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拓展练习(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芣苢插秧歌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1.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2.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
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名师点睛】
1.《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点睛】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
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2.《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点睛】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铺陈直叙的赋,以物喻物的比,触物兴词抒发情感的兴,这些手法的娴熟运用,在《诗经》各篇章中俯拾皆是,它们在诗歌创作中共同为作者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
极少数诗歌全篇运用单一的手法,绝大多数诗歌往往同时兼具不同的艺术手法,多是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最佳的表达效果,使各诗篇都独具匠心。
3.《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点睛】
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
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
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4.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点睛】
(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一诗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点。
(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理念;《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展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①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①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①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①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①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①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案】
1.赋
2.“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3.①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①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
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①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①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
赋,铺陈、排比。
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歌描写了妇女采芣苢的情景,用三节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然后结合诗歌的
标题、注释以及所运用的手法来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反复讽咏”的意思是使用赋的形式,对事情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意思是自然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本诗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上琴兴
常建①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①,可以徽黄金①。
(注)①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长期过着漫游的生活。
①梧桐枝:古琴多以梧桐制成,以干枯而纹理特别的梧桐木制成的为上品。
①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徽:琴徽,系琴弦的绳,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即琴声可以静人心。
B.颔联以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来衬托琴声的悠扬,突出表现了音乐之美。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都写了听众沉浸在琴声中的情境。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了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十分静谧的意境。
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4.C
5.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①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都写了听众沉漫在琴声中的情境”理解错误。
《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琴声中的状态。
而本诗中的“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是写琴声使江面上的月影更加皎洁,江水也越发幽深。
这两句是用“江月”“江水”来侧面烘托琴声的美妙。
故选C。
5.本题考查诗句的含义。
解答诗句含意的题目,要注意答题方向有两点:一是诗句本身的意思,即要翻译出诗句表面的意思;二是诗句隐含的作者的情感,即作者想通过诗句表达怎样的观点态度。
本题,首先要答出最后两句诗句本身的意思: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然后根据诗意推测诗人想要通过诗句来表达的观点态度。
根据注释,诗人是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仕宦不得意,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长期过着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又写出对弹琴的喜爱之情,这是仕宦生活之外的乐趣。
“梧桐枝”是指自己,自己这样的人也可以用来“徽黄金”,也就是也可以来寄情山水,未必出仕。
所以,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晚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中年风雨时。
6.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6.①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了农家耕作的繁忙;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氛围,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7.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和睦的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这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应先赏后析,即先赏手法,后析效果。
本诗的标题是《春日耕者》,颈联上句没有直接写耕者,而是借助写耕者的妇子送早饭到田间,侧面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下句写乌鸢互逐的情景,“巧追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鸟儿轻快翻飞之景,渲染了温馨、欢快的氛围。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首联中“老农夜起饲牛饥”和颔联中“日出三竿晓饷迟”写农夫天未亮就开始忙春耕,连早饭都是送到田间,可见春耕之忙碌以及作者对耕者勤劳的赞美;颈联写妇子来田间探视,描绘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图景;尾联直接点明纷纭政令无补于农事,表达了作者对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
一、古代诗歌阅读
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
1.A
2.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
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错误。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使用了互文手法,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
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
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四幅丰收年景图,描述了
农民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
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后四句看似写乐,实是自嘲,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剂的残酷,也见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乐府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河广①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①。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①。
(注)①本诗选自《诗经•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
①刀:通“舠”,指小船。
①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
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
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4.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3.D
4.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
“一苇杭之”是说乘着一片苇叶,就可横渡黄河;“歧余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宋国,可见作者归国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
“曾不容刀”是说容不下一只小船,“曾不崇朝”是说来回不过一个早上,二者强调黄河的狭窄和渡河很容易。
这样多次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无可抑制的思乡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解析】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项,“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错。
本诗并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和“谁谓宋远,跂余望之”“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是运用重章叠句手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夸张修辞手法。
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它的作用。
分析时先指出“一苇杭之”“跂予望之” “曾不容刀”“曾不崇朝”等处运用了夸张手法,用此手法强调黄河狭窄且易渡
过再扣到作者的思归之情即可。
《河广》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
作者应是春秋时代客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
当时卫国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作者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抒发胸中的哀怨。
首先分析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表现。
朱熹《诗集传》说:“极言河小,意谓宋近也。
”他道出了本诗语言夸张的特色。
本诗仅两章,全诗只是两章,每章四句,却用了四个夸张句。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句中的“一苇杭之”是说乘着一片苇叶,就可横渡黄河。
“谁谓宋远,跂余望之”句中的“歧余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宋国,可见作者归国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句中的“曾不容刀”是说容不下一只小船,“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句中的“曾不崇朝”是说来回不过一个早上,二者强调黄河的狭窄和渡河很容易。
然后分析作者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
诗人如果不夸大其辞,作者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夸张也使欲归不能的心情在诗中表现得更强烈。
作者不但运用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全诗通过反复问答,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苦闷倾诉了出来,且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①竹绕篱,榆钱①田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①归。
西村
[宋]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陂田:山田、水田。
①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
①两两:成双成对。
①耿:微明的样子。
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寒鸦”写出了晚秋的宁静肃穆。
B.《村居》以绮丽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情感内蕴不露。
C.《西村》除了描写自然风光,还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幻。
D.两首诗都描写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人推赏,请简要赏析。
7.《村居》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描写了田园风光,但在写景和抒情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
之处。
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案】
5.B
6.这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牛的“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寒鸦”静立牛背,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
7.(1)写景方面:都运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但《归园田居(其一)》写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而《村居》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
(2)抒情方面:都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但《村居》后两句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使整首诗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闲愁。
【分析】
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项,“《村居》以绮丽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理解错误,由“水绕陂田”“竹绕篱”“槿花稀”“牛背”等可以看出,《村居》一诗中应该是质朴的语言。
故选B。
6.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夕阳西下,在暮色苍茫中,一头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没有短笛横吹的牧童,只立着两两悠闲自在的寒鸦。
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因此,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写景和抒情角度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写景方面: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可以看出,《归园田居(其一)》除了用远近结合的方式,还运用了白描的写法,只是粗线条勾勒出周围的环境,不加渲染。
《村居》一诗中,“水绕陂田、榆钱田落尽、夕阳”是远景,“竹绕篱、槿花稀、牛背、寒鸦”是近景,远近交替的写法,渲染了乡村的环境。
抒情方面:两首诗都是描写乡村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着重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安适生活的满足;《村居》后两句用哀景“夕阳”“寒鸦”来渲染一种忧伤的气氛,因此这首诗又隐含着一层淡淡的闲愁,一种夕阳西下的哀伤。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