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合集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Web1.0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的技术构想;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创建“博客中国”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Web 2.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互动,去中心化、去层级化;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六度分隔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站SNS借鉴了六度分隔理论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 Site 翻译成“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络”长尾理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更多关注重要的人或事,而在网络时代,关注“尾部”成为可能;长尾理论用来描述亚马逊之类网站的商业模式;Web3.0 精准性个性化智能性互联网起源拉里路线:拉里•罗伯茨阿帕网ARPA项目负责人;用秒表对五角大楼内部所有走廊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各个办公室之间最快的行走路线,被称为“拉里路线”;最早的阿帕网由4台计算机连接组成,成为互联网的雏形;1969 渔网理论:美,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又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来源于人类数千年“渔网”的经验;主要是去中心化,扁平化,实现机机平等,机机相互直接传输不需要经过中心;而且机越多,速度越快,力量越强;可以接纳无限大;分组交换理论:美,伦纳德.克兰罗克,发明“分组交换理论”;将大块信息切成小块,传输到指定地点后,再复原合成信息;三条理论实现了:大信息切成小信息,以最短的路线,经任意机传输到指定机,再复原大信息;TCP/IP协议:罗伯特•卡恩和温顿•瑟夫发明了TCP/IP协议即计算机相互间交流连接,需要有规则,制定的规则即为协议;互联网的TCP/IP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标志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1983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万维网:蒂姆·博纳斯·李万维网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加速器;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概念 ,使得互联网技术平民化;1989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1.开放性2.交互性3.虚拟性4.超时空新媒体艺术的分类技术1.远程通信艺术2.网络广播艺术3.视频联通与远程临场艺术4.网络艺术5.计算机媒体艺术6.虚拟现实艺术7.基于人机交互的装置艺术艺术1.新媒体语言艺术2.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3.新媒体视觉艺术4.新媒体影视艺术5.新媒体音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意义1.新媒体技术拓展艺术的空间手绘时代、照相时代、数字合成时代2.新媒体技术促进艺术的传播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互动性3.新媒体技术创新艺术的形式沙画艺术、虚拟现实技术4.新媒体技术带来艺术的“异化”大众化、生活化、商业化新媒体政务意义1.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2.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少政府层级3.拓展政治活动的时空范围、促进公众政治信息获4.推动政府结构和功能转变、推进政治管理现代化新媒体政务功能1.扩大政务信息公开2.增强政府治理能力3.拓展宣传渠道4.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特点1、真实化的虚拟服务2、沟通形式的平等性3、信息沟通的有效性4、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5、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性舆情信息的研判1.舆情研判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深度分析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2.舆情研判的方法相关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统计分析法舆情信息的回应1.快速回应热点舆情2.正面引导负面舆情3.科学化解突发舆情舆情收集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舆情搜集的方法人工法浏览、搜索和调查、自动搜集法快速回应热点舆情回复制度化、解决常态化正确引导负面舆情一、做好利益相关方沟通互动、控制事态发展,防止舆情恶化;正面引导舆情方向;二、及时做好新闻发布、消除噪声、杂声影响;争取媒体支持;三、通过负面舆情利益相关方发声,及时化解不良情绪;科学化解突发舆情有效处理与有效评估新媒体产业构成要素: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媒体营销:是指利用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在带来巨大革新的时代,营销方式也带来变革,沟通性communicate、variation、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体验性experience、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微博、微信、TAG、、、WIKI等这些新;新媒体治理网络问题1.网络成瘾2.网络侵权3.网络诈骗4.网络暴力5.网络色情治理手段1.法律法规2.技术手段3.宣传教育4.网友自律5.媒体监督媒介融合形态1.业务融合:媒体间的壁垒被打破;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渠道融合:网络成为媒介产品的主要发行渠道;4.产业级整合:新的传播平台诞生;5.资本融合:并购以及组建合资公司;媒介融合定义1.媒介融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相互融合发展出新的媒介形态;2.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产生出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平台;3.媒介融合强调信息的整合,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全方位的渗透;媒介融合条件1.技术条件: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2.用户条件:由“受众”向“用户”转变3.产业政策条件:大数据特点1.容量大2.类型多3.快速化4.应用价值大价值密度低5.3 I特征大数据与云计算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云计算让普通人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而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大数据应用大数据预测当选纸牌屋大数据4V“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但价值巨大”就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或者说,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数据,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AI的诞生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工业机器人之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2016,AlphaGo战胜李世石腾讯写稿机器人 2015年9月发布处女作2018,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播阿里鹿班系统2019,央视新闻新媒体首次将AI剪辑技术应用到短视频剪辑当中图灵测试1950年,阿兰·图灵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的开篇说:“我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机器能思考交流吗’”它指的是让实验者和黑箱中的机器对话实验者不确定对方是机器还是人;如果在一番对话后,实验者无法判断对方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拥有了人工智能;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特征1、沉浸性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2、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赵兰溪:如使用者接触到虚拟空间中的物体,那么使用者手上应该能够感受到3、多感知性多感知性表示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4、构想性构想可以理解为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5、自主性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或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应用360全景VR 摄像机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除以上罗列出来的已实现科技产品外,面部识别、语音命令、眼球追踪和手势控制等技术正也在发展中;Augmented Reality技术:增强现实,简称ARAR技术是计算机在现实影像上叠加相应的图像技术,利用虚拟世界套入现实世界并与之进行互动,达到“增强”现实的目的;由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知道,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并且可以把我们的感官带入这个世界;而AR是利用虚拟世界来加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M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混合现实MR的实现需要在一个能与现实世界各事物相互交互的环境中;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那就是VR的领域了;如果展现出来的虚拟信息只能简单叠加在现实事物上,那就是AR;MR的关键点就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和信息的及时获取;VR与AR区别VR设备:因为VR是纯虚拟场景,所以VR装备更多的是用于用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交互,更多的使用是: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5DT之类的、动捕系统、数据头盔等等;AR设备:由于AR是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所以基本都需要摄像头,在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基础上,结合虚拟画面进行展示和互动,比如GOOGLE GLASS这些其实严格的来说,IPAD,手机这些带摄像头的只能产品,都可以用于AR,只要安装AR的软件就可以;从概念上来说,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而AR虚拟数字画面加上裸眼现实,MR是数字化现实加上虚拟数字画面;VR 是AR的子集,AR是MR的子集;区块链定义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可能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或者部分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大型数据库;点对点技术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连接来连接节点;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文件共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共识机制所谓“共识机制”,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对一笔交易,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就可以认为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识;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中国一名微博大V、美国一名虚拟币玩家、一名非洲留学生和一名欧洲旅行者互不相识,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你是个好人,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这人还不坏;提出2008年由中本聪第一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为了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块链进化区块链1.0——数字货币区块链2.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区块链3.0——各种行业分布式应用落地区块链2.0它们被用来使人们远离全球化经济,使得隐私到保护,使人们“将掌握的信息兑换成货币”,并且有能力保证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得到收益;第二代区块链技术使存储个人的“永久数字ID和形象”成为可能,并且对“潜在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提供解决方案;特征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是无需信任的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应用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打击假新闻智能交易与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广告精准投放舆情分析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用户信息保护物联网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作用1.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来源2.扩大了新闻生产的主体3.传媒表现形式更多元化5G的特性1.高传输速率、2.时延更短、3.超低能耗、4.超大系统容量、速度快5.大规模设备连接、5G时代的传播1.全时空传播;2.全现实传播;3.全连接传播4.全媒体传播2.5G的下载速率最高可达到10Gbps移动互联网特征1.接入移动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用场景动态变化;2.时间碎片性:终端的移动性决定了使用时间和内容的碎片性;3.位置相关性: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服务LBS进入人们生活;4.终端多样性:各手机厂商拥有不同操作系统和类型多样的硬件终端;5.用户普及性:H5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2014年10月29日制定完成;HTML5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多媒体;支持拖拽、离线应用和桌面提醒支持地理位置定位,适合移动应用开发使用语义化标签,标签结构清晰,便于SEO搜索引擎优化使用CSS3层叠样式表,减少页面对图片的使用兼容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尺寸、不同浏览器的浏览Android与iOS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非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2010年6月,苹果公司将“iPhone OS”改名为“iOS”;开发难度大于Andriod;移动互联网应用资讯类娱乐类交流类学习类生活类商务类工具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3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3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第一篇:网络和新媒体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日益迅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网络和新媒体呢?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网络,是在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流、传播和交换的系统。

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如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教育等。

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制作、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的传媒形式。

新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视频和游戏等。

二、特点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速、信息覆盖范围广、信息可交互等。

而新媒体的特点则是内容生产门槛低、信息即时性高、传播方式多元化等。

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娱乐。

三、发展历程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还比较落后,网络和新媒体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信息交流和娱乐形式。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和新媒体的种类和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网购、在线支付、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等。

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兴行业的诞生,也为各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总之,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代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变化,也必将继续发展壮大,并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篇: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网购、社交媒体、在线支付、手机APP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将从应用领域展开探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 课程代码:ZJ1204002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能力课程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修4. 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新技术与新媒体的流变及其当下发展态势;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基本功能;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传媒业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

5.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39学时,理论30学时,课内实践9学时,学分为2.5学分。

6. 建议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网络与新媒体绪论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2)掌握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基本内容:(1)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3)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思考题: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是什么?2、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是什么?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

(2)掌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

(3)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1、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外部效果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从硬件角度、软件角度、经营性质、应用功能如何给新媒体分类?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2)掌握互联网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应用。

基本内容:(1)信息传播的通道。

(2)知识生产、人际交往的平台。

(3)娱乐新天地。

(4)商务活动的平台、意见自由市场。

思考题:1、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知识生产的平台、人际交往的平台三方面解析互联网的应用。

2、作为娱乐和商务平台,互联网的应用有哪些?3、作为意见自由平台,解析当前互联网的应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我了解您的要求。

那么,请允许我用适合网络文章的格式来为您撰写一篇关于《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高质量1500字文章。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和新媒体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影响力以及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通信设备等互联而成的全球广域信息交流平台。

新媒体则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具有多媒体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1. 全球连接: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2. 即时性:网络和新媒体以秒计时,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极快。

3. 互动性:网络和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使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共享和讨论中去。

4. 多媒体性:网络和新媒体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丰富了信息传递方式。

5. 弱化传统媒体界限: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使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力1. 民主和参与:网络和新媒体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参与公共决策,增强了民主意识。

2. 信息获取和传播:网络和新媒体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同时也方便了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传播观点。

3. 经济发展: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促进了创新和创业。

4. 社交与交流: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家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持联系。

5. 文化传承和创新:网络和新媒体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有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四、网络与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隐私保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2. 假新闻和信息真实性: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和不实信息有可能迅速扩散,应强化对信息真实性的甄别和鉴别能力。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考试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考试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以下哪个不属于网络和新媒体的特点?A. 高度互动性B. 实时传递信息C. 可广泛覆盖的受众D. 信息传递的单向性2.以下哪个不是新媒体的一个形式?A. 网络视频B. 移动应用程序C. 电子邮件D. 广播电视3.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来构建和分享用户生成内容的一类应用程序和网站。

以下哪个不是社交媒体的代表?A. FacebookB. TwitterC. 微信D. CCTV4.信息时代的特点之一是大数据的产生与应用。

下面哪个不属于大数据的特点?A. 高速度B. 高容量C. 高时效性D. 高价值5.网络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以下哪一个不是传统媒体的主要问题之一?A. 信息传递速度慢B. 信息传递范围有限C. 消息的传播不受控制D. 广告形式单一二、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请简要解释什么是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

互联网是指将全球各地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形成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系统。

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传输媒介、网络协议、服务器和终端设备。

网络基础设施指的是网络的硬件设备,如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传输媒介包括光纤、电缆和无线信号等介质;网络协议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传输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约定;服务器是指提供互联网服务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是指连接到互联网的用户设备,如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等。

2.请列举并简要解释三种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

a. Facebook: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用户可以在上面与朋友分享照片、视频、状态更新等内容,并通过留言和点赞等功能与其他用户互动。

b. Twitter:Twitter是一种即时信息分享平台,用户可以发布短小的消息(推文)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Twitter以其简洁的界面和实时性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c. 微信:微信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网络与新媒体的一些重点知识。

一、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的组成和基础技术互联网由各种网络设备和技术组成,包括服务器、路由器、光纤等。

其中,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技术,它规定了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三、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手段来传达信息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选择。

四、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五、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而隐私保护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

我们应当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

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真伪,以可信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七、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新闻媒体、广告宣传、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结: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防范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网络与新媒体概念网络与新媒体概念是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它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新媒体技术是指使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活动,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3、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业、教育、政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形象。

在教育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在政府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安全1、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概念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它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2、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账号和密码等,防止黑客攻击,防止病毒传播,防止网络诈骗,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3、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2)定期更新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3)安装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传播;4)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5)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防止黑客攻击。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未来1、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发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流和传输的一种连通系统。

而新媒体则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传播信息和媒体内容的方式。

网络和新媒体的结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高效和便捷,使人们能够更加广泛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首先,网络和新媒体可以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网络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和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一个多元、平等的交流环境。

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可以迅速地达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

这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飞速扩散和舆论场的迅速形成,对社会和政治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和开放,促进了民主与自由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讨论和参与,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经济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电商、网络广告、在线支付等新兴产业的涌现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商品交易和经济活动。

同时,网络和新媒体也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在文化方面,网络和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 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到+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 2超级链接 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 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 2即时通信 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 2交互式网络电视 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 2微博 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 2经济诱因 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 2网络融合 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13、新闻生产场域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了解1政府、社会与媒体2资本、公众与传媒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14、新闻生产的新模式:1UGC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指受众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布资讯和观点等内容2众包新闻模式: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3“迭代新闻”模式:21世纪新闻生产的一种新旧媒体相结合的比较理想的模式4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15、网络与“四权”建设:了解网络与知情权网络与参与权网络与表达权网络与监督权16、网络问政: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17、网络舆论的三大时期:萌芽期1999-2002、成长期2003-2008、爆发期2009-201318、网络舆论的成因: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2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厂3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19、网络舆论的特点:了解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着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即“先入为主”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在网络事件中衍生现象的指称20、新意见领袖的分类:1文体明星 2以知识分子为主 3草根领袖21、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基础之上;22、网络社会思潮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其次,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再次,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23、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样式:1网络语言 2网络文化 3网络恶搞 4网络模仿24、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伴随微信这一手机应用程序而生的全新营销模式,商家可以应用微信,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朋友”,由此向受众推送产品信息25、我国当前新闻媒体网站盈利主要依靠以下四种模式:必背1信息出售盈利模式2网络广告盈利模式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4增值服务模式26、网络侵权现象:侵犯着作权、侵犯隐私权、侵犯名誉权、侵犯肖像权27、施行实名制的理由实名制的好处判断题:1培养网民责任意识,减少不良信息传播2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健康环境3有利于对青少年的保护以下都为了解内容:1、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同性恋由性别取向区分、魔兽世界由年龄段分摄影发烧友由兴趣爱好所区分、汉服运动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2、区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3、区分网络恶搞和网络模仿网络恶搞:采用非常规的形式完成诙谐、幽默、或是荒诞的作品,用背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质疑社会的权威,充分体现出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网络模仿:即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发布模仿名人形象、流行音乐作品、着名电视节目等的行为4、区分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思想、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消费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认为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在全球贸易领域,主张全球化,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政治领域,主张明主宪政新左派思潮:当下中国的新左派思潮关注社会公正,否定资本主义,批判资本,反对市场经济,反对和质疑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批判世贸组织民族主义思潮: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意识民粹主义思潮:具体话语表达和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仇官、仇警、仇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又称新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重视与认同,是对自“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中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反向运动新消费主义思潮:消费的目的并不在于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炫耀性、时尚型和挥霍性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案例分析题:1、互联网用户的结构: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学历要求4职业结构 5收入结构 6应用结构2、当前受众和以前的差距:从受众到用户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1搜索引擎;2协同过滤;二、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三、从销售商品到生产内容四、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五、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01
03
05
02
04
06
相对论
凡数字论
互联论
媒体定义回归论
规模论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 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 形态即是新媒体。 □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 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 所以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 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 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0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能提升品牌形象的数字媒体广告 微博
广告主认同新媒体对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迅速发展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党政重视支持
资本市场准备
技术与市场发育
新媒体发展
十一五发展规划
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的宏观环境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完整word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完整word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 信协议(即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5年至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统计
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商业化实用服务 阶段,迅速走向世界。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新 媒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 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几乎可以无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并进行高效信息 管理。
2、交互性
2、交互性
案例: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军装照》
传播效果 7月30日24时,突破6000万 7月31日10时,突破1亿 7月31日17时,突破2亿 8月1日13时,突破5亿 8月1日24时,达7.31亿
8月1日当天累计浏览次 数高达3.94亿。截至8月7日, “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 计10.08亿,独立访客累计 1.56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 值高达41万。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制作与传播
愈发便捷,运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等新媒体,每一个“受众”都能变成“传播者”,每 一个人都可以检索、接收、发布、回复、评论各种 信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随时能够进行双向 实时的交流。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传播的方向上,还 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 变化,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20世纪 80年代
语音
AMIS/T ACS
20世纪 90年代200源自年以后语音和文 本数据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7、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
“文明时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
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
8、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9、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10、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11、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
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
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
(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
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
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
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13、新闻生产场域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了解)
(1)政府、社会与媒体
(2)资本、公众与传媒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14、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1)UGC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指受众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布资讯和观点等内容(2)众包新闻模式: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
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3)“迭代新闻”模式:21世纪新闻生产的一种新旧媒体相结合的比较理想
的模式
(4)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
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
15、网络与“四权”建设:(了解)
网络与知情权网络与参与权网络与表达权网络与监督权
16、网络问政: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
17、网络舆论的三大时期:
萌芽期(1999-2002)、成长期(2003-2008)、爆发期(2009-2013)18、网络舆论的成因: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2)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厂
(3)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19、网络舆论的特点:(了解)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即“先入为主”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在网络事件中衍生现象的指称
20、新意见领袖的分类:
(1)文体明星(2)以知识分子为主(3)草根领袖
21、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基础之上。

22、网络社会思潮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其次,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
再次,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
23、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样式:
(1)网络语言(2)网络文化(3)网络恶搞(4)网络模仿
24、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伴随微信这一手机应用程序而生的全新营销模式,商
家可以应用微信,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朋友”,由此向受众推
送产品信息
25、我国当前新闻媒体网站盈利主要依靠以下四种模式:(必背)
(1)信息出售盈利模式
(2)网络广告盈利模式
(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4)增值服务模式
26、网络侵权现象:侵犯著作权、侵犯隐私权、侵犯名誉权、侵犯肖像权
27、施行实名制的理由(实名制的好处判断题):
(1)培养网民责任意识,减少不良信息传播
(2)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健康环境
(3)有利于对青少年的保护
以下都为了解内容:
1、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同性恋(由性别取向区分)、魔兽世界(由年龄段分)摄影发烧友(由兴趣爱好所区分)、汉服运动(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
2、区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3、区分网络恶搞和网络模仿
网络恶搞:采用非常规的形式完成诙谐、幽默、或是荒诞的作品,用背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质疑社会的权威,充分体现出颠覆经典、
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
网络模仿:即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发布模仿名人形象、流行音乐作品、著名电视节目等的行为
4、区分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思想、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
义思潮、新消费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认为私有制是
自由最重要的保障;在全球贸易领域,主张全球化,支持
世界贸易组织,在政治领域,主张明主宪政新左派思潮:当下中国的新左派思潮关注社会公正,否定资本主义,批判资本,反对市场经济,反对和质疑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批判世贸
组织
民族主义思潮: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意识
民粹主义思潮:具体话语表达和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仇官、仇警、仇富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又称新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
代,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重视与认同,是对自
“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中激进的反传统主义
的反向运动
新消费主义思潮:消费的目的并不在于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
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炫耀性、时尚型和挥霍性
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案例分析题:
1、互联网用户的结构:
(1)性别结构(2)年龄结构(3)学历要求
(4)职业结构(5)收入结构(6)应用结构
2、当前受众和以前的差距:(从受众到用户)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1)搜索引擎;(2)协同过滤;
二、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三、从销售商品到生产内容
四、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