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aa1f0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f.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答:民族、民权、民生被称为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味独立的中国。
但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的对象。
②民权主义的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但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③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低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群众的理论武器。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答:内容: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良派为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辩护;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政府恶劣”,“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本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论战的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意义)?(或者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de261e84cc22bcd126ff0cd2.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
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只有“兴民全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ca6b6e2931126edb6f1a107b.png)
此前的斗争,包括象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 义和团的反帝运动,不能革故鼎新、改变封建社 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 讲,还不能算是革命。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 会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的 纲领,并用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 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算 得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袁
清
武
起用 袁世凯
袁世凯
逼清帝 退位
世 凯 篡
昌
南
起
南京
义
北
革命党 和
临 时
孙中山让位
夺 革 命
谈政
果
府
实
何以至此?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外交上,没有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 经济上,国库空虚,财政极度困难 组织上,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三人) 外部因素,袁世凯威胁要武力讨伐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孙中山
1924年12月在天津肝病发作。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 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
《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行不通。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外交部 教育部 海军部 内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实业部 交通部
总长 黄兴(兼参谋总
长)
王宠惠 蔡元培 黄钟英
程德全
陈锦涛
伍廷芳(兼议和
全权大使)
张謇 汤寿潜
临时政府的措施
政治 1.废刑罚 2.保护华侨 方面 3.不准买卖人口
自考03708近代史第3.4章知识重点
![自考03708近代史第3.4章知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239792360cba1aa811da9f.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一、客观题(单选)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全国各地发生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
2.“新政”内容:(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筹建武备学堂,淘汰绿营和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5.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邹容的《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7.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6.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
7.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8.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亲自带领下,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有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9.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最强)四省保路运动兴起。
10.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占领武昌。
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11.1911年,孙中山在南京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35a63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4243b587bceb19e8b8f6ba92.png)
“三民主义”之评 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 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 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 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对推 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高度评价 辛亥革命。1939年5月 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 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 会上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 的。”
湖 北 军 政 府
人物介绍: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 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 他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 当时,孙中山远在美洲, 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 上海,孙武与蒋翊武失 去联络。革命党人错误 地自认为“资望”不够, 以手枪逼迫黎元洪担任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散布各地
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 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 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
(完整版)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完整版)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820b24f5335a8102d220ea.png)
视频
视频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提出“人能 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的主张。
清政府派出考察团赴各国考察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改革官制 改革军制 改革教育 改革经济 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制定商法,奖励工商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
1911 年 4 月 27 日 , 黄 兴 率 敢 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 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 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 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 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第三章-辛亥革命-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f02aaddf78a6529657d53d5.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107)-知识归纳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勒房、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主要包括: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内容:“驱除勒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5、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辩论:(1)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①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③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6ebe17c281e53a5802ff4f.png)
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须知
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 种”。 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士兵读之“即奉为 至宝”。“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 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
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重要内容是排满思想。
他们的反满宣传,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过程, 吸引了一些群众。但这个口号又容易滋长种 族主义情绪,模糊了斗争方向,把一切仇恨 简单地集中到满族统治者身上,清政府一旦 倒台,革命势力就迅速瓦解。
•
(一)民族主义(前提)
1、内容: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指用“民族革命”的方式推翻满 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针 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 别告诫,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 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对人民的一切专制、 压迫、奴役。
2、评价: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 族国家”的近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 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在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主义是前提,而民 族救亡也是当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由于国 内外的险恶条件,孙中山终其一生也没看到 中国真正独立自主的一天,民族主义的宣传 也就最为醒目。
1901年在日本,有人约黄兴去见孙中山,他以为孙不 过是“绿林豪杰”,所以不想见。后来他听说孙中山 是个书生,也以为不过是刘秀、邓禹之流,还是不想 见。直到1905年的一天,他在英国,有人来敲门,自 称“孙逸仙”,“温和端正”,他才感到很吃惊。在 自述认识孙中山的过程时,他颇有感慨地说:“我起 初不满意孙汶[文],就是因为他不是科第中人,不 是经生文人,并且疑心他不识字。到认识以后,才知 道他手不释卷。”当年留学欧洲的朱和中也回忆说, 孙中山去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时,他念着孙亲笔起草的 誓词草稿禁不住笑了。孙问其故,他回答说:“康有 为和梁启超常说您目不识丁,我见誓词简练,知康、 梁所言之妄。”孙傲然说:“我亦读破万卷也。”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4368160952ea551810a6877b.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1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2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3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 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广州发动起义,遇难者有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6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7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覆灭8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9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0 1913年3月袁世凯杀害了宋教仁,10月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1 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12 1915年5月袁世凯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13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14 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溥仪复辟,仅12天就破产了15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3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989454b307e87101f696cf.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1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持“中立”态度,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2.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领会1)(选择)《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
1911年5月,组建“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选择)(1)阶级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7be4c4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b.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506036136bd97f192279e977.png)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和认识三民主义学说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
教训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背景)识记 (一)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1)列强对清政府政治控制的加强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的进一步扩张 (3)列强加紧进行军事的争夺 (日俄战 争)选择题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简答题,多 选)p49 (1)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 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表现为: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③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2)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 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 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 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2年3月10日,袁 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 政府大总统。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 大总统职务。随后, 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 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图 为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 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正是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选择)
成人考试历史第三章
![成人考试历史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e988ae0cba1aa8114431d95b.png)
C.要不要社会革命
7.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
8.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2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 )。B.“二十一条’’
22.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 )。 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2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B.1916年
24.“二次革命”又被称之为( )。
9.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有( ) 。A.共进会 C.文学社
10.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政权情况复杂,有下列几种情况 ( ) 。A.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和旧官僚B.政权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官篡夺C.旧官僚和旧军官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D.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2.清末“新政”包括哪些内容?
(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督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 )。D.《国问题的真解决》
8.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 )。B.中国同盟会
9.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C.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近现代史重点总结第三章
![近现代史重点总结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15114fddaa00b52acfc7cafc.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机关报为《民报》。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邹容的《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论战的焦点: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自考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介绍
![自考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25bdcfa16fc700aba68fc5f.png)
(2)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力量的形成: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章太炎像
黄兴像
10/14/2018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 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 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 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 国救民的新道路。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 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 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 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 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 -1925)
? 时间: 1904、2--1905、9(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 ? 地点: 中国东北 ? 交战双方: 日本、俄国 ? 交战原因: 双方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 ? 性质: 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
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 权的战争。 ? 结果: 日本获胜,日俄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之后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东三 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 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
? 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 卫等执笔,与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主张保皇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 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10/14/2018
10/14/2018
史纲第三章辛亥革命答案
![史纲第三章辛亥革命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487efacfc789eb162dc81c.png)
B.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D.戊戌维新运动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也不可低估9.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戊戌维新运动是A.⼀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一场爱国救亡运动C.⼀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D.⼀一场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运动10.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激烈论战的主要问题是A.要不要变法B.要不要实⾏行民主共和C.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D.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11.戊戌变法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是A.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D.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群众运动12.19世纪9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戊戌维新运动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C.甲午战争惨败造成的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D.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第五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A.实⾏行新政B.⽀支持⽇日本C.局外中⽴立D.⽀支持俄国2.孙中⼭山在1894年领导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同盟会B.华兴会C.兴中会D.光复会3.1903年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良药的是A.邹容B.章炳麟C.陈天华D.严复4.《⾰革命军》的作者是A.章炳麟B.陈天华C.孙中⼭山D.邹容5.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中国同盟会B.中华⾰革命党C.兴中会 D.光复会6.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7.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8.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9.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C.要不要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D.要不要社会⾰革命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训政纲领》11.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的内容A.决定废除不平等条约B.企图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C.决定拒绝偿还外债D.决定拒绝偿还赔款12.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北洋军阀头领是A.李鸿章B.袁世凯C.张作霖D.段祺瑞13.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A.⾟辛亥⾰革命B.戊戌维新运动C.太平天国⾰革命D.义和团运动14.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A.⼆二次⾰革命B.护国战争C.护法战争D.北伐战争15.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A.⼆二次⾰革命的失败B.护国运动的失败C.护法运动的失败D.保路⻛风潮的失败16.清政府宣布“预备仿⽴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A.延续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发展资本主义C.缓和阶级⽭矛盾 D.挽救民族危机17.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该团体提出的⾰革命纲领主要包括A.驱除鞑虏B.恢复中国C.创⽴立合众政府D.平均地权18.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纷纷涌现,它们主要是A.《⾰革命军》B.《警世钟》C.《猛回头》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20.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它们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21.⾟辛亥⾰革命是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了的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A.组建了⽐比较完备的政党B.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纲领C.同农民结成了联盟D.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22.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
简述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 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42: (3P,4)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局限。
答(1)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鞋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②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
买。
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
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简述清末“新政”的目的和内容。
答(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
(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
(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简述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
答(1)外国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文。
答: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勃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又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简述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