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附中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的频率越高,响度就越大B
解析:B
【分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传声的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2)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只有频率在这一范围内,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我们才能听到;
(3)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其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及据声源的距离有关;
A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并且速度不同,故A错误,B 正确;
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且达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我们才能听到,故C错误;
D.响度是声音的强弱,其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与频率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2.一个锣鼓队正在表演。

观众们发现,每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原本听到的鼓声就“消失”了。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C
解析: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胡琴、琵琶、羌笛各是一种乐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A.音调响度B.音色响度
C.音色音调D.音色音调响度A
解析:A
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用胡琴、琵琶、羌笛等乐器,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一定是不同的,但是不同乐器可以演奏相同的曲调,也可以发出一样大的声音,所以具有的相同特征可能是音调和响度。

故选A。

4.唐朝一寺庙所藏的罄常常无故自鸣,和尚不知其因而被惊吓以致患病,后经人指点方知与前殿的钟有关,击此应彼,故钟鸣罄响。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钟鸣罄响”是一种回声现象
B.“罄无故自鸣”说明有些物体不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一起在做相同形式的振动
D.“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都不同C
解析:C
A.回声是指物体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物体所接收的现象,“钟鸣罄响”是指两个物体各自发出的声音。

故A错误;
B.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条件,“罄无故自鸣”是因为受到声波的能量冲击而使得自己发生了振动从而自鸣,故B错误;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都发生了振动,并且罄振动的规律是由钟发出的声波决定的。

故C正确;
D.此题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的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实验中喇叭发声时烛焰在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
解析:D
A.甲实验抽气过程,钟罩内铃声变小,当空气抽完后,便听不到钟罩内的声音,说明真空不可以传声,故A错误;
B.乙实验中钢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实验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丁襂中烛焰晃动是因为喇叭发声时,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6.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
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A
解析:A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升高,音调逐渐升高水壶就像一个笛子一样,你往里面到水时,水壶发出的声音是水壶内空气柱的振动形成的;倒水时,水越来越满,空气柱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便可以根据不同空气柱的发声不同来判断热水壶中的说水是否满了。

故选A。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
解析:B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隔墙有耳,是因为墙能传播声音,所以在墙外面也能听到墙内的声音,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可听声能传播很远,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故D错误。

故选B。

8.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B.有一种声纹锁。

只要主人说出暗语才能把锁打开,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C.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D.中高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种措施是防止噪声产生A
解析:A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B.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才能把锁打开,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中高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种措施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
解析:A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A正确;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
C.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具有很大能量,破坏力不小,故C错误;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0.学校积极响应各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从2月10日起利用网络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各科老师轮番上阵网络直播,下列物理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同学们听出熟悉的老师声音时异常兴奋,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调不同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提高声音频率的方式来达到增大音量,强调重点知识的目的C.同学们听课时会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
解析:D
A.每个发声体的音色都不同,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色不同,故A错误;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增大声带振动幅度,从而提高声音响度来达到增大音量的目的,故B错误;
C.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声源处阻值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11.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

以下关于减弱噪声的方法正确的是()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教室外工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带上耳罩是最合理的减弱噪声的方法C.在城市里有的地方装上噪声检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解析:D
【分析】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片、从传播过程、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在教室外要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带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同时影响了听课,故B错误;
C.在城市里装上噪声检测仪可以检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屏可以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12.如图所示的小姑娘正在拉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关于二胡演奏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B.二胡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声音一定不会成为噪声A 解析:A
【分析】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中传播。

(3)我们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其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4)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环保角度出发,不管声音是优美动听,还是杂乱刺耳的,只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的,都可以称为噪声。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中传播,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故C错误;
D.根据从环保角度出发的噪声定义可知,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在有些情况下,二胡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20000Hz
C.通过听声音就判断保温瓶里水快满了,是因为音调发生了变化
D.鼓发出声音是鼓面振动产生的,MP3播放音乐不是振动产生的C
解析:C
A.真空无法传声,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故B错误;
C.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有关,向保温瓶中装水时,空气振动发声,不断加水,空气柱越来越短,音调越来越高,所以通过听声音就判断保温瓶里水快满了,故C正确;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MP3播放音乐也是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14.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传遍大江南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D.歌声总是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D
解析:D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5.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途径传入耳内。

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音叫_________,频率低于20 Hz 的声音叫_________。

空气传导骨传导超声波次声波
解析:空气传导 骨传导 超声波 次声波
[1][2]人听到声音的两条途径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当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从而听到声音,叫做空气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叫做骨传导;
[3]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
[4]低于20Hz 的叫次声波。

16.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_________传感器工作的(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

声源超声波 解析:声源 超声波
[1]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2]现代汽车广泛应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

17.(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至抽空前的响度,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 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 ,则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__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590m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590m
(1)[1]根据题意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真空不能传声;
(2)[2]由s v t
=得 1530m/s 6s 9180m s vt ==⨯=
因为声波发出去又反射回来,所以测量处海洋的深度:
9180m 4590m 22
s h ===
18.(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_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________逐渐变低了(前两空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集中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响度相同的是_________。

响度音调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次声波频率低
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ac
解析:响度音调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次声波,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ac (1)[1]拨动钢尺,钢尺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2]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变慢,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3]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波,而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 Hz~20000 Hz;
(2)[4]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由a、c两图可知,振幅相同,故响度相同。

19.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

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两次超声波信号,n1 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

设测速仪匀速扫描,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2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反射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
_______m,汽车是在向测速仪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的。

(2)汽车的行驶速度是________m/s。

靠近20
解析:靠近20
(1)[1] 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超声波)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
t 1=12×0.6s=0.3s , 因为v =s t ,所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 1=vt 1=340m/s ×0.3s=102m ;
[2]由图b 可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
t 2=
12×0.4s=0.2s , 因为v =s t
,所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 2=vt 2=340m/s ×0.2s=68m ;
由于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在逐渐减小,说明汽车逐渐靠近测试仪;
(2)[3]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 1−s 2=102m−68m=34m ,
这段距离用时:
t =△t +t 2−t 1=1.8s+0.2s−0.3s=1.7s ,
汽车的速度:
v 汽车=s t =34m 1.7s
=20m/s 。

20.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 ,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m/s.
5×103
解析:5 ×103
由s v t =得,光运动15km 所用时间:3581510m 510s 310m /s
s t v -⨯===⨯⨯;光传播所用时间为5×10-5s ,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从看到光到听到声音的时间大约等于声音传播所用时间,因此用315000m 1.510m /s 10s
s v t ===⨯声,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合理的. 三、解答题
21.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鸣笛后2s 听到回声,汽车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前进了30m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笛声2s 通过的路程;
(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
(4)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
解析:(1)15m/s ;(2)680m ;(3)355m ;(4)325m
(1)汽车行驶的速度:
v 车=30m 2s
s t =车=15m/s ; (2)笛声2s 通过的路程:
s 声=v 声t =340m/s×2s=680m ;
(3)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
2s =s 1+s 2,
s =
12(s 车+s 声)=12
(30m+680m )=355m ; (4)司机听到回声车距山崖的距离:
s ′=s -s 车=355m-30m=325m .
答:(1)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5m/s ;
(2)笛声2s 通过的路程为680m ;
(3)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355m ;
(4)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325m . 22.一快艇以20m/s 的速度在湖面上朝着对面高山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在A 处鸣笛后,经过4s 后在B 处听到对面处的高山传来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

求: (1)A 处到B 处的距离
(2)4s 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
(3)A 处离高山有多远?
解析:(1)80m ;(2)1360m ;(3)720m 。

(1)A 处到B 处的距离:
s 1=v 1t =20m/s×4s=80m ;
(2)4s 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
s 2=v 2t =340m/s×4s=1360m ;
(3) A 处离高山的距离:
s =
1280m+1360m 22
s s +==720m 。

答:(1) A 处到B 处的距离是80m ;
(2)4s 内声波在空气中所传播的路程是1360m ;
(3)A 处离高山720m 。

23.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小聪成为了一名一百米终点计时员,测出小明的成绩为11.46s ,但由于他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当天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

求:(1)发令后,经过多少时间小聪才听到枪响?(保留两位小数)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

解析:(1)0.29s ;(2)11.75s 。

(1)发令后小聪听到枪响的时间:
t 2=s v =100m 340m /s
≈0.29s ;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
t=t1+t2=11.46s+0.29s=11.75s。

答:(1)发令后,经过0.29s小聪才听到枪响;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为11.75s。

24.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
解析:98s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传到终点时运动员已经开始跑了,由于s=100m,v声=340m/s,

s
v
t
=知道,声音传到终点时,已经传播的时间是:
100m
=0.29s
340m/s
s
t
v
=≈

所以,真实成绩应是计时时间加上声音100米传播的时间,即
13.69s+0.29s=13.98s
答: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13.98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