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9《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专题19《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有专家认为,明清时期最为惊人的技术成就是凿井技术。
当时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钻头,对付不同的岩石,并能提取出岩心。
这使井深不断延长,可达四五百米,清代甚至打出了深达1千米的井。
此外还开凿了天然气井。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国()
A.科技在某些领域仍很先进
B.科学技术仍然世界领先
C.近代化因素在缓慢发展
D.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2.先秦典籍中,医字写作“毉”。
中医形成之后,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渐被“醫”字取代。
“醫”下的“酉”字,是药罐子的象形。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中国古代医学与巫术相伴始终
B.中医因源于巫术而没有科学成分
C.中医之中的巫术成分减少
D.“医”字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3.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
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
据此可知()
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结合的产物
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4.图中为龙字的演变历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图1甲骨文图2金文图3小篆图4楷体图5楷体
A.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B.图3字体整齐安定,平衡对称
C.图4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D.图5字体兼具多种字体的长处
5.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zhòu),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他们二人共同关注的是()
A.浓妆淡抹的山水画
B.入木三分的人物画
C.注重民俗的风俗画
D.意境深远的文人画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民国]王修《版本述》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
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7.有学者评价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
该评价的侧重点是宋元的小说、戏剧()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B.反对宗教束缚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注重社会教化
8.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9.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这反映出()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元代部分文人内心充满矛盾和苦闷
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
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
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
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生理学炮战技术艺术
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11.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12.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5.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6.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二、非选择题
17.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
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
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代替巫师。
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
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
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
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小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
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在金末元初之际已发展定型,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等融为一体,开创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
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
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材料二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
傅斯年曾声明自己“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他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
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周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是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
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根据材料中对明清时期先进凿井技术的描述,说明当时我国在某些领域仍然掌握一些先进科技,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已经整体落后于西方,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机器等近代化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凿井技术的进步,不是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故D项错误。
2.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医的针砭药石治病方法并非完全是巫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毉”的写法及含义的变换,可知医学中巫术的成分减少,故C项正确;“医”字是当代的简体字,已没有象形的成分,故D项错误。
3.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印刷术。
“宋书版刻”说明使用雕版,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宋书版刻,而非宋代书法,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书使用雕版且用欧体、颜体或两者兼用,故C项正确;仿宋体是一种字体,故D项错误。
4.A【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图2字体金文是先秦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故A项正确;字体整齐安定,平衡对称是隶书的特点,而非图3小篆,故B项错误;图4楷书形成于汉末,故C项错误;兼具多种字体长处的是行书,而非图5楷书,敌D项错误.
5.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由“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可知张彦远主张写意的文人画;由“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知赵孟頫同样主张写意的文人画,故D项正确。
6.B【解析】本题考查雕版印刷。
材料没有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由材料“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可知雕版印刷顺应了社会需求,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雕版印刷的发展而非印刷术的意义,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政府支持印刷术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并在文化领域提出要求,小说和戏剧适应了其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该学者的评价并不能反映出B、C、D三项所述内容,故排除。
8.D【解析】本题考查宋词。
社会政治的稳定与文学艺术的繁荣并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非常发达,诗歌没有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素质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能够谱曲歌唱的宋词迎合了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项正确。
9.C【解析】本题考查元曲。
材料体现不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故A项错误;娱乐需要与材料中“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多是宣扬浮生若梦”“获得解脱与自由”相符,故C项正确;题材广泛与材料中“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不符,故D项错误。
10.A【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文化交流。
从材料中可看出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在内的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故A项正确;从数据看,材料中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自然科学为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政府坚持“夷夏”观念,没有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
西周时期教育主要集中在官府,而春秋时期孔子创办了私学,使得普通民众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文字的书写使用也越来越频繁。
在此过程中,为了方便书写,文字结构日趋简化,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到战
国时期,书写材料未发生大变革,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发生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2.B【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
由题干材料及图片中经文的字体特征可知,每个经文字体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秦朝)及隶书(秦汉)写成,反映了古代中国汉字演变的时间顺序,故B项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官方文字为小篆,而图片涉及三种文字,排除A项;先秦古文与小篆在汉朝建立后基本上就不再流行,排除C项;商代时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
13.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书法。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古代中国书法史可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本身是在萧子云之上的,同时根据题干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可知唐王朝的统治者需要一种能凸显王朝气象的书法,由此推动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绝对化,排除;题干所述的时间“南朝后期”与唐朝并不存在朝代前后更替的关系,排除D项。
14.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药学的发展。
A项中“源于”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唐代、宋代、明代国家力量都对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力量对药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而非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提及了汉代和唐代药学的发展,当时宋明理学还未产生,故排除D项。
15.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栽,可排除A项。
由材料可知.小说被市民阶层的人广泛接受与传播,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并没有体现出冲击封建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B项错误。
社会价值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可排除。
16.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昆曲的发展。
明清时期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欣赏昆曲是高雅品味的体现,这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品味,因而盛行,所以D项正确。
昆曲是一种戏曲艺术,与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B项错误;昆曲主要是士大夫等社会上层人士才可以欣赏,客观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区别,而非弱化,故C项错误。
17. (1)历史悠久;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内容上雅俗共赏,劝教于民;形式多样化,兼容并包;体现鲜明的地域特点。
(2)社会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军阀割据,政治日趋黑暗;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评价:这些学者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与肯定,其观点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迫使资产阶级激进分子采取矫枉过正的手段,以期彻底变革思想。
但此种观点忽视了文化的民族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对待传统文化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及对其的评价。
(1)从材料一“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可知历史悠久;从材料一“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材料一“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小戏融合而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
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可知体现鲜明的地域特点;从材料一“元杂剧是一种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等融为一体”可知形式多样化,兼容并包;从材料一“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可知内容上雅俗共赏,劝教于民。
(2)第一小问背景,材料二涉及的人物钱玄同、傅斯年、周作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可结合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作答;第二小问评价,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可知学者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与肯定,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背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主张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
18.(1)特点:
朱应星: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牛顿: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科技对比。
(1)根据材料中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再依据所学,不难得出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二人科技成果命运的不同,取决于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具体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