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3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第一篇:网络和新媒体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日益迅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网络和新媒体呢?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网络,是在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流、传播和交换的系统。
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如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教育等。
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制作、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的传媒形式。
新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视频和游戏等。
二、特点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速、信息覆盖范围广、信息可交互等。
而新媒体的特点则是内容生产门槛低、信息即时性高、传播方式多元化等。
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娱乐。
三、发展历程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还比较落后,网络和新媒体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信息交流和娱乐形式。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和新媒体的种类和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网购、在线支付、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等。
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兴行业的诞生,也为各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总之,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代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变化,也必将继续发展壮大,并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篇: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网购、社交媒体、在线支付、手机APP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将从应用领域展开探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我了解您的要求。
那么,请允许我用适合网络文章的格式来为您撰写一篇关于《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高质量1500字文章。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和新媒体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影响力以及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通信设备等互联而成的全球广域信息交流平台。
新媒体则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具有多媒体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1. 全球连接: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2. 即时性:网络和新媒体以秒计时,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极快。
3. 互动性:网络和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使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共享和讨论中去。
4. 多媒体性:网络和新媒体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丰富了信息传递方式。
5. 弱化传统媒体界限: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使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力1. 民主和参与:网络和新媒体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参与公共决策,增强了民主意识。
2. 信息获取和传播:网络和新媒体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同时也方便了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传播观点。
3. 经济发展: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促进了创新和创业。
4. 社交与交流: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家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持联系。
5. 文化传承和创新:网络和新媒体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有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四、网络与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隐私保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2. 假新闻和信息真实性: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和不实信息有可能迅速扩散,应强化对信息真实性的甄别和鉴别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到+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06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六章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生产[31页]
![06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六章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生产[31页]](https://img.taocdn.com/s3/m/6835243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5b.png)
第一章 绪论授课人:X X X2019.09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六章 互联网条件下的新闻生产一、新闻生产的新场域二、新闻生产的新模式三、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社会媒体或自媒体生产的新闻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散播在互联网上,传统意义上的“固态”新闻文本也呈现“液态化”,消费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各取所需,同时也培养了新的新闻消费习惯,新闻生产方式的多元化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在互联网新场域下,公众的共同兴趣没有变,新闻仍然固守着内容的真实、真情、真相;新闻报道在追求速度、广度、深度的突破之时,依然遵循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一)新闻生产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事实需要经过采写、编辑、发表等业务流程,这是新闻专业组织制造的过程及结果;二是指新闻生产者通过有意识的加工赋予新闻事实以意义从而建构了社会现实。
一系列对新闻组织的参与观察研究都证明新闻生产受媒介组织内部特定的生产逻辑与组织外部的各种社会因素左右,其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有新闻语境和新闻场域两大部分。
新闻语境是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包括专业标准、国内国际形势、国家制度法规等;新闻场域则包括各级决策者、媒体性质定位及市场等。
(一)新闻生产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用“框架”取景的比喻来解释新闻生产的选择性与新闻作品最终呈现于大庭广众的人为可能性。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窗口展示的视野取决于窗口的大小、窗格的多少、窗玻璃的明暗以及窗户的朝向是迎着街面还是对着后院。
这个视野还取决于视点的位置,比如是远点还是近点,是歪着脖子看还是脑袋向前伸展,或者是侧着身使眼睛跟开窗的这面墙平行。
”——[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场域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个新闻社会学研究范式,“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网络与新媒体概念网络与新媒体概念是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它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新媒体技术是指使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活动,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3、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业、教育、政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形象。
在教育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在政府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安全1、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概念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它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2、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账号和密码等,防止黑客攻击,防止病毒传播,防止网络诈骗,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3、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2)定期更新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3)安装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传播;4)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5)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防止黑客攻击。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未来1、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发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完善。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录第四次传播⾰命 (3)Web2.0 (3)“去中⼼化” (3)“再中⼼化” (3)两个舆论场 (3)互联⽹ (4)新媒体 (4)IPTV (4)5G (4)超链接hyper link (4)维基百科Wiki (4)社交⽹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5)BT(bit torrent (5)【电⼦商务形式】 (5)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5)Solomo (5)⼤数据 (5)德拉吉报告 (6)5W模式 (6)受众 (6)魔(⼦)弹论/⽪下注射理论 (6)⾃媒体“We Media (6)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6)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7)MCN(Multi-Channel Network) (7)KOL (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 (7)OTT TV “Over The Top TV” (7)P2P(Peer to peer network) (7)意见⾃由市场 (7)协同过滤 (7)AI (8)UI (8)体验经济 (8)信息茧房 (8)群体极化 (8)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8)中央厨房 (9)框架理论 (9)场域 (9)众包 (9)迭代新闻/钻⽯模型(Iterative Journalism) (9)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搜索引擎营销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0)⼆⼋定律 (10)长尾理论 (10)媒介素养/⽹络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10)信息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 (11)我的⽇报the daily me (11)棱镜门 (11)门户⽹站 (11)⽹络舆论 (1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12)第四次传播⾰命~指互联⽹相关技术的推⼴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的勃兴。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

二、 交互式网络电视(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 缩写 IPTV)
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的有线电视网,集互联 网、多媒体、通讯等 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 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用户在家 可以通过三类终端享受 IPTV 服务:计算机、网络机顶盒 +普通电视机、 移动终端(如 iPad、iPhone 等)。 它能 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 充分有效地利 用网络资源。
第二节 知识生产的平台
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系统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 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信息 传播的效率,突破 了既有的媒介形式的种种短板,比如出版周期、版面时 段、地域 限制等,形成了真正的全球性传播网络,未来 新闻生产的平台将会逐渐移至以互 联网平台为主。
一、 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or Rich Site Summary,缩写 RSS)
RSS 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目前广泛用于 网上新闻频道、博客 和 Wiki 上,主要的版本有 0. 91、1. 0 和 2. 0。通过软件工具的方法从网络上 搜集各种 RSS Feed 并在一个界面中提供给读者进行阅读。
二、 网络百科(Wiki)
Wiki 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冶,原本是 “快点快 点冶的意思,在这里“WikiWiki冶指一种超文本 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 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 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 目前人们使用最多也最为熟悉的搜索引擎有谷歌 (Goog搜索引擎的代表。
• 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是网民获取信息的 重要工具,其使用率自 2010 年后一直保持在 80% 左 右,稳居互联网第二应用之位,成为互联网各项应 用的 重要入口。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一.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特征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三.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四.Web1.0发展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
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五.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完整word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的强度和烈度,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公民日益 增长的权利意识、表达诉求、政治参与热情与现有体制结构下制度化表达 渠道相对不足的矛盾产物。化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顺应网络民意崛起之 势,弥补特定历史环境下制度化参与渠道的匮乏,创造性拓展公众表达渠 道,使自上而下的合法性需求,与自下而上的维权与充权需求交汇于网络 舆论表达的空间之内。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
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
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
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
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
“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
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
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跟风严重 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 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 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 ,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 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 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 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 众传递诉求的通道。
激奋,民众抗议此起彼伏。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 北约暴行BBS论坛”,使激愤的民情获得宣泄的渠道。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六、意见自由市场
博客、微博和微信赋予中国的受众表达意见和交锋观点的重 要平台,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媒体上的事件和观点,并引 为自己的新闻线索,也常常由于互联网上激烈的意见交锋而扩展 自己的报道边界,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报道从而实现自己的价 值。
总之,未来互联网将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互联网不再是虚拟的赛博空间,而是真实的客观现实。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
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成就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1.电子邮件(E-mail) 在全球范围内,现在有超过60亿个电子邮件帐户。 平均而言,全球人类每小时发送的非垃圾邮件数 量超过30亿封。 据麦肯锡表示,一般工作人员每周花13个小时阅 读和回复电子邮件。有些人认为电子邮件的主导 作用将会消失,有很多替代品出现,包括社交媒 体,消息应用程序和无数其他在线通信工具。
四、娱乐新天地
4.图片分享
Flickr为用户提供免费及付费的数位照片储存、分 享方案的线上服务,也提供网络社群服务的平台
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目前总用户数达7亿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包括B2B、B2C、C2C等模式。在中国,淘宝、京东等一大 批电子商务网站的出现构成中国人新的消费模式。网上比价、当天送达、商家信 用等新概念不仅刷新了人们的购物理念,也推动物流、线上金融等产业的发展。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
2.即时通信(IM) 即时通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信 息的业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 传递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根据终端 不同可分为PC即时通信和手机即时通信。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
3.IP电话 IP电话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使用IP技术的网络来实现通话的新型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即:吉登斯“意向性”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第一节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一、数字化(显着技术特征)1、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2、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使得同一内容有了多介质传播的可能,大大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传播呈现立体化、全景式的特点,媒介融合得以可能。
3、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二、交互性(本质传播特征)一方面,传播方向和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了信息控制力的变化。
另一方面,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三、超时空(外部效果特征)1、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2、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第三节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划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门户网站)2、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3、数字电视机*户外、LED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IP)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
二、软件属性分1、web1.02、web2.0Web1.0--web3.0的特点与发展三、按经营性质划分1、营利性新媒体以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为主;提供具体产品2、非营利性新媒体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四、按应用功能Eg:社交媒体第四节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WAP 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支撑: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趋势:一、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二、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三、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4G、5G)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五大平台: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特征:软硬整合互联网功能:信息传播,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第一节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Bulletin-Board System,缩写BBS )2、超级链接(Hyperlink)与门户(Portal)超级链接是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其设计成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文本,即在数据中又包含其他数据的链接。
门户,也称门户网站,是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
3、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策咯、运用特定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的相关信息呈现给用户的系统。
第二节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or Rich Site Summary,缩写RSS)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
2、网络百科( Wiki )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并有多种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可以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也被称作Web2.0时代的“人民的百科全书”。
3、社会化书签(Tag )也称“书签”、“开放分类”、“大众分类”。
是一种更为灵活、凸显用户兴趣点的分类方式,目的是更好的显示搜寻的关键词或词条,建立更加多样性的查找和索引体系。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缩写E-mail)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来传输的互联网应用。
2、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缩写IM)即时通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信息的业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传递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根据终端不同可分为PC即时通信和手机即时通信。
3、IP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缩写VOIP)IP电话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使用IP技术的网络来实现通话的新型技术。
(网络电话、经济电话或廉价电话)4、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缩写SNS)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即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早期概念化阶段——以Six Degrees为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Friendster帮你建立弱冠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娱乐化阶段——My 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社交图阶段——Facebook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第四节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Peer-to-Peer Network,简称p2p)对等网络也称对等连接,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可以发起一个通信会话,速度极快。
2、交互式网络电视(Interactive Personality TV,缩写IPTV)参见前方3、视频分享视频分享网站是指在完善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让互联网用户在线流畅发布、浏览和分享视频作品。
第五节商务活动的平台电子商务互联网提供了网络营销这种推广模式,比如,大数据营销。
大数据4V特征:大容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率(Velocity)和低价值密度(Veracity)。
而根据这些特征的运算处理(Manipulation)、数据分析(Analysis)、视觉化(Visualization)和深度挖掘(Deep Mining),共同构成了大数据的内容和形式。
第六节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Weblogs,缩写Blog)与播客(Podcasting)2、微博(Microblog)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的系统。
3、微信(Wechat)专题:微博,微信比较※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第一节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1、规模(世界与中国,农村与城市)2、结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应用)第二节从受众到用户1.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搜索引擎(云计算,搜索云,挖掘信息价值)协同过滤: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或增加对用户而言有针对性的信息。
(比邻浏览者,豆瓣)原因:1.人际2.分享3.现实与虚拟融合2.从接受信息到传播信息接近权,技术,互联网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又称作User Created Content,UCC),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三个特征: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非专业人士创作或非权威组织创作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1.社会驱动维度(信任,认同,共同远景...)2.技术驱动维度(技术接受,技术任务匹配,可用性工程【安全,隐私,可靠】3.个体驱动维度(好奇心,利他主义,外部奖励)4.口统计学特征对其有积极(内容革命、为用户创造分享等环境,利于原创性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和消极(版权、隐私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两方面评价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实名,共享,联通,互证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体验经济”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的特征:1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2用户的参与性需求提高3用户的情感性需求提高尼葛洛庞帝:未来的界面代理人可以阅读地球上每一种报纸,每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广播电视的内容,然后把资料组合成个人化的摘要。
这种报纸每天只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版本。
第三节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主要原因:社会结构分化;信息技术成熟小众传播特点1.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细分2.用户主动性增强3.传、受者之间的互动频繁,界限模糊1、小众化的积极面向:1.文化发展新方向一方面,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延续性发展,推动着“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一方面,小众群体是新的智慧形态的催化剂。
皮埃尔·列维的“群体智慧”。
2.经济增长新动力2、小众化的消极面向:1.“信息茧房”的扩张桑斯坦在着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即公众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获取信息,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久而久之,会置身于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
2.社会粘性丧失第五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第一节新媒体带来的传媒格局变革一.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颓势难以逆转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二.新媒体产业持续升温三.受众阅读习惯与媒介接触方式改变第二节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一.进入新媒体1、平面媒体和新媒体1网络报刊2移动终端报刊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1网络广播指广播电视台利用互联网作为接触受众的平台,提供广播音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