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传神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国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评论家和留有画迹的画家,提出“传神论”。
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一)顾恺之在人物画上的成就
“传神论”主要是关于人物画和肖像画方面的, 要求不仅要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更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感情。
“传神论”加强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后经历代艺术家承续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阿睹传神”对人物神情的把握是达到传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关键的手法在于晤对神通。
在他看来眼睛是传神的一个关键部位,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画面人物间不能手揖眼视,面前无所对。
经晤对神通处理,画面形象之间产生了空间位置关系也产生了自身的相互制约,整个画面成为可供欣赏者神游其中的境界。
2、“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与形为依据,注意形体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其中有一定可寻的规律。
如画裴楷像时,其面颊加三豪,使之形象顿生神采。
3、“环境衬托”典型人物需与典型环境相结合,以景衬托人物的思想情感。
如画谢鲲像时,将其画于川岩之中,以表意趣。
4、“迁想妙得”画员把自己的情思迁入绘画中,神与物游,浸润于对象。
充分抓住对象特征,深入揣摩对象的思想情感,是为“迁想”,经分析归纳得到艺术构思,是为“妙得”。
迁想妙得的过程,亦创造形象与激发思维活动的过程。
5、如《列女仁智图》把形与神的关系转换为风与骨的关系,突出了线群的表现功能。
通过对形骸骨节结构的准确描绘和人物的形体动态来展现人物的风骨。
画中,顾恺之用了大小相同、首位一致、略显圆弧形、刚劲凝重的铁线描以平行或互相包抄的形式组成密集有序的线群。
使之围绕人物的造型结构层层相包相绕,形成一个有确定趋向的整体,产生一种风动的视觉效果。
在处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时,讲究晤对神通。
顾恺之认为在画群像时,需刻画各个人物的不同神气。
在传神论中,气韵是传神的更精确的说法,不仅指眼神,更指人的整个身体风姿神貌。
气韵说对后世影响更大,后来有发展为兼指整幅画的气氛。
(二)顾恺之山水画的成就
世人给予顾恺之山水画祖的美誉,如《洛神赋图》在展示人物心理变化的同时,着力铺陈了山水景象之美,标志着山水画创作独立门户的开始。
《如画云台山记》记录了画者创作一幅山水画的完整构思过程,并提出山有重势,有深远感
的要求。
魏晋以后传神论进入山水画领域。
强调山水画亦重在传神,而非局限于写形。
山水再非自然主义山水,成为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三)顾恺之对书法的影响
“传神论”不仅对绘画对书法也有很大的影响,王羲之在书法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笔墨与感情,形与神的统一。
他还指出,不同的作品表现不同的感情,精神既融点画间,又寄于点画之外,给人以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