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s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_第22课_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_第22课_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王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 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 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认真地看了看,最后指着王 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 惟有一点似羲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儿子磨墨磨尽了三缸水,就只有(这) 一个点像爸爸羲之的字啊。
※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扬佛教、
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
※ 现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佛像身上、脸上呈现出灰蒙蒙 的景象,这是因为山西是享誉全国的煤都,近几年来随着 煤炭外运工程的发展,公路就修建在石窟边上,煤炭对石 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这就是经济高速发展给古老文化带 来的灾难。此外,还有许多人为的破坏,乱写乱画、随意 扔垃圾破坏景观周围环境等等恶劣行为都对石窟造成了难 以挽回的损失!
3.佛教盛行的原因:
不断有人出来反佛教,其中最著名的
是南朝的思想家___。他撰写的 《___》,揭露了_________的事实, 系统的阐述了___思想。《___》是 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二、辉煌的石窟艺术
北朝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建在何地?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
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
画很多,代表作有 《女史箴图》 、《洛 神赋图》。
《女 史 箴 图》
《江南春》 杜牧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是说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 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___的 ___最为出色。代表作有《 》和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2、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联系认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的发展变化,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制作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3、指导学生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感知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同时临摹“马”字四种字体,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顾恺之的人物画和两个石窟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王羲之和《兰亭序》、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指导学生阅读114-116页“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1、请五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和“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

2、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人教版七年级第22课_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人教版七年级第22课_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王羲之 东晋 ②这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后人怎样评价他? 《兰亭序》 “书圣”
项目 书法 绘画 人 物 朝 代 代表作品
东 晋 王羲之 《兰 亭 序》
顾恺之 东 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雕塑
南北朝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领域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书法 绘画
时代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晋 东晋
雕刻
思想
人物 成就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贾思勰 《齐民要术》 郦道元 《水经注》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北朝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神灭论》 南朝 范缜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佛教的盛行推动了石窟艺术的巨大发展
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市西 郊,现存53窟,佛像5 万余尊。 其中第20窟的露天 大佛,高13.7米。佛像 造型雄伟,面部丰满 而柔和,两肩宽厚, 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品。
龙门石 窟
位于今 河南洛 阳市南 龙门山
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信佛以求摆脱现实 苦难,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表现:寺庙的大量修建,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影响:佛寺广占良田,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 范缜和《神灭论》
南朝思想家范缜的《神灭论》 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 《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范 缜
知识点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继承了秦汉 以来我国的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 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返回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A. 东汉末年 B. 三国时期 C. 西晋时期 2.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新人教版
教师巡视检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大屏幕展示:“马”字的演变。
[大屏幕展示]《兰亭序》
[大屏幕展示]“之”字
学生回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
学生汇报,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分析材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请回答:
1、这是人们对谁的书法作品的赞誉?这位书法家生活在哪个朝代?
2、这位书法家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作品有什么美誉?后人怎样评价他?
大屏幕展示:《女史箴图》
教师:这幅《女史箴图》画出了晋时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仔细观察一下,哪位同学从服饰的衣带、线条等方面点评此作?
[学生点评]
请根据欣赏的两幅作品,归纳他的人物画有什么特点?
课题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时






1.知识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与临摹书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
(2)通过对带有宗教色彩的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绘画艺术→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云冈石窟(大同)龙门石窟(洛阳)




展示了大量的影像、照片、图片等信息,不断地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艺术殿堂,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体验了先民的智慧,培养了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尤其是向学生进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新人教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

2.知识目标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以及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本课侧重于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这个时期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转化时期。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异彩纷呈,其中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世称“唐诗、晋字、汉文章”。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伟大的艺术宝库。

它们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结晶,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瑰宝。

难点: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⑴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对于这一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统治者除了加强统治外,也迫切需要利用精神武器,来瓦解人民的反抗意志,佛教的快速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统治者提倡佛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借大力提倡佛教麻痹人民,希望佛教成为麻痹人民精神的鸦片,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也希望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同时,佛教自身所具有的欺骗性,也是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宣扬“不修今世修来世”,并极力渲染“未来世界”的快乐,这对痛苦中的人们有一定的诱惑力。

佛教的“生死轮回”、“回果报因”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的幸福,这就更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2、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联系认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的发展变化,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制作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3、指导学生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感知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同时临摹“马”字四种字体,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顾恺之的人物画和两个石窟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王羲之和《兰亭序》、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指导学生阅读114-116页“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1、请五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和“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

2、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3、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

历史: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历史: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师:强调: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
生:回忆
师:总结导入。
自主探究
1、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他的主要的文化成就是什么?人们怎么赞美他的字?后人怎样尊称他的?
2、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色?
3、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统治者雕造佛像的目的是什么?石窟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A.绘画 B.书法 C.石窟 D.诗歌
4.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位于山西大同市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
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
5.顾恺之生活在(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师生:讨论欣赏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引导得出结论---启示:
(1)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和聪明的才智。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物古迹观,形成爱护文物古迹的良好意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爱国情操。
师:展示王羲之的字帖、和顾恺之的课本插图作品。
出示问题,提问环节可以形式多样
生:学生分组讨论,标示疑难问题,
同桌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自己初步尝试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1、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字体的演变过程怎样?教师投影几种不同字体,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的发展变化。
书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新人教版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石窟艺术的一些基础知识。

2.提高鉴赏各类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欣赏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作品以及我国古代的石窟艺术,培养艺术审美的情趣。

学习重点: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 “书圣”是指___,他的代表作是___。

2、东晋著名的画家是___,他的代表作有和。

3.山西大同的___石窟和河南洛阳的___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4.思考:“动脑筋”(115页)、“练一练”(117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

第二子目:辉煌的石窟艺术1.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思考、讨论:北朝的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或者竞答第一题,或者展示自己的临摹书法作品;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书圣___,代表作___,书法特点___。

承上启下的魏晋书画艺术画家___,代表作___,绘画特点___。

南北朝文化(二)两大石窟___、。

石窟艺术石窟特点___。

认识:书法时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到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的鉴赏。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二、自主学习(板书)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王羲之,___朝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__”。

人们赞美他的字“____,____”。

他的书法代表作有__,被人们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著名的画家很多,以东晋的___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笔下的人物___,___,___,代表做有____和____。

(板书)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一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二是统治者大力扶持。

(2)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

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

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3、辉煌的石窟艺术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___和___,这些宏伟的石窟继承了___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开学必备配套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开学必备配套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6.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与敦煌莫高窟并列为“中国三大石窟”的另外两个石窟。请写出他们各 自的名称和所在地点。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
(2)这些石窟都是在什么时候开凿的?开凿的原因是什么?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3)现在这些石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已面临着威胁,如果你是一位文物保 护者,你该怎么做?
顾 恺 之 画 作
洛 神 赋 图
洛 神 赋 图
顾 恺 之 画 作
魏晋南北朝在书法和绘画上取得了巨大成 就,名家辈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 佛教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信佛以求摆脱现实 苦难,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表现:寺庙的大量修建,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影响:佛寺广占良田,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1.“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 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A.柳公权 B.米芾 C.赵孟頫 D.王羲之 2.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被称为 “圣人”。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是 A.王羲之 B.苏轼 C.关汉卿 D.曹雪芹 3.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 也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D
A
C

A
B
C
A.蔡伦:造纸术/施耐庵:《西游记》 B.毕昇:指南针/李时珍:《天工开物》 C.王羲之:(兰亭序》/曹雪芹:《红楼梦》 D.顾恺之:《洛神赋图》/司马迁:《资治通 鉴》 5.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是随着宗教的传播发展 起来的,这种宗教是 C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word教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重要文化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欣赏与临摹书法作品、表演与讲故事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通过设计《魏晋南北朝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评地继承传统文化(2)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 、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王羲之顾恺之《女史箴图》范缜2 、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也逐渐流行。

3、东晋书法家被誉为,其代表作为《》,有美誉。

4、南朝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写有《》一书。

5、为了宣传,北朝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和。

二、活动探究书法组1、结合搜集到的字帖,总结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四种字体的特点。

2、总结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篆书→→→→3、讲述或表演王羲之的故事。

4、王羲之的书法有何特点?他为什么能成为杰出的书法家?绘画组:简介顾恺之及其作品特征。

思想组: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2、列举古代两位无神论思想家及其作品。

石窟艺术组展示搜索到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图片并介绍这两大石窟活动提示:1、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课文,交流合作,完成本组任务2、活动方式可为展示图片、朗读、背诵诗词、做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等。

达标提高:1.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列哪位任务有关()A.王献之B.王羲之C.顾恺之D.李白2.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龙门石窟佛像3.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中现象有直接关系()A.绘图发展B.佛教盛行C.社会动荡D.社会稳定4.北魏统治者开凿龙门石窟的目的是什么?其雕像有何特点?这些石窟保存至今有何意义?5.设计《晋南北朝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或本课知识体系。

(提示:表中应包括类别、代表人、朝代、代表作)。

七年级历史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二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二 人教版

名画欣赏
《女史箴图》局部
.
14
名画欣赏
.
15
都木生艳运水为 《
反和动丽笔遇脚以 洛
映人传厚细宓本曹 了物神重劲妃,植

魏的,,古的绘《 赋
晋配山人朴浪曹洛 图
画置石物,漫植神 》
风比、刻色故于赋
。例树画彩事洛》
,.
16
《 洛 神 部赋 图 》 局
.
17
动脑筋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 想一想汉字的演变过程。
有 水村山郭酒旗风。
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10
想一想
北朝: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南朝:栖霞山千佛岩
录像欣赏
.
11
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
12
顾恺之,东晋画家,字
长康,小字虎头。今江苏无锡 人,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 赋,尤精绘画,长于人物肖像、 山水,有“才绝、画绝、痴绝” 之称。
.
13
• 《龙的传人》,王宏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4年
.
30
课外觅史
中国美术网
中国网
江山多娇 jsdj
中国东方文化艺术网

.
3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
1
辉煌的石窟艺术
.
2
云冈石窟
.
3
西 部 窟 群 外 景
.
4
大伟迦 的威牟 第 佛严尼 五 像,, 窟 。是佛 后
云高 室 冈 17主 石米 佛 窟, , 最雄 释

新历史七上《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新历史七上《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答案: D
下一页
课堂练习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 象有关( ) A、江南各地的开发 B、氏族制度的衰落 C、 社会动荡不安 D、佛教的广泛传播
答案: C
返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王羲之和顾恺之 石窟艺术 课堂练习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建安诗人 铜雀台 三曹 建安七子 蔡文姬
陶渊明
返回
铜雀台
返回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返回
建安七子
孔融、王粲、刘桢、阮瑀、陈琳、应瑒、 徐干
建安诗风: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 民生的痛苦。
故事会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他的一生富有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 ——诗歌的发展和大放异彩的艺术
序言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以王羲之为代表)。

2.掌握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以顾恺之为代表)。

3.掌握佛教的兴盛和X缜的《神灭论》。

4.了解辉煌的石窟艺术(以云冈、龙门石窟为代表)。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德育目标1.通过王羲之书法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他的人物画创作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

“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介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教学重点1.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2.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教学方法1.讲述法。

本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由于学生受知识面、年龄等影响,这一方面知识储备不多,因此,讲述法应是本课的主要方法。

2.例示法。

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主要靠教师对代表作品地讲解,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3.影像穿插法。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可用灵活、多变的影像资料配合。

4.联系法。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但艺术成就显著。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联系分析。

5.疑难问题讨论法。

比如对评价带有某某色彩的石窟所持的态度问题。

6.归纳法。

学生在学完新课后可以归纳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对这一问题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7.故事穿插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相关的影像资料及设备。

2.王羲之书法字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乐毅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我们通过填写这个表格(这时教师用投影打出表格,样式可自行设计)巩固前面学过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以王羲之为代表)。

2.掌握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以顾恺之为代表)。

3.掌握佛教的兴盛和范缜的《神灭论》。

4.了解辉煌的石窟艺术(以云冈、龙门石窟为代表)。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德育目标1.通过王羲之书法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他的人物画创作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

3.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介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教学重点1.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2.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教学方法1.讲述法。

本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由于学生受知识面、年龄等影响,这一方面知识储备不多,因此,讲述法应是本课的主要方法。

2.例示法。

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主要靠教师对代表作品地讲解,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3.影像穿插法。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可用灵活、多变的影像资料配合。

4.联系法。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但艺术成就显著。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联系分析。

5.疑难问题讨论法。

比如对评价带有宗教色彩的石窟所持的态度问题。

6.归纳法。

学生在学完新课后可以归纳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对这一问题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7.故事穿插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相关的影像资料及设备。

2.王羲之书法字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乐毅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我们通过填写这个表格(这时教师用投影打出表格,样式可自行设计)巩固前面学过的内容。

(填写过程略),我们上节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本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平素特别喜爱鹅。

有位道士为得到王羲之的字,投其所好,特意养了一群白鹅。

一天,王羲之看见这群鹅昂首挺胸,划水有力,姿态优美,不忍离去,于是求道士将鹅卖给他。

道士提出要王羲之书写一部经书来换,王羲之当即应允,用半天时间抄好经书,如愿以偿地换到了白鹅。

这就是“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你知道王羲之为何如此爱鹅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兰亭序》作品)。

这部作品的名称叫《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王羲之这部作品是如何写成的?写成以后由谁来保管?现在还在不在世上?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王羲之字帖是真是假?我们应该如何来欣赏它?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学过这一课之后,都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你们学语文课时知道,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一个人被誉为“诗圣”,那就是杜甫。

在学历史时,在历代著名的医学家中,又有一个人被誉为“医圣”,我们也知道,那就是张仲景。

可你们知道不知道,在书法家中也有人被誉为“书圣”?他是谁呢?我们说,他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有很多,像“书成换白鹅”“入木三分”“袒腹东床”等。

那么,王羲之是如何成为著名的大书法家的?关于他的作品,他的人生经历都有哪些?与他同时代的艺术成就除了书法外,还有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汉字字体的演变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

看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教师提问]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书法和写字一样吗?[学生回答]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末年。

书法和写字不完全是一回事。

[教师提问]魏晋时期,书法字体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关于文字都接触过哪些?[学生回答]早在半坡时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甲骨文。

商周时,人们还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叫“金文”或“铭文”。

秦始皇时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

秦朝末年又出现了隶书。

两汉时,主要以隶书为主。

[教师引导]关于各种字体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屏幕上关于“马”字的形状来比较。

[投影显示]晚期甲骨文上的“马”字;③是金文中的“马”字;④是大篆体的“马”字;⑤是秦统一文字后的小篆“马”字;⑥⑦⑧⑨分别是“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形式。

同学们要把握每一种字体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教师过渡]魏晋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流行,而且这一时期书家辈出,在中国书法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王羲之和《兰亭序》[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一目下两段小字内容,思考王羲之是怎样变成一个大书法家的。

请各抒己见。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答案一:他七岁时就开始练习书法。

时间持续长。

答案二:他立志专精,勤学苦练、走路、休息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

答案三:他练书法时,姿势端正,方法正确,而且精神集中。

执笔、运笔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答案四:……[教师讲述]王羲之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星空中一颗最明亮的星。

他的成功是由艰辛铺成的。

王羲之(约303~361)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字逸少,原藉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人),后南渡迁居于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从伯父王敦,王导皆权倾人主而兼擅书法。

王羲之小时不善言辞,但勤于书法,他是通过功力深厚的书法走上人生之路并成为名垂万世的“书圣”的。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他。

魏晋时期,不仅是人的觉醒时期,也是艺术精神的自觉时期。

随着纸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佛教的传入和儒、道、玄等的融会,以及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士人崇尚清淡之风,讲求率性自然,寄情山水,全身远祸以安顿精神。

王羲之具有典型的晋人风度:性格耿直,超尘绝俗,不拘礼法,委任自然。

二十岁时,当朝太尉郗鉴求选佳婿于王导,王导让来人到东厢看诸位子弟,大家都温文尔雅,正襟危坐,惟有王羲之毫无拘束,东床袒腹看书,对来人置若罔闻。

郗鉴慧眼识真才,说“这正是我要的好女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这就是著名的“袒腹东床”的故事。

后人就把招女婿叫做“招东床”。

王羲之经历了由士而仕,又由仕而退的人生道路。

他初为秘书郎,继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但他不迷恋官场,愈到晚年,愈是倾心于自然山水,在经历了社会动乱和为官拘束后,一种脱离官场的内在要求日益强烈。

五十三岁时,骠骑将军王述作了扬州刺史,王羲之平时就轻视王述的为人,更耻于在其部下供职,借机称病辞官,并在父母墓前“自誓”永不做官。

从此遁迹山林,幽处颐养,直到五十九岁逝世。

王羲之少年时学书于卫夫人与叔父王廙,遵循钟繇书法,形成了秀丽婉逸的书风。

这一时期的书风被韩愈归纳为“羲之俗书趁姿媚”而今已很难见到。

中年时,博采历代书家之长,全面继承传统。

渡江之后,又广游名山大川,博览秦汉以来篆隶的淳朴古茂、奇肆豪宕的作品,独有感悟,形成了质朴丰茂的风格。

晚年王羲之勇于变化,善于创新,博采众长而自成面目,终于完成从具有隶意质朴书体到娇美流变书风的蜕变。

书法舍弃秦汉的丰碑巨额而走向尺牍简札的清逸,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惟美书风。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同学们请看投影:时所书。

这一天,王羲之与友人爱子共42人,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

时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一乐。

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了。

(这里应讲清,“祓禊”指古代习俗,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修禊、祓禊。

禊指古人消除不祥的祭礼。

“流觞”把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某人前,某人就取杯饮酒。

称为流觞)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感到人生与自然相合相契的快乐。

在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清丽景色中,王羲之微醉命笔,畅叙幽情,写下了这清逸俊秀,一片神机的《兰亭序》。

全篇无法而有法,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骨力寓于姿媚之内,意匠蕴含于自然之势。

在内的笔势,遒丽爽健的线条和圆融的冲和的气韵中,可以感受到王羲之作为书法大家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全篇运用篆、隶、章草的笔法,中锋起转提按,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现,全文有二十个“之”字,都加以变化,无一雷同。

全幅意境浑穆,潇洒散朗如清风明月,乐中含悲悟生命玄理。

可以说是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王羲之酒醒后再写了十余遍,皆不及原作,可见,艺术的神来之笔是不可重复的。

唐人《兰亭序》摹本传世的有三帖,一是虞世南临本,一是褚遂良临本,一是冯承素摹本(响拓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又称“神龙本”。

(注意:教师在讲解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先把作品内容读一至二次,解决字词问题)[教师讲述]关于《兰亭序》的保管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据《隋唐嘉话》载:王羲之的《兰亭序》,到梁朝侯景叛乱时流失在外。

陈朝时,为僧智永得到。

到了太建年间,献给了陈宣帝,隋灭陈后,有人把《兰亭序》献给了晋王杨广,晋王并不珍惜,后来智果和尚借来翻拓,杨广称帝后,竟忘了讨回来,智果法师死后,由其徒弟辩才和尚收藏,唐太宗为秦王时,见过《兰亭序》的拓本,惊喜之余,乃高价购买原迹。

终究也没有买到。

后来打听到在辩才和尚之处。

乃遣萧翊到越州求得,在武德四年入秦王府。

贞观十年,命人翻拓十本赐给亲近之臣。

到唐太宗死后,中书令遂良上奏:《兰亭序》是先帝喜爱的珍品,不应留下。

于是《兰亭序》作为殉葬品葬于昭陵。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兰亭序》的各种字帖,大多以冯承素所拓“神龙本”为底本。

除此之外,王羲之还有其他作品。

《乐毅论》是小楷代表作。

《黄庭经》(即为换鹅而写的经书)也是小楷,因这幅作品是为换鹅而写,故李白有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行书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