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笔记

合集下载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5.智能电视: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移动媒体.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和传承提出了挑战.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亿.·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看,目前较为同行的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纸媒还有明天吗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2.按需印刷:指的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和销售的出版物.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是手段.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6.电子书: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2.数字出版产业: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2低消耗和高附加值.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4技术和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1.受众:简单地说,便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3.“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4.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7.传统的大众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从传播学角度来看.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和传者之间的关系.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和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和技能在迅速普及.2.搜索引擎四部为: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1参与性心理.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2个性化心理.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4.动机:原始含义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5.网民上网的动机:1求知,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4求便,如网上购物.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7.马太效应:指的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1.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2.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2非常便捷.3成本低廉.4信息多样化.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6比较安全.7保存时间长.3.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MTP来完成的,它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存贮转发式,是电子邮箱系统的核心.·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五章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2.新浪又王志东创立,和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3.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4.网易,1997年6月创立.5.搜狐,1998年由张朝阳创立.6.新闻网站: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垂直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第六章博客·博客的特点年的“德拉吉”报道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年的“9·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3.博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4.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5.博客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人随时传播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互动性使主体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互动.6.博客的特点:1具有共享性,以共享的方式扩散.2具有互动性,博客一刘艳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3具有大众化特征,博客满足了“四零”没有技术、成本、编辑、形式条件,是“零进入门槛”.4博客具有娱乐性,是一种自由体验式写作.5博客具有草根性.6博客具有感化性的特点.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6.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拓展新闻猜忌渠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主体平民化.2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传播内容丰富化.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7.博客存在的问题: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1博客仍需要传统主流媒体.2博客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3已经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微博1.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用户端组建个人社区.2.微博的优势:1简单易用.2主动性强.3及时性强.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3.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也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4.茧效应: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常选择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就像他们自己编制的信息茧,他们企图借助这层茧来逃避现实生活得某种不确定性,坚守不得不做出的众多选择.5.微博的冷思考缺陷、局限性: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这造就了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国内微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拱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6面临管理的困境.第七章微信·微信的发展1.微信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大优势:1除了具有短信实时推送功能之外,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2背后的腾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4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5自身也在不断完善.2.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产品,微信极大的促进了网络人际传播与人际沟通.数字化、互动性是手机的基本特征,其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和私密性.兼具互动性好、信息获取即时等特质.3.微信的传播优势: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微信打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2多媒体传播.微信可以实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3系统开放,免费试用.微信急用几乎是零资费,性价比非常高.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4用户黏度高.从传播模式看,微信的传播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基于手机用户.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其内容发布具有即时性.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8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微信的社会影响1.意见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可以用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2.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的新变革:1基于LBS计数喝茶看“附近的人”功能,发掘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二维码抽象的凸陷链接了线上和线下,通过摄像头的扫描就能够轻松获得相应信息.它在线上可与商家产生联系,在线下能进项消费,充分体现了移动端在O2O上的发展.“微生活”的内涵就在于将微信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提供本地化服务.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在精准性和专业性方面更上了一层楼.而朋友圈功能能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成为分享式口碑营销的良好渠道.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模式.数据统计功能的推出使查看的数据更多更全面细致.3.微信的营销模式:1漂流瓶——品牌活动式,提高品牌知名度.2位置签名——草根广告式,吸引周边用户.3二维码——O2O折扣式打造忠实客户群体.4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社交分享式,实现口碑营销.开放平台和朋友圈是有效的社交平台.视线企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4.微信营销的特点:1低廉的营销成本.2大量的潜在用户.3精准的营销定位.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6多元化的营销模式.5.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有效的大众传播.6.纸质媒体使用微信情况:1纸媒“发声”.2互动服务.利用微信的即时互动性来维护粉丝群体.3深度报道.纸媒推崇“内容为王”,依靠其专业的采编团队,使深度报道成为其优势.7.微信在广播上的应用: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8.媒体类公众平台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四类:1门户网站频道.2传统广电以及平面媒体.3独立科技媒体.4自媒体.9.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1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其固有品牌的病毒式传播.2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作为“原料加工厂”的平台.3传统媒体可以用微信的用户筛选推送功能提高传统纸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4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微信的实时接收特性加强重大事件的报导和突发新闻的影响力,即权威解读和声音.·微信与微博的比较1.传播方式的比较: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则侧中大众传播.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大致可分为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三种.其中信息接收指的是微信用户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推动的新闻广播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等,并可以向自己好友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侧中大众传播,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微博则侧重大众传播,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所以应该说,微博是通知系统,而微信是通信系统.2.用户网络社交比较: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广西和弱关系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从微信强关系来看,主要以亲戚朋同事等关系进行点对点方式信息沟通.从微博的弱关系来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3.传播效果比较: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魏新雨微博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第八章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1.社交网站:是给予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洛西汀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活着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显着特点在于:他使用户能够系统地在网络上将自己显示的社交网络公之于众.·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1.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重要特色是:社交关系的公开呈现.3.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想真实世界的回归.4.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及良性发展.5.桑德拉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面不停地管理公共领域和死人空间之间的便捷.所谓的便捷,值得实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元和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成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1.社交网站带来的问题: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2隐私受到侵犯.3角色冲突.4现实关系的疏离.5垃圾广告.2.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适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①角色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着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的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导论复笔记>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简答)1.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数字化技术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2.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传播的方式由单向线性传播发展到了双向甚至多项交流;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另外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化。

3.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及时传播,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技术,具有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简答)1.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可将新媒体分为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新媒体、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和以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三大类型。

2.按应用属性(软件)来分分为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两大类,为web1.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和web2.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

3.按经营性质来分新媒体按照其经营性质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营利为主的商业网站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和公益类网站等。

4.按应用功能来分“新媒体”将媒体功用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用。

四、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论述题:每一项功能+应用)1.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的信息传播应用,早起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他们起到了信息聚合和打通内容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引擎从诞生到今天,都是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应用。

2.互联网是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需成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也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常识生产平台。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程准备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第二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一媒体(媒介)1.定义:狭义(media):负载信息的介质。

(图像、文字等)广义(communication):传播信息的工具。

(如邮局系统,出版发行售卖,虚)2.媒体与人类同时产生(媒体不只指新闻媒体,还包括信息出版、艺术媒体等。

)“结绳”与“鱼雁”3.媒体的更迭与进步旌旗、鼓角、烽燧、虎符、电报、GPS二新媒体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三新媒体艺术(2,代表传播方向;3,人性化)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一造型机制数字化机理,智能化功能,虚拟化呈现,海量化存储,非线性结构,网络化传播,无损花复制。

二本质特征1.科学模拟(精灵鼠小弟)2.多媒融合(把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融合在一起)3.互动参与4.平等共享(科学是让人“知道”,艺术是让人“感到”。

“知道”不一定“感到”=_=!!造型机制是表层的,深层的是本质特征。

数字化机理:过去不同的艺术使用的是不同的造型的物质材料,如音乐用声音造型;绘画用色彩,图案;摄影用感光和显影材料等。

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化结构:光盘。

以扇形记录信息。

新一代DVD 4.7G 存储介质的使用要和读取结合起来。

地球上物质分四态,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一深化文艺理论研究二深化艺术史的研究三深化门类艺术的研究四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五培养新媒体的创作和批评人才绪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目的:建构课程的理论支点重点:怎样研究新媒体艺术现象难点:梳理对象的复杂结构课时:4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一、同词义异的辨析:“新媒体艺术”指什么(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二、异词同义的辨析:“新媒体艺术”叫什么(如《乐中书》,属于新媒体艺术,但是也是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 MOOC韦路笔记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1.2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 ENIAC ;EDVAC ;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 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 2 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2 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2.3 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 >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 >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 3 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手机游戏
在手机终端上运行的游戏,如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
互动性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
通过互联网传输的电视节 目,如IPTV、OTT TV等 。
数字电视
采用数字技术传输的电视 节目,如有线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等。
互动性电视应用
提供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 的应用,如电视购物、电 视投票等。
新型社交媒体
社交网站
《新媒体概论》知识 点总结
目录
CONTENTS
• 新媒体概述 • 新媒体技术基础 • 新媒体形态与类型 •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 • 新媒体产业与经营管理 • 新媒体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 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 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特点
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与程
01
02
03
Web1.0时代
以门户网站为代表,信息 由网站编辑单向传递给用 户,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信 息。
Web2.0时代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用户 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 息的发布者,实现了信息 的双向互动。
Web3.0时代
订阅模式
通过向用户收取订阅费用,提供独家 、优质的内容服务。
电商模式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或服务,实现 盈利。
其他模式
包括知识付费、打赏、会员制等多种 盈利模式。
新媒体法规政策解读
互联网法规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
包括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 法等相关法规政策。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停止侵权、 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推进情况
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新媒体行业自律组织逐渐建立,如中国网络视听节目 服务协会等,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自律规范与标准的制定
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自律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短 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引导新媒体内容健康向上。
资讯类平台
今日头条
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推荐信息,提 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服务的产品。
腾讯新闻
包括新闻、资讯、视频、图片等内容的综合资讯平台。
网易新闻
涵盖新闻、财经、科技、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资 讯平台。
视频音频类平台
哔哩哔哩
涵盖众多领域的视频分享网站,包括动画、番 剧、国创、音乐、舞蹈、游戏等。
打赏模式
鼓励用户对优质内容进行打赏, 形成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的良性 互动。
06
新媒体伦理道德问题 及法律规范解读
虚假信息、恶意炒作等伦理道德问题剖析
1 2 3
虚假信息的定义与危害 虚假信息是指不真实或误导性的信息,其传播可 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恶意炒作的动机与手段 恶意炒作通常是为了追求关注度、经济利益或特 定目的,采用夸大、歪曲事实等手段进行信息传 播。
02
社交媒体、博客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态兴起,用户开始参与
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
0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媒体 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智能推荐、 语音交互等。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新媒体概论复知识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新媒体概述一、新媒体生态环境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而新媒体是多对多的。

二、什么是新媒体?1、新媒体的定义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

2、新媒体的形态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

新兴媒体以桌面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智能媒体、互动电视媒体为代表。

新型媒体则包括户外彩屏、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超媒体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个性化和虚拟化。

三、互联网思维1、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简约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迭代思维。

2、增加用户参与度的方法包括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来增加用户参与度,以及通过原创内容与公众产生共鸣。

第二章、新媒体形态发展概观一、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被理解为互联网的始发地,是一个为了满足网民对于信息与服务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信息共享的网络枢纽。

2、门户网站可分为综合门户和垂直门户。

按照构建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与政府门户等。

3、门户网站的特征包括稳定而庞大的用户群、网民的依赖性与高粘性以及巨大的吸纳能力。

4、门户网站的发展经历了启动阶段、被夸大的预期峰值、幻灭的谷底、启蒙斜坡和生产力的稳定阶段。

二、社交媒体发展概述1、移动终端的发展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

手机由通讯工具向大众媒体的演化,现被称为“第五媒体”或“全媒体”。

2、移动终端下的社交媒体经历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之前与之初、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三、互动性电视媒体发展及形态(第五章)四、新兴媒体发展及形态(第六章)第三章、聚合类媒体一、搜索引擎一、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帮助用户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的机制。

它通过一定的计算策略在网络上追踪、捕获各类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归类、整理和存储,随时为用户提供查询帮助,从而起到信息导航作用。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在线视频和音频平台等等。

本篇文章将探讨新媒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多媒体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方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1. 高度互动性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内容的创作、发布和评论。

社交媒体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交流想法的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形成了一个多向互动的社交环境。

2. 多媒体性新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性。

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和传播。

这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引起用户的更大兴趣和共鸣。

3. 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获取最新的新闻和热点话题,与时俱进。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能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

4. 个性化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信息流。

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使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三、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 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新闻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获取最新的消息。

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平民化和底层化。

2. 社交关系的改变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交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这也让我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广,与人交流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更多的虚假信息和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新媒体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一、新媒体概念和特点1. 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创造、收集、处理、存储、传播信息,以及进行相关活动和服务的内容和载体。

这些载体包括网络、数字电视、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播放器等。

2. 新媒体的特点(1)互动性:新媒体让用户与内容之间形成双向交流,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进来,增加了用户参与感和体验度。

(2)即时性:新媒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和信息更新,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

(3)多样性:新媒体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满足了用户对不同形式信息的需求。

(4)个性化: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推荐服务,更符合用户的兴趣。

(5)全球化:新媒体拥有全球范围的传播能力,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1. 传统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和获取都是单向的,用户只能 passively 接收信息,无法进行交互和个性化定制。

2. 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开始呈现出多向传播的趋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而且互联网的出现也催生了新型媒体形式,如网站、博客、论坛等。

3. 移动时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进入了移动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获取信息。

4. 社交媒体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社交媒体成为了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5. 智能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进入智能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

三、新媒体的内容形式1. 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是新媒体中最为基础和主要的信息形式,包括新闻、文章、博客、微博等。

2. 图片内容图片内容在新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图片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信息,例如图片新闻、图片分享平台等。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笔记课程讨论框架新媒体传播环境技术支撑内容制作传播观念第一节 绪论➢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1.传播介质改变: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

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

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本节要点: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彭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融媒尝试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报刊电子版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C.APP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电视(通过流媒体技术与电视台同步收看及点播,在2009年12月正式上线)B移动终端(利用电信服务商网络或移动终端自带电视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收视)C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信号接收处理全面数字化)D.IPTV(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视、通信、互联网交互服务)●媒介融合媒体融合A二者概念混用匡文波《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报纸网站、广播网站……发布手机APP……B差别化陈国权:《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一字之差立意有别》2014年8月18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是“媒体融合”,一个字的差别,内涵不同“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新媒体概论重点

新媒体概论重点

新媒体概论重点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填空: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名词解释: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他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是一条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度,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和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和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和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于使用者和管理者,在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盈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商业模式有时也称盈利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做出适应的变化.人肉搜索:“猫扑mop”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和百度的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搜索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它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人肉搜索”是该网上经常有人发帖提问,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mp,“猫皮”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然后把找到的答案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机制”.人肉搜索易导致语言暴力,争议较大.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简答:新媒体的构成要素: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新媒体的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的传—受双方交流密切,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在双方交流互动的情境中形成.新媒体的传播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即时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是几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随地接发信息.2海量性与共享性.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其海量信息几乎无所不包,信息量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不受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得到信息.3多媒体与超文本.网络媒体兼容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和发送信息.与传统的文本形式不同,网络媒体是多媒体,是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接收时间、地点和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内容,传者也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专门的信息推送服务.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他们形成一些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共同活跃在虚拟空间的各个角落.浅阅读的特征:1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2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点特点,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3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4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混合媒介文化特征:124小时不间断的报道状态使新闻永远处于待续状态2新闻源支配新闻界3不再有“守门人”4论断压过报道5“一鸣惊人”的心态彭兰在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一文中,对媒介融合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传媒业变革进行了阐述: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论述新媒体读公共领域的重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德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之后熊彼得、布鲁纳和杜威等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此问题.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它作为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一部分,立足于不受公共领域管辖的私人领域,却又跨越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础上私人的“独立”与“理性”也就失去了意义;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新媒体逐渐成为公共领域的实现载体,不但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又统领了公共领域,既汇聚着无数个体,同时也起了组织社会的作用.随着国家和社会的逐渐融合所出现的结构转型,新闻报道转变为文化思想传播,意识传播传播到商业盈利,媒体的公共品格逐渐让位于商业广告,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逐渐丧失.媒体假借公共舆论的外衣传播伪公共话语的现象成为常态.一个重新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摆脱了“公”与“私”的区别,消解了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自由主义公共领域,理想的公共领域全盘瓦解,这种情形与封建社会会晚期有类似之处,故哈贝马斯称之为“再封建化”.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重构: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和移动传播使公民成为记者变为可能,公民新闻随之产生.公民新闻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找到了一条实现路径.公民新闻的兴起,不仅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而且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拓宽资源取向,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采集新闻,包括鼓励公民提供新闻和向公民购买新闻.同时,传统媒体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公共空间上的公共舆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重构.公共领域在传统媒体中被侵蚀的原因:传统媒体的“点到面”传播让“公众”成为了“大众”;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规则否定了“自由交流”的初衷;传统媒体的商业化浪潮吞噬了“理性批判”原则.3、电子乌托邦: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虚拟社区产生,也随之产生了新型的公共领域形态.网络等新媒体构建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共话题空间,掌握网络技术的人与没有掌握网络技术的人之间会形成新的等级,匿名性使得网络虚拟社区抛弃许多“理性的道德”而混乱、随意不负责任.材料分析——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产业链——利益相关方、利润区价值链——上中下游企业、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价值链、运营链盈利模式设计三个层面:1以关系关注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2以竞争与对手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3以客户顾客需求发现和满足为中心的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规模经济薄利多销、摊薄;二次售卖长尾理论与微内容——新媒体经济——广告盈利、销售盈利线上线下、渠道|平台盈利、增值服务盈利.B2B:Business To Business 、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信息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4轮)令狐采学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评分标准:≧80优秀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4.新媒体的内容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

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

)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新媒体艺术概论课程准备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机艺术等等)辨析: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三、新媒体艺术的三重含义1.泛艺术层面的含义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东西;2.广义层面上的含义新媒体上的一切艺术类节目,包括以数字方式复制的传统艺术作品3.狭义层面上的含义一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

四、三重含义各自的研究价值(一)狭义新媒体——核心资源(二)广义新媒体艺术——新与旧的结合(三)泛媒体艺术——拓展性应用新媒体艺术的最基本形态:新媒体的语言艺术(网络文学)、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影视艺术和音乐艺术。

第一章第一节网络与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自学)第二节网络给文学提供的“审美场”第三节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写作(自学)讨论:网络文学携手水平参差不齐,作品水平令人堪忧,对此,你如何分析与评价?作业:现在网络上被称为文学的现象,被认为鱼龙混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它?还是不是艺术、文学?尽管水平不高,但是发动水军等,即可节节攀升,甚至置顶,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好还是不好,未来发展倾向如何?第二节网络给文学提供的“审美场”一、文学传播的历史沿革与网络文学的回归意义1、文学传播的机制与功能文学传播的机制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传播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一定的载体,运用一定的传播方式,通过一定的社会渠道,促使作品扩散与存续,达到扩大影响,实现阅读的目的。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第二节数字音频、图像处理 第三节动画与络游戏 第四节数字影视剪辑、特效
第一节新媒体的产业化 第二节新媒体产业链、价值链 第三节新媒体产业政策 第四节新媒体商业运作模式 第二节避风港原则与红旗原则
读书笔记
这是《新媒体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新媒体概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媒体
移动
专业
教材
新媒体
运作
模式
新媒体
教授
网络 媒体
商业
概论
网络
影响
网络游戏
数字
互联网
时代
内容摘要
2012年全国28所高等院校正式被批准新设专业络与新媒体,而这一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系列专业教 材,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系统的有关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合适教材,全国高校络与新媒体专业规划教材系列正是顺应 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这套教材是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等28所 高校的50多位高校专家编写,内容囊括了14门主干课程和11门选修课程。由此形成国内首个系统、权威的专业课 程体系。聘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兼教育部指导委员郭可,暨南大学支庭荣教授,张晋升教授为专业建设顾问, 丛书主编石长顺是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广播 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武昌分院院长。作者队伍由各高校院系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授课老师组成,代表了 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的权威。《数字媒体概论》是必修课系列中对应的教材。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第一章1.1四次传播革命文字印刷术国家>公民电报互联网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去中心化: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再中心化: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即:吉登斯“意向性”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①计算机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③数字电视机*户外LED2.软件属性分①web1.0②web2.0Web1.0--web3.0的特点与发展3.经营性质①营利性以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为主;提供具体产品②非营利性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4.应用功能Eg:社交媒体2.4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WAP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支撑: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五大平台: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特征:软硬整合互联网功能:信息传播,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9)1.1 什么是新媒体 (9)1.1.1新媒体的定义 (9)1.1.2 新媒体的特征 (10)1.1.3 新媒体的形式 (10)1.1.4 新媒体的内容 (11)1.2 新媒体的历史 (11)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1)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2)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6)2.3.1诞生期 (17)2.3.2成熟期 (17)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19)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0)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0)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1)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2)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6)4.2.3 个人隐私 (27)4.3 其他控制手段 (28)4.3.1 市场控制 (28)4.3.2 技术控制 (28)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29)5.1 网络社会 (29)5.1.1 网络历史 (29)5.1.2 网络类型 (31)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2)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2)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2)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3)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3)5.2 阶层结构 (34)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4)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5)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6)5.2.2 阶层变迁 (38)5.2.3 阶层目标 (39)5.2.4 阶层认同 (39)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39)5.3数字鸿沟 (40)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0)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1)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1)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1)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2)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3)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4)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45)6.1 网络参与 (46)6.1.1 网络赋权 (46)6.1.2 社会运动 (47)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48)6.1.4.1 动员机制-悲情 (48)6.1.4.2 动员机制-戏谑 (48)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49)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49)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49)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0)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1)6.2 网络治理 (51)6.2.1 网络治理 (51)6.2.2 信任机制 (52)6.2.3 协调机制 (53)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53)6.3 电子政务 (54)6.3.1 电子政务 (54)6.3.2 发展阶段 (55)6.3.3 绩效评估 (55)6.3.4.1 政务微博发展 (56)6.3.4.2 政务微博误区 (56)6.3.5.1 政务微信发展 (57)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57)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57)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57)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58)7.1 信息经济 (58)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58)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59)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59)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0)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1)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62)7.2 创意产业 (62)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63)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64)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65)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6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66)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6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6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67)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6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67)7.3 电子商务产业 (67)7.3.1 电子商务 (6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6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69)7.3.2.3搜索引擎营销 (6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7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7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7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71)8.1 网络文化概念 (71)8.1.1 网络文化界定 (7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72)8.1.3 网络文化层面 (72)8.2 网络文化建构 (73)8.2.1.1 网络语言 (73)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74)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74)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75)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75)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76)8.3 网络文化影响 (76)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76)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77)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77)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78)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78)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79)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轮)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评分标准:≧80优秀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4.新媒体的内容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

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

)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1.2新媒体的历史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

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

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历史阶段: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他不仅设想也是发明者)B.ENIAC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2.14美军方,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宾夕法尼亚大学),6个C.EDVAC 1949人类现代意义上的通用计算机诞生,第一采用二进制,第二采用存储程序,现在计算机都属于冯诺伊曼结构的计算机。

D.1951年,UNIVAC第一台商用电算机的代表,美利用人口普查机。

以上都是电子管的E.TRADIC,1954年美国第一台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属第二代计算机。

F.IBM 360属第三代计算机,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出现的。

1964年推出划时代IBM360宣告了大型机的来临,共享OS/360的操作系统。

G.IBMPC对现代生活影响深远的IBMPC(Personal Computer)1981.8.12推出的个人电脑(IBM5150当时1565美元)H.Apple(苹果电脑)1977.4推出Apple II,被誉为缔造家庭电脑市场的产品。

3.Web 1.0(网络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 Web1.0就是万维网WWW,前身是阿帕网,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WWW HTTP HTML URL,通过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可以创建图文并茂的网页,万维网的首要宗旨是使人能够在交流的时候合作共事。

浏览器Web Browser 门户网站(Portal Sites)网景公司1994.12.15推出网易浏览器1.0最早独霸的浏览器:网景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4.Web2.0 必须要提的一个公司:O’Reilly Media,有了它,才有了Web2.0,它在2003年的一次会议提到了Web2.0,并申请了2.0的服务商标。

Web2.0是集合集体智慧的一个平台。

分析2.0,它有以下几点特征:A.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

用户参与:博客微博视频照片、维基百科的知识词条、论坛都参与信息生产。

B.从受众到用户转变。

用词:受众、消极、被动用户(比较贴切):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

C.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

用户生产内容例子,如网民胡戈把陈凯歌电影《无极》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D.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1.0最显著特征:门户网站(即传统媒体一对多形式)5.Web3.0(万维网不属于Web3.0范畴)它究竟是什么,有争议(韦路认为现在到了Web2.5时代)A.语义网(SemanticWeb)2006.5蒂姆·伯纳斯-李说:3.0就是也涵盖了大量数据的语义网络,核心应该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元数据,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

语义网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标注。

B.大数据(BigData)与语义网有关语义网会使得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量内容都可以被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据格式普遍存在。

C.智能网:3.0网络以类似于人类的方式进行思辨。

(比如2016.3.14新闻说韩国棋手李世石战胜了电脑,比分扳为1:3)(如电脑通过信息预测未来哪一首歌会流行)第二周新媒体与社会2.1技术决定论2.1.1媒体偏向论:这一派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加拿大伊尼斯Harold Innis提出著名的媒介偏向论:a.时间偏向媒介,经历历史长河,而不受太大影响,如莫高窟壁画、雕塑。

b.空间媒介,凡在空间上易于传输,方便移动的媒介,如:造纸-印刷-电报-广播-电视(手机属此)a.伊尼斯媒介偏向的社会影响,更加重视历史,更加注重传统,更加注重礼仪-典籍-宗教-等级关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以时间偏向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导致社会形态呈现出比较传统、保守、僵化、封闭、等级、森严的社会形态。

B.空间偏向媒介更加注重现在,而不是历史,更加重视地理意义上的扩张,而不是封闭,更加重视未来而不是历史,更加重视人和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等级的森严,更加重视科技,而不是是典籍和传统,呈现出比较有活力,在空间上又易于扩张,科技飞速发展的形态。

2.1.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和其师伊尼斯称为多伦多学派,都关注媒介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权力的媒介”是美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提出的,不是麦克卢汉)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A.媒介能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如电视利用电波,瞬时传播,时间改变了。

空间上,“地球村”,电力媒介缩小人与人的距离,“若比邻”。

B.媒介能改变人们的感官比例(媒介是人的延伸)。

a.部落时代-全感官b.书写、印刷时代打破了感官平衡,只通过视觉获取c.广播时代:听觉d.电视:视听。

麦克卢汉认为能调动人类最多感觉的,最综合,最全面的传播方式是:口语(意即部落时代)C.媒介改变思维方式,如肯尼迪尼克松辩论投票,电视和广播两种媒介,但投票数不同(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看电视的更喜欢肯尼迪,听广播的理喜欢尼克松。

D.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E.冷媒介、热媒介。

2.1.3传播时代论:伊尼斯、麦克卢汉都倾向于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麦克卢汉的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为三:A.口语传播时代(原始社会):部落生产方式:采集渔猎文化传播方式:传说B.书面传播时代:主流的传播方式是书写传播。

传播媒介的是文字,生产方式:农业社会结构:村庄C.电力传播时代:电波、广播、电视生产方式:工业社会结构:城市文化形态:知识普及。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2.2社会决定论2.2.1技术决定论的反思A技术决定论的缺陷:简化论(或单因论);单向论:技术→社会;机械论;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

B.除了技术决定论,还有弱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不是所有的原因,单因论是不对的,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力量一道产生交互影响。

2.2.2社会决定论的提出彩电、传真。

社会力量决定了一些技术原型被采纳2.2.3油门-刹车模式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布里恩·温斯顿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提出了一个加速器和制动器模式。

温斯顿:油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如电影。

温斯顿:刹车理解为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在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使得新技术必须适应现有的社会结构,如对媒介内容的管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先加速后刹车急动的、抽搐的)2.3技术、社会互动论1、互动演进模式决定论的困惑:有的质检地超出预定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如英国产业革命,工人阅读《圣经》。

一种区别于单向决定论的新的框架——互动论的提出。

2、(互动)诞生期社会对技术的影响(社会决定):社会需要决定了技术原型是否能真正变成发明,技术处于实验阶段。

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提出了“意图”问题,可见与主导权利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社会需求才是催生新技术的关键因素。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本身就是预先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统治的先验性和控制的欲望,如彩色胶卷的发明。

纽约建设师罗伯特·莫斯设计的道路系统只能方便一部分出行,从而得出结论:技术可以被人们有意无意的设计,用来提供某些社会选择而阻碍其他的。

3、成熟期:技术的作用由隐性变为显性社会和技术的关系主要体现技术决定,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通过社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

技术的作用:a.宏观层面,社会变迁中技术是主因,众学者贝尔、增田米二等提出信息社会的理论,卡斯特尔进一步提出了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中信息生产处理和传送成为生产力和权力的根本来源,信播技术使得网格化,成为不断变化的自我扩展的人类活动形式,并使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生变化。

b.微观社会变迁,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因。

技术驱动社会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