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其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其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
性能的影响
李启照;孙维浩;卫强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其初乳质量、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产前3周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10头牛.3组奶牛在产前饲喂含不同脂肪添加量的日粮,对照组不添加额外脂肪,试验Ⅰ组添加2%干物质基础的脂肪酸钙盐,试验Ⅱ组添加3%干物质基础的脂肪酸钙盐.脂肪酸钙盐主要成分为大豆油.3组奶牛饲喂相同的泌乳日粮.试验期从产前3周至泌乳12周.奶牛产犊时,测定初乳产量,测定初乳成分及IgG含量.每周记录采食量,每天记录产奶量,每周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产前3周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其初乳产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增加了初乳中IgG含量(P<0.05).试验Ⅱ组奶牛初乳中IgG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组和试验Ⅰ组奶牛高32.04%和12.40%(P<0.05).产前3周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产前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增加了产后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而且与脂肪添加剂量呈线性相关(P<0.05).试验Ⅱ组奶牛和试验Ⅰ组奶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以试验Ⅱ组奶牛具有最高的产奶量(P<0.05).因此,本试验结果表明,产前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可以提高初乳质量,增加奶牛产奶量,本试验中以3%的添加剂量为宜.
【期刊名称】《中国饲料》
【年(卷),期】2019(000)006
【总页数】5页(P55-59)
【关键词】围产前期;过瘤胃脂肪;初乳;IgG;产奶量
【作者】李启照;孙维浩;卫强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5
围产期一般指奶牛产前3周和产后3周的一段时间,围产期奶牛在这期间生理状
态发生急剧变化,保证围产期奶牛健康对于维持产后奶牛泌乳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苏华维等,2011)。
奶牛泌乳前期因为泌乳需要,对营养需求较高,但干物质
采食量此时并不能迅速增加,无法满足泌乳需求,往往导致奶牛发生能量负平衡(苏华维等,2011)。
研究表明,脂肪作为一种良好的能量来源,在泌乳奶牛日
粮中添加脂肪可以增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提高产奶量(张海波,2018;甘佳等,2017;袁雪等,2016)。
针对围产前期奶牛能量而言,有观点认为,产前最后4
周增加日粮的能量浓度,可以显著改善产犊时奶牛的体重和体况评分,提高泌乳早期的生产性能(McNamara等,2003)。
因此,关于脂肪作为能量饲料添加到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对奶牛产后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引起了反刍动物营养学家的研究兴趣,但关于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产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结论不一致(Rabiee等,2012)。
因此,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其初乳质量、干物质采食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为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脂肪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本试验于2017年10月1日~2018年1月14日于某奶牛场进行。
其中围产前期试验时间为3周,奶牛产犊后泌乳期为12周,共15周。
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试验选择胎次(
2.5±0.5)、上一胎次产奶量(30.5±5.8)kg/d相似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按照胎次和产奶量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试
验Ⅰ组和试验Ⅱ组。
试验开始前,奶牛饲喂相同的干奶期日粮。
在距离产犊3周时,各组奶牛分别饲喂脂肪添加含量不同的日粮。
对照组奶牛日粮中不添加额外脂肪、试验Ⅰ组奶牛日粮中添加2%干物质基础的脂肪酸钙盐、试验Ⅱ组奶牛日粮中添加3%干物质基础的脂肪酸钙盐。
奶牛产犊后,各组奶牛饲喂相同的泌乳期日粮。
1.3 饲养管理
1.4 试验日粮本试验中,脂肪酸以大豆油脂肪酸钙的形式添加。
试验日粮的原料
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所示。
表1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干物质基础)%原料含量营养指标营养水平苜蓿干草 30.5 干物质 61.54全株玉米青贮 22.9 粗蛋白质 15.02小麦秸秆 10.0 有机
物 92.3玉米 10.5 中性洗涤纤维 38.86大麦 5.5 酸性洗涤纤维 23.68豆粕 10.5 钙1.26麸皮 3.5 磷 0.05碳酸钙 0.5磷酸氢钙 1.0食盐 0.1预混料 5.0大豆油 0.0
1.5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方法
1.5.1 饲料样品采集与营养成分测定试验期间,每周采集饲料样品。
每次采集饲料样品时,分别采集饲喂前和饲喂后的饲料样品,然后把全部的样品混合,放入65℃烘箱烘干,制成风干样品,于105℃烘干,采集分析样品,测定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物含量(AOAC,1990),测定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Van Soest等,1991),测定钙(吴方琼,2014)、磷含量(程竟竟,2016)。
1.5.2 采食量测定试验期间,每周记录采食量。
记录采食量时,准确记
录每天3次的饲喂量和剩料量,结合饲料干物质含量,计算日均干物质采食量。
1.5.3 初乳采集与乳成分测定于奶牛产犊后1 h内,测定初乳产奶量,收集50 mL
初乳样品装有防腐剂的奶样管中,送到当地奶牛中心测定乳脂、乳蛋白和乳糖含量。
另取50 mL初乳样品,测定初乳中IgG含量。
1.5.4 产奶量记录与乳成分分析试验期间,每天记录早、中、晚三次的产奶量。
每周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
采集奶样时,每周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别采集奶样,按
照早、中、晚4∶3∶3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两天的混合奶样再次进行混合,作为每周的奶样。
奶样送往当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测定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糖率。
1.6 数据统计本试验中,用SAS9.2统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
2 试验结果
2.1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初乳质量的影响由表2可以看出,围产期奶
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奶牛初乳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显著增加了奶牛初乳中IgG含量,其中试验Ⅱ组奶牛初乳中IgG含量分别
比试验Ⅰ组和对照组奶牛高12.40%和32.04%(P<0.05),试验Ⅰ组奶牛初乳
中IgG含量比对照组奶牛高17.48%(P<0.05)。
表2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其初乳质量的影响注:同行数据带肩标不同
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肩标相同或不带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
试验处理SEM P值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产奶量/kg
6.32 6.56 6.46 0.86 0.12乳脂率/% 6.12 6.05 6.23 1.03 0.24乳蛋白率/% 12.65 12.45 12.58 1.22 0.32乳糖率/% 3.23 3.12 3.26 0.23 0.56 IgG含量/(g/L)
103c 121b 136a 8.7 0.02项目
2.2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各组
奶牛在围产前期的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
然而,在奶牛的12周
泌乳期内,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其泌乳期产奶性能有显著影响,试验Ⅱ
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奶牛(P<0.05),分别高8.25%和17.33%。
试验Ⅰ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比对照组奶牛高8.39%(P< 0.05)。
表3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试验处理项目SEM P值
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围产前期3周 13.54 13.48 13.64 2.34 0.45泌乳期12
周 18.12c 19.64b 21.26a 1.68 0.03
2.3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由表4可以看出,围
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显著增加了奶牛泌乳期日均产奶量,其中试验Ⅱ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分别比试验Ⅰ组和对照组奶牛高5.83%和11.38%(P<0.05),试
验Ⅰ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比对照组奶牛高5.24%(P<0.05)。
表4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试验处理SEM P值对
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产奶量/(kg/d) 27.86c 29.32b 31.03a 1.23 0.04乳
脂率/% 3.78 3.68 3.86 0.16 0.12乳蛋白率/% 2.86 2.92 2.88 0.05 0.23乳糖率/% 4.38 4.47 4.36 0.08 0.46项目
3 讨论
3.1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初乳质量的影响新生犊牛刚出生时,自身免
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全,只能通过吮吸母乳,从初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获得被动免疫。
因此,初乳中IgG的含量和及时喂给犊牛初乳对于新生犊牛的成活具有重要
意义。
Garcia等(2014)结果表明,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补充饱和脂肪酸或者n-6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提高产后奶牛初乳中的IgG含量。
Jolazadeh等(2019)
研究夏季条件下给产前3周的奶牛饲喂1.15%干物质基础的过瘤胃脂肪发现,围
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显著增加产后奶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
本
试验得到类似的试验结果,围产前期3周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显著增加了产后奶
牛初乳中IgG的含量,与添加剂量呈线性相关关系。
本试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提高产后奶牛初乳中的IgG含量,这对增强新生
犊牛免疫力,提高新生犊牛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的影响 Petit等(2007)研究发现,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来源的脂肪对奶牛产前干物质采食
量无显著影响,但采食亚麻籽奶牛的产后干物质采食量比采食大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高。
Caldari-Torres等(2011)研究了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不同饱和度
的脂肪酸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发现,具有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酸对奶牛产前和产后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
Duske等(2009)研究发现,给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降低了产前干物质采食量。
Salehi等(2016)研究表明,围产
前期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与奶牛胎次有关。
他们发现,产前饲喂脂肪可以显著增加初产奶牛的产后采食量,而对产前采食量无影响;产前饲喂脂肪显著降低经产奶牛产前和产后的采食量。
本试验结果发现,产前饲喂脂肪对产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却增加了产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
这可能与产后奶牛的试验时间不同有关。
以往对奶牛采食量的研究多集中在产后4~8周,而本试验中的采食量测定延长到了产后15周。
Petit等(2007)研究比较围产前期奶
牛饲喂3种不同来源的脂肪对产奶性能的影响发现,不论何种来源脂肪对奶牛产
奶量无显著影响。
Badiei等(2014)、Garcia 等(2014)、Hayirli等(2011)、Caldari-Torres等(2011)和 Duske等(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围产前期奶
牛日粮中添加脂肪并没有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脂校正乳产奶量。
然而,不同胎次奶牛的产奶性能存在差异,上述试验中选用的奶牛胎次不同,并没有排除胎次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而Salehi等(2016)发现,初产奶牛的产奶量不受产前日粮脂肪的影响,而产前饲喂脂肪的经产奶牛产后2周内的产奶量显著下降。
而Jolazadeh等(2019)研究夏季条件下给产前3周的奶牛饲喂1.15%干物质基础的过瘤胃脂肪对奶牛全泌乳期生产性能的影响发现,脂肪添加显著增加奶牛全泌乳期产奶量和4%乳脂校正乳产量。
本试验中得到类似结果,围产前期奶牛日粮中添
加脂肪显著增加奶牛15周内的产奶量,而且与脂肪添加剂量呈线性相关。
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围产期间奶牛日粮中脂肪的添加剂量在1.0%~2.0%,而本试验脂肪添加量为2%~3%。
此外,以往研究中使用的脂肪酸类型不同,有的是以油料作物籽实形式添加,而有的是以脂肪酸钙盐增加,这些因素导致奶牛日粮中实际添加脂肪酸并不完全相同。
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研究中,对奶牛产奶量的测定集中在产后4~8周,而对奶牛更长泌乳期的产奶量没有进行测定,这可能也是造成奶牛产奶量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4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奶牛产前3周日粮中添加以大豆油为主的脂肪酸钙可以显著增加奶牛初乳中IgG含量,增加产后奶牛的产奶量,以添加量3%为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程竟竟.饲料常规分析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2]甘佳,付茂忠,王巍,等.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蛋氨酸对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J].四川畜牧兽医,2017:32~34.
[3]苏华维,曹志军,李胜利.围产期奶牛的代谢特点及其营养调控[J].中国畜牧杂志,2011,16:44~48.
[4]苏华维,曹志军,李胜利.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及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20):39~44.
[5]吴方琼.钙指示剂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中的钙[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9:205~ 206.
[6]袁雪,曲永利,韩云胜,等.不同类型过瘤胃脂肪对泌乳前期奶牛体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6:40~45.
[7]张海波.日粮添加不同脂肪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8,1:18.
[8]AOAC. Official Methods of Analysis,15th ed.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Washington,DC,1990.
[9]Badiei A,Aliverdilou A,Amanlou H,et al. Postpartum responses of dairy cows supplemented with n~3 fatty acids for different durations during the peripartal
period[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4,97(10):6391~ 6399.
[10]Caldari-Torres C,Lock AL,Staples CR,et al. Performance,metabolic,and endocrine responses of periparturient Holstein cows fed 3 sources of fat[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1,94(3):1500~1510.
[11]Duske K,Hammon HM,Langhof AK,et al. Metabolism and lactation performance in dairy cows fed a diet containing rumen~protected fat during the last twelve weeks of gestation[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9,92(4):1670~ 1684.
[12]Garcia M,Greco L F,Favoreto MG,et al. Effect of supplementing fat to pregnant nonlactating cows on colostral fatty acid profile and passive immunity of the newborn calf[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4,97(1):392~ 405.
[13]Hayirli A,Keisler DH,Doepel L. Peripartum responses of dairy cows to prepartal feeding level and dietary fatty acid source[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1,94(2):917~ 930.
[14]Jolazadeh A R,Mohammadabadi T,Dehghan-banadaky M,et al. Effect of supplementing calcium salts of n~3 and n~6 fatty acid to pregnant non-lactating cows on colostrum composition,milk yield,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247:127~ 140.
[15]McNamara S,O’mara FP,Rath M,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transition diets on dry matter intake,milk production,and milk composition in dairy cow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3,86(7):2397~2408.
[16]Petit H V,Benchaar C. Milk production,milk composition,blood composition,and conception rate of transition dairy cows fed different profiles of fatty acids[J].Canad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07,87(4):591~600.
[17]Rabiee AR,Breinhild K,Scott W,et al. Effect of fat additions to diets of dairy cattle on milk production and components: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2,95(6):3225~3247.
[18]Salehi R,Ambrose DJ,Oba M. Effects of prepartum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rolled oilseeds on Brix values and fatty acid profile of colostrum[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6,99(5):3598~3601.
[19]Van Soest PJ,Robertson JB,Lewis BA. Methods for dietary fiber,neutral detergent fiber,and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in relation to animal nutrition[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91,74(10):3583~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