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电影中“侠”的英雄好汉形象和英雄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观众,所以武侠电影主要是从心理上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关键词】:香港武侠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看武侠”,这一点也不夸张,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1928年推出的《火烧红莲寺》造成轰动效应以后,武侠电影渐臻成为中国电影图式中一个独具文化内涵的传统电影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侠电影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心,至70年代达到鼎盛,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又与多种类型片结合,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香港武侠影片的产品至今早已超过千部,作为香港社会精神圈最好的展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武侠影片在视听的层面上支撑起了特定时期的香港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紧张暴力的画面,帅气潇洒的演员,更重要的原因是武侠电影它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一种“侠”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观众。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他对“侠”的理解:“侠之小者,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其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即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

侠的形象在各部武侠电影中都被饱满的塑造了起来,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形成了一种“侠文化”。

于承惠(《少林寺》中王仁则的扮演者,现为山东体育学院教授)认为,武侠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学思想、佛教文化,其实很大的篇幅是谈人生观的问题。他认为武侠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人生观,是最接近现代人的一种追求,因为它的宗旨是不图报,不留名,等于是只做好事不为前程,其实这里面反映的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武侠电影正是将中国的文学、武术、伦理、哲学、美学融合在一起,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心理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它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质。

香港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及主题表现形式,与中国文学有着历史的渊源。它们更多地是吸收侠义小说的表现技巧,重点突出“侠”,即“侠义”,可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劝善惩恶,武侠电影中很多都表达了对“恶”、对“贪”的惩戒,对“善”、对“爱”的扶助这个主题。因为武侠电影中,行侠好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劝善惩恶,经过“侠义”(即武术)的力量,表达创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无论是早期的武侠电影,如《儿女英雄》、《大侠复仇记》,或是五十年代的“黄飞鸿电影”,还是九十年代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等,都或多或少地宣扬了这一主题,以这样的形式可产生社会教育作用。

2、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香港武侠电影在注重“武术”或“中国功夫”的同时,对主人公的塑造也渗入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如《天地英雄》中在绝境中屡赴屡起的校尉李,还有从五十年代的“黄飞鸿电影”到六十年代的《独臂刀》、《龙门客栈》,直到九十年代徐克导演的影片,都有这一主题倾向。特别是由袁和平导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成龙主演),以喜剧的形式弘扬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3、于乱世之中塑造武侠英雄,弘扬不甘受辱的民族气节。这类主题形式是香港武侠电影中占比例最多的,采集的历史主要是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这两个历史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是七十年代的《精武门》(罗维导演、李小龙主演、嘉禾公司1972年出品)和九十年代徐克导演的五部“黄飞鸿电影”〔包括《黄飞

鸿》(1991年)、《黄飞鸿ⅱ之男儿当自强》(1992年)、《黄飞鸿ⅲ之狮王争霸》(1993年)、《黄飞鸿ⅳ之王者之风》1994年)、《黄飞鸿V之龙城歼霸》(1995年)〕。前者力求展示“中国功夫”的伟大,塑造了具有崇高民族节气、要求平等、尊严不受歧视欺凌、嫉恶如仇的“中国人”的英雄形象。如片中的陈真。后者把黄飞鸿置身于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国内反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革命运动兴起之际,塑造了他作为功德完美的武侠英雄形象,面对列强的入侵及国内的现状,他充分利用武术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弘扬不甘受辱的民族气节。

一、黄飞鸿系列电影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最具独创性的类型电影,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纵观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其中“黄飞鸿”系列电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飞鸿”系列电影以一种异常绚丽的形式将中国的国技——武术呈现在电影银幕上,在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的武打动作背后,永远有自强不息、愈挫愈勇、兼容并举的中国精神在巍然擎立。“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发展与演变也成了中国武侠电影艺术流变的缩影,从中我们也可以探究中国武侠电影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义侠黄飞鸿》中,黄飞鸿曾说“武林之道,以德为基,以恕为本,武功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黄飞鸿系列展现的是一种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建立在“武德”基础之上的,即以精神的力量战胜自身和对手的哲学概念。整个系列中存在大量黄飞鸿与人比试武艺的段落,在这些眩目的打斗中,黄飞鸿总是点到为止,出手之间看似刚猛无比实则留有仁慈之心。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实际上在运用这些灿烂的动作场面传达一个纯中国化的处世原则:只有心存仁爱才能无敌于天下。

五十年代以胡鹏为代表的“黄飞鸿电影”,又明显地渗透了“劝善惩恶”的传统文化精神,“黄飞鸿电影”在五十年代共拍摄了62部,六十年代又有13部。这些电影创造了一个武侠神话,把黄飞鸿刻画成一个真正的侠义形象,他严格遵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格信条,这其实与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十年代黄飞鸿的形象,披一藏青长褂,典型的中国式正人君子文质彬彬形象,一反当时流行的嬉闹功夫片的形象,而是回归到五六十年代的黄飞鸿全盛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