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藏节水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主要针对西藏自治区主要灌区现 状,结合相应调查数据,阐述西藏节水农 业渠道技术落后、农业结构固化等方面存 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加强渠道防渗冻 胀、提高复种指数等措施,为实现西藏经 济社会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水 利支撑和保障。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水资 源丰富且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但因独特 的地形地貌影响,水资源在时空地区分
布、年内分配上很不均勻,无法满足西藏 主要农作物青稞在生长中后期的需水量, 限制作物生长的潜能,影响当地的农业生 产和群众生活。

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农 民生活富裕的根本条件和重要基础。

推广 农业节水灌溉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产量、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 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西藏主要农作物区域的水文条件我区的主要耕地以及现阶段使用的满 拉、雅砻、墨达三大灌区主要集中在“一 江两河”地区。

“一江两河”是指雅鲁藏 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 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东起桑日,西至达
孜。

该流域为藏南高原季风温带半干旱气 候,春秋季温度较高,最高月均温为11.2 t : ~ 17.0 t :,冬季气温较低,且风大、气 候干燥。

该地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多夜 雨,降雨集中在5 ~ 9月,年降雨量为300 ~ 550毫米[1]。

干湿两季分化严重,不能充分 满足该地区种植的高耗水农作物在生长后
期的需水要求。

该流域农田面积占我区农 田总面积的60%以上,虽然土壤没有严重盐 溃化现象,但是碳酸钙含量较高,磷素、 氮素含量较低,难以提高作物单产'该地 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农业发展相对较 快,生产力水平相对于较高,属于西藏的 腹心地区和粮食重要产区,但相对于内地 仍存在灘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2影响西藏农业节水发展的几大要素2.1灌区配套设施过时、观念落后
我区的三大灌区渠道现已完成衬砌工 作,相较以往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 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内地提倡的生 态渠道仍存在的灌区灌溉技术落后等问 题。

除去三大灌区外,我区的剩余农田的 主要灌溉渠道类型仍为素土无防渗,而我 区的土地主要以砂土为主,砂土粒间孔隙
大,不保水,渗透性强,导致在输水过程 中有远超于百分之五十的水量从渠底、渠坡的土壤孔隙中渗漏到沿渠的土壤中,而 且渠道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抬高灌区地下 水位、渠岸遭到渗透破坏,引起塌滑和溃 堤等问题。

而普通的硬化渠道等措施只是 简单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忽略了渠道 内的生态环境的随环境的相应改变,不像 内地推广的生态渠道一样,在提高灌溉效 率的基础上,创造生物是适宜生存的环 境,利用渠道内的小型生态系统净化灌溉 水,增加有效水的比重。

2.2节水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的节水管理体制很不成熟, 不受市场经济的调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 用,在加上经济状况等影响使得各地区体 制开展情况不够统一。

相对于内地已经实 行较为成熟的刷卡灌溉制度,我区仍未建 立起较为完整的水权制度,且我区的水价 相对来说较低,导致农民用水浪费且低 效,节水意识不够强烈,在推广节水灌溉 时,缺乏相应的监督人员,也没有出台相 关的管理措施以及惩戒制度,无法从根本 上打消农民的“为己”的传统想法,阻碍 了节水灌溉制度的推广和落实。

西藏虽然 有一定的节水灌溉基础设施,但没有相对 完善的培训体系,也缺乏相关专业性技术
人员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水利行 业队伍能力不能满足当前我区水利改革发
展任务骤增的需要,导致一些设备损伤、 老化严重,不再能满足相应的供水需求。

2.3农业作物布局不合理、生产结构固
化深受气候类型复杂的影响,全区种植
的大多农作物都具有较为强烈的“
高原适 应性”,农作物单一且“
轮作”,而且种 植物以高耗水作物居多,且用水效率偏 低,土壤的肥力降低,对天然降水以及灌
溉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有所影响,使 土壤中的有效水含量降低。

全区作物结构 仍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他方面如饲料作
物、经济作物等比重极少。

由数据得出, 拉萨地区的粮食作物、山南地区的饲料作 物、昌都地区的奶类产物占有极大的区域 优势,全区仍以粮食作物的不合理的作物
布局会极大阻碍发展我区的特色农业生产 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而且西藏各地区适应 农区的多熟种植制度差异不大,间作少、 套复种方式较多,一般仍以麦类作物与豆 类绿伺料作物组合居多[3],对于改善农业 作物布局以及生产结构,应参照各区域的
水文条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
行针对性发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50 士峰.科■技2018年•第8期

西藏农牧学院王莹
张膜铄

议西藏节水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技术创新
51
3解决制约因素的技术措施3.1工程技术节水(1)
全区落实渠道防渗,学习生态渠道理念。

应用现浇混 凝土、水泥砂浆、浆砌毛条石和复合防渗膜等材料对区内剩余 的无防渗渠道进行改造,因我区气候相较来说比较寒冷,容易 产生渠道冻害,所以在进行加固防渗作用的同时,还应采用在 渠道衬砌板下铺设隔热保温层、将衬砌板下的冻胀土换成中粗 砂等非冻胀土的材料、使用合理的渠道形式和尺寸等方式避免 防冻胀现象。

在全区落实硬化渠道的同时,积极学习生态渠道 的新理念,不能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子,开发和生
态防治缺一不可。

(2) 因地制宜的推广节水新技术。

我国现有的成熟的灌溉 技术包括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等。

将全 区的土地划分成区域,多设立试验田和实验点,了解该区域的 作物相关特征和水文现象,通过分析对比,选择出最优的灌溉 方式,如地形条件特别差时可采用管道疏水以及喷灌,但空气 干旱风力大将大大会制约喷灌的效果。

3.2农艺节水技术
(1)
耕作节水措施。

我区土地的类型是环境所使然,那么 改良土性不良特质也是促进农业节水的一大措施。

耕种作物 时,顧巴要多施土壤所缺乏的有机元素的肥料并适时追肥,增
强土质黏性,提高提高土壤的硅酸盐和腐殖质、有机质,提高 保肥保水性,提升天然降水利用效率。

由于我区土地主要碱性
土为主,我们可在作物种植前或收割后,在土地中可加入适量 硫酸铝、硫_铁或硫磺粉改善土地酸碱性。

(2) 改善农业结构措施。

有针对性的改良各个地区的种植 模式,如在“一江两河”流域气温较高,可根据此气候特征发 展调温农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发展粮食、饲料作物的套种和 间种的模式,用地养地相结合,既增产粮食,又


可抑制病虫害发生。

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害发 生。

还要坚持开发多熟种植制度,丰富农产品类型,增加市场 竞争力。

设立试验田,多开发和引进内地成熟的高产抗旱的作 物,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推广生产,增加经济效益。

3.3管理节水技术
(1)优化管理措施。

我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经济
利益的调整来大力推进农业水价形成制度、精准补贴和节水奖
励机制,充分调动制度的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市场
经济统一落实水价、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

同时 加强舆论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引导农民树立节水观念、增强 节水意识、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4],推动农业 用水誠转变。

(2)加强人才培养。

我区缺乏相关性技术人才,可通过和 区内高校进行合作。

利用高校丰富的理论知识、可行的操作方 式,对以为组或村为单位推荐上来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通过
测试后方可领证上岗,并每隔两年就重新进行培训和考试。


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 工程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养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最大 程度的开发、利用节水设备。

4结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节水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举 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西藏占地面积广,对于节水的要求更可
谓是重中之重,虽然西藏的节水农业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中仍存
在很多观念老套和制度上的缺失等问题,但在国家政府以及各
方面的人才的大力支持下,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结 合我区独特的区域环境,发展出独有高效的高原节水模式。

将 农业水利与机械化、创新技术等相关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协作配 套,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
发展需求的高原农业节水体制。

【参考文献】[1] 张华国.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节水农业模式研究初报〇].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 (23) :98-99,103
[2] 关卫星,焦国成,刘启勇,等.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耕作制 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〇].西藏农血科技,2012,34(04):44-48[3] 次仁央金,李军,金涛.试论西藏农业资源状况与种植制度 发展[}].中国农学通报,2〇07(05):371-380
[4] 有维东,李涛,刘少芳.推进泰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思 考〇].山东水利,2011(Z l ):82-84
(上接23页)在服务器上,实现24小时可靠、不间断的工作。

该软件创新应用“数据推送机器人”技术,实现油田数据中心
与微信通讯软件的融合应用,搭建生产通用信息发送平台,可 作为日常性、重复性、频繁性、即时性数据的传递方式和途 径。

东辛采油厂围绕全面落实效益开发的要求,需要对2016年 油价在30~40美元停产的200多口低效、无效井进行重新评价, 为下步扶停多产效益油提供依据。

为此,建立了停产井效益评 价模型,提取了采油厂油井生产相关生产、物料费用等30多项 数据,编制了停产井效益评价软件,经过反复校验模型,利用 软件一天就完成了200多口停产井的效益评价。

随着油田开发提质提效升级,东辛采油厂面临的开发难题 越来越复杂,老井套管窜漏问题突出,对产量造成了较大影 响。

如何及时发现生产井套管出现问题成为一个课题。

编制了 套管窜漏数据库应用软件,对全厂油井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确
定了参数变化范围,分析2016年全厂千余口油井,有34 口井存 在较大可能性,作为下步重点“关照”对象。

类似的问题还有抽油机型号与最大载荷分布范围分析、作 业后含水变化分析等十余个分析主题,进行了研究编制,都是 娜势下大数据分析齡的深化应用。

4结语
信息化技术在采油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 益。

今后,还需推陈出新,与时倶进,加强采油信息化工作力 度,保证低耗高效益的开采原油。

【参考文献】[1] 张琪,万仁溥.采油工程方案设计[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9
[2] 万仁濟•中国采油工程[M ]•石油工ik 出版社,20!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