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AwAAPw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https://img.taocdn.com/s3/m/7aef7443fe4733687e21aaf8.png)
经
历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姓周 的家里。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 京求学。
十八岁
过了半 年 毕业之 后 预备学 校毕业 两年后
入江南水师学堂。 改入矿路学堂学开矿。 到日本留学。 决意学医,进仙台医专学习。 终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求学
二十九岁 第二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走出,想做书店编译员,被拒绝。
思 想 发 展
1、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 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做幕友 “两条路”是指: 做商人
2、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 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 动„„先提倡新文艺。 “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明确: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 精神。
光复:恢复。多指收复敌人侵占的领土。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一段:家庭状况(少年时代)。
第二段:求学经历。 第三段:工作简历。 第二部分(4段):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人 生 阶 段 求 学 前 家 庭 情 况
时间
1881年 十三岁 时 约有三 年多
我没有办法不爱她,
虽然满腔热忱不被理解, 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鲁迅的名言:
•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2、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 界。 • 3、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 总还是有的。 • 5、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 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教学设计(共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ada4908c5da50e2524d7fa7.png)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鲁迅自传》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教学前应对传记文这种文体适当介绍。
教好这一课,一方面为下面继续学习其它课文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知他的人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4、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讲授、讨论、对话;黑板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导入1、解题:鲁迅自传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可分为自传和评传。
⑴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
⑵评传:是由别人撰写的,也叫传。
2、介绍鲁迅(1)、请同学回忆以前所阅读的鲁迅文章,简单介绍对鲁迅的印象。
(2)、引用毛泽东的话,简介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些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二)、熟悉文章,梳理文章。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掌握生字词。
初一语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
![初一语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f76d0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c.png)
初一语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初一语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鲁迅自传》课文原文: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精品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b8af4727d3240c8447eff5.png)
•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 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 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 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弃医从文,走文艺救国的道路。 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二段:求学经历
1、18岁考入水师学堂 2、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 3、毕业后派往日本留学 4、在仙台专门医科学校学习两年
1.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 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于是 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 有很大帮助。
为何又“弃医从文”? 看电影事件 医学只能医治身体, 用文化作为武器,唤起 民众觉醒,才能真正拯 救中国。 爱 国
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 大作家。
二、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 过得怎样?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 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 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 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
鲁迅的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
三、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 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 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 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 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 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传: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 迹的文章。
篇幅长短:大传、小传 立传人物:自传、评传(他传、传)
人物小传的特点: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含答案试卷分析解析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含答案试卷分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9135b5783e0912a3162a8c.png)
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1.文体常识传记,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的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传记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
2.主题解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概要地记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成长、奋斗的历程,从而体悟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3.重点突破为何要弃医从文?作者在本文中这样轻描淡写:“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请根据你的理解,对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作出深层次的解释。
提示:中国人被日本兵斩首时,围观的许多中国人却麻木不仁、面无表情,个别健壮的中国人甚至幸灾乐祸,鲁迅先生看在眼里,猛然省悟:中国人缺少的是精神,要医好中国人,首先要医好他们麻木的神经,唤醒他们高昂的斗志,否则即使有强健的身体也无济于事。
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此外,鲁迅去日本留学的前后始终苦苦思索着救国的道路,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基础。
4.结构图解5.学法点津怎样找到文章的线索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思路是作者有规律、有条理而又连贯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作者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周密、精心、细致地思考,有条有理地组织成篇,就会形成一条明晰、顺畅、连贯的线索。
线索如同链条一样,将文章所要表现的人、事、景、物、情进行有机的串联。
语文版七年级下《鲁迅自传》
![语文版七年级下《鲁迅自传》](https://img.taocdn.com/s3/m/9fee2616c281e53a5802ffce.png)
十八岁
过了半 年 毕业之 后 预备学 校毕业 两年后
入江南水师学堂。 改入矿路学堂学开矿。 到日本留学。 决意学医,进仙台医专学习。 终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求学
二十九岁 第二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走出,想做书店编译员,被拒绝。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迁北京。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作品 扉页
鲁迅表达了对于祖国命 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 了对于广大人民愚昧、不觉 悟的愤慨和焦虑。他立誓要 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 血和生命。
全诗刻画了一位忧国忧 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 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 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鲁迅作品 扉页
活动二:朗读鲁迅的 《自嘲》,谈谈你读过 诗歌后的认识。
1904在东京 留学
活动三:绍的词句,说说你 如何评价先生对自己作品的 介绍?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坟》
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 一本散文诗:《野草》 四本短评:《热风》《而已集》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鲁迅作品 扉页
鲁迅作品 扉页
运交华盖意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 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 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 顽强应战,表现出“喜笑怒 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 鲁迅作品 扉页
1930年在 上海
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 和略带愤慨的笔触记叙了自 己工作生活中的两大事件。 浸透着一个革命斗士的愤激 而冷峻的情感,显现出一代 伟人的思想升华轨迹。
全家福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自制第5课《鲁迅自传》(58张ppt)课件(共58张PPT)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自制第5课《鲁迅自传》(58张ppt)课件(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4fda4b312b3169a451a4ab.png)
青年求学
著述情况
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事 件 原 因 出 生 1893年13岁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时 间 1881年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 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 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 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2、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 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 了。
到广东做了 中山大学教 授
辞去中山大学 教授 出广东,定居 在上海 开始从事文学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 创作 的劝告
您的位置:>>鲁迅自传>课文分析
刻苦著作 鞠躬尽瘁
您的位置:>>鲁迅自传>课文分析
鲁迅家的客厅
绍兴鲁迅故居 百 草 园
手蔡 稿元 。培 一 商九 讨三 营三 救年 共鲁 产迅 党致 人宋 信庆 的龄 、
鲁迅回国后所任教的杭州师范学堂
鲁迅任教过的绍兴中学。
鲁迅任职的北洋教育部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鲁迅曾任职的 厦门大学
鲁迅曾任职的中山大学
课文分析
5、为什么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意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中国人 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 病根,因此鲁迅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 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民强、 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 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 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 嘲
七年级语文下册2.5《鲁迅自传》教学课件1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5《鲁迅自传》教学课件1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b7e0e83169a4517623a3a9.png)
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 的鲁迅作品描述一下。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 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 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 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 ……
鲁迅的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
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 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 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 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 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 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 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 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划,提倡新文艺
探而将被斩,因此
又觉得在中国医好
几个人也无用,还
应有较为广泛的运动。
29岁 (刚)回国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ຫໍສະໝຸດ 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在渐江两级师范学
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 兼做北京大学、师范 大学、女子师范大学 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年12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4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 出广东,定居上海
1918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 的劝告
一、鲁迅的家世 怎样?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 内周氏望族。祖父周福清(字介孚)出身翰林, 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 愁生计。其父周伯宜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1881年 13岁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鲁迅自传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素材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鲁迅自传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素材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111f645901020206409c1d.png)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鲁迅13岁那年除夕,79岁的曾祖母去世了。
当时已有电报和轮船,所以不到一个月,祖父就从北京赶到了绍兴。
祖父丁忧回家后第二年秋天,正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在科举中一道考上的同年。
浙江的乡试通常在旧历八月初举行,连试三场,每场三天,最后一场考完必在八月十七日,次日正是钱塘江大潮的日子。
周家的一位亲戚即道墟章家等,因为儿子要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的一些日子请鲁迅祖父去通关节。
一开始,鲁迅祖父觉得不好办,后来纠缠不过,知道这年外放主考的学台,与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写了一封信。
而这个亲戚拿了这封信回到道墟,又附了1000元的钱庄期票,马上派人送到苏州的浙江学台那里去。
那时规定,学台到了省里,不能收拆私信。
信送到时,学台正与苏州知府谈话,就把信放在一边了。
可送信人不明底细,吵着要回条,学台只好按规定让知府拆信,知府拆开一看,拿着信就走,回去后就向光绪皇帝奏了周福清打通关节的事,光绪批下来要将周福清逮捕法办。
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了别处。
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
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人也都避开了。
(摘自张能耿《鲁迅的青少年时代》)。
优质课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鲁迅自传》(共40张PPT)
![优质课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鲁迅自传》(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b4eb1cf78a6529647d5363.png)
决意学医 进了仙台 医学专门 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 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 大的助力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 国人因(在日俄战区争中) 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 觉得在中国医好个人也无 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 动
两年后
弃医从文
1909年 29岁
回国
因为母亲很希望 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在浙江的两级 (刚) 师范学堂做化 回国 学和生理教员 第二年 到绍兴中学 (1911) 堂做教务长
鲁迅回国后所任教的杭州师范学堂
鲁迅任教过的绍兴中学。
鲁迅任职的北洋教育部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鲁迅曾任职的 厦门大学
鲁迅曾任职的中山大学
课文分析
5、为什么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意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中国人 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 病根,因此鲁迅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 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民强、 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 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自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目标
•
• •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 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 思想。
•
•
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 成果。 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传 也叫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大传 篇幅长短
小传
自传
传
立传人物
他传
绍兴光复 做绍兴师范 后(1912) 学校的校长 参加宣传
革命政府在 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做部员 兼做北京大学、师范 大学、女子师范大学 的国文系讲师 被北洋军阀 政府通缉
1926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课件(2)(新版)语文版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课件(2)(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ec574d01f69e314232942d.png)
第四段:写作成果。(1930年以前)
1.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2.一本论文:《坟》 3.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 4.一本散文诗:《野草》 5.四本短评:《热风》、《华盖集》等 6.若干翻译作品 7.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8.一本《唐宋传奇集》
读第4段。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 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 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 熏陶……
鲁迅的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
三、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 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 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 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 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 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 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关于自传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 “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 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一类属文学范畴, 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 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 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 (别传,评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 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 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请同学听课文朗读,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
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教案(2)(新版)语文版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教案(2)(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10b111ed630b1c58eeb53d.png)
5.鲁迅自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语言和结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上学期学习(风筝》一文,介绍过鲁迅先生。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谁看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包括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今天,我们通过《鲁迅自传》这篇课文来系统、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一生,同时也知道一下他是怎么评价他自己的。
(二)阅读要求1.低声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速读附文一、二及鲁迅短诗,扫清文字障碍。
(三)字、词的落实1.字的落实。
2.词的落实。
学力;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生计:吃、穿等基本生活。
彷惶:游移不定,不知往哪里走好.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奚落:讥讽,嘲笑。
赏鉴:鉴赏。
盛举:盛大的活动。
茁壮:健壮。
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投:投奔。
不求甚解: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在本文中是自谦的说法。
(四)课文分析1.课文介绍:本文写得简练,不足千字,却容量丰富,线索清晰,作者以时间为序,概记其50年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成长奋斗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本文写于1930午5月16日,时距作者去世仅6年,应该说是作者一生中大部分经历的概括与总站.2.理清课文层次。
本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内容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3自然段):写个人经历。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创作成果。
3.具体分析这两部分的内容。
提问:第1自然段写什么内容?回答:第1自然段写作者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提问,第1自然段中写了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送他外出求学这件事?回答:作者幼年由富家子第变成了“乞食者”,原因是“我十三岁时,我家中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加上”父亲又生了重病”,作者宁愿流落异乡也不愿做“幕友或商人”.’老师点拨,第1自然段讲述了作者出生到18岁前在绍兴老家的概况,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概况,家庭境况等。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教案(1)(新版)语文版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教案(1)(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d5979e360cba1aa811daf5.png)
5.鲁迅自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重点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第一课时.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二、整体阅读。
.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历按照时“.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三、本课小节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
四、板书设计参考鲁迅自传姓名:周树人;笔名:鲁迅主要经历:1881年,生于周家1902年,日本留学,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师范任教1927年4月辞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呐喊》、《朝花夕拾》、《彷徨》、《阿Q自传》第二课时一、补充阅读指导学生深化认识此特点在文章四、拓展阅读导阅读《老舍小传》、《少文学作品课外阅读。
五、本课小结《鲁迅自传》主要记录了从1881年到1930年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
旧教材6册书中所选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最多的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优秀篇目曾给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用了两课时学习了《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
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
本课总结本文教学容量很大,教材提纲挈领地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应适当运用辐射资料补充一些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5鲁迅自传名校讲坛1.文体常识传记,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的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传记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
2.主题解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概要地记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成长、奋斗的历程,从而体悟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3.重点突破为何要弃医从文?作者在本文中这样轻描淡写:“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请根据你的理解,对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作出深层次的解释。
提示:中国人被日本兵斩首时,围观的许多中国人却麻木不仁、面无表情,个别健壮的中国人甚至幸灾乐祸,鲁迅先生看在眼里,猛然省悟:中国人缺少的是精神,要医好中国人,首先要医好他们麻木的神经,唤醒他们高昂的斗志,否则即使有强健的身体也无济于事。
于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此外,鲁迅去日本留学的前后始终苦苦思索着救国的道路,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基础。
4.结构图解5.学法点津怎样找到文章的线索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思路是作者有规律、有条理而又连贯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作者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周密、精心、细致地思考,有条有理地组织成篇,就会形成一条明晰、顺畅、连贯的线索。
线索如同链条一样,将文章所要表现的人、事、景、物、情进行有机的串联。
此即常说的“彩线串珍珠”。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和理解能力往往从考查文章行文线索开始。
【典型例题】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贯穿起来,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参考答案】以时间为线索,贯穿了全文。
【技法点睛】(1)时空连“线”:即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推移为线索来行文;(2)以物取“线”:叙事或抒情一类的文章常常以某种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3)以情导“线”:抒情类的文章,如诗歌,抒情散文多以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作为行文的线索;(4)以“事”主线:叙事类的文章常以中心事件为线索贯穿全文。
在叙事类文章中,这种线索往往就是情节的线索;(5)以人看“线”:文章往往以第一人称的“我”的视觉或行动、性格发展为线索,“我”也就成了“线索人物”。
1.请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厦.门()皖.南()学籍.()乞.食()páng huáng()shuāi()败chóu()办nà()喊2.你能根据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吗?(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B.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C.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如“秋风”“中秋”……等。
D.《鲁迅自传》选自《鲁迅全集》第八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修改病句。
(1)鲁迅的籍贯是浙江省绍兴县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林的年龄恰好比他父亲的小一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一书,回答下列问题。
(1)《朝花夕拾》的“朝”字读“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2)除了“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中还有________篇文章,其体裁全部是________。
(3)如果要为《朝花夕拾》这本书设计一个封面,你觉得下面哪个设计较为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在天水市博物馆隆重开幕。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社会各界人士约两百余人出席参加开幕仪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文“其时我是十八岁……这时我是二十九岁”,回答后面题目。
7.“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一句中“广大的运动”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一句中“决意”有什么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决意学医的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请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上文看鲁迅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几次重大转折?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的一段材料选自鲁迅先生的《呐喊》,它对应于选文中所讲到的哪一件事?你从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与瞿秋白唐宝民早在未相见之前,鲁迅与瞿秋白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竟是鲁迅!”当鲁迅看到秋白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秋白将《铁流》原本的序文翻译出来,鲁迅十分赞赏;鲁迅译的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出版后,秋白写信给鲁迅说:“我也许和你自己一样,看着这本《毁灭》,非常的激动,我爱它,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尚未见面,但彼此已然心心相通,秋白在给鲁迅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使我对你说话的时候,像和自己商量一样。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32年春末夏初,地点是北四川路鲁迅的住所。
许广平这样回忆那天见面的情形:“鲁迅和瞿秋白一开始相见就真像鱼遇着水,融洽自然……款待之如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骨肉一样……从日常生活,战争带来的不安定,彼此的遭遇,到文学战线上的情况,都一个接一个地滔滔不绝、无话不谈,生怕时光过去得太快了似的。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还请内山夫人帮忙为瞿秋白租下了北四川路的后楼房间,3月6日,鲁迅到瞿秋白新居祝贺,并送去了一盆花。
秋白的居所与鲁迅的居所相离很近,这大大方便了双方的往来。
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回忆中这样写道:“鲁迅几乎每天到日照里看我们,和秋白谈论政治、时事、文艺等各方面的事情,乐而忘返……秋白一见鲁迅,就立刻改变了不爱说话的性情,两人边说边笑,有时哈哈大笑,冲破了像牢笼似的小亭子间里不自由的空气。
”秋白曾说:“鲁迅看问题实在深刻,和鲁迅多谈谈,又反反复复地重读了他的杂感,我可以算是了解鲁迅的。
”鲁迅在谈到一些问题时,也常常说:“这问题何芝(瞿秋白的别名之一)是这样看法的……我以为他的看法是对的。
”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1月初,在离开上海前,秋白最后一次去拜访了鲁迅。
许广平后来回忆说:“鲁迅特别表示惜别之情,自动向我提出要让床铺给秋白安睡,自己宁可在地板上临时搭个睡铺,觉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稍尽无限友情于万一。
”杨之华是这样回忆的:“第二天晚上,他回来了……他对我说:‘要见的都见到了,鲁迅和许先生睡了一夜地板,把床让给了我。
’他带着微笑,表现了他的满意的微笑。
”当秋白在福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鲁迅积极奔走设法筹资营救,但不久就传来了瞿秋白壮烈牺牲的噩耗,鲁迅悲愤交加,他在1935年6月27日和9月1日致友人的信中说:“中国人是在自己把好人杀完,瞿即其一……中文俄文都好像他那样好的,我看中国现在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