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历
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

”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
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参考答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前,西方文化已经在北美发展,故A排除。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西方文化的征服,故B排除。

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也不利于西方文化的征服,故C排除。

明治维新目的之一是摆脱西方控制,其文明开化政策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征服;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对青岛问题的处置,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D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影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2. 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指出:“绝对时间既无时间价值,也无科学价值,没有一个人提出证据说他知道关于绝对时间的任何东西,绝对时间是一种无用的形而上学的概念。

”这一观点
A.验证了伽利略有关运动的观念
B.促成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研究
D.启发了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相对论。

由材料可知马赫对绝对时间持怀疑否定的态度,指出“绝对时间既无时间价值,也无科学价值”,表明马赫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结合所学可知为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条件,所以C符合题意。

3. 科技史专家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图所示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①蒸汽机②飞机③手机④磁悬浮列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C
4.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参考答案:
B
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
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5.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而且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

文中的“政治纲领”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B
6.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A.城邦政治
B.贵族共和制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D.中央集权制
参考答案:
D
7.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

”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了军国主义残余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作为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盟友
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参考答案:
C
8.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参考答案:
C
9. 有一位英国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参考答案:
B
10. 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经历了180余年。

自雍正王朝起,所有的王公、大臣、贝子、贝勒及历史名臣无不光顾此处,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可谓饱经了历史沧桑。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立者为清朝雍正帝
B.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在一定时期是有决策权的,是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
D.执掌着每日觐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

参考答案:
C
11.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劳动者的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低下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农奴制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D
12. 李鸿章在1863年致曾国藩的信函中说:“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为此,他创办了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发昌机器厂
参考答案:
B
13.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的匡邑,被当地士兵和百姓
围住五天,弟子们惊恐不安。

孔子安慰大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话主要体现了孔子
A、决心要完成周文王的事业
B、听天由命,看淡生死
C、相信匡人最终会给他们放行
D、对人生目标执着追求,对事业的坚定信念
参考答案:
D
14.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所讲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而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选A项。

B符合普罗泰戈拉,排除;C符合王阳明,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普罗泰戈拉
15.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重农抑商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
A
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

故选A。

B项是商鞅变法时期的改革措施;C项是政治制度的改革;D项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点睛: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

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16.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参考答案:
A
17. “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

再同以往的选官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材料中省略处应为()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
考点:1O: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由材料可直接得出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A与血缘关系有关,故排除.
察举制是直下而上,故排除B.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不在中央,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科举制的影响也是考查的重点.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重人文轻科学,阻碍了社会发展.
18. 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的是
A、诸宫调
B、散曲
C、宋杂剧
D、元杂剧
参考答案:
D
19.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参考答案:
D
20. 《中国的世界记录》中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A.自然经济为主体
B.儒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
A
古代中国的科技。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以农业和农业有关的科技占据了绝大部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故选A。

21.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 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土地法
令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
B
22.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参考答案:
C
23.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
参考答案:
知识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先秦到秦汉再到魏晋和宋元时期人民称谓的变化历程中,与土地制度的变化有关,先秦是井田制,分国野,就有了“野人”称谓;魏晋时期,均田制下出现“田客”称谓;宋元时期,租佃制度下出现的“庄客”、“佃”等称谓,C项正确。

小农经济出现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

赋税制度改革是伴随土地制度而来的,B 项排除。

D项与此无关,排除。

故选C。

24. 19世纪中叶,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有()
①农奴制阻碍工业发展②鼓吹解放农民的言论广泛传播③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④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A
25. 某学者在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已学道家,意思足清静寡欲;待入学儒家,要做到()
A.兼爱,即爱无等级差别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
考点:31:孔子和孟子.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对孔子相关思想的正确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是墨子的主张.故排除.
B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故B正确.
C是法家的思想,故排除.
D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故排除.
故选B.
26. 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
的影响是
A.促使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B.促使世界各地交流密切,矛盾不断缓和
C.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调整
D.推动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参考答案:
A
考查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1820年至1870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适应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盛行,主张自由贸易,西方列强也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以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由于率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世界贸易的拓展,故A 项正确。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持续高涨故B想错误;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故C排除;D项言过其实。

所以应选A。

27.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参考答案:
C
28. 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政治笭遭到重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机。

这里的“转机”主要指的是
A.从政治上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B.从思想上着手,强化道德,培养优秀公民
C.从法律上着手,完善法制,稳定社会秩序
D.从经济上着手,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参考答案:
D
29. 之所以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
A.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
B.德国为教皇喂养了很多奶牛
C.教皇从德国劫走大量财富
D.德国处于分裂状态
参考答案:
C
30. 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
堰 D.灵渠
参考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世界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

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

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象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半月谈》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形成怎样的局面?(1分)指出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途径及根本原因。

(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上一次大恐慌”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请写出时间。

(1分)对此美国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2分)
(3)在材料三所列的国际经济组织中,以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为目的的组织是哪一个?叫什么名称?(2分)中国何时通过什么会议加入该组织?(2分)
参考答案:
(1)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1分)
(2)1929-1933年。

(1分)罗斯福新政;世界市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2分)
(3)WTO;世界贸易组织。

(2分)2001年;多哈会议。

(2分)
32. 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上图是名为“恐怖的骨牌游戏”的漫画,从这幅漫画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冷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美苏两国为什么会从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敌人?
(3)模仿下图中已经完成的项目,填写另外两个空格项目。

参考答案:
(1)美苏两国相互对峙;美苏冷战;世界呼吁和平等。

(2)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原因:社会制度对立,意识形态的分歧——冷战爆发的政治渊源;
国家利益的交锋,划分世界的冲突——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世界局势的动荡,国际纠纷的凸显——冷战爆发的现实原因;
欧洲中心地位的动摇,地缘政治的真空——冷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政治上: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或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经互会。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

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

《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

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

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启蒙思想家为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而设计的三种主要方案。

(3)指出材料三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自然科学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天主教神学的信仰危机。

(2)主张:自由放任,宗教自由,社会契约。

方案:伏尔泰的“开明专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社会契约”。

(3)看法:开启民智。

影响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

34. 人袋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

在德刑关系上,《唐律疏议》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

因此,《唐律疏议》中死刑条文只有11条,比隋律减少了92条,还废除了腰斩、枭首、夷三族等传统酷刑。

在礼法关系上,《唐律疏议》主张“失礼之禁,著在刑书”。

这里,“刑”的作用在于禁止失礼行为,为人臣不忠不敬,为人子不孝,无论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违反,都是失礼,都是犯罪,都将受到严惩。

——摘编自李忠建《<唐律疏议>立法伦理思想探究》等
材料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进一步发挥了古希腊自然法思想的“理性”观念,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与自然相符的人的正当理性”。

古罗马时期,自然法观念仍然体现在现实法律中,并相较于古希腊时适用范围更广了,当时的罗马法大全,万民法则是自然法的集中体现,如“权利主体”、“行为能力”、“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生活。

——摘编自庞萌苗《论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律和罗马法产生的背景。

参考答案:
(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罗马法:自然法思想。

(2)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发达。

罗马法:受古希腊影响;罗马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详解】(1)唐律:根据材料中“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根据材料中“自然法观念仍然体现在现实法律中,并相较于古希腊时适用范围更广了”得出自然法思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唐朝和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某方面来分析出唐律和罗马法产生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