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作为中国华南最大中心城市,最早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广州以其开放、自由、包容的姿态公众于世.在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广州如何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广州歌剧院被寄予了重任.
广州歌剧院选址定于珠江新城这一文化汇聚点和中轴线的节点。

基于歌剧院要求具有独特的现代感,并要求成为广东的地方文化基地,设计方案如果只是忠实地表现歌剧院的功能性和逻辑性,但外观和造型平淡中庸缺乏动感,此类方案必会淘汰.广州歌剧院方案设计的挑战是明确的。

2002年11月底,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开始公示。

来自国内外的9个设计方案参与角逐。

经过甄选,评审从九大方案中初定三大方案,分别是奥地利Coop Himmel blau事务所的“激情火焰”、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圆润双砾”和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贵妇面纱”。

最终扎哈的“圆润双砾”方案中标。

广州歌剧院外部地形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状,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

主体建筑——造型自然、粗野,为灰黑色调的“双砾”,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

设计既融合了勒·柯布西耶的粗犷主义风格和后现代建筑的隐喻理论又发挥了自己的动态构成设计手法。

虽然扎哈把歌剧院比做两块宁静的石头,但极具动感的流线造型仍然可以让人们联想到石头被冲刷的过程和流动的珠江。

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扎哈是一位来自伊拉克的女人。

她在建筑界的顶峰与男人们高谈阔论.她出生于巴格达,阿拉伯血统刚劲热烈,童年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背景.在伦敦生活了20年的扎哈,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直到2004年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

她获奖同时并创下两个记录:该奖创立25年以来唯一位获此殊荣获奖的女建筑师,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建筑师。

建筑界的两位巨匠库哈斯、矶崎薪对扎哈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77年扎哈毕业获得AA授予的硕士学位,之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在那里她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

个性使然,扎哈需要一个更自由的空间施展,她选择离开OMA。

但实至今日,她仍与OMA保持着特殊的关系。

她与与雷姆·库哈斯仍是很要好的朋友。

第 1 页
1979年扎哈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

独立之后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三角形和长弧曲线,那些炸烈开的碎片在城市上空横飞,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

扎哈的建筑语言逐渐鲜明和彰 显出来。

作为一个建筑师,在最初的日子是非常困难的。

扎哈在家里埋头苦干,提交设计方案参与竞争。

直到1983年,“香港之峰俱乐部”竞赛中,她获得一等奖,标志着扎哈的崛起 。

这次竞赛原本在初赛中已落选。

因矶崎新的慧眼赏识,使其方案起死回生,从出审淘汰中拣了回来,并在之后一跃获得首奖方案。

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虽然“香港之峰俱乐部”最终只停留在方案阶段,但扎哈已经名声远扬,跻身于明星建筑师行列。

扎哈的每次设计都会力创新,达到风格上的不拘一格。

这次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更是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特立独行的建筑结构再次引起轰动。

广州歌剧院整个造型的外围护,用悬挑结构和连续墙代替以往盒子建筑的梁柱结构,分不出哪根是梁,哪根是柱,都是倾斜的扭曲的,其最大的倾斜角度竟达30度。

传统的柱梁是以传递压力这种关系来完成稳固性。

广州歌剧院的折面很多,很难分出主和次的关系,梁和柱子的区分也变得不是很明显了。

很多情况下是要靠面与面之间的相互拉扯的作用来对结构整体进行作用.
广州歌剧院结构比鸟巢还要复杂.“大石头”外围护钢结构,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

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79°,最大为177.5°"小石头"共有37个面,18个转角,54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43.9°,最大为174.1°。

悉尼歌剧院贝壳式的翘面,能够用数学上的数字规律来计算;鸟巢结构异常复杂,但主受力结构层次分明;水立方泡泡表面看似无矩可寻,但每个面亦可复制完成。

然而广州歌剧院的塑性形体,无法用数学方式去描述。

要将“圆润双砾”的非几何形体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就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难题。

广州歌剧院结构比北京的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还要复杂.鸟巢起码有四分之一节点是对称的,而广州歌剧院没有一个节点相同。

建造使用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

况且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工程师们只能摸索着进行。

第 2 页
悉尼歌剧院是一流的建筑,但不是一流的剧院,法国巴士底大剧院是一流的剧院,但不是一流的建筑。

那么广州歌剧院如何成为一个功能、形式与可行性三者俱佳的优秀剧院? 广州歌剧院观众厅由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联袂设计, 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声学实验室的配合,使广州歌剧院成为一座一流的建筑,也是一流的剧院。

中国是世界上正兴 建剧院最多的国家,但声学是由国际声学大师设计的,目前仅有国家大剧院和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是由全球顶级声学大师,迄今唯一活跃在声学界,并且是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马歇尔设计。

马歇尔对广州歌剧院非常重视,他已经75岁了,为了这个项目先后4次前来广州。

能够邀请到马歇尔来为歌剧院做声学设计,这其中存在机缘巧合……“双手环抱”式看台,这是马歇尔一个20多年的创想,应用在歌剧院也是全球首次。

广州歌剧院不规则的形状正好让它有了用武之地。

2001年11月25日广州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过成功的表演。

广州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音乐演奏水平和欣赏水平。

在广州建设歌剧院不仅是具有经济实力,也具备了文化氛围。

待2008年广州歌剧院建成,广州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地处华南地区的交通中心,扩大同香港中西文化交汇之间的文化交流。

广州歌剧院一定会构筑广州城的浪漫地标。

广州歌剧院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北岸交汇处的西侧,是一座个性鲜明,功能齐全的艺术殿堂。

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7万平方米。

是继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之后的全国第三大歌剧院。

整座建筑地面以上高度为43.1米,地下为负18米,地上7层,地下4层。

广州歌剧院外部形态犹如一座平缓的山丘上放置的大小不同的两块“砾石”。

“大石头”为1800座的歌剧场及其配套设备用房、剧务用房、演出用房、行政用房、录音棚及排练厅;“小石头”为400座的多功能厅及西餐厅。

南部的“草坡”是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包括咖啡厅、售票中心和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等。

地下室用作停车库、设备用房、部分化妆间及舞台机械设备的台仓。

为保证“双砾”和景观的整体效果,本项目的空调冷却塔设在地下室,隐藏于地面的绿化带
第 3 页
中。

位于两块“石头”和“山丘”之间的首层部分为架空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公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

设计理念“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

传说中的海珠石是广州的镇城之石。

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来自于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

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

建筑师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主体建筑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

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 当中,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

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作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物和城市景观融合共生。

扎哈·哈迪德,从图纸建筑师到解构主义大师
从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开始踏上中国这片东方的土地,这个宽广而自由的设计舞台。

作为一个崇尚新鲜事物的建筑师,来自英国的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同样对中国及珠三角感兴趣,随着广州歌剧院项目的成功中标,开启了她在中国的设计之路。

与中国的渊源
学生时代的扎哈,曾经到过中国,到过北京,那时,她对中国文化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喜爱油画的扎哈,欣喜地发现,中国有许多绘画材料,在其他地方是买不到的,而且,她对中国的京剧也觉得非常的好奇。

直至2000年的广州歌剧院的国际招标,她又重新真正了解和接触中国和珠三角的文化。

第 4 页
2000年,珠江新城的全面开发,扎哈事务所、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蓝天组建筑师事务所等都对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兴趣。

而广州歌剧院是一个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又是位于广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南方城市,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国外建筑师。

作为广州歌剧院的项目建筑师,SIMON在1995年就进入扎哈的事务所上班,那时,扎哈的事务所只有15人左右,而且她的事务所,大多只是做方案性和概念性的方案,由于建造难度过大,实施的不多。

为此,她被称为“图纸建筑师”。

但扎哈的理念超前,却吸引着许多像SIMON这样的年轻人。

“我崇拜她的勤奋、她对工作的完全投入,她年轻的心态。

即使现在25年过去了,她的心态依然还是那么年轻,她的理想从不被岁月所淹没和磨平。


地理性词语表述建筑
思想超前的扎哈,方案的做法也非常超前。

他们在进行广州歌剧院的招标时,首先了解了歌剧院周边的地形,对现场的位置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我们想象了歌剧院所辐射的范围,歌剧院的东面和西面,比较开阔,因此我们构思,建立一座环绕性很强的建筑,是完全开放的,在珠江新城,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进入歌剧院。

”SIMON说,他们的构思,首先歌剧院是一个开放式的建筑,让不去听歌剧的人们也能进入歌剧院。

在现有的地形情况下,他们设想了利用周边的景观,做了两块石头,本意为珠江将两块石头冲上了岸边,然后被沙固定在歌剧院的位置,因此,歌剧院的建筑形体就设计成了两块石头。

扎哈的风格是与地理 非常相符的,她的方案中,也经常用地理性的语言来表述。

如在方案中,经常用到的破裂、摩擦等,门,用人流的通透来表达;窗,用光线的通透来表达;墙的表达,用斜墙、斜柱等等,她善于用形象的而理性的语言来表达冰冷的建筑。

她认为这样才能带动大家的心,随着方案去了解项目。

建筑理念:浮起来的建筑
广州歌剧院的造型独特,而且歌剧院里,每一条柱子、每一块立面都完全不同,这就是扎哈的风格。

“我们的理念是浮起来的建筑。

下面通透。

”既然要通透,那么通透的空间,在实施时,就用斜的或不同的建造方法进行表达。

她的设计有动感,元素性非常强,讲究与主体建筑的延续性。

扎哈在设计歌剧院时,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那就是她希望可以带动市民与文化的一种互动的参与,希望功能的建设能带动市民与文
第 5 页
化的近距离接触。

这种理念与城市是融合在一起的。

扎哈事务所在做歌剧院的方案时,用草做了许多模型,将理念表现出来。

这也是扎哈的不同于建筑界的风格,她自己经常用油画来表达她所要设计的建筑。

第 6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