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中专院校校园给水工程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结语
通过针对本工程对强夯地基处理方法的分析,
以及强夯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案及结构方案的对比,可认为强夯地基处理法
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加固效果显著、工效高、成本低等优势,但是在多雨潮湿的华南地区实施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基处理工程复杂又特殊,选择哪种形式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来定,需根据不同工程的工期要求、周边环境、场地地下水情况和土质情况、项目的技术经济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保证施工安全文明并考虑技术经济指标,选择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案。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建筑向周边区位扩展迅速,针对各种不良地基处理措施的探讨更为重要,如何把握设计原则和如
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经济、可行的地基处理形式等问题目前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峰.关于强夯法地基处理的几点探讨.科技资讯,2009.[2]张庆国,
毕秀丽.强夯法加固机理与应用[M].山东:科技出版社,2003:2~5.
[3]庄泽波.水泥搅拌桩的优缺点分析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6).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莫慧珊(1987-),女,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土建结构设计工作。

图3梁板式底板结构方案图
浅析大中专院校校园给水工程规划设计
屠朝辉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洛阳市471000)
摘要:本文从分析了校园用水特点入手,探讨了适宜校园供水的给水系统及供水方式,
并对具体工作中如何确定宿舍类型及校园室外管网设计流量提出了意见建议。

关键词:大中专院校;宿舍类型;给水系统及供水方式;
设计流量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38(2014)02-0034-02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十五、十一五、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高等教育及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中等专业教育
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随之掀起了建设大学城、
职教园区的热潮。

其间在校园给水工程规划设计方面不断暴露出了一些技术问题并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针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若干解决的方法和建议供同行参考。

2校园用水特点
建筑用水按其特点可分为分散型用水建筑、
密集型用水建筑两种类型,前者包括住宅、Ⅰ、Ⅱ类宿舍、
旅馆、酒店式公寓、医院、幼儿园、办公楼、教学楼等。

其用水特点是用水时间长、
用水设备使用情况不集中,卫生器具的同时出流百分数
(出流率)随卫生器具的增加而减少。

后者包括Ⅲ、Ⅳ类宿舍、
工业企业的生活间、公共浴室、公共食堂、实验室、
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其用水特点是用水时间短,用水设备使用情况集中。

大中专院校是以教学(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场馆为主体、以为其配套的服务行业建筑为辅的公建区。

其用水具有与居住小区、工矿区截然不同的特点。

2.1具有大量用水密集型建筑
大中专院校聚集了数量庞大的寄宿学生,
为其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宿舍(多为Ⅲ、Ⅳ类)
、食堂、浴室以及实验(训)楼、体育场馆均属密集型用水建筑。

由于学生的生活、
学习具有显著的时间特性,其生活用水往往集中在特定的时间段内,
用水量在特定的时间内峰高量大。

以一栋典型的6层三、四类宿舍建筑与体量
相近的住宅建筑进行对比,其设计秒流量可相差5~7倍(见表1)。

2.2教学区与生活区用水高峰时段错开分离
按照建筑功能,大中专校园可划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
其主要用水对象为相对固定的同一群体(学生、教职员工、后勤服务
人员)且均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其高峰用水时段具有明显的“时间差”、不会发生重合。

这是校园用水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

2.3宿舍及其用水特点多样化
类型
住宅
Ⅲ类宿舍设单独卫生间Ⅲ类宿舍设集
中卫生间
设计流量(L/s ) 3.852227.2
计算参数48户每户3.2人,
用水标准:200L/人·日;Kh=2.5、双卫生间,
每户Ng=6.25。

144间宿舍每个卫生间设洗脸盆、
淋浴器、冲洗水箱大便器各一具。

每层设两个集中卫生间、一个洗衣间。

表1
·34·
类别居住对象
居室人数
卫生间类型Ⅰ类博士研究生、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
1单独卫生间
Ⅱ类
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2
单独卫生间Ⅲ类高等院校的本、专科学生3~4相对集中卫生间Ⅳ类中等院校的学生和工厂企业的职工
6~8集中盥洗卫生间
表2
宿舍按国家现行《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分为四
类:其判别因素为居室人数及人均使用面积。

建规依据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4.2.1条及其条文解释,将居住对象纳入了判别因
素,同时又将卫生间类型作为判别宿舍类型的依据之一
(见建规3.1.10条条文解释)。

建规确定宿舍类型的依据详见表2。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宿舍类型呈现多样化,
判别因素之间往往不协调,很难严格按照上述判别因素进行界定。

如专科及中专院校的宿舍居室人数为6~8人却设置了独立卫生间;居室人数为
3~4人通常设置了单独卫生间而非相对集中卫生间;博士生、
研究生采用住宅楼形式设置了相对集中卫生间等等。

宿舍类型的多样化直接导致了其用水呈现多样化特点。

根据建规,Ⅰ、Ⅱ类宿舍为分散型用水建筑,Ⅲ、Ⅳ类宿舍属密集型用水建筑,其设计流量应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且计算结果相差很大。

同时对于用水密集型的Ⅲ、Ⅳ类宿舍,
即使采用相同的计算公式其同时出流百分数随宿舍卫生间类型变化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3宿舍类型的界定
由于不同宿舍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且计算结果之间
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首先明确合理地确定宿舍类型。

宿舍类型一般可按照表1~2确定,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如判别因素之间有冲突可按照卫生器具使用人数与其数量之间的比值(卫生器
具负荷人数)予以确定。

比值1~2之间为Ⅰ、Ⅱ类宿舍、
比值3~6之间为Ⅲ类宿舍、比值大于6为Ⅳ类宿舍。

将卫生器具负荷人数6作为判别Ⅲ类宿舍与Ⅳ类宿舍的分界点是基于:①一般2个居
室设一个相对集中卫生间,卫生间内各大便器、
洗脸盆、淋浴器各一具;②与《宿舍建筑设计规范》4.3节
“辅助用房”一节中对集中卫生间卫生器具设置数量规定相匹配(洗脸盆或盥洗槽龙头
设置数量不应少于:5人以下设一个,
超过5人时,每10人或不足10人增设一个);③取下限6计算流量偏于安全。

同一宿舍设置的卫生器具数量与其使用人数之间的比值不统一时,可分别确定其计算方法及参数。

如某宿舍居室人数为8人,设置单独卫生间,卫生间内设置洗脸盆2具、淋浴器1只、坐
式大便器1具。

则淋浴器、
大便器应按Ⅳ类宿舍设置集中卫生间确定同时给水百分数,洗脸盆按Ⅲ类宿舍设置单独卫生间确定
同时给水百分数
(见建规P171-172页第3.6.6条条文解释)。

4给水系统及供水方式的选择
大中专院校建筑层数一般不大于6层,宿舍多为6层,市政
供水水压普遍可以满足直接供水的压力要求。

当市政管网压力无法满足直接供水的压力要求时,应根据市政管网压力具体情况确定供水方式。

(1)当市政管网压力夜间可满足直接供水而白天无法保证时,可在每栋宿舍楼上增设屋顶水箱,同时在顶层采用最低工作压
力值较小的卫生器具(如采用冲洗水箱大便器)
以降低对水箱的安装高度要求。

(2)当市政管网压力无法满足直接供水需求时,
应增设加压供水装置对无法直接供水的部分进行加压供水。

由于宿舍用水
特别集中,其设计流量值很大,校园不应采用无水量调节设施及加压器的叠压供水方式,如采用叠压供水应设低位水箱并在低位水箱增设加压器(水箱内设潜水电泵),以免对市政管网及校园室外管网造成冲击,影响其他用水对象正常用水。

(3)由于市政管网压力一般可以保证1~4层宿舍用水压力需求,需加压的用水具有总量不大而设计流量较大的特点。

如采用低位水箱设加压器的叠压供水方式在宿舍高峰时段为避免影
响室外管网水压,低位水箱及加压器往往投入运行,
其节能效果并不显著,却使系统复杂化、安全可靠性降低,
为确保供水安全及简化给水系统宜采用较为成熟可靠的变频给水装置加贮水箱的供水方式。

5室外管网设计流量的确定
大中专校园可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教学区用水量标准低
[40~50L/(人·d )],使用时间为8~10h ,生活区用水量标准高[100~150L/(人·d )],
使用时间为14~16h ,教学区和生活区用水高峰具有错开分离特点。

其室外管网应分别计算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设计流量,取较大者的设计流量再叠加较小者的最高日平均时流量及未预见漏失流量作为室外管网的设计流量。

校园室外给水管网通常采用消防与生活用水合用的低压环
状管网、在管网上设有室外消火栓,
室外消防用水由室外管网保证。

由于消防用水为非正常用水,室外管网的设计流量不应包括
消防流量,但应叠加室外消防流量后进行消防校核,
以确保消防时最不利室外消火栓处从地面算起的水压不低于0.1MPa 。

6结语
大中专校园用水具有与居住区、工矿区明显不同的特点:
其用水可分为教学区与生活区,其用水高峰时段相互错开分离,在生活区聚集了大量用水密集型建筑,其用水具有突出的时间特性,在短时间内用水峰高量大。

校园给水系统和供水方式不宜采用叠压供水方式,
宜采取水量调节措施,直接供水或利用变频给水装置加压供水,
应分别计算教学区与生活区的用水量和设计流量,合理确定室外管网的设计流量。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
[3]《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ECS2212007).
[4]上海地区新型寄宿制高级中学用水情况调研组.上海地区新型寄宿制
高级中学给水计算公式探讨[J].给水排水,2005(04).
[5]赵岐华,
马斌,李卫平.对“上海地区新型寄宿制高级中学给水计算公式探讨”的一点看法[J].给水排水,2005(11).
收稿日期:2013-12-30
作者简介:屠朝辉
(1971-),男,工程师,注册给排水设备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利及环境工程系,主要从事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及研究工作。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