蛋壳陶”器型的发展期,这类蛋壳⿊陶⾼柄杯柄部加粗,杯沿加宽向上折成⼤敞⼝;呈⼦晚期第32号墓的“蛋壳陶”是由呈⼦中期发展⽽来,这类蛋壳⿊陶⾼柄杯,杯⾝陷⼊柄部,外层刻有弦纹,属于“蛋壳⿊陶”器型的衰退期。
在东海峪遗址未发现过,填补了⼤汶⼝⽂化晚期蛋壳陶杯的空⽩。
这两处遗址出⼟的⿊陶⾼柄杯和蛋壳⿊陶⾼柄杯,虽隔数百⾥,但制作⼯艺、器形、纹饰都⼗分相象,从年代、地域和地层上揭⽰了龙⼭⽂化蛋壳陶是由⼤汶⼝⽂化晚期的⿊陶发展⽽来,充分证实了蛋壳⿊陶的发展经过了形成、发展和衰退三个时期。
蛋壳⿊陶杯的⽂化研究价值
“蛋壳⿊陶”这种制作精致、造型⼩巧、外表漆⿊、陶胎薄如蛋壳的⾼柄杯。
它仅为典型龙⼭⽂化所独有,⽽且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地区,它的⽤途和⽂化研究价值⼀直为考古⼯作者所重视。
从器物本⾝研究,蛋壳⿊陶杯有许多实⽤上的弱点,如陶胎极薄,稍有碰撞,即易粉碎;⼤盘⼝和⼩圈⾜,头重脚轻极易倾倒,所以经常挪动使⽤是极不适宜的。
从蛋壳⿊陶杯的器物造型和薄胎推测,它不会是⽣活中的常⽤器⽫,⾄少它已从实⽤器⽫中分化出来,成为⼀种另有专⽤的器物。
从其出⼟位置分析,绝⼤部分出于墓葬中,有的在⼈架头部,有的在脚部,也有的在上肢⼀侧,⽽且多是单独放置,⼀般都不与其他陶器混杂⼀起,这也反映了蛋壳⿊陶在墓主⼈⽣前的重要地位。
蛋壳⿊陶杯仅出⼟于较⼤型墓葬。
以诸城呈⼦遗址的87座龙⼭⽂化墓葬为例,出⼟的⼗⼀件“蛋壳⿊陶”器物,只见于⼗座墓葬。
这类墓葬不仅墓室⼤,还有⽊椁,随葬陶器⼀般都是量多质⾼。
这类墓葬中还常见⽤猪下颌⾻随葬的现象,呈⼦遗址⽤猪
下颌⾻随葬的龙⼭⽂化墓葬共⼋例,蛋壳⿊陶杯与猪下颌⾻并存的有四例,占半数,第32号墓是其中最⼤的⼀座墓葬,随葬品中有“蛋壳陶”两件和猪下颌⾻⼗三块。
这表明蛋壳⿊陶杯为少数富有者所占有。
在当时猪下颌⾻是墓主⼈拥有财富的象征,⽽蛋壳⿊陶杯⼜⽐猪下颌⾻更加稀缺,所以这种珍贵⽽⼜⽆实⽤价值的蛋壳⿊陶杯,应是⼀种专为礼仪⽤的器⽫。
这种礼器的来源,是现实⽣活中的实⽤品,以后由于各种礼仪活动的需要,特权者才把它作为礼器专⽤起来。
⼤汶⼝⽂化晚期的那种常见的⿊陶⾼柄杯因为陶胎较厚,⼝沿窄⼩,还是有⽣活实⽤价值的,如果把它解释为酒器,是可信的。
不过那时的⿊陶⾼柄杯也可能已兼⽤于⽣活和礼仪的两种职能,以后随着⽒族贵族及其阶层的出现,蛋壳⿊陶杯作为⼀种礼仪品也随之从⽣活器⽫中分化出来,成为统治阶层拥有特权和⾝份⾼贵的象征。
诸城呈⼦遗址的龙⼭⽂化墓葬不仅存在着对照鲜明的⼩墓和⼤墓,⽽且出现了穷者和富者各⾃分别聚族⽽葬的新葬俗。
说明新时期晚期⽒族社会那种以⾎缘为纽带按⽒族⾃然分布的居住情况已慢慢地为贫富关系所打破,阶级正在形成。
“蛋壳⿊陶”作为礼器的出现,开启了新⽯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早期的社会性质变⾰之路。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龙⼭⽂化中的“蛋壳⿊陶”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