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考——从语义外在论谈起
哈特语义分析法学小析

哈特语义分析法学小析二十世纪在英美哲学上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语言哲学诞生了,哲学家们开始揭示语言正确的含义和用法,来恢复哲学的健康。
而作为语言哲学的“牛津学派”的核心人物,哈特更注重法学上的语言学转向,正是他在自己的实证法学中合理运用了语言哲学的方法,发动了语义分析法学运动,使他成为现代实证法学派的核心人物,更使他成为当代西方法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哈特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法律取得了非常新颖的成果,尤其体现在他用语言哲学批判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现实主义上。
他认为语词的意义不应被僵化地定义,不能让语词绝对的普遍化,因为它本身的开放性结构,使得它的意义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会被赋予,因此语词是依赖于语境的。
而法律形式主义恰恰凝固了规则的意义,使它们成为一个绝对的公理,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具有相同的意义,这样那些法学家们就建造了一个“概念天国”,这种僵化地抽象否定了法规则在特定语境里的意义,因此哈特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批判了法律形式主义,指出在坚持法规则的权威性的同时,要正视法规则活动的创造性。
哈特的语义分析有他的普适性,如果我们把法律规则的意义加以凝固的话,遇到一个奇特的案例要么会束手无策,要么做出的判决会显示公平,因此法律规则也是依赖于法律语境的(具体的个案)。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来看,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因而有时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运动,面对新奇古怪的特殊案例,仅靠订立已经有些时候的成文法典是很难处理的,即使处理起来也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如果法典要坚持它的权威性和确定性,更是不能朝令夕改,所以我国为了能够弥补法的滞后性,或者说法规则与法语境的不适应性,采取了不厌其法的司法解释这一措施。
司法解释往往比成文法典要具体的多,可操作性更强,因此像“司法解释”这类的法律规则它在不同的法语境中显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因此,我认为司法解释与其说是对法典的细化,不如说司法解释的过程其实也是法律语境的创建过程,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做到法的与时俱进,缩小时间差。
语言哲学课之后的思考

1、哲学(philosophy)
that it is both possible and necessary for the inquirer to adopt a distant, non-interactive posture. Personal values and other biasing or confounding (混淆的) factors are thus excluded from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In terms of axiology, positivism values certain knowledge and absolute truth. Positivism’s methodology is experimental and manipulative. Hypotheses, arrived at via induction, are stated in propositional form and subjected to empirical tests under carefully controlled conditions. The aim of positivism goes beyond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o prediction and control.
1、哲学(philosophy)
manifold entities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and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ings is more striking and important than their unity. 卡尔.珀尔(Popper)多元论: World 1: the world of physical objects and events, including biological entities. World 2: the world of mental objects and events. (virtual reality?) World 3: objective knowledge.
试析法律与语言的关系

试析法律与语言的关系法律与语言,看似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制定、实施和解释都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工具;而语言在法律的范畴中,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语言是法律表达和传播的载体。
法律的各种条文、规定、判决等,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述。
如果没有语言,法律就无法被准确地记录和传达。
法律条文的语言必须清晰、准确、严谨,避免模糊性和歧义。
例如,在刑法中对某种犯罪行为的定义,必须用精确的语言描述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等,这样才能让人们明确知道何种行为是被法律所禁止的。
如果语言表述模糊不清,就会导致法律的适用出现混乱,公民无法准确预知自己的行为后果,司法机关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也会无所适从。
其次,法律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法律语言不能像日常交流中的语言那样随意和灵活,它必须遵循严格的语法和词汇规则。
一个词语的使用不当,或者一个句子的结构错误,都可能改变法律条文的含义。
比如,“应当”和“可以”这两个词在法律中的含义就有很大的区别。
“应当”表示必须这样做,具有强制性;而“可以”则表示有选择的余地。
因此,在法律条文中,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准确使用这两个词,以体现法律的强制性和灵活性。
再者,语言在法律的解释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很多时候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
而解释法律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法律语言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不同的人对同一条法律条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解释规则和方法,来确保法律解释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例如,在解释法律时,通常会遵循字面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等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对法律语言的深入分析。
同时,法律语言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法律领域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概念,这些术语和概念在普通语言中可能并不常见,但在法律语境中却有着特定的含义。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

从“法律与语言”到法律语言学语言正在成为一个根本性问题,20世纪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语言转向”充分地展现了语言的重要性,并进而波及了其他诸多学科领域。
时至今日,不同学科领域的工作者不得不承认,语言早已不再是一个附随问题,只有把语言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或对象,充分利用语言研究的丰硕成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开展工作。
语言的重要性与其发生学密切相关。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William Stern)的语言发展理论,语言的产生根源于三个倾向:表达的倾向(expressive tendency)、社交的倾向(social tendency)和有意的倾向(intentional tendency)。
可见,一方面,语言是人类表达想法,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塑造有序社会生活的凭借;另一方面,“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类通过语言把握实在,实在或世界通过进入人类的语言而进入人类的认知。
法律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远胜其他。
法律是人类行为的外在原则,是人类社会独特的制度设计。
要学习法律就必须首先学习法律的语言,掌握法律语言的技巧,这样才能把法律知识运用于法律实践。
当我们通过法律理解人类现实时,我们正在试图通过法律的语言载体通往人类的本质性规定。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言:“当我们研究人类语言时,我们实际上正在思考的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本质‟,即,人类心智所拥有的那些独特品质。
”(《语言与心智》,第3版,第88页)法律的历史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语言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社会的历史。
法律观念的出现,尤其是成文法典的颁布,是人类社会相对成熟以后的事情。
人们在思考法律与语言时,很容易仅仅把语言视为法律的表达工具,而忽视了相反的维度:法律不过是众多语言之一,它是特别表达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语言。
这种思维定式的产生显然源于两个不自觉的等同:法律即成文法典,而语言即文字。
根据英国法学家梅因(Henry Sumner Maine)的说法,“许多关于权利义务的现象存在于这些法典背后,并且在时间上先于它们”。
浅谈法律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论文

浅谈法律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论文浅谈法律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论文一、法律语言学及其研究对象法律语言学是法律的载体,必须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倘若向语言学方面倾斜,其研究的侧重点就是法律专业领域专业化语言的系统、规律以及运用技巧等问题。
受法律工作这一职业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就是法律语言,在法律语言的符号系统中有一整套数目可观的法律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严格而又规范地应用于公、检、法、司、劳教、公证等具有不同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执法机关和单位,从而形成了法律语言系统的整体变异和个别变异。
因而,从理论上来说,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受法律工作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一种民族语言的社会分支以及这一分支中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
二、法律语言学的体系法律语言学的体系包括法律语言学的逻辑体系和目标体系。
法律语言学的逻辑体系是指法律语言内部的结构系统及自身价值规律;法律语言学的目标体系是指法律语言学逻辑体系所应有的价值追求,涉及到法学、社会学、逻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
三、法律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基础1.语言学基础知识。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
作为一套符号系统,语言包含着三个构成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语言的组织规则。
法律语言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系统研究。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
当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时候,就会在其内部形成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化要求。
法律语言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汇系统,也没有自己独立的语法规则,它使用的是民族共同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所不同的仅仅是在民族共同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有所改变,并且选用独特表达,从而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词语体系和独具的法律专业的风格特色。
法律语言不能脱离民族共同语,而是要将那些法律专业的词汇融入民族共同语的其他成员中一起使用。
语言学中的哲学思考

语言学中的哲学思考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研究,而哲学则关注的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说人类的存在、真理、道德等。
但实际上,语言学与哲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许多语言学问题中,哲学思考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因此,这篇文章将探讨语言学中的哲学思考。
一、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它让我们能够有效地表达和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但是,对于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存在一些模糊和混淆。
关于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休谟提出了“经验主义”观点,即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事物都来自我们的感官经验。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我们感官印象的方式,而与世界本身的性质并没有直接关联。
但是,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我们只相信自己的感官经验,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场景中隐藏的东西,甚至可能把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误认为存在。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赖感官经验来认识世界,还需要通过语言和其他人的交流来获取更多信息。
二、语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语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语言学中的常见问题。
语言学家常常会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应用情况。
哲学思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以及它代表的意义。
例如,哲学家弗雷格认为,语言可以传达已知的内容,但也可以引领人们去发现未知的东西。
这是因为语言并不只是表达信息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个探寻世界的方式。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可以分享和理解别人的思想。
三、语言、思想和文化语言、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语言学中重要的问题。
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样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异同。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受到语言使用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意思是说不同的语言使用方式可以被视为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实际上就是不同游戏之间的沟通。
通过运用哲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文化。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根源初探解析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根源初探摘要:准确、严谨一直被认为是法律语言的灵魂,是立法语言的生命和首要特征,但模糊的法律语言在法律实践中却随处可见。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中文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了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固有属性,并指出模糊语言的适当使用能够确保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实现。
关键词:法律语言;模糊性;哲学根源中图分类号:D9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3-0097-02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在论文《模糊集合》中提出的“模糊理论”,引发了科学研究划时代的变革,并迅速渗透到众多学科领域。
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模糊语言初探”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模糊语言学的诞生,它“是中国语言学诸分支学科中起步最晚却发展最快、影响面最广的一门分支学科”,[1]在文中,他对“模糊概念”作出定义,对模糊语言和模糊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也做了探讨。
1988年石安石先生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模糊语言及其模糊度”曾引起关于语言模糊性成因的大讨论。
之后大量的学者,如陈维振、吴世雄、赵德远、何自然等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探讨与分析。
与此相应,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变体——法律语言,也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就它的模糊性根源进行分析,但至今仍无定论。
鉴此,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就中文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成因略作分析,期望能对深化相关问题的认识有所助益。
我们知道,法律语言(Legal Language)这一术语源于西方,在我国的提出和逐渐明确界定是在近二十年陆续出版的法律语言著作中。
与其他科学技术语言一样,法律语言也是以民族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换言之,它是服务于一切法律活动而且具有法律专业特色的一种社会方言,是在法制发展过程中,按法律活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科研)的要求逐步磨砺、逐步构建的一种有别于日常语言的“技术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个社会功能变体。
论法律语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下)的应用

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下)二、证据法学领域内语言混乱的原因语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语词使用的混乱既能反映出概念的模糊,也会进而导致概念的模糊,二者具有互为因果的效应。
而且,法学研究中的语言混乱还会导致法律实践中的语言混乱。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语词进行清理,以便达成语言的统一和规范。
要实现这个目标,学者之间的共识和共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人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妥协,或者放弃自己的“偏爱”,或者放弃自己的“发明”。
不过,分析并明确在证据法学领域内造成语词使用混乱的原因,对于人们达成共识并形成共力是很有裨益的。
下面,笔者就从法律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入手进行分析。
(一)法律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矛盾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法律语言应该具有精确性,以便社会成员明确地知晓法律的规定。
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语言的精确性程度标志着立法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
然而,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规定要想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持续的生命力,其语词又必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约翰·吉本斯教授指出:“因为这些(法律)文件是如此具有影响力,所以他们在措辞上的准确无误十分重要。
如果它们的措辞过于严格,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施加一些不适当的、不必要的限制。
如果它们在措辞上过于宽松,则又可能会让一些令人生厌的行为获得认可或导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后果。
根据巴提亚(Bhatia,1994),精确(precision)是法律文件的独有特征得以形成的驱动力量。
精确不一定就意味着极度清晰——它也可能包括采用适当程度的模糊性或灵活性。
”[1]由此可见,法律语言既有精确性的一面,又有模糊性的一面。
一般来说,法律语言的主要含义应该相对明晰,而边缘含义则可以相对模糊,或者在较为抽象的层面上相对明晰而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相对模糊。
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中做出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语言证据范畴下的法律语言学研究

语言证据范畴下的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红婴摘要:学术界对法律语言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现有的研究著作多是指立法和司法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我们认为,为了给法律语言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定义,首先应该从其现有的层面入手,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演变,然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法律语言范畴一.关于法律语言的概念学术界对法律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现有的研究著作多是指立法和司法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我们认为,为了给法律语言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定义,首先应该从其现有的层面入手,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演变,然后得出结论。
立法语言、执法语言、司法语言当然是客观的语言现象,但不是法律语言的全部,也不在一个层次上。
立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信息的载体,具有广泛的制约性和规范性,文体稳定。
相比之下,执法司法语言实际使用的语境较小,使用者的个人风格突出。
这两个层面的词语的使用规范和表达方式有相当多的区别。
不可忽视的是,除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的全方位学习是孕育法律主体、形成法律表达习惯的重要阶段。
它为立法、执法和司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必要营养,如专业术语、句法、规则和基本文体。
没有法学研究中积累的语言基础,在立法、执法、司法中运用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法律语言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法律语言是指立法语言,是法律规范性文件中使用的语言。
简而言之,成文法的语言。
广义的法律语言包括立法语言、执法司法语言、法学理论语言,是法律职业主要成员所使用的全部语言。
简而言之,法律、法理学和法律实践中使用的语言。
法律语言学从广义上研究法律语言。
因此,法律语言可以定义为一种表意系统,贯穿于法律的制定、研究和运用之中。
通俗地说,就是写作、操作、学习法律时使用的语言。
二.法律语言与法学语言由上述法律语言的概念界定,延伸出一个需要特别进行阐述的问题——法律语言与法学语言的关系。
“法律”一词涵义的繁复性决定了它多义项的特征,因而还需以这个词的词义为出发点来缕清脉络:法学法律法律成文法法规规章成文法即规范性法律文件,因其效力层级而有严格的涵义区分。
法律语言的发展与特点研究——评《法律语言学》

我国现代法治建设受到西方孟德斯鸠等先贤思想的启蒙,众多优秀、先进的西方启蒙思想著的《法律语言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主要对当前法律语言的发展与特点展开探讨。
该书共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主要分析我国法律语言研究。
第二、三章阐述不同国家法律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对于中国法律基础构建的分析;不仅如此,编者还针对当前法律语言研究课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
在第四章中,编者从法律文书等法律语言载体的风格与特质等角度出发,详细描述了当前法律语言应用的实施原则。
第五、六章仍然以法律语言为主,论述了当前法律语言在词汇、文书、口述等语言机制方面的原则,并详细解释了当前法律语言机的规范、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编者指出各国法律具有滞后性,许多条例都必须慎重考虑一系列社会影响,而法律语言的使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弱势群体在法庭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十一章从各国法律的跨语言交流出发,详细整总之,编者从宏观角度对当今社会法律语言
都有较法律语言的发展与特点研究
——评《法律语言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董姝言。
试析法律与语言的关系

试析法律与语言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法律和语言如同一对紧密相连的伙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其权威性和公正性的体现离不开语言的准确表达;而语言作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法律的制定、实施和解释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言是法律存在的基础。
法律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或纯粹的精神存在,它必须通过语言的形式被记录、表达和传播。
如果没有语言,法律就无法被明确地制定出来,更无法为人们所知晓和遵守。
法律条文、法规、判决等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
例如,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需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以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够理解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同样,在刑法中对各种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处罚,也必须依靠语言来精确界定,否则就会导致法律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法律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法律语言必须具备明确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明确性意味着法律条文应该清晰易懂,避免歧义,使人们能够准确地理解法律的意图和要求。
例如,“故意杀人罪”这一法律术语,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和构成要件,不能让人们对其含义产生不同的理解。
一致性要求在同一法律体系中,相同的概念和术语在不同的法律条文和法律适用中具有相同的含义,以保证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稳定性则是指法律语言不能频繁变动,否则会给人们的法律预期和行为准则带来混乱。
再者,语言影响着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在法律实践中,法官和律师需要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确定其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
而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有时会给法律解释带来困难。
例如,“合理”“适当”等词汇在法律中经常出现,但它们的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法官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和法律原则,对这些词汇进行合理的解释。
此外,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也会影响法律的解释。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会导致对同一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差异。
同时,法律也对语言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为了适应法律的需要,语言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习《语言法》心得

学习《语言法》心得《语言法》是一本经典的语言学教材,是我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对《语言法》的学习,我对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更加熟练和自信。
首先,《语言法》对于语言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它通过声音、文字等方式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在学习《语言法》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同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区别,如音素、语法规则等。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对语言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其次,《语言法》对于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语音学主要研究语言的音位、音节和音变规律等,而语法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等。
通过学习《语言法》,我对语音和语法的描述和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准确地解读和运用语言。
同时,我也了解到语义学对于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语义学的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此外,《语言法》还对于语言的演变和变体问题进行了论述。
语言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会产生变体和演化。
通过学习《语言法》,我对于语言的变体和演变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语言。
最后,《语言法》还涉及了语言的运用和表达问题。
通过学习《语言法》,我了解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和表达方式。
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涉及到语境、修辞和风格等因素。
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语境和风格下的语言,使我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和有力。
通过学习《语言法》,我对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更加熟练和自信。
《语言法》作为一本经典的语言学教材,不仅仅是我们大学学习的一门课程,更是我们对语言学习的一次启蒙和认知。
通过学习《语言法》,我不仅仅掌握了语言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路上,我养成了深入思考、善于表达和精益求精的习惯。
法律语言的浅析:从语意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出发

法律语言的浅析:从语意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出发谢宏滨【期刊名称】《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年(卷),期】2003(000)020【摘要】法律是一种以语言形诸于外的社会现象。
无论是书面的法条和法律文件,抑或口头的法庭对话,大抵都是以语言为媒介。
而语言本身又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其背后所表征的意义,是有一定文化专属性的。
作为语言学旗下两个学门的语意学和语用学,前者所研究的是语言里作为语法单位的字词的意义,而后者则以研究语法单位在特定语境下所可能产生的用途为职志。
目前,尽管法学的发展盛况空前、突飞猛进,但分析一下便可知,法律语言这个领域的发展,相对是比较徽弱的。
虽然近来情况略有改善,但迄今对法律语言的研究,似乎大致上仍停留在针对“静态”的法律语言(即书面的文件)的“静态”(也就是句法和构词上的)分析。
其实,语言本应有三种功能:信息提供、表达与指引。
法律语言学的学理研究,若不能更加广阔和全面,那只有让法律永远落在时代之后,同时也就无法期待作为社会方言的一种的法律语言,能真正发挥语言上述的三种功能;连带地,我国法制也难有大进步。
笔者有鉴于此,乃决心本着对法律语言学这个跨领战学科的兴趣,企图打破历来的作法,改从语义学以及语用学的视角切入法律语言,尤其是至今学界著墨不甚多的行动中、进行中的法庭上的语言。
最后,并且针对法律语言在社会语言学上的意义,稍作涉猎,俾便提供给读者一个崭新而全面的法律语言学视野,进而期望能给所有的法律人,当其面对教科书、法律文件或案例时,提出个人些许语义学上和语用学上的意见和灵感。
【总页数】20页(P48-67)【作者】谢宏滨【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教师,经济法博士,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055【相关文献】1.从语用学角度浅析性别语言的差异 [J], 孟君2.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委婉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J], 赵丽3.从语用学角度浅析指责性言语 [J], 苏姗;4.从语用学角度浅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及大学英语教学 [J], 蔡礼鸿5.从词汇语用学角度浅析英语语境同义词 [J], 孙晓宇;王相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法律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自社会语言学跨领域的视角观察

论法律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自社会语言学跨领域的视角观察谢宏滨【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年(卷),期】2006(000)010【摘要】长期以来,整个法律职业所通用的语言,无论是律师和法官在法庭上的用语,抑或是形诸于文字的法条用语,或与当事人权益有切身关系的法律文件的用语,甚至是法学院课堂上的,较之于一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无疑具有相当程度的特殊性.这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皆然.自从法律语言学的开山鼻祖David Mellinkoff教授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题为The Language of the Law(《法律的语言》)一书问世以来,无论是法学界、社会学学界、人类学抑或语言学学界莫不从法律语言学视为具有独立生命力的学科出发,开始重视法律语言的社会地位、功能以及属性.无疑地,正因为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性亦高的职业,法律语言也就成了一种具有高度专业性和特殊性的语言,象征着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地位.但是若试图仅以这点来概括一切,似有见树不见林之憾.本文有鉴于此,不仅立基于传统的社会语言学理论,更试图从"法律论述"(discourse analysis)理论出发接近该问题,因为"法律论述"关心法律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其实际运用的场合与情境,牵动着诸多内外在、主客观的因素,一如国外的陪审团审判制度所显示.笔者在本文绪论中提出轮廓之后,接着第二部分再介绍语言的功能和作用并适时引入法律语言.继而第三部分围绕法律语言作为一种"语体"或"语码"(code)或"变体"(variety)的论点,针对诸多相关的社会语言学的复杂因素和理论,进行论述与比较.【总页数】11页(P54-64)【作者】谢宏滨【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相关文献】1.社会语言学研究新视角——《社会语言学导论:社会与身份》评介 [J], 张子烨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本质观问题论析——兼评于全有教授的《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 [J], 赵妍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沈阳乡村地名观察 [J], 刘飞;安玉香4.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沈阳乡村地名观察 [J], 刘飞;安玉香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电影《誓言》中的性别语言研究 [J], 郭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律语言研究和运用的若干基本问题

JUSTICE OF C H INA 探索与争鸣 Exp l oration and con tending100 U STICE OF C H INA法律语言研究和运用的若干基本问题Several BasicP roble m s on Legal Language R esearch and App lication黄 闽(法律出版社社长 北京 100073)文法律语言的研究和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法律语言研究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令人忧虑。
有机会多次参加法律语言的研讨会,受到专家学者的启发,想谈一些关于自己对法律语言的理解。
需要说明两点:一是自己既不是法律职业人,也不是语言学者,只是一个法律出版工作者,试图脱离法律语言学的专著、教科书或文论的学说体系,以某种原始直觉说出一些想法,供专家学者参考和批评;二是向来喜欢简单,遇到繁杂的事务,因定力和积累都不够,便心力有所不逮,故希望用比较简单的思维方式来化解复杂问题,这当然不是功力,只是讨巧。
一、法律语言与通用语言(一)法律语言的概念在法律活动中,法律活动主体、参与人为实现法律活动的目标,运用语言所形成的完整的表义系统或表义单元。
无论表义系统,还是表义单元,都可以统称为法律语言。
一个法律文本、一篇法律文献、文本中的条款、文献中的段落、一场庭审活动、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如果能够完整表达法律活动的意涵的都是法律语言。
具有法律表义功能是法律语言的本质特征。
从研究对象来说,人们可以从文本整体角度、文本条款的角度、文献的角度、字词句的角度、庭审活动的角度研究法律语言。
所谓的法律活动是广义的,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教学与科研的活动。
(二)通用语言与法律语言语言的社会性,主要满足于交际和文化的积累和传承,通用语言是所有专业语言的母体。
从发展角度看,法律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法律语言从整体上看,不可能脱离通用语言而单独存在。
所以法律语言首先是通用语言,不存在可以脱离通用语言的法律语言,通用语言仍然是法律语言的最初形态。
法学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

法学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法学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摘要:科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总赖于研究方法是否恰当。
语义分析方法从哲学领域引入法学研究,并成为新分析法学派极力倡导的一种研究方法。
如何应用这种研究方法为法学研究服务需不断探索。
关键词:语义分析方法;法学研究方法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真正工具和中介。
而以往人们只是考察和认识世界,并没有考察语言是什么, 没有考察语言对人们考察世界和认识世界有什么功能和作用, 没有考察语言何以能描述客观世界或主观认识①。
科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依赖于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恰当,法学研究也不例外。
1.什么是语义分析方法所谓语义分析, 是指人们对语言的所指(语言所指称的对象)、能指(语言能够指称的对象)、含义(语言包含的内容)、意义(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信息及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等)进行的分析。
由于人类的局限性和语言表达自身的局限性,人们对特定对象的所指、能指以及传递的意义之间永远无法完全达成一致。
语义分析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对给定语言来说明这一语言的句子如何被理解和解释,以及说明它们与宇宙中的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义分析与意义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②。
确定和表达指称是对理论进行语义分析的方法论核心③。
语义分析方法,亦称语言分析方法, 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结构、考察词语、概念的语源和语境, 而澄清语义混乱, 求得真知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来源于语言学哲学, 即语义分析哲学。
语义分析方法的运用、就是要从科学语言的严密性上, 使所有概念、术语、定义、范畴和规律受到严格的语义限定, 从语言系统的内在结构上满足理论目的的要求, 从而使得一切随心所欲的思辨断言被避免, 并诉诸于合理的、有效的和逻辑的必然陈述。
2.语义分析方法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哲学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中的语言转向和现代科学语言学的日益发展, 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由此产生了语言学哲学这一哲学研究分支。
法律语言的精髓

法律语言的精髓2014-02-18 安雅中国律师商学院【中国律师商学院】美国丹宁勋爵说过:要想在与法律有关的职业中取得成功,你必须尽力培养自己掌握语言的能力。
法学其实不过是一门法律语言学。
作为法律人,要学着用法律语言,通过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你们面对的问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和其他职业者。
要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致力于语言修养的提高。
我国制定法律时的法律语言,常出现抽象性、口号性的语词,缺乏明确性。
比如,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但是具体到犯罪侦查的实践中,什么是威胁,什么是引诱,什么是欺骗,很难把握,很容易导致实践中执行这项法律规定的混乱。
实际上,这样的法律规定是难以落实的,容易让人钻法律的空子。
这种状况多了,就会损害法律的尊严,甚至会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信心。
在《反垄断法》中有“收集事实和证据”的表述。
但是在证据调查过程中,事实是可以收集的吗?以法院判决中使用的与证据有关的术语为例,有的用“证据”,有的用“证据材料”;有的说“举证责任”,有的说“证明责任”;在涉及的对证据能不能用的问题上,则有“采信”、“采用”、“采纳”等多种表述。
其实这些语词是有差别的。
法律方法的核心是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的核心则是法律语言。
法律思维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法律语词。
语言给予我们的东西很多,我们能够思考什么,实际上取决于我们熟悉的先于我们存在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什么。
不同的语词产生不同的思维。
我们学会了什么语言,我们就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
对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幼儿园的教师回答:要到达路的另一边;柏拉图回答:为了追求最大的善;亚里士多德说:这是鸡的自然本性决定的;马克思则可能说:这是历史必然性!法律人怎么回答呢,我们的回答是:因为它要按照规则办事!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学会用法律语言思考问题,我们就能够忠于法律。
有一条以“民法的精髓”为题的短信是这样写的:“研究法律语言必知:大一学生追女生叫先占,大二学生追女生叫拾得遗失物,大三学生追女生叫发现埋藏物,大四学生追女生叫取得抛弃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的社会关 系,法律语言意义的实现有赖于人类社会行为和
社会互动 ,因此 本文基于 B re ug 的语义外在论观点提 出了法
律语言社会性的哲学思考 ,进一步明确法律语言学是 以社会
第2 0卷第 3 期
V0L.0 N 0_ 2 3
广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学报
J 0URNAL 0F GUAN GD 0NG UNI L n OF F0REI 、 RS Y GN TUDm S S
20 0 9年 5月
M AY. 0 9 20
法律语言学研究 的哲学思考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法律语 言学。黄 永平, 广 东外语外 贸大学外 国语 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研究 中 心博士 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法律语 言 学。
2 0
2 9 第 3 0 年 0 期
法律 语 言 学研 究的 哲 学思 考
法或普法对象的文化程 度 、对法律精神的理解能力或所操方 言等都会影响到执 法者 和普法者使用语言的风格 ,以便于交
从 语 义 外 在 论 谈 起
陈 金 诗 黄 永 平 ( 东 外 语 外 贸 大 学 ・ 州 ・ 1 0 6) 广 广 5 00
内容提要 :语 篇 的社 会性 是语 义外在 论 的基 本语 言哲 学思 想 ,本 文基 于此 观 点提 出法律语 言
的哲学思 考,探讨 了法律语 言的意 义在 互动 过程 中得 以 实现 、 法律 语言 为法律活动 参与者 所础 才得 以产生 。法 律活动的不同阶段主 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法律 口语和法 律书面语的产生 都是 为了规范社会行为 ,语言则是法律 各个 不同阶段的媒介 、过程 和产品f。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 4 】 步 ,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越来越复杂 ,法律就在调 节人际关系 中发展起来了 。法律 语言是表现法律的工具 ,法律语 言的意 义在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 互动 过程中得 以实 现 。
定 ,个体化过程是在一个社区的社会约定基础上完成的【。 1 】
律概念并非突然产生 ,许 多来 自一般语言 ,由社会语言提炼
而成 ,在成为法律概 念之前业 已存在[。法律要处理的是复 3 】
二 、法 律语 言 意 义实 现 的互 动性
B re的语 义外在论采用的是一种 简化方式 ,没有涉及 ug 语言中那 么多具体 的社会因素 。但他感兴趣的是人类个体语 义结 构在 个体化过程 中涉及到 的非个体 化方式 ,即互动 方 式 。他所认 为的语言社会性就是互动 。B re ug 所说的互动其
不依赖于这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 而 B re的语 义外在论是在反个体 论的基础上提 出的 , ug 涉及到的是语言的社会性使用 。名称的意义是由名称的社会
的语言和概念I,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 ,语言具有个人 l J
和 社会 双重性且这两 个方 面存在着相 互依存 的关系【。 】 B re ug 强调语言社会性的背景含义包括语 言存在的社会 性 。而作为语言 中的具体 内容 ,“ 法律语言的实质是社会关 系的体现 。如果说一般 语言无一例外地表现人与人的关系 , 那 么在程度上来说 ,远不及法律语言 。法律语言对社会关系 的表达明确 、外显 、集中,有时又十分强调甚至强制 。 } ”3 J 法
为研究背景的观 点 。
一
、
语 义 外 在 论 概 述
个体论 ( d i as i id lm)的观点是意义由说话人的信念 nv ui
收稿 日期 :2 0 .2 1 0 90 . 8
作者 简介 :陈金诗 ( 7 . 1 9一 )男,河南固始人 ,广 东外语 外 贸大学外 国语 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研 究中心博 9 1
或心智决定的 。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取决于心智状态或心智内 容 ,是个人单方面的产物 ,与外部 因素没有关系 。C o k h msy 坚持语义内在论 (e ni t lm) smat i e i ,就是强调人与其说 cn ma s
话态度 、个人信念和欲望之 间相互关系的个体主义观点,研 究的是理想化的语言能力 。解释一个人使用语词的意义时 ,
1. 律 口语 的意 义 实现 法
2 法 律 书 面语 的 意 义 实 现 .
借 此来 阐释 法律语 言 的社 会性 ,论 述 了语 言社 会性 是 法律 语 言学研 究 的基础 ,进 一步 明确法律 语
言学研 究是 以社会 为 背景 的观点 。 关 键 词 :语 义 外 在 论 ; 互 动 ; 法 律 语 言 ; 社 会 性
中图分 类号 :D 0 0 5 9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7 - 9 2( 0 9 0 - 0 0 0 20 6 20 ) 3 02 -4 6
性使用决定的 ,同时社会性使用可以看成是思想和信念内容 个体化的一种 方式 。他研究的是个体的思想 ,但个体的思想 Ⅲ 是通过语言的社会性使用得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考虑名称
意义的时候,要考虑名称 的社会性使用 。用 Pta 的话说 , u m n
命题的真值就是命题的意义 ,要依赖于一个社区的社会性约
语义外在论 (e niet lm)反映的是B re smat xe i c ma s ug 的语 言哲学观,是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哲学观点 。从根本上来说 , 人们所思和所说即意义和指称的基础要依赖于外部世界中的 对象 和事 件 。BU g e是 从外 在论 和 反 个体 主 义 ( nt— r a i idvd a s n iiu lm)这个角度思 考语言意 义的 问题 。他认 为个体 i 概念或意义的个体化要依赖于个体所从事的社会互动 ,要完 全理解个体的话语和概念 ,就必须考虑与个体构成互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