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练习教师版高考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练习(教师版)
一、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难后易。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规律,巧妙断句
二、断句常用规律:
方法一:找名词 (代词),定句读。

(找主干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 (代)词,找主干。


例1: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 / 鼻莫如大 / 目莫如小 / 鼻大可小 / 小不可大也 / 目小可大 / 大不可小也 / 举事亦然 / 为其不可复者也 / 则事寡败矣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些,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方法二:找虚词(句首、句末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辩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盖”“凡”“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乎”“窃”“请”“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发语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2: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 / 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 / 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 / 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天下的事情难道有困难简单之分?做它,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做它,那么容易的也会变的困难!人们求学难道有困难简单之分?做它,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做它,那么容易的也会变的困难!
方法三:找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
句读。

例3: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各有差 / 上问曰 / 如我 / 能将几何 / 信曰 /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 上曰 / 于君何如 / 曰 / 臣多多而益善耳 / 上笑曰 / 多多益善 / 何为为我禽 / 信曰 / 陛下不能将兵 / 而善将将 /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方法四:依修辞,定句读
1①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4: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虽我之死 / 有子存焉 / 子又生孙 / 孙又生子 / 子又有子 / 子又有孙 / 子子孙孙 / 无穷匮也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就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孙没有穷尽。

②排比、对偶、对称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运用了这些方法,句子会有相似的结构,对称的结构,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例5: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积善多者 / 虽有一恶 / 是为过失 / 未足以亡 / 积恶多者 / 虽有一善 / 是为误中/ 未足以存 / 人君闻此 / 可以悚惧 / 布衣闻此 / 可以改容
【译文】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事,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

而坏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能算是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存。

君主听到这些,就会害怕,百姓听到这些,就会改变脸色。

③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6: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
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此谓失其本心
【译文】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精美的宫室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方法五:依句式,定句读
①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例7: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 /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 识众寡之用者胜 / 上下同欲者胜 / 以虞待不虞者胜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译文】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

②固定句式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句式都
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句式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常见
的固定句式形式主要有“……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如……何、奈……何、无乃……与乎等。

例8: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今之谏赏 / 时或有之 / 不谏之刑 / 缺然无矣 / 苟增其所有 / 有其所无 / 则谀者直 / 佞者忠 / 况忠直者乎
【译文】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

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者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
二、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1.南方有鸟焉 / 名曰蒙鸠 / 以羽为巢 / 而编之以发 / 系之苇苕 / 风至苕折 / 卵破子死 / 巢非不完也 / 所系者然也
【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

它用软软的羽毛做窝,并且用长长的发丝编织起来,把它系在芦苇穗上。

大风一刮,芦苇穗就折断,鸟蛋打破了,雏鸟也摔死了。

它所以会这样,并不是窝做得不好,而是筑巢的地方不对头。

2.惠子谓庄子曰 / 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 /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以盛水浆 / 其坚不能自举也 / 剖之以为瓢 / 则瓠落无所容 / 非不枵然大也 / 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 庄子曰 /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

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

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

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

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3.因为本其山川 / 道其风俗之美 /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 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 / 以与民共乐 / 刺史之事也 / 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4.陈太丘与友期行 / 期日中 / 过中不至 / 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 /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 客问元方 / 尊君在不 / 答曰 / 待君久不至 / 已去 / 友人便怒曰 / 非人哉 / 与人期行 / 相委而去 / 元方曰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日中不至 / 则是无信 / 对子骂父 / 则是无礼 / 友人惭 /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

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5.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 / 子猷子重多说俗事 / 子敬寒温 / 既出 / 坐客问谢公 / 向三贤孰愈 / 谢公曰 / 小者最胜 / 客曰 / 何以知之 / 谢公曰 / 吉人之辞寡 / 躁人之辞多 / 推此知之
【译文】黄门侍郎王徽之兄弟三人一起去拜访谢公(谢安),子猷(王徽之)、子重(王操之)两人说了很多俗事,子敬(王献之)只是略作寒暄而已。

三兄弟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公:“刚才的三位贤士,哪个最好?”谢公说:“小的最出色。

”客人问:”怎么知道的呢?”谢公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根据这个推知的。


6.宋人有得玉者 / 献诸司城子罕 / 子罕不受 / 献玉者曰 / 以示玉人 / 玉人以为宝/ 故敢献之 / 子罕曰 / 我以不贪为宝 / 尔以玉为宝 / 若与我者 / 皆丧宝也 / 不若人有其宝 / 故宋国之长者曰 / 子罕非无宝也 / 所宝者异也 /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 / 儿子必取搏黍矣 / 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 / 鄙人必取百金矣 / 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 / 贤者必取至言矣 / 其知弥精 / 其取弥精 / 其知弥觕 / 其取弥觕 /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译文】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要。

献玉者说:“我拿到这块玉,认为它是个宝物,所以才来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与当宝,要是把玉给了我,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不如我们都保留自己的宝吧。

”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

要是把白金和一把黍子给他选,他肯定
要黍子;把和氏之璧和百金给我选,我必取百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

越能看到精华的人,就会获取精华;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

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7.史官曰 / 交友之道难矣 / 人当意气相得时 / 以身相许 / 若无难事 / 至事变势穷/ 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 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 / 吾观杜环事 / 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 / 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 / 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译文】史官说:交友之道太难(把握)了。

当两人意气相投之时,友人可以以身家性命相许诺,好像(为了你什么事都可以办)世上没有什么难事了。

等到世事发生变化你已走投无路(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履行当初所说的话背离你而去的人实在太多了。

更何谈在(你)死了之后能照顾你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又哪里能超过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
8.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禹曰 / 朕少好弓矢 / 得良弓十数 / 自谓无以加 / 近以示弓工 /乃曰 / 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 工曰 / 木心不直 / 则脉理皆邪 / 弓虽劲 / 而发矢不直【译文】太宗对太子的老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射箭,自以为可以深知它的妙处。

最近得到很多好的弓,给做弓的巧匠看。

工匠说:“都不是好木头。

”我问他原因,工匠说:“木不是直木,它的脉理也都是不正的,弓虽然刚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所以不是好弓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