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学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 给女儿的信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 给女儿的信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db9d95b84ae45c3a358cc3.png)
2.学生默读课文
用具体图片,优化了课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作者
介绍苏霍姆林斯基
展示作者简介课件二:
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展示课件三、
加点字注音
刹那____麦穗____
使用器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情
境
导
入
展示课件一,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衰退____萌发____宿愿____繁衍____渗透___伫立____蕴藏____忐忑____颤抖____赋予____纽带____擅自____
展示课件四、
词语解释: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勃然大怒: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 化为乌有:指希望、愿望落空。闻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无以伦比: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
精读课外文章分析探讨
课外拓展与积累
展示课件十一
五、《给女儿的信》课外拓展
展示课件十二
经典名言
1.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清)洪昻
2.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中得到快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707244ec3a87c24128c43b.png)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本文在第43—48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
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小孩讲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优秀的答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忐忑、繁育、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明白得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讲教对女儿讲明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明白得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明白得幸福需要聪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读明白神话故事,明白得"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明白得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母和小孩为角色,写作一段关于爱情的对话。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1•关于爱情的名言警句和有意义的故事。
2.事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另外两封信,对他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
♦学生预备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3•能够向周围的长辈询咨询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教学步骤:(1课时)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分钟)1.让学生列举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集体讨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信任、明白得、忠诚、热情等。
2•询咨询学生,父母长辈有没有和他们交流过爱情的咨询题?引导学生进入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去体会作家是如何向十四岁的女儿讲明爱情的。
生:1•列举自己查找到的名言警句,如:稚嫩之爱的原那么是:"因为我爱,因此我爱。
〃成熟之爱的原那么是:"因为我爱因此我被爱。
〃一一弗罗2•和家长交流爱情的话题,但大多围绕早恋的咨询题。
大方地回答教师的提咨询,也能够质疑。
二、阅读神话,体会爱情的真谛(约分钟)1.苏霍姆林斯基采纳什么方式跟女儿讲明爱情?什么缘故他要采纳这种方式而不直截了当跟女儿讲道理呢?提示:引导学生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4bd0ebe0b4e767f5bcfce9d.png)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明白得那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明白得文中个不语句的含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故事。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5、进行爱情教育,关心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咨询题,通过咨询题深入明白得,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觉的咨询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教师能够利用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预备:摘录三个片断制成投影片。
学生预备:看至少一部古今中外爱情名篇。
教学过程: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不管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奇的话题。
歌德也曾讲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女孩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明白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发。
受我的咨询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摸索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在学生摸索时我适时提出了如下要求:请你从课文中的字词句、文章表述形式的技巧、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明白得、体会本文,尝试运用〝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等方法发觉咨询题。
因此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查找咨询题。
在留给学生10分钟阅读摸索时刻后,我提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疑咨询或看法,并对本组的咨询题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讨论时,我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发觉由于前一段时刻的训练培养,诜多学习小组都注意到了对本组同学所提的咨询题进行归纳整理,小组的记录员也都作了记录。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学案新版语文版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学案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4351c9caaedd3382c4d374.png)
15.《给女儿的信》导学案教师寄语: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了解书信常识。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讨论法;圈点标注法;点拨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
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2.写作背景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学习过程】一、导入语。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 .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 .doc](https://img.taocdn.com/s3/m/8c6eafde102de2bd9605888b.png)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
(教师板书课题)(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1a869aaef8941ea76e057a.png)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摸索认识”爱情是什么‘‘那个咨询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管、层层推进的表达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纳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摸索。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预备讲讲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明白得的咨询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讲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能够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差不多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疑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专门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一一’友爱的女儿:你提出的咨询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差不多14岁了,差不多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的的年龄时期。
你咨询我讲:”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确实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小孩交谈了。
进入如此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如何样评判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第一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如此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爱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小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57d6dbdd36a32d727581e7.png)
《给女儿的信》一、课程标准要求及整体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所以本课的重点放在运用童话故事讲解人类美好而高尚的爱情的真谛。
二、教学地位和教学方法及策略本文选自某某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针对这样的内容和地位采用创设情景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生分析1、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
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
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2、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自主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目的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会”为“主动会学”。
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用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对“什么是爱情”的思考,又用两个早恋酿苦果的反例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更深入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
利用多媒体介绍作者、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并配乐朗读课文,运用表格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话故事内容。
制作一组泰坦尼克主人公生离死别的图片,配乐讲解“心头的记忆”。
用一组男女牵手由年轻到年老直至一方孤独的守候的图片,帮助学习理解爱情的真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给女儿的信》学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给女儿的信》学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48234d915f804d2b16c1f5.png)
15.给女儿的信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自主预习1、忐忑..不安()繁衍.()一抔.黄土()无与伦.比()2、本文是前苏联教育家写给14岁女儿的信,作者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
上帝的态度由“”到“”再到“”。
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
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1、故事中提到了上帝在创造人类,三次来到人间,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谈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记忆。
你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2、用童话的方式解释爱情的有何妙处?课外拓展,合作探究你知道哪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教师讲一段真实的有关感情的小故事。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
)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繁殖.(zhí)麦穗.(suì)处.罚(chù)B.渗.透(shèn)赋.予(fù)萌.发(mēng)C.擅.自(shàn)蕴.藏(yùn)呈.现(chěng)D.颤.抖(chàn)消耗.(hào)耸.肩(s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忐忑不安不求甚解穿流不息B.酣畅淋漓走头无路持之以恒C.呕心沥血有条不紊痛心疾首D.不可思议不言而喻循序渐近3. 结合句子解释词语。
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
不可思议:⑵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纽带:4、你和你的异性同桌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可是,其他的同学取笑你们俩在谈恋爱,这让你们很难看。
请你写一段话,向那些同学说明什么是友谊,同时也帮助你和朋友走出阴影。
答:5、作者在本文中主要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的问题。
学了本文,你认为什么是爱情?答: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给女儿的信》学案(无解答)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给女儿的信》学案(无解答)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c8f4fb7f1922791688e8f3.png)
给女儿的信本节重点:体会用童话阐述抽象道理、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写法的好处本节考点: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本节易错点:一、预习案1.预习检测: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字词(1)本文作者:(2)写作背景(3)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萌.发( ) 刹.那间( ) 惩.罚( )一幢.( ) zhù( )立忐忑..( ) ( )繁yǎn( ) 怒不可遏.(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疑惑二、探究案1.问题探究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目光里读到哪三种东西?文中用哪几个相同的字来表达的?(2):想一想,上帝在人的目光里读到的三种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3)上帝由“恼火了”“更加恼火了”到“深深地沉思着走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5)父亲对于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是什么态度?(6)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精品题型: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3.本节知识网:课题:给女儿的信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繁殖.(zhí)麦穗.(suì)处.罚(chù)B.渗.透(shèn) 赋.予(fù) 萌.发(mēng)C.擅.自(shàn) 蕴.藏(yùn) 呈.现(chěng)D.颤.抖(chàn) 消耗.(hào) 耸.肩(s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忐忑不安不求甚解穿流不息B.酣畅淋漓走头无路持之以恒C.呕心沥血有条不紊痛心疾首D.不可思议不言而喻循序渐近3.“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2f6c41964bcf84b9d57bbe.png)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连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存;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关心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淳朴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那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明白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欢乐的人一辈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预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活动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现在,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奇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不管哪个时代,爱情差不多上一生一世的许诺。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然而,你真正明白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伙儿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发。
《致女儿的信》学案
![《致女儿的信》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cd328b852458fb770b56db.png)
《致女儿的信》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 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3. 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1.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2. 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 —1970), _______________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忐忑()一抔黄土()无与伦比()怒不可遏() 伫立()幢() 麦穗()3.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忐忑:⑵繁衍:(3) 化为乌有:(4) 无与伦比:(5) 怒不可遏:⑹真谛: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 .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2. 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却说道了少年时祖母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1. 当“我女儿”向“父亲”询问“什么是爱情”时,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作者在回信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情?2. 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爱情有什么样的感受?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感受吗?3. 分别找出上帝三次听天使解释后其神情态度的词语,说说这些变化的深长意味。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给女儿的信》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给女儿的信》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0e0b25448d7c1c708a145b3.png)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给女儿的信》精品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对学生进行爱情的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给”就是写给的意思。
“给女儿的信”这个文题,即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有交代了书信的阅读对象是女儿。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信件内容成为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如众所周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3、本文选自《爱情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给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给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7307ab360cba1aa811da84.png)
15 *给女儿的信【知识目标】体会用童话阐述抽象道理、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写法的好处。
(难点)【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重点)【情感目标】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建议】本课是略读课文,建议用一课时完成。
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10分钟);交流展示(15分钟);当堂演练(5分钟) 。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画面,然后讲述男主人公杰克为爱人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
爱情就是灾难日子里的共同承受和分担。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一读他给自己14岁女儿的一封信,它会给你智慧的启迪!(板书课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基础积累,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国别)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逝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2)字词积累:①字音字形:(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萌.发(ménɡ)刹.那间(chà)惩.罚(chénɡ)一幢.(zhuànɡ) zhù(伫)立忐忑..(tǎn) (tè)繁yǎn(衍) 怒不可遏.(è)②词语解释:忐忑:形容心神不定。
2021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给女儿的信教案 语文版
![2021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给女儿的信教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414efbbd64783e08122bb0.png)
【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忐忑: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不可思议: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像,也不能理解。
擅自: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蕴藏:包含,蓄积。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明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
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
他考取了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师范教育。
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
经过四年的学习,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从函授班毕业,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
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
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
负重伤复员后他重返教育岗位。
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因此提出回学校工作的申请。
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
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78a12e8762caaedc33d49c.png)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专门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且无生活经历,明白得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情愿就这一敏锐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预备: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育刹那间困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站立凝视繁育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如此的一个咨询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依旧在心房?它是如何样发生?它又如何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咨询题,可能也是同学想明白的。
当我们遇到如此的疑咨询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咨询,而有一个14岁的小小姐向她的父亲提出了那个咨询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介绍作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杰出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究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差不多上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小孩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如何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巨之路,才能使小孩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给女儿的信》导学案教师寄语: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了解书信常识。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讨论法;圈点标注法;点拨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
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2.写作背景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学习过程】一、导入语。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刹.( ) 那间麦穗.( ) 忐忑..( ) 贮.藏()一抔.( ) 伫.立( ) 怒不可遏.( ) 擅.自()消耗.()2、解释词语。
夙愿:繁衍:勃然大怒:。
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气质:忐忑: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在表述形式上,本文有什么特点?2、这个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3、上帝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各用一个词语回答)4、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表现的?5、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5—24段:25段:【课文分析】本文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
本文的层次结构富有特色,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
一、前有暗示,后有点晴。
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颤抖、惊异、惊呆、恼火”到“更加恼火”再到“站了很久,……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四、合作交流。
1,作者在女儿的信中读到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作者感到忐忑不安?2,文中,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3,作者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了自己少年时代和祖母讲的故事?4,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三种不同的东西。
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5,第一次和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有什么不同?6,上帝三次视察人间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什么?7,联系全文,理解下列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①只有当你是一个明智的人时,你才是幸福的。
②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8.学了本文,你认为什么是爱情?五、整理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写作特色分析:1、角度巧妙。
“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
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①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
”“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
②不长篇宏论,让简单的故事回答。
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高深的理论,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2、寓意深刻。
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
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3、描写细腻。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三次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
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视”。
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
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着的婴儿。
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六、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繁殖.(zhí)麦穗.(suì)处.罚(chù)B.渗.透(shèn)赋.予(fù)萌.发(mēng)C.擅.自(shàn)蕴.藏(yùn)呈.现(chěng)D.颤.抖(chàn)消耗.(hào)耸.肩(s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忐忑不安不求甚解穿流不息B.酣畅淋漓走头无路持之以恒C.呕心沥血有条不紊痛心疾首D.不可思议不言而喻循序渐近3. 结合句子解释词语。
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
不可思议:⑵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纽带:4.在下列句子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但是,()人懂得爱。
(2)()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说他()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A.只有只能如果 B.只有如果只是C.只要只有如果 D.只有只要如果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①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②一事不如意,首先不是检讨自己,而是一味地埋.怨和责怪,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B.①帝国主义的恐吓.,国内反动势力的阴谋,都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
②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C.①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②地壳.的厚度因大陆和海底而不同,从35公里到6公里不等。
D.①那一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
②为了节约开支,公司决定加大对招待费用、人员的差.旅费用的控制力度。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回来了。
7.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
(1)苏联人;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通过一个动人的通话,阐释了什么叫爱情这一神圣的问题。
此人是的作者:(2)性格粗中有细;倒拔垂杨柳;人称“花和尚”。
此人是作品中的人物8.“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发挥想象说说上帝会想些什么呢?七、反思。
我的收获:我的疑惑:15.《给女儿的信》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了解书信常识。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讨论法;圈点标注法;点拨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
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