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重点内容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021f30caf45b307e8719772.png)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简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答)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简答)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简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简答)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简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简答)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简答)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简答)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简答)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答)(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答)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简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简答)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简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简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简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简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简答)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简答)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简答)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简答)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简答)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简答)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简答)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简答)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二)世界的运动发展(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简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论述)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单选)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单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简答)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单选)事物发展的动物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简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论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论述)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单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单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简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简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单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质量互变规律(简答)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单选)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单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单选)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简答)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简答)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单选)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单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论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单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即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时,才能完整、充分地显示出来.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单选)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论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单选)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简答)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四)内容和形式(单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五)本质和现象(单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单选)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简答)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简答)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胶不能任何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在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简答)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单选)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单选)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简答)意识的本质包括:(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单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论述)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单选)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1d16400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68a0e0b8f67c1cfad6b889.png)
绪论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P22.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它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公开问世的第一部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P6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于它的批判精神。
P1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或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P121)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实践性。
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更笨源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时代性与实践性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代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发展。
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规律。
6.(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是为了人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
同时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7335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02af77b84ae45c3b358c28.png)
2014/10/24 8:07:0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总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自然科学的基础马克思:社会规律,唯物史观其他人:唯心史观,偶然事件构成历史,英雄史观,否认社会规律】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从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到奴隶社会的人身隶属关系再打封建社会等级关系,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的唯物论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的加速进步,使人类社会的辩证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任何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只不过之前被其他关系掩盖了。
辩证性:联系与发展。
2、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最早的卢德运动【英国卢德发起,烧厂房,砸机器,把愤怒发泄到“物”上,认为苦难是“物”造成的】,到经济斗争【工人认识:苦难是资本家造成的,与“人”斗争,游行,示威,静坐······针对资本家】,再发展到政治斗争【针对“制度”斗争】【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世界上最早的工业无产阶级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成立了最早的无产阶级政党——宪章党),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工业无产阶级的正式形成【有工人不一定有工人阶级,工人未必形成意识,未必形成一股力量,工人的产生≠工人阶级的产生】并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合-份-合”这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的自然科学以整合的方式研究世界(合,有机论,认为宇宙也是一个生命体,不能割裂,但无法深入研究)【朴素辩证法】。
近代自然科学则分化出天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以及地学等六大经典学科(机械论。
优点科学飞速发展,各学科专业有了各自的理论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743a0d1e2bd960591c677a9.png)
绪论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开展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与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开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开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开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开展(一)马克思主义就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与根本矛盾的开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根本矛盾锋利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开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与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那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与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兰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根底(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就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就是否始终站在最广阔人民的立场上,就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就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开展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就是人类熟悉开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就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熟悉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根本问题 ,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熟悉或正确熟悉存在的问题①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就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根本流派.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那么说成就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就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那么就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就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与精神.②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熟悉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就是可以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与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熟悉世界或彻底熟悉世界的可能性.人们面对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成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就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与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与作用.在答复了世界的本质就是什么之后 ,还必须答复世界就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联系的还就是孤立的,就是开展的还就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答复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瞧世界 ,认为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瞧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哲学根本问题原理的意义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开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的根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就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②它就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为人们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那么.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实物的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2)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开展的根底.3、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实践的含义: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根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要素就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就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就是客观的.⑵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⑶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就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就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就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就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开展.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就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就是对象性的活动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根底.1、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4、事物的永恒开展事物的开展就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开展恩格斯:上个伟大的根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就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开展过程,从形式上瞧,就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瞧,就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与关系上的更新5、唯物辩证法就是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与开展规律.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熟悉与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与开展规律.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范畴一、原因与结果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就是结果.特点:前因后果2.辩证关系①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就是确定的同时又就是不确定的②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关系就是复杂多样的.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3、方法论意义①原因与结果范畴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那么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与神学目的论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二、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与开展的符合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预防性与确定性偶然性:就是指事物开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与偏离,就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A、对立表现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开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开展的前途与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附属地位,对开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B、统一■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的补充与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②人们的熟悉与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根底之上③不要无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与偶然性因素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开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与条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与条件,因而它就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2.辩证关系对立性:一个表示的就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就是事物的开展趋势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开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方法论意义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预防坏的可能性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四、内容与形式1、内容:就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与形式:就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与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无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与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五、现象与本质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组成事物根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就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外表特征,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2、辩证关系对立性:A、现象就是个别、片面与外表的东西,就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那么就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B、现象就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就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附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3.透过现象熟悉本质①在实践的根底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②对现象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③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熟悉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规律 ,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就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把偶然性瞧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熟悉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7、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开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想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就是否成认,熟悉的到,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就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就是客观的.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就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就是通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含义:意识能动性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世界与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水平.表现:⑴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与方案性.(2)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本身的调控与改造作用.第二章1、实践与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就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就是指具有思维水平、从事社会实践与熟悉活动的人;客体:就是指实践与熟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就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熟悉关系,价值关系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2、实践主题根据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应与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与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2、实践在熟悉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就是熟悉的来源2、实践就是熟悉开展的动力3、实践就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就是熟悉的目的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熟悉的不同答复唯物主义的熟悉路线:从物到感觉与思想反映论:认为熟悉的本质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与思想〞的熟悉路线唯心主义的熟悉路线:从思想与感觉到物先验论:认为人的熟悉与熟悉水平就是先于感觉经验、与实践的,就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与感觉到物〞的熟悉路线4、熟悉运动的根本规律熟悉运动就是一个辩证开展过程:从实践到熟悉;从熟悉到实践;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熟悉运动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一〕从实践到熟悉1.感性熟悉:感性熟悉就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的熟悉形式,它就是熟悉的初级阶级.感性熟悉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与表象感觉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就是对事物外表现象与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就是在知觉的根底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性熟悉的特点直接性:感性熟悉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 ,就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熟悉就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 2、理性熟悉:理性熟悉就是人们在感性熟悉的根底上 ,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熟悉,就是熟悉的高级阶段.理性熟悉有概念、判断与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就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认的思维形式.推理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熟悉的特点:间接性与抽象性3.辩证关系①理性熟悉依赖于感性熟悉,以感性熟悉为根底②感性熟悉有待于开展到理性熟悉③在实际熟悉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飞跃一一熟悉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二)从熟悉到实践1.熟悉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①理性熟悉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修正与开展②理性熟悉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途径(1)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⑵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三)熟悉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1.熟悉运动的反复性2.熟悉运动的无限性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熟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就是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熟悉过程瞧,当某一思想、理论、方案、方案等,经过屡次反复,在实践中到达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熟悉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拟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意义:(1)坚持主观与客观、熟悉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坚持群众路线的熟悉方法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①任何真理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的熟悉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①从广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②从深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辩证关系(1)任何真理都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与开展中6、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于0②就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充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与检验.7、时间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确实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确实定性:即绝对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真理检验具有条件性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实的关系(1)逻辑证实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⑵逻辑证实不能代替实践检验8、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根本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就是辩证统一的熟悉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熟悉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际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到达正确熟悉世界与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主管与客观的矛盾就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就是人类世界形成与开展的动力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开展的物质条件的总与.(2)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3)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4)生产方式那么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内在根据与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就是社会人的一切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与一切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与科学等多种意识形式.(1)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来瞧,可以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瞧,可以分为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3)从对经济根底的不同关系来瞧,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她社会意识形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与派生.(2)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4)正确而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就是先进文化的建设.4、社会意识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与独特的开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53b2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5.png)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2641cb910661ed9ad51f3d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_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_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f4c3b5f647d27284a735139.png)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讲义)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p35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2922f00242a8956bece408.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300e3a2cc58bd63086bd5d.png)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af4997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c75eb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a.png)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5a7724b0717fd5370cdc2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评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级个性。
矛盾的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福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8b424b433687e21ae45a9ea.png)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641199a960590c69ec37691.png)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B.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C.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3.(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4.(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5.(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6.(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7.(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8.(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9.(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B: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10.(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11.(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0c6a24aaea998fcc220ed3.png)
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0-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起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的生物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45)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终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6564559376baf1ffc4fadf9.png)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物质性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世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后的根源和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d1f52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绪论马克思主义使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XXXXXX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XX,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XXXXXX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p7)1.革命实践: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
19世纪年代后半期XXX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XXX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指引和促进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
2.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根蒂根基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层斗争理论根蒂根基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7)1、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论点。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哲学划分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904ed5e5f18583d048645968.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一、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1.哲学与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认识改造世界,就叫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
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在实践中检验。
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X畴“物质X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理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这一X畴是哲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简单说,“物质X畴”就是对物质的概括和总结,是哲学的概念,既属于意识的X 畴,也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即: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五、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与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其特点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三个组成部分及来源是什么?(P3第一段)
2、什么是意识(P30第二段)?什么是物质(P30第一段)?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31第一段)
3、什么是真理(P71 最后一段)什么是谬误(P75 最后一段)?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4、什么是生产力(P100 第二段)?什么是生产关系(P101 第三段)?两者关系(P102)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第二段)?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
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它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发展的形态(形态Ⅰ是人与人直接相联系,个人受社会环境摆布,个体没有独立性。
形态Ⅱ是人与人通过商品交换建立间接的社会联系,个人摆脱各种身份规定的束缚,获得形式上的独立性;但个人仍然受物的支配。
形态Ⅲ是人与人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人们能够自觉地驾驭社会生活过程,支配社会环境)什么是发展(P41 第四段)?
8、什么是人民群众(P130第一段)?
9、什么是矛盾(P43 第三段第一行)?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P45 第一段)、斗争性(P43第四段第四行)、同一性(P43 第四段)?
10、什么是实践(P63 第三段)?什么是认识(P66 第一段)?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4 四点P65 最后一段)、认识的过程是什么(P70)?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两点)?
12、什么是社会规律?什么是自然规律?两者关系是什么?(P55 第二段)
13、自由和必然的概念(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4、国家的概念。
什么是国家?国家的来源是什么?(P105 最后一段)
15、金融资本、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概念
金融资本:P184 最后一段
银行资本:指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
产业资本: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16、什么是私人劳动?什么是社会劳动?两者之间的矛盾
17、跨国公司的概念、经营目标是什么?(P192 第二段)
18、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两者的关系是什么?(P144 第一段,最后一段)
19、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P147 最后一段、最后一行)
20、资本的周转、循环是什么?(P165 第二段、第四段第一句话)
21、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本质是什么?(P174 第二段倒数第五行)
22、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原因是什么?(P262 最后一行)
多选
1、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思想(P29 第二行、第九行)
2、垄断资本输出的目标是什么(P190)
3、全球化的概念及表现(P194 中间)
4、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哪几部分(P154 中间三个部分倒数第二段)
5、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P229 中间六个特征)
6、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P255 三个基本特征以及每段第一句)
7、马克思提到的三大差别
(三大差别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问答题
1、唯物史观的概念、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启发?(P136 第一题)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
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