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篇一: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如下:
1. 介子推守诺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得力助手,曾在晋文公被困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其充饥。
后来,晋文公继位,介子推却隐居在绵山之中。
晋文公为了找到他,下令火烧绵山,然而介子推却不肯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故事的典故出自《左传》,表达了介子推对诺言的坚守和对晋文公的忠诚。
后世也常用“介子推守诺”来形容一个人对承诺的坚守。
2. 子路拯溺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官员,他在河边看到有人溺水,立即跳入水中将人救出。
原来,这个人是当地一位富豪的儿子,他因为被父亲宠爱而奢侈浪费,被子路所救。
后来,这个富豪感念子路的恩情,为他在朝廷中谋取了一个职位。
这个故事表达了子路救人于危难中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仁爱”和“感恩”的价值观。
3. 范仲淹苦学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是始终坚持学习。
为了赚取学费,他白天上学,晚上去当铺当东西。
即使生活如此艰辛,他仍然坚持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有才华的官员,也为宋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个故事表达了范仲淹对学习的坚定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求,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勤奋”和“毅力”的价值观。
4. 伍子胥谏吴王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劝谏吴王不要攻打齐国,然而吴王不听,最终攻打了齐国,结果吃了败仗。
伍子胥因此建议吴王处死自己,以警示大家,但是吴王仍然不听,最终伍子胥自杀而死。
这个故事表达了伍子胥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忠诚”和“责任感”的价值观。
这些故事典故表达了古代清廉的价值观,同时也展示了这些官员的高尚品德和对国家的忠诚。
篇二: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如下:
1. 介子推守孝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谋士,他在晋文公逃亡期间曾经为他提供过帮助。
后来,晋文公复位后,想要报答介子推的恩情,但介子推却不愿意接受封赏。
他在隐居期间,一直守孝,直到自己死去。
这个故事表达了介子推的忠诚和廉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清廉的象征。
2. 子路不受禄
子路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之一,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人。
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坚信“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因此他不愿意接受鲁国君主授予他的官职。
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并且担心接受官职会影响自己的廉洁形象。
这个故事表达了子路的忠诚和廉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清廉的象征。
3. 陶朱公养鱼
陶朱公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智者,他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
据说,他曾经在江边养鱼,每天都会亲自去检查鱼的情况。
有一天,他发现一条鱼生病了,于
是他决定将这条鱼杀掉,以便给其他的鱼提供营养。
然而,当他来到江边时,却发现那条鱼已经自己康复了。
这个故事表达了陶朱公的廉洁和正直,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清廉的象征。
4. 狄仁杰清廉自持
狄仁杰是唐朝的一位宰相,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也是一位廉洁的政治家。
他任职期间,非常注重司法公正,严厉制裁腐败行为。
他自己曾经表示,“如果我贪赃枉法,那么我的人格也就不值得尊重了”。
这个故事表达了狄仁杰的廉洁和正直,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清廉的象征。
这些故事都表达了古代清廉的象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清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