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内容摘要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观,自然辩证法,技术转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的确,可形象地讲,人,人类文明是从制造第一把石刀这一生产工具开始的。
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一词中,一开始就写道:“人员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生产工具决定发展的快慢,而如何科学地运用生产工具,更是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这里面就发挥了他的价值。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谁能掌握最前沿的科技,谁就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的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
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我国机械生产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来建设属于自己民族工业体系对于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并不简单,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
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流露出他的影子。
比如我们东区与南区之间因为交通因素搭建起来一座桥梁,从而保障了师生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马克思科学技术观解决了我们日常所面临的困难。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正确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关系到这个企业的未来走向,甚至存亡。
太平洋战争后,日本通过开发新产品如:陶瓷,传感器,测量仪,精密器械,游戏软件和女性内衣。
使日本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些企业通过移植传统工业技术,生产出人们不曾预想的产品。
京瓷的技术,便是把京都陶瓷的传统工艺移植到其他领域。
任天堂原本是经营花牌、扑克、将棋等游戏用品的。
华歌尔开发出形状记忆型胸罩的时候,是根据美国国防总署花了惊人的预算开发出来的用于战斗机座椅的形状记忆合金的技术。
著名的章鱼丸子也是由技术转移产生的。
以前人们用铁板制作渔业的赛璐珞(即硝化纤维塑料)浮球,有人把鸡蛋浇进了这种铁板的洞里,于是就有了章鱼丸子。
所以现代技术的源头,毫无疑问,都是不同工匠人技术的累加,创新和移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讲 唯物史观
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水平 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 判别一种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要看 其基本要素的性质,而且还要看这些 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
•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 畴。
• 2、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 成的客观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 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着其他要素。 • 动态地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 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之中。 •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自主 选择生产关系。
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
•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 人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劳动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 • 社会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人的最根本的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政治结构
• 1、政治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 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政法设施、政法制度、 政治组织。它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 •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心理、社会意 识形式。它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
• 2、国家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本质 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 个地域概念。 • 国体: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概述 •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0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 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一种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科学技 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
特点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方 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起源于 19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该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阶段。
发展
在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05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 系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力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改变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从手工劳动到 机械化生产,再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科技对生产方式 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增强对科技发展 的监督和管理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的持续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 神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THANKS FOR WATCHING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解读我们产业结构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大”而不“强”
• • (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 面临困难。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 增长,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获得了 “世界工厂”的称号。尽管我国已经广 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但我国总体仍 然处于浅层工业化阶段。我国的比较优 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 的,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加工组装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 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 力差。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 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 投入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 出现严重萎缩,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 削弱的危险,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 (3)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 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 缺同时并存。在主要工业品中,有80% 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 足,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 短缺产品。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实质性内容,就是用科技发展新产业,使产业结构不 断地升级和优化。只有认识到这一客观规律,才能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 势,以科技进步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首先,要提高技术水平,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特别是要集中 科研力量和经费,加强应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推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努力形成生产能力,促进行业技术升级,提高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其次,要跟踪产业升级的变化趋势,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升级不 仅是要在现有产业中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且还要进行产业创新,推 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断创造出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要尽快促使高新科 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第三,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要运用计算 机网络等新技术,使商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旅游娱乐业和金融保 险业等产业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第四,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完 善教育产业结构。发展教育事业,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源头。我国小、中、大 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创新观念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促使大学与工商界,特别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一方面 使高校科研面向实际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换为生产力,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 产品;另一方面使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能很快地担当起科技创新工作。职业教 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都要调整完善,要着眼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培 养应用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讲解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 •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 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工具理性是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 在工具理性的滥觞下,现实世界成了它的模板和产物,它拥有了 至高无上的权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它的典型体现。
• 人一旦被纳入到理性控制的世界中,“理性至上”、“理性万能 ”便成了社会中普遍性的标准,这时人就会进入到异化和物化的 状态中,使得人的思想被程式化和机器化。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生态的马克思主义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7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 支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随着 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刘宽红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1、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 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由于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状态,使人丧失了创 造性和反思性,变成了机械的和受动的,从而丧失了主体性和个 体性。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一书中,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概念、方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马克思根据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新突破动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面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恩格斯认真的分析来了多位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后,指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新成果,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地位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与科学技术相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们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演示文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Difference
加纳
due to physical and
human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capital
第十页,共55页。
其次,体现在改变人类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 系和社会关系,成为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和革 命力量。
——思维能力提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的
第二十五页,共55页。
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 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传播, 推动社会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 高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包括启蒙价值、认知价值、预见价值、审美价 值和道德价值 尤其在社会重大变革关头,科学技术为新兴阶 级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二十六页,共55页。
社会对科技发展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为科技发展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 也为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供物质条件,还 推动科学研究从经验水平走向理论水平。 社会关系:制约着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科技成果 的实现 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政治民主、学术自由, 是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影响的指导作用,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三十页,共55页。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与规律)与趋势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 二个方面 ) 20世纪科技发展回顾 科技发展的特征
第三十一页,共55页。
20世纪科技发展回顾 科学:两大理论、四大模型 相对论、量子论、 物质结构模型、宇宙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 型、地球板块构造模型 技术:八大新技术 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激光技术、纳米技术。
演示文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第一页,共55页。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武器,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启示。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国家的强盛,必须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科技创新也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真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实践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努力实现科技与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一方面,要注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作用,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引导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生产,提高产业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要注重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需求带动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攻关,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不断推动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技术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观中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果。
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首先,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具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科技进步也为生产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掀起了新的生产革命。
科学技术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
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 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是“真正的知识”,“ 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 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 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负面效应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1)科学技术在自然领域的变异 (2)科学技术社会领域的变异 (3)科学技术在人类自身领域的变异
科学异化问题
科学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异化就是对原 初目的的背离。
“异化”概念被认为是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思想。
科学异化是现代科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甚至有人提出,科学已经失去了控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 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 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 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 结构组成。
科技异化的体现(案例)
富士康“连环跳”
科技使寿命的延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 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 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人考察了资本主义 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 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 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 的影响。-----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六讲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 初见端倪是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时 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 的发展,为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形成与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1世纪经济发展与科技竞争全球化,是胡锦 涛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胡锦涛 提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战略对策,形成了走中国特色自主 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思 想。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包括:时代性、实践性、科学 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时代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 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 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紧跟时 代发展、紧扣时代主题,创立了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思想都具有鲜明时代的特征。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 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 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 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 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 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 谐观和创新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 特征:
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 性、人本性。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 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 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 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的巨 大增长,2010年GDP世界第二。
48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 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 幸福,是我们进行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之“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 进步的前提性、先决性条件;人民利益是 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之“最高”,则 在于人民是社会发展和价值评价的目的所 在。
的10%占全国财富的1.4%。
38
39
40
41
42
43
44
怀念改革开放前的“公平”、“平 等”
住房:个人盖,单位分。 教育:基本保障。 医疗:基本保障 食品:基本绿色。 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平等不等于贫穷。
45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 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37
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
房价:北京海淀区楼市价格 00年4000、01年4500、02年4600、03年4200、04年 4800、05年5000、06年8000、07年13000、08年 11000、09年34000、10年36000.
教育:学费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医疗:就医难、就医贵。 食品安全:不吃怕饿,吃了怕病。 贫富差距:最富的10%占全国财富45%,最穷
55
谢谢!
56
土地
央企:利润
房地产商:钱
老百姓: 衣食住行
地方政府:GDP
31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 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 社会观察主要不是在实验室中,而是在社 会实践中进行的。 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可以是根据自己的 观察和调查而获得的,也可能而且往往是 借助于别人的既有的调查材料,将之与自 己的经验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 精加以整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从经济、政治学以及文化和伦理有深刻的影响。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础。
由于其对现代科学技术
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社会和政治评价,它以伟大的引导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
家的科技创新。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复杂的社会运动,它是人类文
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影响的概念,而且它的
指导力量是无可争议的。
他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基于人类发展的历史
进程来决定的,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活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社会性的,它不仅仅是
个人智慧的结果,而是艰苦劳动和价值共同所形成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
变了社会和经济面貌,它是一种新兴文化和价值观,它代表着社会框架的
变迁,表明人类进入更高级的文明景观。
从经济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素质,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确保人们拥有更多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多弹性,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还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理论、伦理研究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建立更大的完整性和方向性。
马克思的分析思维将科学技术的发展视为一种社会运动,它在用短期目标来实现长期方向的同时,也将社会性的属性纳入其中,促进正义、公正和正确思想的发展。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种既考虑实用性又关注社会问题的观点,它以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立法和伦理研究为基础,以此来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社会功能概述 第二节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伦理规范 第三节 公众理解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
本章重点
1、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的伦理规范
2、公众理解的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社会功能概述
一、价值二重性功能的表象 二、正负向价值产生原因 三、负向价值的消解对策
(三)人本层面的技术价值二重性
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手段在人本层面的
价值二重性,是上述活动在人类认识能力、 伦理观念、审美意识、身心健康等生理、精 神领域中的正负面价值。
正向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 式从古代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发展到近代形而 上学的思维方式,在19世纪40年代又发展到辩证 的思维方式。广播、电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 文化科技知识得到了广泛的程度,也使得更多的 人能够受到比他们上一辈更高的教育程度。科学 技术本身是革命的力量,它的每一个重大发现和 发明,都是对旧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促使人 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近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使生命伦理、生态伦理、宇宙伦理、网络伦 理等科技伦理得以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凡是真 的便也是美的,科学技术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 识,媒体技术的普及,使艺术与大众相融合,提 升了整个社会的审美素质。此外,科学技术改善 了人们的居住条件,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缩 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许多物质条件。
(二)主体原因
1、社会制度
2、各国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预 3、科技创造主体的价值观 4、科技应用主体的价值观
1、社会制度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角分析了资 本主义社会科技负向价值产生的主体性根源,即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以此作 为物质基础,使机器(技术)成为工人异己的力 量,来奴役与剥削工人。“机器(技术)成了资 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动的权力,成了资本 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在这里, 机器(技术)就它本身的使命来说,也成了与劳 动相敌对的资本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85.表面上 来看,劳动者创造了机器(技术),而机器(技 术)又成为异己的力量奴役着劳动者,即技术的 异化;而事实上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导致的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 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 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 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 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 对科学的理解。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 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 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 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 动,是一般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 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 就范”。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 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 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 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 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 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对这些观点 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马克思、恩格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 史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 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 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 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 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 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 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 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 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 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 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 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对技术的影响
• 事实证明,任何技术活动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 定的社会前提。换言之,一切技术活动在其本质 上来说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它的实施都涉及社会 的诸多因素,其原因在于作为技术构成要素的技 术主体、技术客体、技术目的、技术手段、技术 产品都具有社会性。
1、工程的社会功能
(1)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
(2)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是工程 共同体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3)改变生活样式,发展人类文明。
(4)塑造人文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诚然,动 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 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 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 只是在直接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 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 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 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 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③ 科学改变着人们落后的生活、行为方式。科学通过技术 拓宽了人们的生活手段,开拓了人们的生活范围,改善 了人们的交通手段等。
④ 科学促进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影 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⑤ 科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教育手段,还是教育 内容,或者是教育理念,都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进步。
二、技术与社会互动
1、技术的社会功能 2、社会对技术的影响 3、技术的伦理规范 4、公众对技术的理解
1、技术的社会功能
• 技术的认知功能:即人们通过学习和掌握技术, 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界的理性思维能力;
• 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 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科技的发展造福人类的同
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科学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4、公众理解科学
• 科学作为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体系,其不仅可 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也改变着人们 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产方式。
• 公众理解科学对于进一步认识科学,以科学知识 武装自己,以科学思维行为处事,并有意识的应 用科学规律,提高我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进而推 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科学推动社会变革
科学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 进步到什么水平,就会变革出什么水平的社会和 形成特定的时代。例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和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 气时代、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等。
2、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1)政治对科学的影响 就政治上层建筑而言,往往通过制定科技法、规范科技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观
一、科学与社会互动 二、技术与社会互动 三、工程与社会互动 四、产业与社会互动
一、科学与社会互动
1、科学的社会功能 2、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3、科学的伦理规范(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的影响) 4、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科学的社会功能
(1)科学具有生产力功能 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渗透到劳动者、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管理当中,提高劳动 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 科学通过技术创造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手段,极大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并不断改善人类的 医疗卫生状况。
(3)科学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① 科学通过技术提高了生产手段和效率,使得人们从繁重 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必 要条件; 其次,
② 科学通过绘画艺术喜剧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 了人们的生活视野,丰富了娱乐方式。
一个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多少,对教育重视的程度,直 接关乎该国科学发展和研究的水平。
3、科学的伦理规范(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的影响)
(1)哲学对科学的影响 科学家并非是以“空白的头脑”进行科学研究,哲学可以从
观点、方法、思维方式上给予科学研究启示; (2)道德对科学的影响
可以促进或阻碍科技的发展。作为科学工作者也要恪守 科学道德,秉承科学精神。 (3)文化对科学的影响 器物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器物的态度――奇技淫巧;民多 利器, 国家滋昏。 制度文化:欧洲黑暗中世纪的宗教文化,阻碍科学的发展; 观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 “独尊儒术,重农抑商,重义 轻利,重人文轻自然”。
2、社会对工程的影响(工程的社会性)
4、公众理解技术
• 首先,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创造了生产工 具,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
• 其次,技术作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动,必然 要伴着人类自身发展而发展。这样,人类必然要 对技术有所了解,避免技术的负效应,让技术向 更人道和更民主的方向发展。
三、工程与社会互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工程的社会功能 2、社会对工程的影响 3、工程的伦理规范 4、公众对工程的理解
3、技术的伦理规范
• 技术的发展,必然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矛盾。
(1)技术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 负效应。为此,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 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2)人类固有的伦理道德,已经不是和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适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要用科学、民主、 理性精神来改造传统伦理道德,寻求技术与伦理相互结合, 融合的新途径,建立起一种适合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伦 理观和道德观,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
政策和完善科技体制等,来影响科技活动。欧洲的尤里卡 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中国的登月计划、印度的火 星计划,无不受到政治的影响,是提升综合国力的象征。 (2)经济对科学的影响 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生产为科学发展 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社会经济的竞争需要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也需要大量社会资金支持。 (3)教育对科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