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5d0f2ca45177232f60a2be.png)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主要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
2、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检查:1、请学生试背这两首诗。
2、关于白居易和曹操的简介。
3、关于这两首诗歌的体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完成周报35期第3版相应题目。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c0ab58f242336c1fb95e11.png)
第3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背诵这四首诗歌,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自主先学任务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任务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任务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任务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见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050d5b6c85ec3a87c2c58e.png)
《古代诗词四首》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 碣石(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 )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word教案(5)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word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f2f4924e6137ee06eef91886.png)
【拓展创新】
展开想像,从本课的四首诗中选一首改写成散文,字数不限。
总结反思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结合这首的写作背景看,这四句诗蕴含的诗人怎样的抱负?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次北固山下》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两句诗上?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在饱览了西湖的早春美景后,诗人胸中涌出的感情是什么?
(4)、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最能表达诗人浓重乡愁的诗句是哪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 《观沧海》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2课时
第 1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2.吟诵,体会诗歌语言美。
3感受诗歌魅力,培养学习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反复朗读吟诵。
观沧海教学方案
![观沧海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5b1d4d8e9951e79b892766.png)
教学设计方案第15课古诗四首《观沧海》一、概述《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一课时。
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2、理解诗的内容,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接触的古诗文并不多,而七至九年级阶段,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
这种熏陶跟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只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运用多媒体选择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六.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
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686e14b90d6c85ec3ac69b.png)
仔细听老师范读课 文,将生字标记出来, 不懂意思的词加上 点。 认读生字词两遍 一读课文,齐读,读 准字音
二读课文,要读好诗 歌的节奏、语速及语 调。
三读:自读,看注释 或资料释译全诗
四读:快速默读,然 后说一说:作者观海 观(看)到什么样的
(五)、小结
讨论 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景?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 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 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 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 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 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 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 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 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 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 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 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 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 讨论 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 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 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 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 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 “令” 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 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 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 齐读课文 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 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 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 “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 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 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 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 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e5cd481eb91a37f1115cc9.png)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作者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诗歌格律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重点字词沧海(cāng)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萧瑟(sâ)枯藤(tãng)澹澹(dàn)一、导读《观沧海》(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
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临:碣石:何:澹澹:竦峙:萧瑟:行:若:星汉:灿烂:幸:至:以:咏:(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主旨:(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42b84c0508763230121272.png)
15、《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临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初情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诗人残冬腊月乘船沿长江东行,经东口(今江苏镇江)前往江南。
船抵达北固山时,天一破晓,茫茫江水,隐隐青山,还有低平的江岸和高悬的风帆,一一映入眼帘。
此时诗人诗兴大作,挥笔写下这首无言律诗。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这两首诗。
2、能正确译讲这两首诗。
3、能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自由朗读,试着划分节奏读一读,读出抑扬的声调,读出韵律和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同学们读前两首诗,参考课下注释与资料,自己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然后交流、展示,完成自学检测。
3、针对目标3,设计三个活动,读诗歌,找出诗歌的主旨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完成自学检测。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b7d2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5.png)
字词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 释,让学生了解字词在诗歌中
的含义和用法。
诗歌翻译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
意境。
诗歌结构分析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
的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练习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模仿《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 义、句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结词:逐句解读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课堂小结
01
02
03
04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 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和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
选取与《古代诗歌四首》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历史背景探究
让学生探究《古代诗歌四首》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诗歌朗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四首 》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 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11e53bfad6195f302ba60a.png)
观沧海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2反复朗读,品味语句,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意境3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本诗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讲授法3、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老版《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们联想到三国时代哪些意气风发,纵横捭阖的历史人物?(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孙权、刘备、曹操),今天啊,我们就要学习三国时代的代表性人物,曹操的诗歌。
二、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对曹操大家有什么了解呢?明确:曹操字孟德,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同时他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他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这样我们可以用三个“家”来表达其一生的成就——“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诗歌慷慨激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观沧海》就是曹操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四、解题观“沧”海能不能改成观“大”海?明确:不能,在这里“沧”是“暗绿色”的意思,一个沧字指明了大海的颜色,更加形象直观。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及点拨生字词)2教师范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3学生体会读读后请同学回答问题一:本文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具体景物有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再读课文,深入研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观”字统领全篇,下面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https://img.taocdn.com/s3/m/626cbdceee06eff9aff807a6.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e53acd6bd97f192379e9c6.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849185e77cd184254a353575.png)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四首诗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本课要品味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咏,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其中《观沧海》描写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时所看到的景色,来表达对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之情;《天净沙秋思》则体现了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肝肠寸断的乡愁。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教学本课有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古典诗词的常识,意在让学生对古诗词有较系统的印象。
同时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
要注意从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引导孩子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教学设计(一) ●(设计者:亓鹏飞)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四首诗歌.2.培养学生感悟和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品味语言,体味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热情,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https://img.taocdn.com/s3/m/3745840cf61fb7360a4c6579.png)
“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
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
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
处达?归雁某某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点名了诗
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
自由朗读。 听老师 X 读。 齐读
1.学生自由朗读。
1/6
word
2.听老师 X 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参照注释,同桌互译 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价值
观
课标要求 重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 教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
王湾,某某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
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
(二)朗读明 义
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 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
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
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
学世界。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课外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d79525b52acfc789ebc933.png)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教学时间:2课时课程导入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更是中国文学艺苑的奇葩,那“建安风骨”便是不可多得的一支名花。
曹操便是“建安风骨”的首要代表,今天让我们走进曹操,来了解他的豪情壮志。
(二)、朗读诗歌1 、听示范读磁带、整体感知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3 、个别生读,师生评价。
4 、调整缺憾之处,再读。
5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综合问题,挑出有意义的,然后自主学习。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6、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寻找美点1、“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3、“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出海水与山岛的广阔景致。
(四)、齐诵此诗二、《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导入新课:思乡自古是一个的古老的话题,游子离家,数年不返,家人思念,游子惆怅。
多年愁绪积淀出千古流传的精华。
让我们来学习《次北固山下》(二)朗读诗歌1 、教师示范读、学生听后练习。
2 、学生个别读、然后评价。
3 、评价后调整不足,再读。
4 、学生自由朗读,提出问题: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②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③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②、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③、尾联直接表达出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 、教师给出的问题: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加教师点拨后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6 、齐诵这二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一、导入新课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让我们来一起欣赏《钱塘湖春行》: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
2 、学生练习后个别生读3 、师生评价。
4 、改进后再读。
5 、自由朗读,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总结他们共性问题: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6 、寻找美点1)、“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用的好,运用拟人手法,体现出活泼生的场面。
2)、“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体现出是早春景象,“浅草”二字生动形象。
3)、“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能体现出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7 、齐背前三首诗(配上音乐)。
三、导入新课以提问思乡诗句引出:请同学们说说有关思乡的诗句,可能出现的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等等。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思乡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
2 、教师示范读后,学生仿读。
3 、学生练习后个别生读,师生评价。
4 、改进后再读。
5 、感知内容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6 、研读与赏析:请同学们谈谈此诗的美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7 、学生配乐朗读8 、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五技能演练场展开丰富的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六百字左右的文章。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