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病科 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狂病是因情志内伤,或先天遗传,致脏腑功能失调,痰、火、瘀、气等邪气交杂,蒙蔽清窍,脑神被扰所引起的一类神志疾病。
临床以动而多怒为证候特征,常见精神亢奋,躁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狂乱奔走,不避亲疏,冲动伤人等表现。
①突然精神亢奋,躁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狂乱奔走,不避亲疏,妄语高歌、冲动伤人等神志、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
②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突遭变故,或脑外伤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③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导致者。
④头颅CT、MRI、脑电图等检查无阳性发现者。
具备以上①,参考②、③、④即可确立狂病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症状学标准可分为核心症状A(即情感增高或易激惹)和附加症状B。
A.情感增高或易激惹,对个体来讲已达到肯定异常的程度,并且至少持续4天。
B.必须具备以下至少三条,且对日常的个人功能有一定影响。
(1)活动增多或坐卧不宁。
(2)语量增多。
(3)注意力集中困难或随境转移。
(4)睡眠需要减少。
(5)性功能增强。
(6)轻度挥霍,或其他类型轻率的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7)社交性增高或过分亲昵(见面熟)。
C.不符合躁狂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环性心境或神经性畏食的标准。
D.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
(二)证侯诊断
1.心肝火炽证:起病较急,心神烦乱,洋洋自得,兴奋话多,谈笑风生,时咏时歌,时而狂笑,稍有怫意即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暴饮暴食,不知饥饱,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
舌边尖红或尖红起刺,苔薄黄,脉弦数。
2.痰火上扰证:起病缓慢,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头痛失眠,面红目赤;发病较急,狂躁刚暴,烦躁易怒,言语杂乱,神情木然,目光呆滞,妄作妄为,狂乱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气力逾常,力敌众人;不食不眠,痰多气粗,夜寐不安,渴喜冷饮,便秘溲赤。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3.阳明腑热证:袒胸露体,蓬头垢面,面赤而热,身热外跑,旁若无人,狂笑歌号,呼骂不迭,骁勇倍常,毁物伤人;心烦不寐,口秽喷人,烦渴引饮,大便秘结,腹胀,腹痛拒按。
舌红,苔黄厚腻,燥裂或中部焦黑苔,脉沉实有力。
4.火盛伤阴证:狂病日久,病势较缓,呼之能自止,精神疲惫,时而烦躁,情绪焦虑,紧张恐惧,多言善惊;形瘦面红,五心烦热。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气血凝滞证:情绪躁扰不安,疑虑丛生,或目妄见,耳妄闻,妄想离奇多端,或呆滞少语,少寐易惊,言语支离,容色晦暗,胸胁满闷,或妇人经期腹痛,经血紫暗有块。
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或薄白或薄黄,脉细弦,或弦数,或沉弦而迟。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心肝火炽证
治法:清心镇肝,清脑安神。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泻心汤加减。
龙胆草、黄连、黄芩、栀子、钩藤、车前子、当归、白芍、柴胡、郁金、芦荟、珍珠母、磁石等。
中成药:朱砂安神丸、牛黄上清丸等。
2.痰火上扰证
治法:泻火涤痰,开窍醒神。
推荐方药:生铁落饮加减。
胆南星、竹茹、橘红、浙贝母、黄连、连翘、钩藤、茯苓、石菖蒲、远志、茯神、朱砂、生铁落、大黄、麦冬、玄参、丹参等。
中成药:礞石滚痰丸、安宫牛黄丸等。
3.阳明腑热证
治法:通腑泻热,醒脑宁神。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黄连、栀子、朱砂、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
4.火盛伤阴证
治法:滋阴降火,静脑安神。
推荐方药:二阴煎加减。
生地黄、麦冬、玄参、黄连、木通、酸枣仁、茯神、龙齿、菖蒲、远志、竹叶等。
中成药:天王补心丹、大补阴丸等。
5.气血凝滞证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醒神。
推荐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牛膝、穿山甲、郁金、丹参、川芎、青皮、柴胡、香附、酸枣仁、菖蒲、龙齿、大黄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大黄虫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1)头部取穴:主取百会穴,并于印堂穴直上 2.0cm向后平刺25~40mm 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1穴,均向后平刺25~40mm深;配经外奇穴印堂穴。
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每日1次。
(2)腹部取穴:于剑突下0.5寸穴位处,针尖向肚脐方向刺1针,然后在其左右旁开0.5寸穴位处分别刺入2针,3针向下平刺1.5寸深,施轻度手法捻转,连续5~10分钟,必要时可以通电针刺激,每日1次。
(3)环跳取穴:取两侧环跳穴,四寸粗针,大幅度捻转,行强刺激,以安定神志,隔日1次。
(4)辨证取穴
①心肝火炽证:选用心俞、肝俞、人中、神门、太冲、后溪、大陵、少府等,以泻法为主。
②痰火上扰证:选用人中、神门、神庭、风府、曲池、丰隆、后溪、阳陵泉等,以泻法为主。
③阳明腑热证:选用人中、神门、内庭、足三里、中脘、大肠俞、后溪、少商、商阳、厉兑等,以泻法为主。
④火盛伤阴证:选用神门、内关、三阴交、然谷、照海等,补泻兼施。
⑤气血凝滞证:选用郄门、内庭、神门、膈俞、三阴交、大陵、少府、后溪等,以泻法为主。
均每日1次。
2.耳穴疗法
取穴:神门、心、肝、脾、肾、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操作:用75%乙醇消毒耳廓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选定的耳穴贴紧并加压,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为度。
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30s,双耳可交替选用。
3.电针疗法
取穴:①神道、至阳;②风府、大椎。
操作:每次选取一组穴位,毫针常规针刺后加接脉冲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强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30分钟,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选用。
4.十三鬼穴刺血疗法
取穴:十三鬼穴(即:水沟、上星、承浆、颊车、风府、少商、大陵、劳宫、曲池、隐白、申脉、舌下中缝、会阴)
操作:每次选取3~5个穴位,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5~7滴,隔日1次,诸穴交替选用。
(三)物理治疗
1.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采用低频、低强度刺激左、右额叶,持续时间2s,刺激20个序列,每个序列之间至少休息1分钟,每日1次。
2.超低频经颅磁刺激(EFG)治疗:根据患者脑涨落图(EFG)脑神经递质功能检测结果,在“神经递质”的项目参数中选择异常神经递质项目,设定治疗时间20分钟,治疗强度200GS。
进行刺激时将头部位于线圈正中,磁场作用于全脑,每周5次。
3.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部分极度兴奋、躁动,或对药物、针灸等疗法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每周2次。
(四)心理治疗
1.方案制定阶段
心理医生对病人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习、工作、生活、家庭、个人爱好、兴趣、人际关系等,详细了解病人病情发展的过程及成长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生活事件,广泛收集完整可靠的病史,结合病人当前状态,分析病人内在心理因素,选择以下一种或几种疗法,制定“个体化”心理治疗方案。
2.治疗实施阶段
移情易性疗法:采用音乐、小活动式文娱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思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
情志相胜疗法:确定致病情志的性质及当前情志状况,根据五行生克关系,选择其“相胜”的情绪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
如恐胜喜,怒胜思,悲胜怒,思胜恐。
如患者表现过度惊恐,出现惶惶不安,意志不定等症状,可以根据患者病史,提出适当问题,引导患者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制约患者过度恐
惧或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
意象对话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诱导来访者做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对其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了解被治疗者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然后通过认识意象,调整意象,诱导新意象等方法予以处理。
每周1次,每次1h,由专业心理治疗师执行。
(五)护理调摄
1.病情观察
(1)注意对神情、言行、睡眠、情绪、二便、汗液、舌苔和脉象等的观察,观察有无烦躁、意识错乱等神志异常改变,注意脉象有无阳气独盛之象。
(2)加强巡视,观察有无精神亢奋、愤怒、敌意、易激惹等暴力先兆,严防病情转变而见伤人毁物等意外发生。
2.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及环境必须保持安静,避免室内外噪音的刺激,尤其要避免突然的声音刺激。
(2)注意休息,顺时调神,避免劳累。
(3)注意寒温,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慎防外邪侵袭和汗后受凉感冒。
(4)保持二便通畅。
对能配合的有便秘症状的患者,可采用“温灸”疗法,将艾条点燃置于艾灸器中,调整距离靠近双侧神门、足三里,以温热为度,注意防止烫伤,并嘱多饮水。
(5)节制房事,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做适当活动,转移注意,移情易性。
3.情志调摄
(1)调摄情志,运用语言疏导、以情制情等心理护理法,慎防暴怒。
(2)以静制躁,适度用神。
宜平淡静志,清静养神,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
4.饮食调理
(1)饮食规律。
防过饱,夜餐尤应忌过饱;暴怒之时不宜进食,以免气食交阻。
(2)饮食以清淡为主,慎食油腻;忌辛辣刺激及动火之品,忌烟酒;忌食鸡、鹅、猪头肉等动风之品。
5.用药护理
(1)督促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物。
(2)掌握药效心理,通过语言强化药物效果。
(3)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和效果,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4)安神药在晚上睡前30~60分钟内服下。
(5)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同步健康教育,指导正确煎煮中药和服药的方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总体疗效评价
参照国家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狂病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情绪、语言、举止正常,精神安定,能正常处理日常事务;
好转:神情安定,言语、情绪基本正常,或有改善;
未愈:精神、情绪、言语、举止不能控制,或无改善。
2.精神量表评定
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进行评定。
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好转,<25%为无效。
疗程结束时,由主治医师根据病人的疗效做出临床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评定。
(二)评价方法
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每周评定1次。
根据病情进行其他相应的检查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