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割的银幕源流_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电影渊源及互动关系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b6cac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0.png)
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进步自1945年至1965年,上海电影经历了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电影面临了诸多挑战和机遇,经历了一系列的分化与裂变。
本文将从体制、人脉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沪港台三地电影之间的渊源与进步。
起首,我们来看上海电影与香港、台湾电影之间的体制差异。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工业被国家化,上海电影公司被集体全部。
然而,由于时局的变化,上海电影公司的影片题材和风格逐渐受到限制,进步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与此不同的是,香港和台湾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
香港电影工业相对自由,而台湾电影则在政府的支持下进步迅速。
在这一时期,上海电影在体制上与香港、台湾电影产业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三地电影进步方向的分化。
其次,人脉干系的分化也是上海电影与香港、台湾电影进步差异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40时期末至50时期初,上海电影人才纷纷迁往香港和台北。
这些人才的离开让上海电影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对上海电影的创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而香港和台湾则因为这些流失的人才而迎来了一波电影产业的茂盛。
香港导演徐克、李安以及台湾导演杨德昌、侯孝贤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和台湾电影在人脉方面占领一定的优势。
因此,人脉干系的分化也对三地电影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文化差异也是上海电影与香港、台湾电影进步不同的原因之一。
上海电影在40时期以来一直具有奇特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创作思潮。
与之相对的是,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以商业化为导向,重视市场需求,追求轻松幸福的观影体验。
而台湾电影则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颜色。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三地电影在题材、表现方式和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进步趋势。
综上所述,上海电影在1945年至1965年期间经历了分化与裂变的过程,与香港、台湾电影进步出现了差异。
百年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
![百年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c424ee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2.png)
百年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百年香港电影与中国文化传统引言:香港电影产业自从诞生以来,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与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香港电影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探讨百年香港电影如何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香港电影的崛起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香港电影的起源香港电影起源于上世纪初,最初是在马戏馆放映中国及海外电影,而后又引进外国电影,开启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人民通过欣赏电影接触到不同文化,而中国文化也开始在电影中得到体现。
二、香港电影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统1. 香港电影与武侠片的关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以武侠片为主要题材,武侠片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代表。
武侠片深受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影响,通过对武侠文化的展现,传递了中华文化中崇尚侠义精神、人情世故的价值观。
2. 香港电影与家庭题材的关系香港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转向更注重家庭题材的影片创作。
这些电影关注家庭中的情感纠葛、亲情关系,深入探讨亲情、爱情、友情等主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价值观的传统。
3. 香港电影的喜剧元素与中国文化的影响香港电影中的喜剧元素起初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如卓别林的喜剧片等。
然而,香港电影工作者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戏剧元素,如粤剧和评剧,赋予了喜剧元素更多的中国特色。
这种创新不仅使香港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独具一格,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二部分:香港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一、香港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由于其独特的创新和世界级的制作水平,香港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香港电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亚洲电影的代表,其轰动影响的背后,既有其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相辅相成,也与其自身的创新实力密不可分。
二、香港电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推广1. 香港电影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香港电影在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电影行业的进步。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https://img.taocdn.com/s3/m/21e5dad7172ded630b1cb65a.png)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九日: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中国第一间具规模而现代化的电影机构,是中国大陆电影工作者罗明佑(广东人)等人,与香港人黎民伟等于1930年在香港集资而建立的‘联华影业公司’。
其属下的第三制片厂‘联华港厂’,便是香港第一间较有规模的电影制片厂。
在香港默片时代,‘联华港厂’在港出产的影片,占数最多。
可以这样说,香港电影的发展,通过了两地电影工作者和资本家的合作,踏进了重要的一步。
”——余慕云南下香港与北上神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电影资源的比较大规模的转移,前者,主要是在三四十年代,促使了香港电影业的繁荣与复兴,而后者,则主要是在2003年以后,是香港电影工业与内地电影工业的逐渐汇流。
南下香港:上海电影人的三次南下二战之前电影在华人地区的发展,形成了香港、上海一南一北的两大基地,其中五十年代之前,又以上海为最大规模的电影制作中心,包括黎民伟、吴楚帆等香港电影人,都先后在上海学习电影工作;而上海电影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与影响力,也曾南下香港创业,后来二战爆发后到1950年5月1日不再允许大陆人自由出入香港时,又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南下,这为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何况,四五十年代大批内地人的涌入香港,也为香港工业(包括电影业)带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第一次的上海电影人大规模南下,是在三十年代初,这时期电影人主要是抱有创业的态度南下。
在1931年时,“华北影院王”罗明佑与黎民伟以“华北”和“民新”为基础,创办了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与上海两地注册成立。
联华影业包括了联华第一厂(原民新影片公司)、第二厂(原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第三厂(原香港影片公司)、第四厂(原上海影戏公司)及北京联华第五厂,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运作,拍摄题材也各有不同。
其中,联华三厂的厂长是黎北海,基本编导有关文清、梁少坡及黎北海,基本演员则有吴楚帆与黄曼莉等,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相继推出《铁骨兰心》、《古寺鹊声》、《夜半枪声》、《暗室明珠》等四部默片及少量的新闻记录短片,而更重要的是联华三厂还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包括李铁、石友于、唐醒图等都是毕业于此。
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的关系
![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7fce46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3.png)
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的关系近几十年来,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瞩目。
这两个地区的电影产业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地的电影创作,也为全球电影市场带来了精彩的作品。
本文将就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香港电影产业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最初主要以制作默片为主。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香港电影经历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王家卫、张艾嘉、周星驰等。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以其特有的风格和影响力,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相比之下,中国内地电影产业在上世纪初才开始起步,并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内地电影逐渐崛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崛起也为香港电影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合作与交流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
一方面,香港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很多香港电影作品在内地票房收入颇丰,这一方面反映了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的认可与喜爱。
另一方面,内地市场的崛起也为香港电影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不少香港电影公司逐渐转向内地市场,与内地制片方合作共同推出影片,共享资源与市场。
合作与交流不仅发生在制片方面,还涉及到演员、导演等各个层面。
许多香港演员和导演选择来内地发展,同时也有很多内地演员和导演在香港参与电影创作。
这种人才的互动与交流,为两地的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三、风格与创新香港电影和中国内地电影在风格和创新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香港电影注重个体情感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多以艺术性和文艺性见长。
而中国内地电影则更加注重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反映,力图通过影片传递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正是两地电影产业合作与交流的动力之一。
两地电影人在交流与合作中,借鉴对方的优势,相互激发创作灵感。
例如,不少中国内地电影导演受到了王家卫等香港导演的影响,开始注重电影镜头和节奏的把握,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与娱乐产业合作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与娱乐产业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3a1ffa7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7.png)
香港回归日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与娱乐产业合作近年来,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电影与娱乐产业合作逐渐走向繁荣发展。
回归以来,双方在电影制作、人才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共同推动了两地电影与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
1. 电影制作领域的合作自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双方通过电影制作的深度合作,丰富了影片类型、提升了制作质量。
香港电影工业经验丰富,具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而内地则拥有广阔的市场规模和优质的制作资源。
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了一批备受观众喜爱的佳作。
例如,由香港导演执导、内地投资制作的电影《战狼2》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港两地合作的典范之一。
2. 人才交流的加强回归后,双方也加强了电影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香港拥有众多优秀的电影人才,如导演、演员、编剧等,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创作能力为内地电影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内地市场的崛起也吸引了更多香港电影人才的前往发展。
通过人才的互通有无,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产业在人才培养和创作交流方面实现了共赢。
3. 市场的拓展与合作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市场和娱乐产业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格局。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拥有广阔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而内地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在电影发行和宣传上进行共同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电影市场的繁荣。
同时,香港电影节、电影展等重要活动也成为两地电影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中港电影交流合作的更深层次发展。
4. 文化交融的助力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与娱乐产业也在文化交融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两地的合作电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香港电影借鉴了内地故事题材和艺术创作风格,内地电影则融入了香港电影的独特视角和影像语言,共同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作品。
这种文化交融也为中港两地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创造力,提升了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电影交流与合作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电影交流与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05970a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c.png)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电影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中港两地之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香港作为东方电影的重要中心之一,与内地电影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电影交流与合作的历程与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回归后的电影产业发展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的电影产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壮大。
回归后,香港电影人积极适应内地市场的需求,拍摄了一系列涉及内地题材的电影,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地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中港两地电影交流奠定了基础。
同时,内地电影产业也在回归后快速崛起。
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
内地电影制片公司纷纷投资香港电影,并与香港电影人合作制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共同推动了中港两地电影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二、电影交流与合作的历程1. 文化交流合作中港两地电影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归后,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的热爱不减,香港电影人也借助内地市场的机会,在制作和发行上与内地团队合作,共同创作出符合内地观众口味的优秀影片。
这种合作促进了中港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多样性。
2. 人员交流合作香港电影人才辈出,具有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审美观,他们的加入为内地电影注入了新的血液。
中国电影制片公司纷纷聘请香港导演、编剧、摄影师等专业人员,与内地电影人进行合作。
这种人员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内地电影的制作水平,还促进了中港两地电影人的相互学习与创作经验的分享。
3. 资本交流合作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制片公司开始投资香港电影,为香港电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渠道。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公司也积极寻求与内地投资方的合作,促进两地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
资本交流合作不仅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也有助于推动中港两地电影的商业发展与国际化。
香港电影枯竭的表征与大陆电影的启示
![香港电影枯竭的表征与大陆电影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5c42764767f5acfa1c7cdf9.png)
香港电影枯竭的表征与大陆电影的启示作者:赵琳琳来源:《声屏世界》2010年第07期香港电影近些年无论产量、质量都大不如前,如果细化到各个方面,在票房收入、社会反响甚至学术领域都充分反映了这一“东方好莱坞”的日渐没落。
有人将这归结为“后九七”现象之一,将其与社会政治的变动联系起来。
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影业的普遍现象,只是香港作为一个电影重镇所受冲击更加明显罢了。
然而在众多原因之中,题材枯竭恐怕是最为明显、最为直接,也是最为致命的一个原因。
现状在当今香港电影制作与内地密切合作的背景下,有些影片很难界定到底属于香港电影还是内地电影,这里讨论的是主要创作人员具有香港背景,而且题材具有传统香港特色的影片,从此也可以看出香港电影与大陆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
例如,马楚成与内地公司和演员合作的影片近三年有不少,但是大部分以内地演员为主,而且内容题材明显具有内地风格,所以并没把它们放入香港电影之列。
“其实新世纪的‘香港电影’已经很难定义了,单纯香港的制作力量、只在香港放映的电影已经凤毛麟角,看看2009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五部最佳影片的提名中除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其它四部全是与内地合作并且在内地票房成绩良好的佳片。
”①2007年到2009年在内地公映的51部香港电影中,以犯罪警匪为题材的有22部,占总量的43%,由此不难看出犯罪警匪电影在现今香港电影中所处的地位。
事实上,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犯罪警匪题材影片就开始成为港产电影的主要品种之一,以《投奔怒海》为代表,而且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曾为香港电影产业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但是,如今这类题材在全部港产片中竟然成为支柱,而且所占几乎近半,不能不引起格外关注。
是警匪片成为香港电影的特长,还是香港就是适于生产此类影片的土壤?答案是否定的。
从历史来看,警匪、犯罪或者类似题材并不天然是香港电影的强项,发展到如此地步,完全是历史沿革而成。
与警匪电影的一枝独秀形成对比的是,曾经无限风光的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已经逐渐没落。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6913cc14028915f804dc2aa.png)
广东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 从香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关系周毅之 100多年来,香港文化的发展,有过几次较大的起落。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斗争高涨期间,香港文化会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成为进步思潮的中心;但是,过后又常出现较大的反复。
从香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消长、溶合的曲折历程中可以看到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深层关系。
一、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香港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的形制、用料等方面考察,这些文物与中国东南沿海出土古物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
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于楚国。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派兵南下五岭,香港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统一王朝的版图。
从秦代到清代2000多年中,在中央王朝的管辖下,香港地区越族土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很深的影响。
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时,岛上只有几千居民。
后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又陆续占领九龙半岛和强迫租借新界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多是祖籍东莞、新安等县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广东文化。
这些情况表明,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革新思想家,多出于沿海地区。
他们在海外或香港接受西方教育,并以香港为基地宣传革新思想或从事爱国活动,反过来又促进香港爱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源地是香港,最初同他一起鼓吹革命、组织香港兴中会的同志,包括“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和“辅仁文社”成员杨衢云、谢缵泰等,都是香港知识分子,他们的民族革命思想都在香港形成,他们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使香港成为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文化的重要中心。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部分回到内地,不再以香港为活动基地,香港就变成许多清室孤臣隐退唱和之所;在内地已属落伍的遗老心态,在香港却备受尊崇,香港文化发展出现一次重大反复。
鲁迅、胡适先后于1927年和1933年访问香港,其时,香港仍在这个“隐逸派的怀古时期”之中;前一时期的革命文化基本上荡然无存。
内地香港合拍片构建“华语电影”大格局
![内地香港合拍片构建“华语电影”大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7dfb9866b7360b4c2e3f6482.png)
升,进步明显;香港不断探索内地市场,香港电影影响力得以扩大,获取更多利润;内地与香港的意识形态、文化交融、互联互通更加紧密,电影
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现状分析是内地拯救了香港电影。
内地电影在
拍摄场地景别、文化积累厚度、市场
受众规模等方面存在巨大优势,香港
电影在技术工艺水平、影视人才构
成、后期制作条件等方面相对突出,
决定了两地多维度互补的合作模式。
香港方面则退居“二线”,充当起了
“幕后人”的角色,这种角色转换
的现象很明显;另一方面,需要引起
注意的是,由于内地与香港两地的电
影特点不同,再加上香港作为特别行
政区与内地政治制度存在差异,影视
准,当前,内地观众对于电影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一味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观众感受,只会使内地与
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前景展望推陈出新,不断构建“华语电内地观众面前,已经风光不再,内地
观众对港味儿电影慢慢失去兴趣。
现
在香港电影人已经不再抱怨香港风格
因为和内地合拍而改变了,比如,内
地与香港合拍片《王牌逗王牌》的票
房就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如
今的香港导演针对内地观众的口味也
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佳绩的影片还不
够多。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内地
与香港合拍片登上国际舞台的机会越
来越多,虽然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捍卫本土市场,但我们一定要将进军
国际市场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既要
“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内。
我来谈香港电影的本土渊源
![我来谈香港电影的本土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d3135a42e518964bce847c05.png)
第一章:港片的泉源:吸收传统戏曲电影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自不免受到美国以至日本的影响;但像中国这样的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大国,当然也有本土深厚的渊源。
各国都有不同的戏剧、话剧、歌剧、舞剧和音乐剧,这些都成为电影的泉源,从古至今,都有许多戏剧”搬上银幕”。
另一个泉源,就是文学作品,小说拍成电影。
其后有了电视,更特别适于篇幅巨大的作品,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电视不属本文的讨论范围。
中国旧时没有话剧,话剧也是从外国传入,当然也成为华语片一大泉源,这与全世界一样。
中国戏剧的特色在传统戏曲,全国性的京、昆,和各种地方戏;其中有文戏也有武戏,都有歌和舞的成份,文戏侧重于歌,武戏侧重于舞,皆与外国的歌剧分别甚大。
中国人的武打,无论南派、北派,都接近舞蹈,北派尤其明显,已有很多人指出,从制片家邵逸夫到影评家石琪,都看出这一点,我也说过甚多,无庸再谈了。
中国电影一直以话剧形式为主流,和西方相同,但吸收传统戏曲的因素,也很早就开始;那时电影的中心在上海,故首先吸收到是“海派京戏”,也受到当时的武侠小说影响,如改编自《江湖奇侠传》的《火烧红莲寺》。
早期的武侠片,情节取自当时的武侠小说,技术得自海派京戏,从上海到中心南移香港皆然,如《黄飞鸿》系列电影和学自海派京戏的“龙虎武师”,都十分明显。
改编自传统戏曲的歌剧(文戏)者也有,但大量改编都在中gong建政以后,京戏如《杨门女将》,地方戏《七仙女》、《梁祝》,在海外都风靡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在文革未起前,文艺活动已由江青等“四人帮”主导,传统戏曲的电影化便划然而上,进入“样板戏”时代,但在香港和海外,改编传统戏曲的电影,却一时成为主流,这是邵逸夫“空降”主政香港邵氏的结果。
邵氏在地方戏曲中独取“黄梅调”,黄梅调用“中州韵”比越剧等接近普通话,自是原因之一,但为什么不是京剧?我曾当面询诸邵逸夫,他的回复很一针见血,“黄梅调是自然发音”!确实,京戏的特殊发音,不自然,缺乏普通性,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一般人,不易上口;港片之吸收京剧因素,尚有待于日后的武侠片。
【电视剧】论香港电视剧在大陆的沉浮
![【电视剧】论香港电视剧在大陆的沉浮](https://img.taocdn.com/s3/m/22c5f54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c.png)
论香港电视剧在大陆的沉浮在光影交错的岁月里,香港电视剧(TVB剧)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涌入了大陆观众的心田,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从《上海滩》的枪林弹雨到《义不容情》的恩怨情仇,从《射雕英雄传》的武侠江湖到《创世纪》的商业风云,每一部经典之作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书写着香港电视剧在大陆市场的辉煌篇章。
一、黄金时代的璀璨星光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香港电视剧在大陆的黄金时代。
那时,大陆电视市场刚刚起步,而TVB凭借其成熟的制作体系、精湛的演技阵容以及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迅速占领了大陆观众的荧屏。
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郑少秋扮演的丁蟹、黄日华版的郭靖……这些角色不仅成为了荧幕上的传奇,更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经典。
那时的TVB剧,无论是古装武侠、现代都市还是家族恩怨,都能精准捕捉观众的情感需求,引发广泛共鸣。
每一部剧集播出后,都会引发全民讨论的热潮,剧中人物的命运、台词乃至服饰搭配,都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可以说,香港电视剧在大陆的成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与传递。
二、挑战与转型的阵痛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陆电视剧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香港电视剧在大陆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大陆剧集在制作规模、资金投入以及题材创新上不断突破,涌现出了一批如《甄嬛传》、《琅琊榜》等高质量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兴起让观众有了更多选择,TVB剧的播出渠道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面对这一困境,香港电视剧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转型。
一方面,TVB加大了对原创剧本的投资,尝试更多元化的题材,如《冲上云霄》的航空业背景、《法证先锋》的犯罪侦查等,努力摆脱传统套路,吸引年轻观众;另一方面,TVB也加强了与大陆的合作,推出了《使徒行者》、《溏心风暴3》等合拍剧,通过两地文化的融合,探索新的市场机遇。
三、新时代的复兴之路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以及两地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香港电视剧在大陆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70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历史流变、类型美学与文化影响
![新中国70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历史流变、类型美学与文化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db5a3fc79563c1ec4da7101.png)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总第171期QILU REALM OF ART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67・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9.06.015新中国70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历史流变、类型美学与文化影响张燕,钟瀚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电影领域,内地与香港电彩的互动合作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既反映了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密切联系,同时也镜像折射出两地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与文化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文从历史流变、艺术创作与文化融合等方面切入,就内地与香港70年来电影合拍创作进行回顾、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类型美学;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J9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19)06-0067-07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地与境外的电影合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现有数据显示,从198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共计1032部。
其中,数量最多、成果最显著的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总计创作了744部、占合拍片总数的72.1%,而且每年度创作数量均占合拍片总数的70%左右甚至更多,比如2015年合拍片总量62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为43部;2017年合拍片总量63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为45部①,两地合拍片产量不断攀升,创作态势快速上扬。
70年来,在横跨“冷战”与“后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内地与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变化,合拍片作为两地互动的艺术载体与美学媒介,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政治使命。
一、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历史流变70年来,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内地电影政策的调整和香港市场的推演,合拍片的题材类型、风格主题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此也映射出两地互动变迁的历史与现实。
融合互鉴 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融合互鉴 共同讲好中国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734047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e.png)
融合互鉴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作者:本刊综合报道来源:《人民画报》2022年第07期2018年2月27日,电影《红海行动》在香港举行首映礼。
《红海行动》由香港导演林超贤执导,内地演员张译、黄景瑜和海清等人主演,于2018年春节档上映,以36.51亿元总票房成为当年中国票房榜冠军。
视觉中国供图作为二十世纪华语电影的先驱者,香港电影的流金岁月成绩斐然,为广大影迷津津乐道。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得益于电影人才集中、文化包容多元和亚洲电影市场庞大,香港电影在产量、票房以及质量与艺术性上,创造了惊人奇迹,更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从那时起,香港电影公司就已开始与内地合作。
从1982年以一角钱票价创造1.6亿元票房纪录的《少林寺》,到《半生缘》《神话》,再到近几年的《无名之辈》《邪不压正》、年度票房冠军电影《红海行动》等影片,都有香港影视公司、创作人员的深度参与。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为内地和香港电影行业进一步交流提供了现实基础。
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说:“一些香港电影人逐渐意识到,要想觅得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把目光放到内地市场。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为香港电影获得了打入内地市场的“新引擎”,大批香港影人顺势“北上”探寻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演艺界内地发展协进会创会成员吴杰庄表示,随着部分香港导演、演员、影视公司进入内地电影市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开始融合发展,题材、内容更加多元化。
由香港导演、演员、制作班底参与的影视作品开始将内地故事、内地背景作为影片的核心,在叙事和艺术风格上不再照搬香港传统制作模式,实现了与内地电影制作的深度融合。
而在影视作品题材方面,香港影视公司还积极参与到内地IP影视改编的潮流中,与内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
例如电影《古董局中局》,以20世纪末的老北京城作为背景。
选择极富北方地域色彩的故事进行改编,足见香港影视公司对自身制片能力的信心。
香港导演林超贤在电影《湄公河行动》片场执导。
想象的交集——中国内地电影里的香港侧影
![想象的交集——中国内地电影里的香港侧影](https://img.taocdn.com/s3/m/6dfb892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a.png)
自九七回归之际到回归后二十年,在香港人建构自己文化身份的集体诉求下,将香港作为被讲述的主体对其本土身份进行重叙和表述的电影现象备受关注,不少学者试图梳理香港电影中香港文化身份与内地的关联与纠葛,但同时,内地电影中亦不断生产关于香港人和香港这座城市的想象和话语,最近上映的影片《过春天》在追踪时代话题的同时也提供了某种契机:回望内地电影中的香港恰可为解读两地关系及香港文化身份的时代演变提供另一种颇具价值的视角。
自20世纪90年代以前至2019年,相继有三部讲述内地与香港两地交集的内地电影先后构成一系列具有某种隐蔽连续性的叙事文本,分别是《安丽小姐》(1989)、《婚礼定在回归日》(1997)和《过春天》(2019),这些电影的故事背景设置都与海关口岸相关,并且都以一个与香港人关系密切的女性角色为主体切入并展开叙事,对香港人形象及香港城市空间给予不同形式的视觉再现。
这三部影片分别构建了三种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关于香港的想象:从边缘化想象到基于文化认同的回归愿景,再到将香港作为想象的中心,试图将不平衡的现实代入。
跨越口岸、两地交集的故事在银幕上再三重叙构成新的文化实践,内地电影不断生产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暧昧想象,映照出一系列横亘两地之间的典型问题和复杂关系,借此可透视两地文化认同的发展进程和各自的时代处境。
一、《安丽小姐》:对立与焦虑《安丽小姐》的开头就是一组蒙太奇段落,点钞机上金钱如流水的特写和香港高楼大厦的现代都市景观、灯红酒绿的街头夜景交错剪辑,然后随着一份印着“九龙”字样的合同递上,香港商人与内地商人冯国江商务洽谈完毕,话音一转,负责接洽这次交易的是安丽小姐,紧接着画面上出现了香港启德机场正在起飞的飞机,电影片名《安丽小姐》出现在银色机身上——到这里,电影的基调已经奠定,以跨境商贸为光鲜包装的走私牟利如纸包的邪火,而资本主义的利诱与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是安丽小姐出场的底色:镜头从索尼电视机屏幕特写拉出,屏幕上百老汇女郎载歌载舞,画面前景是安丽正在穿丝袜的修长大腿,她边打电话边在为即将赴宴精心装扮,华丽的裙装、雪白的高跟鞋、她放进包里的打火机,房间里的索尼电视机、钟表、红酒等一切物件细节随着镜头移动逐一展示,以一种奢靡的物质生活呈现刺激着80年代的内地观众。
互文性与差异性:内地与香港新闻改编电影比较研究
![互文性与差异性:内地与香港新闻改编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32b040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a.png)
互文性与差异性:内地与香港新闻改编电影比较研究刘一瑾【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8(000)024【总页数】4页(P11-14)【作者】刘一瑾【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
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
”[1]电影作为文本,需要与其他文本相互结合参照,才能确定自身的位置。
经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文本,惟有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历史时代等共同构成的大文本中,方能更好地体现文本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将新闻事件建构成电影文本的过程中,其形式的任何演变均是语言转变过程中潜意识的表露。
这种潜意识源自于对整个社会大文本无孔不入的渗透。
港内两地电影对新闻事件的选取以及不同侧重的改编,暗示不同社会文本对电影作品不同向度的渗透。
在新闻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社会作为大文本与电影文本的生产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经过改编之后的新文本。
电影将社会新闻纳入自身,通过相互引用、对照、模仿、改编、戏拟、重写等方式,重新建立一个不同于此前文本又有此前文本痕迹的新文本。
这个新文本的编织过程就是传播,而从新闻文本到电影文本的建构,就是为了实现文本的跨界传播,即对既往传媒固有的业态边界的打破,包括传播者角色的跨界、传播渠道的跨界、传播内容的跨界、产业资源的跨界、媒介市场的跨界等。
[2]在突破边界构建这个新文本的过程中,社会历史是其与之发生关系的不可避免的重要互文。
港、内电影经由不同的新闻事件改编,其主题参照、题材参照及形式参照上存在差异性,反映两地电影文本不同的创作姿态和发展方向。
一、主题参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电影《亲爱的》海报主题参照即指——“一个电影文本和其他电影文本在主题上的联系,以及一个电影文本和其他社会文化文本在主题上的联系。
”[3]而新闻事件与电影文本这种主题参照联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其中最为普通的包括将一部影片的行动与其他影片比较;将其他影片中的元素放置于新的语境中;重新创造整体情节或一部分情节。
由金像看陆港电影关系渊源史
![由金像看陆港电影关系渊源史](https://img.taocdn.com/s3/m/8aa81ca1c850ad02de8041f1.png)
由金像看陆港电影关系渊源史开寅在杨庆2016年的新片《火锅英雄》中,秦昊扮演的许东开着一辆车门上贴着两行英文“PTU/Police Tactical Unit”的白色轿车游走在雾气缭绕的山城重庆。
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都知道,《PTU》是杜琪峰2003年的黑色警匪片名作。
《火锅英雄》作为一部带有黑色喜剧色彩的犯罪电影更是继承了《PTU》的基本结构。
这其实也直接体现了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对于大陆商业电影延续至今的影响力。
当我们回看华语电影史,会发现香港和大陆两地电影之间的互相影响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粤语电影清洁运动”:当年抗战爆发,蔡楚生和司徒惠敏等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将左翼思想带给了彼时充斥着陈旧封建观念和各种怪力乱神内容的香港银幕。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巨大的移民潮而来港的大陆影人开办了为数众多的电影制片公司。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时期制作的影片(尤其是对白为普通话的国语电影)中,香港本土特色并不突出,而是更多地让位于带有普遍中国色彩的内容呈现:银幕上的城市街景宽敞洋气酷似上海,主要角色几乎全部操着带有北方口音的国语……这些元素让影院中的观众几乎辨不清故事的实质发生地,似乎观看这些影片依然是一种上海化的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延续。
在冷战政治对立的年代,尽管大陆与香港在政治上隔绝对立,但是电影却成为了维系两地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许多香港老一辈居民对大陆所怀有的挥之不去的归属感,都深深得益于这些戏曲电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香港商业电影逐渐进入了黄金时代。
由张澈和胡金铨等人发展出的武侠片和李小龙、刘家良和成龙等人发展出的功夫片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类型片的主流,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国际影坛占有了一席之地。
而此时的大陆电影则因为十年“文革”动乱而陷入低谷。
当极左时代结束,大陆电影业重新发展起来的时候,香港类型电影的模式便反过来成为前者效仿的重要模式之一。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612bbb671fe910ef12df8aa.png)
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港澳发展经济的优劣势,以及祖国对港澳经济的促进作用2、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这一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和认识方法3、通过对港澳与内地实现共同繁荣途径的探讨,对学生进行现代化发展观的教育时间分配(分钟)教师教学行为应用的教学技能学生学习行为需准备的教具、板书0.5 同学们好,大家都知道我国实行了一国两制,我国之所以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
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讲解技能板书技能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状态板书:港澳的经济发展3.5 大家看投影讨论,香港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
港澳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是什么?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周围国家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出口贸易发达。
3.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
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所以港澳的发展以金融。
贸易、信息服务、航运和博彩旅游业为主。
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学生思考并回答:1位置优越2天然良港3自然贸易港地图板书:发展优势2.5 上面说的是港澳发展的有利条件,那么是否也有不利因素制约经济的发展呢?香港人多地狭,资源缺乏,工业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靠进口,并且主要靠祖国内地供应。
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和祖国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学生思考并回答:人多地狭,自然资源匮乏板书:发展劣势2.0 同学们想一下,港澳如果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应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同学们看一下图,找一下香港澳门和内陆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呢?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学生思考并回答:内地优势:厂房、能源众多廉价的劳动力、日常生活消费品港澳优势: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图例板书:经济合作1.0所以港澳与内地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的发展模式。
香港与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
![香港与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9ba58b5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9.png)
香港与内地旧上海题材电影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丁鹏【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23)2【摘要】Movies about Shanghai in the 1930-40 s appeared on the screen in Mainland and Hong Kong since 1980s. They were thriving from different reasons. In Hong Kong , the identity search and the uneasiness and uncertainty as the 20th century ended gave rise to this theme movie. In the Mainland, it was the secularizing trend that led to 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popular pursuit of the Shanghai movie. The nostalgia fashion eventually prompted the blooming rise of the old Shanghai theme movies.%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和内地电影中陆续出现了以三四十年代上海为表现对象的旧上海题材电影。
这一题材电影的兴起,在香港和内地有着明显不同的社会文化根源。
香港在探寻自身身份和面临回归与世纪末所产生的不安情绪中催生了旧上海题材电影;内地世俗化进程的加深加剧,导致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从而促进了影视话语的转型,使得旧上海形象成为影视作品中被消费的对象,同时内地怀旧风潮的蔓延也最终催生了大量的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出现。
【总页数】5页(P106-110)【作者】丁鹏【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福建厦门361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9.8【相关文献】1.影像中的有组织犯罪亚文化——以香港黑社会题材电影为例 [J], 张莎白;刘传稿2.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内容比较——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比较研究之三 [J], 刘祖云;毛小平3.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来源比较——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比较研究之一 [J], 刘祖云;毛小平4.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方式比较——香港与内地残障群体社会支持比较研究之二 [J], 刘祖云;毛小平5.光彩照人话十娘——内地香港同一题材电影分析 [J], 庄国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史镜: 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不可分割的银幕源流!!!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电影渊源及互动关系∀中#∃谭春发%%∀3#上海影人与香港电影在全面了解了上海的文化背景、上海影人入港的社会背景及入港影人的性质之后,我们就逐渐接近了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的关系了。
上海这一大批勇士,特别是左翼人,他们大多数具有创新的精神、好较好的思想素质和较好的创作经验,在内地各种政治势力压迫和影响下南移香港,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利用电影进行抗日宣传等进步活动。
开始时在港英当局被日本迷惑,不言抗战的情况下,一下子便把香港变成一个看不见硝烟的特殊的战斗阵地,把内地自五四以来崛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特别是日本大举侵略中国而激起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反侵略精神带进香港社会,使之勃兴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把香港电影界整个地改变了,气象一新,影坛大振!下面着重讨论后者(至于前者,需要由另一篇专论去完成)。
随着上海影人入港,香港新的制片机构兴起。
抗战期间,最初建立起来的是大地影业公司。
接下来的是新生影业公司。
抗战胜利后,则是 大光明 、 南群 、 大江 、 民生 、 南国 、 良友 、 建华 等。
其中大多数倾向进步,尤其是 南国 ,被电影界视为左派的阵地。
同样随着上海影人入港,香港各大、中、小制片机构的编、导、演的电影创作,迅速由上海影人所占有。
在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末期存在的香港国语制片机构里,我无法举出一个例子,说那里没有上海影人担任过编、导、演的工作。
在此期间香港摄制的国语片中,我也无法举出一个例子,说哪部片子里没有上海影人(即使50年代的粤语片,也有三分之一由上海影人执导)。
又是同样随着上海影人入港,香港影评从而勃兴。
最初由蔡楚生开其端,他创办了&大地影讯∋(1937年),发表了&我们需要同情∋。
此后的影评中,最值得提到的是两个集体的影评:一个是由梓甫(夏衍)、逸君(叶以群)、达之(周钢鸣)、肖然(孟超)、慕云(瞿白音)、蔚夫(洪遒)、逵君(韩北屏)组成的 七人影评 ,以&华商报∋、&电影论坛∋等报刊为阵地,发表了不少影评文章,如&我们这样看(国魂)∋、&推荐(万家灯火)∋、&美国电影和鬼∋等;另一个是在 七人影评 带动下涌现的由以陈残云为首10余人组成的 粤片集评 。
此外,由蔡楚生等在1949年发动了一场 电影清洁运动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这个运动由蔡楚生牵头建立的 粤语片推进委员会 领导,打出 反封建、反迷信 的旗帜,不是一次简单的事件,而是左翼电影运动的一个愿望。
在它的鼓动下,香港多年从事粤语片制作的演员,如吴楚帆,卢敦等100余人,联名发表了一个重要的声明,表示今后要 停止摄制违背国家民族利益、危害社会、毒化人心的影片,不再负人负己,愿光荣与粤语片同在,耻辱与粤语片绝缘。
这是香港粤语片的革新宣言,在香港影史上绝无仅有。
可惜由于蔡楚生不久离港返4回大陆,在这一宣言下的创作实践,除了由这个运动催生的新联影片公司的出品,如&人海万花筒∋等,以及50年代影业公司的出品,如&火凤凰∋等之外,还未让人看到它收获更大的成果。
但是无论如何,这一运动不但在香港电影史上,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史事。
在上海影人与香港电影关系的一切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上海影人自身的作品。
他们一般以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的方式,制作了大量的影片,其中有不少是优秀的、堪称传世之作。
中国早期电影也就是上海早期电影从诞生到40年代,已经明显地形成了三大中心体系:教化电影、娱乐电影和教乐合一电影。
其中教化电影是主潮,其代表人物是郑正秋、夏衍和蔡楚生。
娱乐电影的代表人物是张石川、邵醉翁和徐卓呆。
教乐合一电影的代表者当推郑正秋和李萍倩。
随着上海影人入港,这由上海影人所创造的三大电影中心体系,自然也就移植到香港电影之中,促使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逐渐形成教化电影中心体系,显示出时代精神的空前高涨,文学品位的大大提高。
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获得了一个阶段性的发展。
所谓教化电影,是指 那种注重并突出地运用潜移默化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电影群体, 以其特别的政治、思想、道德的色彩,呈现于银幕上。
应该说,在1937年之前,也就是上海影人三次大入港之前,香港电影一般质量比较平庸、拙劣。
到战后,上海影人1946年、1948年两次入港前,这种状况并无多大的改变。
据当时的目击者,香港 南国公司创办人之一王为一回忆: 这段时间除了大观声片公司,制片态度比较严肃外,其余大多数是连一间办公室也没有,制片老板拎着一只皮包到处活动的所谓皮包公司。
这些人∗∗粗制滥造,往往用三五天或七八天时间完成一部影片的制作,有的根本不考虑要有个象样的剧本,拿了一本旧小说就可以上场拍戏。
其内容不是宣扬封建思想和正统观念,就是贩卖凶杀和色情,不是崇拜帝国主义的物质文明,就是嘲弄中国人民的贫穷愚昧。
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香港电影出现这种内容平庸、拙劣,制作简单、粗糙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与香港长期被迫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分不开的。
当然,1932!1937年间,香港有良知的艺术家,在日本侵略中国日益严重和左翼电影运动崛起的氛围中,选择了顺乎时代潮流的道路,也曾经摄制过个别的如&生命线∋等宣传抗日的教化电影,走出了标志其教化电影萌生的第一步。
但是,总的来说,这仅仅是萌生而已,真正意义上的教化电影还没有形成。
只有到1937年,上海影人三次大入港从事电影活动,把左翼进步电影的影响注入香港电影,把镜头对准社会和人,艺术处理又严肃认真,细腻真实之后,香港电影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化电影中心体系。
首先由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苏怡和 天一的高梨痕等导演,香港电影工作者参加拍摄的粤语片&最后关头∋开其端。
继&最∋片之后,香港其它制片机构如 大观、 南洋、 新光、 艺华等,都分别摄制了如&前进曲∋、&回祖国去∋等影片,强化了教化电影。
1946年之后,上海影人同香港影人一起,又共同创作了一系列影片,把教化电影推上了高峰。
纵观1937!1949年期间香港教化电影,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政治型和人生型。
政治型。
政治型影片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表现民族矛盾的。
它一般以大视角的方式,直接切入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中国人民包括香港同胞共赴国难,不怕流血牺牲,英勇而顽强地抵御入侵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打击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劳卖命的汉奸卖国贼的社会现实。
这种影片大多是当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日本侵略中国及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环境中,决心 为政治而艺术的左翼的、进步的上海影人所创作,其中的&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民族的吼声∋等,最具代5表性,它们与中国人民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相联,可视为香港电影史最具民族性、最有进步性、最有意义、因而最有光彩的篇章,值得后人永远珍惜和引以为荣。
另一种是表现阶级矛盾的。
它则往往以大视角着眼、小视角入手的方式,直接切入国共两党尖锐对抗时期,中国下层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地主、恶霸),追求光明而幸福的新生活的社会现实。
这种影片也大多是左翼的、进步的上海影人所创作,其中&水上人家∋、&珠江泪∋最具代表性。
特别是&珠江泪∋,它极力激发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不可调和的仇恨情绪,为弱者鸣不平,思想内涵非常深刻,而且也是艺术的结晶。
而对粤语片来说,它则以一种带典范性的、有说服力的创作方式,标志着一个新的创作方向,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佳作。
这些影片,也都是香港电影中最具意识形态属性的东西,是电影史上的闪光点。
人生型。
在这类影片中,多数从社会的大视角,少数从家庭的小视角,来扫描国共两党相互合作或相互对抗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在各种势力交争下的生存状态以及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代价。
它则大多是当时 为人生而艺术的进步的、爱国的上海影人所创作,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艺术家走出了二战的泥潭却无法摆脱它投向社会的阴影的心态。
在这类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朱石麟的作品。
我们首先注意到他在二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为 大中华摄制的三部影片:&同病不相怜∋、&各有千秋∋和&春之梦∋。
朱石麟的 家庭剧派的艺术特点,从上海时期的创作延续到香港时期的创作,但是这种延续并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一种主题隐喻化了、深化了的延续。
混乱和不合理的社会普遍泯灭了人们的自我。
&同∋片中的那幢 公寓,无疑是个扩大了的可怕的家庭、缩小了的可怕的社会的隐喻,而居住在 公寓里面的各式各样的人们,无疑又是个可怕的庞大的人生的隐喻。
这些公民们有着同样的遭遇,都是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的受害者,然而他们似乎并没有觉察到,因而彼此同情,彼此支持,保持 本善的人性;相反地完全变成了另外的一面,彼此欺诈,彼此争斗,面目可憎而又可怜。
&各∋片中那一对青年男女,本来很有抱负,当然期望不高,只希望有个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以证明自我的价值。
但是他俩结婚之后,作了种种努力,这一最低愿望也无法实现,理想双双破灭。
香港的教化电影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形成之后,就成为一种主潮,引领着香港电影的发展,这与上海电影入港是分不开的。
教化电影的形成并成为主潮,也是适应了当时香港大文化氛围的。
香港文化界的有识之士曾经大声疾呼电影界: 摄制一些为大众所需要的意识正确的影片,为救亡的伟大任务尽点力量。
直到60年代,随着寓港的上海影人,也就是教化电影的主创人员,如朱石麟、马徐维邦、程步高等的去世以及其他人的息影,教化电影才基本划上了句号,其主潮地位由以娱乐为主的电影取而代之。
的确,上海影人雄心勃勃地创建香港教化电影的同时,也对香港的娱乐电影和教乐合一电影投以信任和努力。
最致力于娱乐电影的当推由沪迁港的邵氏兄弟的 天一公司(包括 南洋、 邵氏)。
这个早期就沉醉于娱乐电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公司,拍摄了许多投合市民所好的一般不表现社会问题和人无益无害、供人消遣的娱乐电影。
这种电影主要有两类:一是武侠片。
这个公司的老板之一是邵逸夫,他 一直希望拍摄一种新的武侠片,除了有美国牛仔片的激烈、逼真的打斗之外,加上中国的武术招式。
在他策划下,公司的一员猛将,1948年底赴港的李翰祥率先出马,拍了一部&妙手回春∋。
接下来又拍了&儿女英雄传∋。
另一员猛将,被誉为武侠电影泰斗的胡金铨,继李翰祥之后拍摄了&大醉拳∋。
这些,以及公司的其它武侠片,一起为香港新武侠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促进了香港娱乐电6影的发展。
二是古装片。
还是李翰祥,他对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兴趣甚浓,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